甘肃省环县的庙会文化研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dahua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庙会是一种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的传统民间风俗活动。民俗创造、实践和传承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以不同的方式顽强地延续着,其不竭的动力正是来自于广大民众对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甘肃省环县这片土地,长期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庙会文化,从各个方面体现着当地那独具特色的人文气息和民俗传统。
  甘肃风俗文化最深厚的地方在陇东,而陇东风俗最厚重的地方是庆阳。环县又是庆阳风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东邻华池县,东南与庆阳县马岭、土桥接界,南与镇原县殷家城、三岔、方山交错,西南与宁夏固原县接壤。当地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得环县的风俗习惯别具一格,其庙会文化更是汇集了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
  一、环县的主要庙会及活动内容
  庙会,又称“节场”,庙会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原因。中国是一个多神论的国家,南北各地农村神多,供奉神灵菩萨的庙宇也多。而在这种背景之下,庙会这一种风俗伴随着宗教兴起,然后又依托各地佛教、道教的寺院进行传播,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形成各地区自己的特色。
  (一)环县的主要庙会
  庙会酬神,古名“报赛”,俗语曰“过会”。庆阳旧俗,三教兴盛,坛、庙、寺、观遍地,据嘉靖《庆阳府志》记载:“庆阳县28座,环县12座,宁州14座。”所祀之神除了城隍、土地、孔子、关公、菩萨、三皇、龙王、显圣等儒、道、佛诸神,还有周祖、孙思邈、范仲淹、狄仁杰等历史人物。庙会多在农闲时间定期举行,集祀神、娱乐、民间贸易于一体,成为环县民间重要的社会民俗活动之一。环县影响较大的庙会有:环县兴隆山(东老爷山)庙会、环县宋塔庙会。
  (二)环县庙会主要活动内容
  庙会一般以民间祭祀活动的“社祠”为单位轮办或联办,由“会长”主持庙会一切事务,如请秦腔班社、祀神、管理香火钱等。每年的庙会都会在正会日的前三到五天开始,全员参与,共同在这样的活动中奉上自己虔诚的祝福,许下自己的心愿以求得一个好的兆头。
  1.唱戏敬神
  唱戏必先唱神,神戏的内容多为降吉赐福,并且不能触犯神的忌讳,如老爷庙不能唱“走麦城”,显圣庙不能唱“逃国”等。唱戏的虽说有正规剧团,但如今已经不多了,一些过去在剧团担当的师傅们纷纷成立私人戏班子,他们给演员提供器材,有戏的时候随时联系他们,无戏时各奔东西。在甘肃省环县,传播最广、最受青睐的戏曲种类当属于秦腔,体现了当地人祈求美好愿景
  的期盼。
  2.社火
  环县社火扎根乡土,起自民间,是当地大型活动期间群众娱神祈福兼以自娱的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深受群众喜爱。在各种社火表演形式背后,蕴藏的是祀神祈福、驱邪免灾的民俗文化心理,体现的是娱乐大众的社会功能。以环县兴隆山庙会的社火为例,由于长期的传承与积淀,其保留了相对完整的传统社火表演形式,以武社火、火社火为特色,可作为当地民间社火的代表。
  3.皮影
  在甘肃省环县,最具代表意义的便是道情(中国传统戏剧的一种类别)皮影戏。环县道情皮影戏除了将节奏轻扬、独具一格的道情唱腔和传统的皮影戏表演环境相结合这一大特色外,内容丰富、特色独具的道情剧目体系也为这一民间戏剧艺术的顽强生命力和艺术个性构成起到关键的支撑。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陇剧的根,环县道情皮影已经被文化和旅游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环县庙会的双面影响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成为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庙会作为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俗,它的存在自然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各类影响。
  (一)环县庙会对于当地人生活的正面影响
  庙会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关系到宗教信仰、商业民俗、文化娱乐等诸多方面。庙会期间,人如潮涌,庙内锣鼓喧天,唢呐声声,香烟缭绕,热闹非凡。每到庙会之时,各地商贩闻讯前来,摆摊设点,百货麇集,“清汤羊肉、腊汁猪肉、饸烙面、麻糖、油糕、糖油饼、麻食、玉面、凉粉、蒸鸡肉等小吃皆有,可以一饱口福”。庙会汇集了各种民间工艺品,如祀神用的全台纸活、民间的能工巧匠制作的各类儿童玩具和工艺品;庙会也往往吸引各类民间艺人来卖艺,如气功武术、说唱劝善等。最为重要的是庙会使得村民能够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二)环县庙会的负面色彩
  1.迷信色彩
  庙会作为一种流传下来的风俗,其本身势必会带有一些迷信的行为。在这些迷信行为中,有一项叫做“跳大神”,民间将其认为是一种活人与死人交流的方式。特别是在我国北方,“跳大神”的分布依然比较广泛。虽然在“跳大神”的背后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但是这种方式带有极大的迷信色彩。多年前更是听闻有人效仿酿成严重后果,之后这一迷信现象虽然有所缓和,却仍然存在至今。
  2.环境问题
  为表达自己對神祭拜的“真诚的信念”,每年参加庙会进行祭祀、拜神的游客在献香时,燃放大量的烟花爆竹,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虔诚之心。这些不良现象不仅给清洁工人与志愿者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还破坏了人们共同生存的环境,更是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损害。
  3.“畸形”消费
  庙会上各种祭拜品的消耗和花费,逐渐变成了一种扭曲的消费。这种文化消费直接误导了生产和流通领域,生产的激增反过来又刺激了这种精神消费的攀升。可是,当下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这种心理使得这些本来就不怎么宽裕的民众增加了经济负担。这种氛围使得祭祀的虔诚程度以祭祀品的多少和贵重程度来衡量,这就扭曲了庙会举办的初衷,使众多信徒和祈福者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变得界限模糊。
  三、庙会文化的继承方式
  环县的庙会文化,在仪式流程、活动内容、行为寓意等多个方面所呈现的多彩的民俗表现形式,都体现了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传承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心理意识。只要承载文化的民俗存在,只要承载民俗的这一方土存在,民俗文化的传承就会生生不息。
  (一)对于庙会文化继承的态度
  庙会作为民间风俗的一种传承,其中包含了许多传统的文化形式,如秦腔、社火、皮影、剪纸等。甘肃省环县的庙会文化具有特有的传承性和相对稳定性,使其在现代社会还能够相对稳定地保留下来。百姓举办庙会为的是告慰神灵,但更多的是放松自己的心情。优秀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纽带,人们应该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地方对民间风俗文化的保护措施,制定相关保护规划,更好地发挥民俗文化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特有的庙会文化传承方式
  环县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反映了传统民俗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庙会是在中国宗法社会背景下传承下来的信仰性生活方式,庙会的发展与民间的社会组织密切相关。现如今,民间组织、政府、个人等应该相互配合,相互引导,让全社会都能够对传统的民间文化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有效利用环县这一本地特有的风俗环境和民俗氛围,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等,借绝大多数参加庙会的人强烈的娱乐心理,组织一些形式新颖、内容健康的普及科学知识的娱乐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宣传当地文化,带来经济效益,还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环县传统文化。对环县民俗文化特色进行精准定位,必然对地方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构成强有力的后续支撑,当地民俗的良性发展将会提升当地人的思想境界,让庙会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四、结语
  庙会在环县的节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庙会中,无论是祝圣祭祀仪式,还是歌舞活动,口耳相传妙善神话,其实质是在弘传所祭拜的神的善行和慈悲精神,进行社会道德教化。
  (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其他文献
体育进入休闲,是社会和谐发展和小康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民间传统体育,承载着东方人特有的与自然和谐同步的休闲娱乐观,在休闲时代将获得新生的土壤,极大地
当我透过磨砂玻璃半圆形的窗格看着她时,汉娜的头发在门廊的灯光中发出琥珀色的光芒.下一秒,前门会咔哒一声关上,把她从我的生命里隔绝.我想让自己站起来去追她阻止她离去,但
党的十五大对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有了重大的突破,这是否可以对基础教育的深入改革,尤其是公立学校的改革有所促进?
风景写生的重要性是所有油画家不断坚持的,也是始终强调的。在写生中画家不但能够陶冶情操,锻炼意志,还能够得到许多闭门造车所不能获得的东西。风景画审美价值的高低在于作
嘉靖年间(1522-1567),北方俺答汗势力迅速崛起。在多次向明朝求贡被拒后,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他转而率军南下进行扰边抢掠。与此同时,俺答汗利用北迁汉人对丰州滩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丰州滩的开发,俺答汗自然功不可没,但也与嘉靖后期的政治腐败有很大关系。  自元顺帝北狩、明朝建立以后,明蒙关系就在和谐与紧张之间左右摇摆,时而战争,时而又进行互市朝贡。直到隆庆和议后,明蒙关系才以互市朝贡的方式趋于稳
期刊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化造就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极强的健身、养生、娱乐和教育功能。学校教育中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但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
就全市的基础教育而言,发展极不平衡.我们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只适用于城区、近郊和城镇地区,而边远山区历来都是就近入学,不存在择校竞争问题.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研究方法对青海牧区六州三十三个县、市、行委的180所中学和1043所小学体育现状进行了相关调查分析,对制约青海牧区学校体育发展的若干因素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