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村漫笔

来源 :芳草·文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12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又到秋雨连绵时,再次启程前往大湾村。这已经是第三次来大湾村了。记得第一次来,是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湾村后不久的一个日子,正是大别山地区最好的时节。马鬃岭上的山花正尽情地开放,而大湾村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村容改造,新建的村民安置点也才开始规划。今年的初春,又走进大湾村时,那一幢幢新徽派建筑的工地已在山脚下错落排开,近处的山坡衬托着这一幅幅画面,已是一派乡村新貌的样子。又过了大半年了,村民们也该搬进新居了吧?大湾村的面貌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列车停靠了金寨站,立即便又上了金寨至花石乡的汽车。金寨县距花石乡约四十公里,汽车行驶在群山中的高速路上,连绵的山峰迎面扑来,经槐树湾、古碑,下了高速,车子便驶进了弯曲而洁净的山道,这时便是青翠满目了,但见到一边是山,一边是溪流。溪中乱石叠嶂,水流湍湍,在一片溪声中,堆出一朵朵的水花。
  来到大湾村正是时候。村支部的三楼会议室里,村民代表们正在收看党的十九大开幕式的实况,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村支书何家枝和村主任汪於常坐在前排。我悄悄地坐在最后。总书记的报告正谈到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总书记说:“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这时我的目光正落在会议室的窗外,映入窗帘的正是一幅青山绿水的画面,远处的山头有袅袅的云雾缠绕,空气透明。
  村支书何家枝给了我一组数字:大湾村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脚下,全村总面积二十五点六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二千零二十四亩,山场面积二万八千三百亩。全村有居民组三十七个,人口三千五百二十一人。全村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豆类,养殖主要以大别山黄牛、山羊、黑毛猪和土鸡为主。近年来以种植茶叶为主导产业,茶园面积一千八百五十亩,乡村旅游刚刚起步,已有六个农家小院对外营业。
  二
  晚上我住在了湾里小街叫“玉泽之家”的农家旅店。店主汪才茂已经在合肥发展。近年来村里面貌大变样,乡村旅游也已兴起,老汪去年专门回村里,建了这么一个旅店,发展乡村旅游。
  第二天早晨,我早早起床,站在旅店三楼的窗口,看着大湾村小街的街景,安静极了。而在后面的平台上,我却看到了一片片农田。有几个妇女在田里种莳着什么。远处的山呈弧形环抱,一场小雨之后,山头的薄雾像轻烟一样四处飘散,空气清凉。吸一口,十分舒畅。在一处田里,有十几只鸡在觅食追打。而此时,一只大鸟在空中飞翔。我看了它很久,它其实大部分时间不是在飞,而是滑翔。飞,对它太轻松了。
  贫困户的扶贫工作是我关心的。早饭后,我立即让金寨县农行的驻村扶贫员潘新,带我去汪能保、陈泽平和陈泽申等几户的新居和老屋去看。这三家贫困户也是去年习主席到大湾村考察时走访的人家。在去村的路上,小潘给我介绍说,这两年政府对大湾村基础设施的投资确实很大。改造建设水、电、路、卫生和农村的水塘、河渠等,大约投资有两千多万,你马上到村里,就可以见到一派新面貌了。
  我走进村庄,过去的那些老房子依然在山坡下矗立着,而在小溪的对面,过了一座新建的石桥,那些新徽式的民居已经落成。据了解大湾组共建异地搬迁安置房地二十六套,五保户安置房三套。汪能保、陈泽平和陈泽申三户,都搬进了新的安置房。在村口汪能保的老屋,正好遇见了他,于是进去坐坐,老屋还是我上次来见过的样子。
  汪能保见到我,对我说:“我到上面捡垃圾去了。”
  我以为是去捡塑料瓶之类,而小潘却说:“公益性岗位。”
  见我茫然,老汪忙给解释:“这是一项环卫工作,专门捡村子周边的垃圾,一个月工资五百元。”汪能保今年整七十岁,老伴张帮若六十八岁。两个女儿都出嫁了,一个在合肥,一个在上海,儿子二○○六年在上海打工不幸去世时才二十二岁到今年已经十一年头了。他老伴说,老汪患肺气肿,我又高血压,政府对我们十分关心。
  说着给我算家庭经济账:喂了两头猪,是政府贷的免息贷款买的猪和饲料,喂到二百斤左右,黑毛猪能卖出二十块一斤,一头猪能赚一千多。另外有光伏分红、土地扭转和丁补(退伍军人补助),一年下来也有一万多的收入。我见他家堂屋里摊着玉米。老汪对我说,这些玉米要加工打碎了和红薯叶子一起烀熟了喂猪。我们的猪圈都是政府统一盖的。
  在汪能保新居的客厅,挂着去年习总书记在他家访问的照片。门口的花坛里,还栽了许多的花草,有月月红和鸡冠花,都开得很好。
  我们走时老汪夫妇把我们送出门,我指着新居外平整的水泥路说,现在路都修得这么好了。
  老汪的老伴说:“我们现在太幸福了!出门一脚平,空气又好。”
  三
  陈泽申到山上放羊去了。
  老屋的门上着锁。在门口的空坪上,习总书记曾在此开过座谈会。一张小方桌,桌上簸箕里放着花生。远看老屋门上的“福”字,已给风吹旧了。
  正轉身要走,老陈回来了。我见到老陈,还是上回的样子,瘦瘦精精的。问他还认识我不?他笑眯眯的摇头。我说:“有个作家,名叫刘醒龙,几个月前给过你一本书,我和他一起来的,想起来没?”
  他忽然“噢”的的一声,抱着我的手就摇。
  我问他过得好啵?
  他告诉我,羊已经有二十头了。母羊每年生两窝,一窝一到两只。一头羊少说也能卖个七八百的,还养了一头猪。公益岗位、光伏分红、土地扭转等,加到一块一年下来也有一万五、六元的样子。
  老陈现在最牵挂的是孙子,孙子今年已十八岁了,在合肥上学。儿子不幸去世的那年,孙子才四岁。女儿远嫁深圳,几年才能回来一趟。老陈说:“我现在一天只煮一顿饭。煮一顿,吃一天。要放羊,也没工夫弄饭。羊赶到山上放,下午出去,要放半天。晚上天擦黑,才赶回来。”
  在陈泽平和汪玉明家中只坐了坐。陈泽平是陈泽申的弟弟,今年五十八岁,那年儿子车祸去世,女儿也嫁到了上海。现在与老伴汪能梅两人住在村里。孙泽平身体不错,收入与其他村民相仿,只是老陈还种了天麻和茯苓等中草药,还兼任护林员工作。护林员每月工资五百元,一年下来也有个六千块,全年的收入就近三万了。   汪玉明一家四口人,爱人廖国满今年三十四岁,怀里的儿子才一岁半。小廖是云南昭通人,在上海打工时与汪玉明认识的,便嫁了过来。我问怀里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她说,叫汪近平。是纪念习主席访问我们的日子,习主席走后的第二十九天,孩子就出生了。我们说话时,屋里还坐着一个老人。我问老人是谁?
  廖国满说:“我婆婆。今年八十一岁了。”
  四
  从这几户村民家出來,已经是中午了。在村道上,我见一个老人背着一大堆红薯叶走着,像一堆植物在路上移动。我知道,这些红薯叶,是猪饲料,要洗净、切碎,下锅与玉米和糠同烀,用来喂猪是极好的。一个人家门口种了许多雏菊,开着黄色的花。我想起昨天在细雨中,到村头的汪氏宗祠去看,这个重修于清嘉庆年间的老宗祠,当年的辉煌还依稀可见,在一九二九年和一九三八年分别是红军三十二师的驻地和安徽工委的旧址,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作为村部和小学,才保存了下来。而离此不远的“十二檀古茶寨”,长有十二棵千年古紫檀树,每株都几人合抱不过。在细雨中,这些古檀青翠欲滴,充满着生命力,我一个一个从古紫檀身边走过,抚摸着它们,上面的牌子写道:茶印年轮、古树寸泓、霜皮溜雨、古树务滋、老檀青岁、与林相安……在古檀树的边上,还长有许多辛夷树和黄栎树,而边上的山涧中,溪水潺潺而流,虫鸣唧唧有声,那空气中仿佛都能拧出水来。从这里再往山上走,不是还有著名的国家自然保护区马鬃岭么?这些,不都是大湾的“资本”么,不都是大湾村开发旅游和乡村休假的资源么?其实由此,也可看出大湾村的悠久的人文和自然的历史。
  我走在雨后干净、整洁的村道上,回味着村干部对我说的村里的“愿景”:制定详尽的脱贫攻坚计划,实行“一户一档一策”,实行网格化管理逐户帮扶,实行金融、科技、医疗帮扶,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此时我的眼前又重现出昨天由县农行“金融帮扶”的杨行友家,在县农行的帮扶下,他养了二百只鸡,县农行行长王磊亲自帮他销售,另外他还养猪、种茶……一家六口人,也从山上搬迁了下来,一双儿女也在村里上了小学。杨行友父母虽然已经七十多岁,可身体健康,一家和和睦睦,尽管还很艰苦,但是充满生气。女儿杨盼盼十二岁了,上小学六年级,我问她住山上好还是山下好,她快乐地说:“这里好,这里有人跟我玩。山上远死了!又常下大雪,我走不了,总摔跤。”十岁的儿子杨俊杰也刚放学回来,正在自己的“八宝箱”中找玩具,拿出一个弹弓,在用弹子往窗外山上打,他羞怯地轻轻地说:“住在下面好……”
  是啊!杨盼盼、杨俊杰,多好的名字!
  盼盼,盼盼……我们多么盼望日子越过越好,国家越来越强……正如昨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
  在大湾村,我几次走访所看到的面貌的变化,不正是印证了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话吗?
  (责任编辑:陈婉清)
其他文献
桫欏一九七二年生,河北唐县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委员,河北作家协会特约研究员。关注当代青年创作和新媒体文学,在《光明日报》《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等媒体发表评论文章多篇,著有文学评论集《阅读的隐喻》。现供职于河北保定市文联。  曹寇本名赵昌西,一九七七年生于南京。出版有小说集《金链汉子之歌》等多本,长篇《萨达姆时期的生活》一部,随笔集《我的骷髅》等两册。  桫椤:看网上的资料,您
期刊
叶牡珍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七届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长江丛刊》《中国故事》等省市级文学刊物上发表散文、诗歌和小说数十篇。现为黄冈市罗田县匡河中学教师。  十月初五的晌午,丁道士带着一只羊,抱着寿衣回寿房(棺材)垮。寿衣是村部隔壁的王裁缝给缝的,丁道士也没试,他知道王裁缝做的活儿让人放心。羊在身后细脚伶仃地跟着,影子似的,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这么走着路,就有了些阵势。丁道士不
期刊
林那北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社长。已出版长篇小说、长篇散文等二十五部著作,现居福州。  每次填表格,“特长”那一栏我都有奋力写下两个动词的冲动,一是吃,二是玩。前者暂且不论,一个曾为长一斤肉比喜马拉雅山增高一毫米还困难而悲愤忧愁的瘦子,以为填入比三个太平洋更丰沛的营养液都不可能长出半厘脂肪,终于也有站在镜子前为一脸肥肉两腿瑟瑟发抖的一天了。“月加半”高压之下,第一个特长正不甘
期刊
吴投文:九十年代,叙事性广泛进入了诗歌创作,带来了诗歌美学上的新变,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叙事性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诗歌的抒情特征,甚至被强化成了诗歌写作的一种规范动作。你被认为是把“叙事性”引入诗歌创作的始作俑者之一,在北大举办的一次关于“叙事性”问题的当代诗歌研讨会上,胡续冬、冷霜等人认为你把“叙事性”上升为“一级概念”了。在你的相关文章中,你也有用“亚叙事”取代“叙事性”的说法,实质
期刊
法济利·阿布杜洛维奇·伊斯坎德尔  (一九二九年——二〇一六)苏俄文学家、诗人,著有长篇小说《切格姆的桑德罗》,叙事诗《奇卡》,短篇小说集《公鸡》《爷爷》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曾获苏联政府奖、俄罗斯国家奖、俄联邦政府奖等重要奖项。  文吉八〇年代生人。毕业于首都某外语院校俄语专业。曾于俄联邦国立喀山师范大学求学。现在湖北某高校任教。  妈妈走出门廊叫奇克的时候,他正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  “奇克!”
期刊
周新民一九七二年生,湖北浠水人。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现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理论界)、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项目(哲学社会科学类)、武汉市黄鹤英才(文化)计划。兼任国家出版基
期刊
吴投文一九六八年生,湖南郴州人。二〇〇三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出版有学术专著《沈从文的生命诗学》和诗集《土地的家谱》《看不见雪的阴影》等。发表论文与评论一百五十余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全文转载。兼职有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湖南省作家协会理事等。  翟永明祖籍河南,生于四川。诗歌作品有《女人》《翟永明
期刊
汤天勇一九七九年生,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写作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论文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戏曲艺术》等刊,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  马金莲回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十月》《花城》《清明》等刊发表作品三百余万字,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新华文摘》等刊选载并入选各种年度选本。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父亲的雪》
期刊
湖北省红安县,作为闻名全国的将军县,这里有“中国第一将军县”之称。然而令人苦涩的是,这里虽然盛产过“将星云集”的大人物,他们为共和国的缔造做出了不朽的功勋,这片哺育过他们成长的沃土却依然长时间顶着“贫困县”的帽子。  这里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国老区建设试点县。然而这个贫困程度深、面积大、人口多的老区,却在近几年连续跻身全省“五快县市”,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称号,谱写了一部脱贫致富
期刊
宋离人湖北宜昌人,有作品发表于《芳草》《清明》《长城》《长江文艺》等刊物。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为工厂工人。  一  腊月二十九那天,雪开始化了。檐下的瓦盆里叮叮咚咚有了声响。它们总是在雨季和化雪的日子里发出声音。是水滴弹奏的旋律,或急或缓,单调重复。苏生坐在窗口发愣。耳朵里像塞进了一台时钟,滴滴答答。瓦盆该是孤独的,水滴跌落的声音不免有些悲悯的声气,有如谶语。老灰鸭嬉闹的池塘,不过它很快就会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