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墨西哥当地时间12月11日凌晨6时,历经多轮“加时赛”的坎昆气候大会终于落下帷幕,坎昆大会最终达成了一份依然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坎昆协议》。笔者作为媒体代表见证了大会13天的“喧嚣、吵闹、走秀”。这是继哥本哈根大会之后又一次重要节点性会议,也被称为气候谈判的又一场“马拉松赛程”。不过,这次大会依然不是“终点”,甚至还是新赛程的“起点”。
对于这份协议,官方与非官方、政治家与非政治家的解读“截然相反”。如果从应对气候变化所要采取的措施看,用“无果而终”形容大会成果一点都不为过。漂亮花哨的协议文本幕后,实则暗藏现有气候谈判的轨道、规则、方向趋于发生“翻车”的风险。
从历史的轨迹看,应对气候变化进展一直都异常缓慢而艰难。关乎原有轨道能否继续的《京都议定书》法律文件(夫见定从2008-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虽然早于1997年就获通过,但直到2005年才正式生效。如今,未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文件,从2009年拖延到了2010年,还将推延至2011年、甚至2012年。至此,每个人不禁要问的是:为何气候谈判进展如此缓慢而艰难?抛开减非承诺、资金援助、技术转让、责任区分这样的核心僵局不谈,气候谈判倒也反映了全球最真实的“现实政治”图景。
涉及地球未来的“气候变化”话题,已从最初单纯的“科学问题”演变成了“政治话题”,气候谈判已经变成了一场“政治秀”。也就是说,“气候变化”话题的升温,本身还是一个科学真实性上未被完全证实的命题。这种争议性,为政治家们的博弈留有了“足够空间”:既然类似“全球变暖”依然还处于缓慢的发展之中,那人类的应对似乎就变得无需急迫。尽管备受气候变化威胁的小岛国呼声急促,尽管全球环保NGO抗议无数,这都难以改变政治家们“走走秀、走过场”的微妙心态。 在所谓全球化进程中“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高尚理念下,以国家疆域为界限的“国家利益”依然是难以逾越的“红线”。在这条红线之下,各国政治家们关心的是选民之利、私心之利、更是一国之利。在此基础上,“人类利益”不过是一个虚幻的道德口号,这远非是现实政治家们听能达到的道德高度。以国家为单位的“讨价还价、虚情假意,道貌岸然、勾心斗角”等自私的劣根性,在历届气候谈判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气候谈判牵扯到各国的经济利益,涉及到最现实的“真金白银”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承担带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承诺,就意味着它们一定程度上要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而对发达国家来说,它们在历史上“肆无忌惮”地完成了大量温室气体减排。而一旦让它们拿出资金或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就涉及到了拿出“真金白银”。于是乎,发达国家在资金问题上的文字游戏、拖延承诺、模糊描述等等,自始至终贯彻了坎昆大会的整个过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对立,从本质上是经济利益之争、发展权之争。
无需讳言的是,缺失了“领头羊”美国的全球气候谈判,无疑注定是要失败的。17年来,美国实际上一直游离于气候谈判的体系之外,谈判中它除了时时设置新的障碍、制造新的游戏规则之外,无法让国际社会产生信任,对谈判进程始终无法“给力”。这次坎昆大会上,《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悬而未决,无疑就与美国密切相关。可以说,美国才是气候谈判的主要绊脚石,正如印度印度环境部长贾伊拉姆·拉梅什所言:“美国是最大的排放国,任何没有把美国包括在内的全球减排协议都是没有意义的。”
对整个人类来说,受制于国家利益考量的气候谈判,无疑令人无奈而失望。而这就是气候谈判的现实,一场烙印于现实政治的博弈游戏。
对于这份协议,官方与非官方、政治家与非政治家的解读“截然相反”。如果从应对气候变化所要采取的措施看,用“无果而终”形容大会成果一点都不为过。漂亮花哨的协议文本幕后,实则暗藏现有气候谈判的轨道、规则、方向趋于发生“翻车”的风险。
从历史的轨迹看,应对气候变化进展一直都异常缓慢而艰难。关乎原有轨道能否继续的《京都议定书》法律文件(夫见定从2008-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虽然早于1997年就获通过,但直到2005年才正式生效。如今,未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文件,从2009年拖延到了2010年,还将推延至2011年、甚至2012年。至此,每个人不禁要问的是:为何气候谈判进展如此缓慢而艰难?抛开减非承诺、资金援助、技术转让、责任区分这样的核心僵局不谈,气候谈判倒也反映了全球最真实的“现实政治”图景。
涉及地球未来的“气候变化”话题,已从最初单纯的“科学问题”演变成了“政治话题”,气候谈判已经变成了一场“政治秀”。也就是说,“气候变化”话题的升温,本身还是一个科学真实性上未被完全证实的命题。这种争议性,为政治家们的博弈留有了“足够空间”:既然类似“全球变暖”依然还处于缓慢的发展之中,那人类的应对似乎就变得无需急迫。尽管备受气候变化威胁的小岛国呼声急促,尽管全球环保NGO抗议无数,这都难以改变政治家们“走走秀、走过场”的微妙心态。 在所谓全球化进程中“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高尚理念下,以国家疆域为界限的“国家利益”依然是难以逾越的“红线”。在这条红线之下,各国政治家们关心的是选民之利、私心之利、更是一国之利。在此基础上,“人类利益”不过是一个虚幻的道德口号,这远非是现实政治家们听能达到的道德高度。以国家为单位的“讨价还价、虚情假意,道貌岸然、勾心斗角”等自私的劣根性,在历届气候谈判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气候谈判牵扯到各国的经济利益,涉及到最现实的“真金白银”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承担带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承诺,就意味着它们一定程度上要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而对发达国家来说,它们在历史上“肆无忌惮”地完成了大量温室气体减排。而一旦让它们拿出资金或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就涉及到了拿出“真金白银”。于是乎,发达国家在资金问题上的文字游戏、拖延承诺、模糊描述等等,自始至终贯彻了坎昆大会的整个过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对立,从本质上是经济利益之争、发展权之争。
无需讳言的是,缺失了“领头羊”美国的全球气候谈判,无疑注定是要失败的。17年来,美国实际上一直游离于气候谈判的体系之外,谈判中它除了时时设置新的障碍、制造新的游戏规则之外,无法让国际社会产生信任,对谈判进程始终无法“给力”。这次坎昆大会上,《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悬而未决,无疑就与美国密切相关。可以说,美国才是气候谈判的主要绊脚石,正如印度印度环境部长贾伊拉姆·拉梅什所言:“美国是最大的排放国,任何没有把美国包括在内的全球减排协议都是没有意义的。”
对整个人类来说,受制于国家利益考量的气候谈判,无疑令人无奈而失望。而这就是气候谈判的现实,一场烙印于现实政治的博弈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