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政府转型的大背景下,行业协会进一步发挥作用已成为趋势;但另一方面,行业协会的治理危机尚未得到解决。如何看待这种局面?就此,《中国企业文化评论》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
《中国企业文化评论》:您如何评价国内行业协会的现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何在? 贾西津:我国行业协会依据产生模式不同可以分为三种:“自上而下”(体制内),“自下而上”(市场内生)和“中间模式”《政府指导、民间自办》,三种行会现状情况各不相同。
总的来说,占有我国行业协会绝大多数的“自上而下”型行业协会的实际情况很不理想:行政色彩浓重、兼职状况严重(例如,全国200多个工业行业协会专职人员将近1500人、兼职人员多达780多人),一直饱受人员老化、经费短缺、公信度不足等问题困扰,开展的工作主要是信息交流、人员培训、宣传政策等等,未能进行有效的行业治理。原因主要包括——
首先,行业覆盖率低、非公有制企业入会少。全国性行业协会多数停留在系统内部,非国有企业会员不超过50%的占79%;至于地方性协会,即使在行业协会发展势头良好的上海,行业覆盖率也只有50%多,其中只有一般左右的行业协会行业覆盖率达到80%。
其次,会员对行业协会的认同不足,参加活动积极性低下。比如,上海49家工业协会做了一个统计,会费收缴率不足50%的有13家,收缴率在50%到80%的有20多家,不少会员企业认为行业协会只是主管部门的延续,并不代表企业利益,不能给会员企业带来任何好处。
再次,遭受不被国外协会承认的尴尬。国外协会认为:中国行业协会办事行政色彩浓重,服务意识淡薄,业内企业影响小,“民间气息”不浓,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协会,
总之,政府组建自上而下型行业协会的目标是多重的,并不完全从行业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其业务活动往往不从市场需求出发,而是依靠主管部门的“权威”,并没有反映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从而导致了自上而下型行业协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离现代行业管理的要求尚有距离。
“市场内生”行业协会往往产生于行业危难之际,从而容易获得行业认同,行业覆盖律远高于自上而下型行业协会,但其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捐赠,决定了其易受大型企业的控制,另外,这种行业协会离政府部门关系比较远,难以获得一些应该赋予行业协会的职能,政府转移的职能迟迟不能到位,最后,由于现行行会登记政策,这类行会往往因为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而造成注册困难。
相比这两种行会,“中间型”行会日子好过得多。一方面容易获得“应该赋予行业协会的职能”,另一方面又可以防止政府过度干涉,
《中国企业文化评论》:在您看来,协会应具备哪些主要职能?中西方的协会应有职能,是否具有可比性?
贾西津:与国内行业协会相比,国外行业协会更规范,更成熟。国外行会运做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英美模式,另一种是日本,欧洲模式。
美英一向奉行自由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守夜人”,主要是从外部保障资本主义制度运行所需要的社会秩序。国家不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市场是私人企业主自由竞争的活动领域,一切都由“看不见的手”来调节,所以行业协会的构建也遵循这个原则,有企业自行组织、管理、运行。
这种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行业协会,职能主要是为企业服务,包括提供商业、政策信息和经济,技术交流等服务;维护企业的利益:影响政府法律、法规等政策的制定:协调劳资纠纷:行业自律。
行业协会的经费完全由协会自筹,经费主要来源与会费、服务费、捐赠。协会组建、人员、经费都没有政府参与或资助。会费标准按企业员工人数多少或赢利水平,按不同比例交纳,会费收入完全用以协会自养。
这种市场自生的行业协会,和自由资本主义中的企业一样,表现出相当强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有需求的地方就有行业协会的出现。
大家都知道,日本政府对经济直接参与。作为一个自由经济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政府参与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其与整个经济结合的协调性,以及作为经济主体之一,与中间经济组织及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参与,包括引起世界瞩目的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是简单地行使政府权利,因此,不仅没有形成对市场运行机制的干扰和破坏,反而由于政府一定的组织功能有利于市场机制,包括市场竞争机制充分施展。
《中国企业文化评论》:怎样评价当前国内行业协会的发展环境?天机遇多一些,还是挑战多一些?
贾西津:国内行业协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中国正在经历着这个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城市化运动。十几亿人的城市化。”当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整个社会结构将大大的改变。社会自治呼声将越来越高,将会在整个社会的各个行业中形成自治,这正是“市场内生”型行会组织生成和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环境。
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期往往也是各种社会问题突出暴露的阶段。在这种社会大氛围之下,我国大部分行会面临着取消不合理的行政特权;对新行业协会加以引导和扶持;鼓励地方创新;逐步取消双层管理体制,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行会发展前景就不容乐观。
《中国企业文化评论》;怎样评价国内行业协会发展前景?
贾西津:国内三种行业协会的前途和命运将是各不相同的。
对于“自上而下”型行业协会来说,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第一,发展成为真正的行会。所谓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协会,也就是行业协会的决策权将归会员企业所有。这意味着行业协会目前的组织结构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决策机构的变化,选举制度的规范,常设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功能定位的转变。
第二,发展成为一般企业。即行会通过开展赢利性服务活动为组织获得财务收入,并最终演化成企业。随着中国逐步融入国际经济圈,“市场内生”型行业协会的重要性将会被更多企业、公民、社会团体、政府机构认可,这就为行业协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展望其未来,“市场内生”行业协会有着更美好的明天。
《中国企业文化评论》:您如何评价国内行业协会的现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何在? 贾西津:我国行业协会依据产生模式不同可以分为三种:“自上而下”(体制内),“自下而上”(市场内生)和“中间模式”《政府指导、民间自办》,三种行会现状情况各不相同。
总的来说,占有我国行业协会绝大多数的“自上而下”型行业协会的实际情况很不理想:行政色彩浓重、兼职状况严重(例如,全国200多个工业行业协会专职人员将近1500人、兼职人员多达780多人),一直饱受人员老化、经费短缺、公信度不足等问题困扰,开展的工作主要是信息交流、人员培训、宣传政策等等,未能进行有效的行业治理。原因主要包括——
首先,行业覆盖率低、非公有制企业入会少。全国性行业协会多数停留在系统内部,非国有企业会员不超过50%的占79%;至于地方性协会,即使在行业协会发展势头良好的上海,行业覆盖率也只有50%多,其中只有一般左右的行业协会行业覆盖率达到80%。
其次,会员对行业协会的认同不足,参加活动积极性低下。比如,上海49家工业协会做了一个统计,会费收缴率不足50%的有13家,收缴率在50%到80%的有20多家,不少会员企业认为行业协会只是主管部门的延续,并不代表企业利益,不能给会员企业带来任何好处。
再次,遭受不被国外协会承认的尴尬。国外协会认为:中国行业协会办事行政色彩浓重,服务意识淡薄,业内企业影响小,“民间气息”不浓,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协会,
总之,政府组建自上而下型行业协会的目标是多重的,并不完全从行业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其业务活动往往不从市场需求出发,而是依靠主管部门的“权威”,并没有反映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从而导致了自上而下型行业协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离现代行业管理的要求尚有距离。
“市场内生”行业协会往往产生于行业危难之际,从而容易获得行业认同,行业覆盖律远高于自上而下型行业协会,但其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捐赠,决定了其易受大型企业的控制,另外,这种行业协会离政府部门关系比较远,难以获得一些应该赋予行业协会的职能,政府转移的职能迟迟不能到位,最后,由于现行行会登记政策,这类行会往往因为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而造成注册困难。
相比这两种行会,“中间型”行会日子好过得多。一方面容易获得“应该赋予行业协会的职能”,另一方面又可以防止政府过度干涉,
《中国企业文化评论》:在您看来,协会应具备哪些主要职能?中西方的协会应有职能,是否具有可比性?
贾西津:与国内行业协会相比,国外行业协会更规范,更成熟。国外行会运做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英美模式,另一种是日本,欧洲模式。
美英一向奉行自由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守夜人”,主要是从外部保障资本主义制度运行所需要的社会秩序。国家不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市场是私人企业主自由竞争的活动领域,一切都由“看不见的手”来调节,所以行业协会的构建也遵循这个原则,有企业自行组织、管理、运行。
这种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行业协会,职能主要是为企业服务,包括提供商业、政策信息和经济,技术交流等服务;维护企业的利益:影响政府法律、法规等政策的制定:协调劳资纠纷:行业自律。
行业协会的经费完全由协会自筹,经费主要来源与会费、服务费、捐赠。协会组建、人员、经费都没有政府参与或资助。会费标准按企业员工人数多少或赢利水平,按不同比例交纳,会费收入完全用以协会自养。
这种市场自生的行业协会,和自由资本主义中的企业一样,表现出相当强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有需求的地方就有行业协会的出现。
大家都知道,日本政府对经济直接参与。作为一个自由经济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政府参与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其与整个经济结合的协调性,以及作为经济主体之一,与中间经济组织及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参与,包括引起世界瞩目的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是简单地行使政府权利,因此,不仅没有形成对市场运行机制的干扰和破坏,反而由于政府一定的组织功能有利于市场机制,包括市场竞争机制充分施展。
《中国企业文化评论》:怎样评价当前国内行业协会的发展环境?天机遇多一些,还是挑战多一些?
贾西津:国内行业协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中国正在经历着这个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城市化运动。十几亿人的城市化。”当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整个社会结构将大大的改变。社会自治呼声将越来越高,将会在整个社会的各个行业中形成自治,这正是“市场内生”型行会组织生成和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环境。
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期往往也是各种社会问题突出暴露的阶段。在这种社会大氛围之下,我国大部分行会面临着取消不合理的行政特权;对新行业协会加以引导和扶持;鼓励地方创新;逐步取消双层管理体制,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行会发展前景就不容乐观。
《中国企业文化评论》;怎样评价国内行业协会发展前景?
贾西津:国内三种行业协会的前途和命运将是各不相同的。
对于“自上而下”型行业协会来说,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第一,发展成为真正的行会。所谓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协会,也就是行业协会的决策权将归会员企业所有。这意味着行业协会目前的组织结构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决策机构的变化,选举制度的规范,常设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功能定位的转变。
第二,发展成为一般企业。即行会通过开展赢利性服务活动为组织获得财务收入,并最终演化成企业。随着中国逐步融入国际经济圈,“市场内生”型行业协会的重要性将会被更多企业、公民、社会团体、政府机构认可,这就为行业协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展望其未来,“市场内生”行业协会有着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