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新中国六十年——第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

来源 :马克思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mf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逐渐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的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认同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认同实质上是政治认同最为主要的构成要素和最为真实的表达入手,依据我国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论证阐释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认同实现的依据和路径。
2019年4月13日,由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山东曹县人民政府、阿里研究院等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二届'电子商务促进乡村振兴'高峰论坛在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举行。会议邀请了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社科院、阿里巴巴、菏泽市人民政府、曹县人民政府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和领导,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享了国内外乡村振兴的实践和经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关人士共计1200余人与会。
“理论基石”的研究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并非所有重要理论都可看作是其理论的基石。作为基石的理论,它应该是和前人的理论直接对立的理论,这就要求作为基石的理论具有创新性;是提供解决最复杂的问题的钥匙的理论,这就要求作为基石的理论具有关键性;是使整个学说发生变革的理论,这就要求作为基石的理论具有影响的全局性。构成理论基石的这三个方面条件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为条件的,是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土地性质与经营效率的关系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而这一争论也引发了学界对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合理性的讨论。区别于以往学者着眼于国家意识形态、土地社保功能以及土地私有制引发土地兼并和贫富两极分化的历史教训,《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合理性探微:一个组织的制度分析范式》一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将集体和农户家庭视为两种组织制度安排.
1995年,笔者向高校古委会申请《中国历代登科总录》课题,得到批准;2003年,该课题被批准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2年,经专家中期评估,被提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滚动资助项目。《中国历代登科总录》迄今已历经24年,工程巨大,包含五个子课题:《宋代登科总录》(1 000万字,14册,2014年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明代登科总录》(1 500万字,计划2019年年底出版),《清代登科总录》(1 400万字,2020年交稿);此外,还有两个子课题《隋唐五代登科总录》(120万字)和《辽西夏金
面对着新现实带来的各种挑战,以及对20世纪社会主义经验的批判性检讨,美国共产党正在重构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社会,其愿景是一个和平、民主、经济上公正和高效的而且生态上可持续的社会。社会主义既没有普遍性道路,也没有普遍性模式,美国也不例外。只有在数以千万计美国人接受并为社会主义而战斗的情况之下,才能在美国实现社会主义,而美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将工人阶级和其他民主力量的影响力集中起来,以便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打上他们利益的记号,并使他们成为在即将来临的各种斗争中能产生重大政治影响的“变革推动者”。
社会的审美文化建构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必然合乎普遍性与多样性统一的发展规律。文化政策特别是文艺政策是当代审美文化建构的基本方式。社会调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形成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基础,文艺政策同样需要建立在通过社会调查以取得对国情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之上。列宁从生产实践的角度考察了苏俄的国情,制定了'包容吸收'的建构策略;社会调查是毛泽东最为强调的研究方式,他得出了与列宁有差异的结论,制定了'破旧立新'的建构策略。即使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审美文化建构,每个民族也会有自己的特点。列宁和毛泽东
2009年10月20—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本届论坛以“马克思主义与新中国六十年”为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慎明研究员、
拥有正式职权的领导者对团队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究竟来源于领导者于台前引领和激发团队整体创造力,还是于幕后构建支持性环境,至今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这两类团队领导者作用的优先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领导者的思维特点。基于优势互补理论和注意力资源有限性视角,发现任命具有较强逻辑性思维能力的团队领导者,比任命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领导者更有助于团队支持性环境的构建,同时能节约那些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个体的认知资源,从而实现团队领导者和团队成员的有效分工和协作,最终促进团队创造力的提升。
2019年5月3日下午,“逻辑、认知与人工智能团队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召开。会议由“逻辑、认知与人工智能”团队负责人廖备水教授主持。浙大计算机学院吴飞教授、医学院包爱民教授、哲学系黄华新和李恒威教授,剑桥大学哲学系刘洋研究员,清华大学哲学系刘奋荣教授等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分别围绕各自专业领域做了精彩报告,推动了逻辑、认知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多学科交互和东西方学术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