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这对进一步学习和今后参加生产劳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124-02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在数学考试中不难发现学生由于计算出错而丢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同过去相比有下滑的趋势。作为一位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小学阶段,学生面临各种各样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的前提。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计算题做错,并不是真正的不会算,而是由于运算定律或是运算法则没有弄清,导致计算出错。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
如学生在计算125×28时,很多学生是这样算的:125×28=125×(20+8)=125×20+125=2500+125=2625.这部分学生知道这道题能够用简便方法计算。但在计算时由于乘法分配律用错而导致最后的计算结果错误。试想,我们的老师在教乘法分配律时,如果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定律的本质,知道该定律是把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变为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的和,学生在计算时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
特别是学生到了高年级,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已经非常丰富了,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做题时能灵活运用。
二、注重算理和法则的掌握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时要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解决计算问题。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法则”时,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整数除法等知识,然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入新课“小明去商店买文具,每支笔0.3元,他用1.2元可以买几只笔?”学生因为有生活经验,所以很快就得到答案。可以买4支笔。可当我请他们用竖式解答时,学生们就产生了疑惑,1.2除以0.3,商4应该写在哪呢?这时,有的学生就说,如果都是整数就好了。我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个迁移点,因势利导的提出,如果把除数变成整数,要是商不变,有什么办法?学生思考,检索有关知识,不一会就回答了: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得扩大10倍。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学生恍然大悟。这里的教学就抓住了“把除数是小数转化为整数而商不变”小数除法法则算理的关键。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铺路”使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联系。接着,我又设计了把除数变成整数时,要使商不变被除数的几种情况(小数位数比除数多,比除数少)的练习。从易到难,引导学生“拾级而上”。然后,出示例4,2.434÷0.17=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独立解决,并边计算边叙述解题思路。从而归纳出计算法则,这样,就使新的法则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获得了实际意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真正的理解了算理。
三、加强算法多样化、算法最优化 教学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合适于自己的方法,做到算法最优化。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得到更多更好的方法。
如:在讲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鼓励算法多样化。34-7,学生说出了以下三种方法:(1)個位4根减7根不够减,我把十位的3捆拿出1捆,拆开,是10根,用10-7=3,3再加上个位原来的4根,是7根,7根和十位剩下的两捆合起来是27,(2)个位4根减7根不够减,我把十位的3捆拿出1捆,拆开,是10根,10和个位的4合并起来是14,14-7=7,7根和十位剩下的两捆合起来是27,所以34-7=27;(3)先从34里去掉4根,是30根,少减了3根,再从30里去掉3是27。总之,学生能说出几种方法,教师就板书出几种。但是最后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选择最优的计算方法。
四、保证适量的练习
1、提高练习质量。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首先,重视练习内容的选择。包括封闭性问题,半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等,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为辅;其次,练习形式多样。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避免计算的单一、枯燥。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教材上的、教师和学生设计的题目都要有,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要注意练习的趣味性。在练习时添加一些新颖活动,诸如小竞赛、小游戏等,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2、有针对性的练习。在计算教学中,除对一些易错题坚持反复练习外,还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以便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如计算360÷25×4时,不少学生往往做成:原式=360÷100=3.6,这是由于“25×4”这个强干扰因素的诱发,使学生忽略了运算的顺序造成错误。一般来说,学生初次练习时发生的错误,在教师指导下,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如果是多次重复的某种错误,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根,则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特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式题,可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总而言之,计算课教学,要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和提高,才能真正提高计算课的有效性,使计算教学在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124-02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在数学考试中不难发现学生由于计算出错而丢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同过去相比有下滑的趋势。作为一位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小学阶段,学生面临各种各样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的前提。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计算题做错,并不是真正的不会算,而是由于运算定律或是运算法则没有弄清,导致计算出错。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
如学生在计算125×28时,很多学生是这样算的:125×28=125×(20+8)=125×20+125=2500+125=2625.这部分学生知道这道题能够用简便方法计算。但在计算时由于乘法分配律用错而导致最后的计算结果错误。试想,我们的老师在教乘法分配律时,如果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定律的本质,知道该定律是把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变为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的和,学生在计算时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
特别是学生到了高年级,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已经非常丰富了,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做题时能灵活运用。
二、注重算理和法则的掌握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时要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解决计算问题。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法则”时,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整数除法等知识,然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入新课“小明去商店买文具,每支笔0.3元,他用1.2元可以买几只笔?”学生因为有生活经验,所以很快就得到答案。可以买4支笔。可当我请他们用竖式解答时,学生们就产生了疑惑,1.2除以0.3,商4应该写在哪呢?这时,有的学生就说,如果都是整数就好了。我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个迁移点,因势利导的提出,如果把除数变成整数,要是商不变,有什么办法?学生思考,检索有关知识,不一会就回答了: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得扩大10倍。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学生恍然大悟。这里的教学就抓住了“把除数是小数转化为整数而商不变”小数除法法则算理的关键。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铺路”使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联系。接着,我又设计了把除数变成整数时,要使商不变被除数的几种情况(小数位数比除数多,比除数少)的练习。从易到难,引导学生“拾级而上”。然后,出示例4,2.434÷0.17=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独立解决,并边计算边叙述解题思路。从而归纳出计算法则,这样,就使新的法则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获得了实际意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真正的理解了算理。
三、加强算法多样化、算法最优化 教学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合适于自己的方法,做到算法最优化。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得到更多更好的方法。
如:在讲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鼓励算法多样化。34-7,学生说出了以下三种方法:(1)個位4根减7根不够减,我把十位的3捆拿出1捆,拆开,是10根,用10-7=3,3再加上个位原来的4根,是7根,7根和十位剩下的两捆合起来是27,(2)个位4根减7根不够减,我把十位的3捆拿出1捆,拆开,是10根,10和个位的4合并起来是14,14-7=7,7根和十位剩下的两捆合起来是27,所以34-7=27;(3)先从34里去掉4根,是30根,少减了3根,再从30里去掉3是27。总之,学生能说出几种方法,教师就板书出几种。但是最后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选择最优的计算方法。
四、保证适量的练习
1、提高练习质量。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首先,重视练习内容的选择。包括封闭性问题,半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等,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为辅;其次,练习形式多样。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避免计算的单一、枯燥。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教材上的、教师和学生设计的题目都要有,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要注意练习的趣味性。在练习时添加一些新颖活动,诸如小竞赛、小游戏等,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2、有针对性的练习。在计算教学中,除对一些易错题坚持反复练习外,还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以便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如计算360÷25×4时,不少学生往往做成:原式=360÷100=3.6,这是由于“25×4”这个强干扰因素的诱发,使学生忽略了运算的顺序造成错误。一般来说,学生初次练习时发生的错误,在教师指导下,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如果是多次重复的某种错误,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根,则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特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式题,可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总而言之,计算课教学,要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和提高,才能真正提高计算课的有效性,使计算教学在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