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据Gut 2021年2月报道]题:乙型肝炎疫苗和HBV感染诱导HBV特异性NK细胞记忆功能(作者Wijaya RS等)rn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通过免疫记忆保护机体免受后续感染(传统上被认为是适应性免疫系统的领域).但在小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发现了抗原特异性记忆自然杀伤细胞(mNK)后,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虽然根据病原体暴露后NK细胞的扩增这一现象,已经表明人类中存在mNK,但缺乏关于抗原特异性的证据.该文章作者为证明在人体接种疫苗后和慢性HBV感染中存在HBV特异性mNK,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Gut 2021年2月报道]题:乙型肝炎疫苗和HBV感染诱导HBV特异性NK细胞记忆功能(作者Wijaya RS等)rn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通过免疫记忆保护机体免受后续感染(传统上被认为是适应性免疫系统的领域).但在小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发现了抗原特异性记忆自然杀伤细胞(mNK)后,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虽然根据病原体暴露后NK细胞的扩增这一现象,已经表明人类中存在mNK,但缺乏关于抗原特异性的证据.该文章作者为证明在人体接种疫苗后和慢性HBV感染中存在HBV特异性mNK,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分别检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慢性HBV感染者的NK细胞免疫应答.实验结果表明,与未接种疫苗组相比,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组NK细胞对自身HBsAg致敏的树突状细胞(moDC)表现出更强烈的细胞毒性和增殖反应.
其他文献
肝脏功能在人体促凝和抗凝机制中非常重要,肝硬化患者的出凝血系统变化极为复杂,且存在门静脉系统与外周系统相互作用及病因学差异,呈现出血与血栓形成的双重态势.目前临床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对肝硬化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时应综合考虑原发病因,并结合多种检测手段,以期做出最有利于患者的临床决策.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损伤过程中持续的炎症反应和慢性瘢痕愈合反应的结果.肝纤维化进展可导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肝衰竭,最终只能进行肝移植.IL-22属于IL-10家族,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由免疫细胞产生但不作用于免疫细胞的细胞因子,可通过与其受体IL-22R1/IL-10R2结合而发挥作用,近年来在肝病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IL-22在肝脏疾病中既有抗炎、促进肝再生和组织修复的作用,又有促炎作用.在某些致病条件下,IL-22通过减少纤维化发挥保护肝脏的作用,然而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目前仍存在争议.对于不同病因引起的肝纤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常见且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治疗HCC的首选方法,但对晚期HCC的治疗效果有限,而系统治疗在晚期不可切除HCC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归纳了近年国内外关于不可切除性肝癌系统治疗的相关进展,包括多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瑞戈非尼和卡博替尼,以及阿替唑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分析表明,对于不可切除的HCC患者,系统治疗能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而联合治疗方案现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未来将进一步探索个体化系统治疗策略.
肌少症是肝硬化患者常见且隐匿的并发症,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肌少症与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预后有关.就国内外关于肌少症及其与TIPS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指导临床治疗.
随着器官移植供体需求量不断增加,边缘供体运用越来越多.脂肪供肝的应用成为肝移植科医生需要面对的新问题,相对于正常供肝,脂肪肝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临床的治疗难度更大.介绍了改善脂肪肝移植受者预后的措施,指出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降低脂肪肝移植的风险,从而提高脂肪肝供体的利用率.
随着疾病认识及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IgG4-RD)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为二者疾病谱的交叉部分,但IgG4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肝炎(IgG4-AIH)和二者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文回顾了IgG4-RD在肝脏的表现,归纳总结IgG4-AIH的临床特点,并对IgG4-AIH是AIH的一种亚型还是IgG4-RD累及肝脏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认为IgG4-AIH与经典AIH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相似而又有不同,IgG4-AIH或许可分为两种类型,即AI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简述了NAFLD和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认为NAFLD促进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的发生并影响其预后,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因子、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免疫等多种因素可能参与其中.
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是诊断门静脉高压症以及判断其严重程度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操作技术难度大,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开展.通过非侵入性方法替代HVPG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但现有的血清学及影像学方法的准确度仍有待商榷,尚不能在临床中完全替代HVPG.肝活检已在临床中广泛开展多年,是确诊某些肝脏疾病不可或缺的方法.近来研究发现肝穿刺后的病理学指标,如胶原面积、纤维间隔厚度、结节大小、微血管密度及胆管、淋巴管密度和面积等,不仅能判断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而且与门静脉压力也有良好的相关性.这对诊断肝硬化门
细胞焦亡是一种机体清除内源性和外源性伤害刺激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GSDMD和GSDME是细胞焦亡的主要执行者,属于Gasdermin蛋白家族,可被活化的caspases切割后在细胞膜上穿孔造成细胞内IL-18、IL-1β等炎性因子的释放,发生细胞焦亡.最近研究发现,细胞焦亡参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发挥“双刃剑”的作用.阐述了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以及细胞焦亡在肝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从而为防治肝脏相关疾病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一种多因素病理性疾病,尽管尚未完全了解NAFLD发生的分子机制,但氧化应激被认为在该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影响多种生理功能.近年来中药活性成分用于防治NAFLD成为研究热点,从抗氧化应激角度综述了中药活性成分在治疗NAFLD中的作用,为防治NAFLD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