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是由井冈山大学主创的一台音乐舞台盛宴,作为常规的教学演出节目,从2006年至今的已经演出了179场,为传承红色艺术、繁荣高校校园文化和传递爱国主义情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随机采访了几名九五后的新生代大学生,来倾听一下她们在观演节目前后的思想变化和德育体验。
【关键词】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德育体验;爱国情怀
一、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的红色内涵与民族精神
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是井冈山大学、井冈山干部管理学院和同济大学联手打造的一台文艺精品,它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卓越历史,使观演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跨越时空的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能让人在灵魂上得到爱国主义的洗礼,在信仰上得到社会主义的升华。最难能可贵的是,这台节目的所有参演人员都是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在校的音乐或舞蹈专业的学生,每年都会有大量的骨干演员毕业离开,同时也会有大量的新鲜血液不断注入,形成常演常新的循环效果。截止到2015年9月12日,已经累计公演了179场,作为一张亮丽的艺术名片,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为其他同类高校树立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共分为五个部分,以舞蹈为肢体表现手段,用大量的经典红色歌曲为音乐的背景和线索来再现红色记忆和弘扬民族精神,这些红色经典歌曲包括《就义歌》《秋收起义歌》《三湾来了毛委员》《做军鞋》《分田歌》《双双草鞋送红军》《当兵就要当红军》《西江月.井冈山》《八角楼的灯光》《映山红》《十送红军》《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民军队忠于党》《苏区干部好作风》《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八月桂花遍地开》等17首,在这一串串的红色音符和革命记忆中,我们缅怀的是英勇无畏的革命先烈,珍惜的是今天得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展望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似锦前程。
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而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既具有红色历史内涵,又承载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新时代继往开来的艺术代表作。下面笔者就通过对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部分观演者的采访和调研,还原其真实感受和思想成长的德育过程。
二、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中客串角色的情感熏陶
周芝兰,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13级在校学生,是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中最普通的客串角色之一,是不固定的,是作为不同背景的群众演员参与者。但是,作为一名专业学生,她并没有因此而失落,因为一台完整的音乐舞蹈节目,设定的任何一个角色都是有深意的,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她自己依然感到很庆幸:“如果没有绿叶的陪衬,红花还会那么鲜艳吗?”在采访中,她说:“在众多角中,虽然我只是一个客串角色,但我感觉能参演已经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了,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作为节目中必不可少的小角色,她必须要参与同学们各种辛苦的排练,有时候得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排练,每一个可能的动作得反复揣摩,把舞蹈动作和对人物故事情节结合起来反复揣摩练习,以更好更深刻地塑造人物形象。随着节目排练的不断深入,周芝兰渐渐发现自己对井冈山精神的实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表演过程中就更加投入,往往把自己也当成红军中的一员,会为胜利而欢呼,为战友的壮烈牺牲而流泪。周芝兰说:“在排练过程中许多演员在演到惨烈的场面时会失声痛哭,大家对这些红色歌曲和舞蹈有太多的感触,有付出,有收获,有感动,也有辛酸”。为了能更好地诠释情感和打动观众,周芝兰还反复观看了演出录像,搜寻当台上台下的音乐与舞蹈的时空交汇时观众的情感体验,发现每当到《黄洋界》这一章节时,观众就面带微笑,为红军的胜利而感到自豪;当《十送红军》军民难舍难分的场景再现时,观众就情不自禁地抹眼泪;而当《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那熟悉的、经典的红色旋律响起时,观众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节拍唱了起来“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咯嘿咯嘿.....。“但整场音乐舞蹈史诗下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井那一章节,那一幕刚开始映入眼帘的就是躺满地上的尸体,一位女同志看见自己的战友都倒下了,觉得这一切可能都只是一个梦,在梦里,自己的战友还活着,但梦醒了,发现这一切只是幻觉,面对自己的战友都纷纷壮烈牺牲,她痛苦不已,她一声惨烈的叫声让我潸然泪下”。周芝兰认为,每一次的参演过程都是自己专业得到提高、情感得到熏陶和爱国主义信念得到加强的过程 。
三、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固定角色的德育升华
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整部作品包括首长、士兵、革命者、群众、匪军等大大小小几十个角色,这其中绝大部分角色是以舞蹈的肢体语言来展现和传递情感的。可是就是在这样一台以音乐舞蹈为主的剧目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固定角色,她既没有唱也没有跳,上台时间也不长,但同样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影响,那就是“老奶奶”这个角色。刘娟是历届众多饰演的“老奶奶”的人之一,下面就谈谈她在演绎这个固定角色过程中的德育成长。
刘娟是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13级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她最初接触“老奶奶”这一角色的时候,其实是有些许排斥和迷茫的。当我问她当时为何排斥的时候,她说:“一方面,那时候的我还是一名心高气傲的大二学生,带着又老又厚的妆扮演一个比自己奶奶年纪还大的角色,没有几个同龄人会很愿意的。另一方面,‘老奶奶’一角不需要跳舞,只需要在台上来来回回地走几遍或是定住摆几个造型,在我眼中这对于一个舞蹈生来说是痛苦的并带有些许羞辱的,看着自己的伙伴都有一段接一段的舞段要学要练,可自己只需要模仿一下老人的动作轨迹就好了”。那至于为什么会迷茫呢?刘娟的回答是:“既然一定要演这个‘老奶奶’,那么怎样才能演绎好这个的‘有血有肉’人物形象我心里是没有底的”。在经历了多次的不满意和四不像的生硬比划之后,她开始反思,不再像之前那样囫囵吞枣式的看视频了,开始在每次观看时细数“老奶奶”出现的次数,在哪些篇章,每一次大概有多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又有哪些动作变换、情感的不同,每一个场景又有什么故事及背景等。在这一过程中,刘娟对‘老奶奶’三次出场进行了仔细的揣摩和对比,比如第一次出场在《引兵井冈》中的“分田”片段,战士们测量土地进行划分,从此老百姓们有了自己的土地可以当家作主了!“老奶奶”激动地不停地抚摸分田牌,流下了幸福的泪,而这种激动与幸福是和平年代的大学生难以体会的。 第二次出场是在《星火燎原》中的“十送红军”片段,“老奶奶”的孙子要去当红军干革命去了,“老奶奶”带着自己做好的草鞋依依不舍的送别孙子,看着逐渐远去的队伍,期盼革命的胜利早日到来,自己的孙子能早点回来。最后一次出现是在第三章《伟大创举》中的“苏区干部好作风”片段,表现的是党的干部和群众的鱼水情深。通过反复观看史诗演出视频和查询相关故事之后,刘娟对“老奶奶”这一角色有了全新的理解,她不再为演“老奶奶”而难堪了,她也开始留意现实生活中周围老人行动时的特点,扑捉她们日常的喜怒哀乐,在排练中反复琢磨我自己的动作。在随后的几次演出中,刘娟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同学们的认可和赞扬,她说“当听到大家对我说‘老奶奶’演的好像啊、这个老奶奶演的真的很不错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更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后来随着演出的次数增多,刘娟对“老奶奶”这个角色把握的越来越熟练。她逐渐认识到,在那个激昂的红色岁月里,“老奶奶”其实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升华,那种亲情和感动不正是祖国母亲的真实写照吗?她那无私、温情而布满血丝的双眸能触碰到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信仰不灭,大爱无边。在以后几十场的演出过程中,刘娟作为90后独生子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了全面的升华,“我真心希望这台节目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革命的精神和红色的艺术文化,明白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并能永远传承下去”,她这么对我说。 四、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旁观者的灵魂洗礼
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不仅在井冈山大学和井冈山干部管理学院常年巡演,而且还作为高校文化交流节目在省内外高校进行不定期的示范巡演。为了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德育开端,井冈山大学在每年九月新生进校以后都要为他们做专场的演出,让来自祖国各地怀揣梦想的莘莘学子感受到井冈山独特的人文内涵和红色文化,以期获得较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已经看过十多次的现场演出,每一次都是激情澎湃和感慨万分,在钦佩革命先辈的热血付出之余,灵魂上的洗礼和思想上的净化是我最大的收获,即使是九零后出生的新生代也有同感。
笔者在今年暑假回安徽老家度假时,在火车上偶遇了一名本校2014级教育学院的学生,她叫郭晴晴,无意中就聊起了这台节目,她说她是去年九月份新生报到后第一次观看这台演出的。据她回忆,在去年9月的某个周日的傍晚,正当她在寝室里百无聊赖的时候,突然有人通知说学生会堂有演出,叫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让本班同学都去观看,听到这个消息后她既高兴可以免费看现场演出来打发空余的时间,又有点遗憾“为什么不是歌星大腕的演唱会?”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她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学生会堂,因为当时离演出开始还有15分钟,她们就找个空位坐下,拿着手机漫不经心地等着演出开始。七点钟准时开始的演出徐徐拉开帷幕,庄重而富有张力的铜管乐队推出壮丽、悠扬的旋律,伴随风云涌起的背景画面和几百名大学生合唱团荡气回肠的歌声中,一下子就把现场的同学们从现实中带回峥嵘的井冈山斗争中。郭晴晴说:“当在电闪雷鸣的舞台音效中,那群遍体鳞伤、衣衫褴褛的革命志士戴着脚链手链步履沉稳而艰难地走上刑场时,我的心当时就揪了一下。当敌人沉闷的机关枪“哒哒哒”地响起,这些视死如归的革命志士唱着《就义歌》、高喊“共产党万岁”和“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等口号倒在血泊中时,我的心再也无法平静,我极力压抑着激愤的心情,攥紧的拳头早已渗出汗水。”在近两个小时的演出,郭晴晴觉得自己已经完全融入到剧情里,并随着《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映山红》《十送红军》等一首首荡气回肠的红色经典歌谣,时而因为敌人滥杀革命分子而悲愤激昂,时而因为百姓给红军做鞋、红军为百姓分田粮鱼水相融而欢乐,时而又随着入党宣誓时的那种坚定而倍感神圣,还有那恬静浪漫的八角楼上的灯光都让她感慨万分。“看完之后我觉得自己整个人都蜕变升华了,我突然真正理解了他们常说的井冈山革命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深刻内涵!” 郭晴晴说,她觉得自己看演出时流下的不是同情的泪,而是感动和敬佩的泪。她现在已经学会了调整心态,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敢于面对困难,懂得了合作精神与大局意识的重要性,再也不会因为琐事而与他人斤斤计较了,这就是她对我说的她的心灵感悟。
五、结语
总之,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是用舞蹈再现了革命精神,用音乐传递了爱国情怀,是一台值得令人称赞的、有着巨大德育价值潜力的艺术作品。这台定位于常规教学的演出节目,是井冈山大学用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的成功典范,它使我们在传承井冈山红色音乐舞蹈艺术的同时,展现了巨大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的德育导向作用,[1]让我们避免了传统生硬直白的政治思想说教,以有血有肉、全方位立体的艺术手段直接感化着我们和潜在的熏陶着我们,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良好的精神推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论 [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王颖峰(1973— ),男,安徽阜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技术理论。
【关键词】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德育体验;爱国情怀
一、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的红色内涵与民族精神
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是井冈山大学、井冈山干部管理学院和同济大学联手打造的一台文艺精品,它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卓越历史,使观演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跨越时空的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能让人在灵魂上得到爱国主义的洗礼,在信仰上得到社会主义的升华。最难能可贵的是,这台节目的所有参演人员都是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在校的音乐或舞蹈专业的学生,每年都会有大量的骨干演员毕业离开,同时也会有大量的新鲜血液不断注入,形成常演常新的循环效果。截止到2015年9月12日,已经累计公演了179场,作为一张亮丽的艺术名片,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为其他同类高校树立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共分为五个部分,以舞蹈为肢体表现手段,用大量的经典红色歌曲为音乐的背景和线索来再现红色记忆和弘扬民族精神,这些红色经典歌曲包括《就义歌》《秋收起义歌》《三湾来了毛委员》《做军鞋》《分田歌》《双双草鞋送红军》《当兵就要当红军》《西江月.井冈山》《八角楼的灯光》《映山红》《十送红军》《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民军队忠于党》《苏区干部好作风》《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八月桂花遍地开》等17首,在这一串串的红色音符和革命记忆中,我们缅怀的是英勇无畏的革命先烈,珍惜的是今天得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展望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似锦前程。
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而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既具有红色历史内涵,又承载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新时代继往开来的艺术代表作。下面笔者就通过对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部分观演者的采访和调研,还原其真实感受和思想成长的德育过程。
二、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中客串角色的情感熏陶
周芝兰,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13级在校学生,是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中最普通的客串角色之一,是不固定的,是作为不同背景的群众演员参与者。但是,作为一名专业学生,她并没有因此而失落,因为一台完整的音乐舞蹈节目,设定的任何一个角色都是有深意的,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她自己依然感到很庆幸:“如果没有绿叶的陪衬,红花还会那么鲜艳吗?”在采访中,她说:“在众多角中,虽然我只是一个客串角色,但我感觉能参演已经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了,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作为节目中必不可少的小角色,她必须要参与同学们各种辛苦的排练,有时候得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排练,每一个可能的动作得反复揣摩,把舞蹈动作和对人物故事情节结合起来反复揣摩练习,以更好更深刻地塑造人物形象。随着节目排练的不断深入,周芝兰渐渐发现自己对井冈山精神的实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表演过程中就更加投入,往往把自己也当成红军中的一员,会为胜利而欢呼,为战友的壮烈牺牲而流泪。周芝兰说:“在排练过程中许多演员在演到惨烈的场面时会失声痛哭,大家对这些红色歌曲和舞蹈有太多的感触,有付出,有收获,有感动,也有辛酸”。为了能更好地诠释情感和打动观众,周芝兰还反复观看了演出录像,搜寻当台上台下的音乐与舞蹈的时空交汇时观众的情感体验,发现每当到《黄洋界》这一章节时,观众就面带微笑,为红军的胜利而感到自豪;当《十送红军》军民难舍难分的场景再现时,观众就情不自禁地抹眼泪;而当《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那熟悉的、经典的红色旋律响起时,观众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节拍唱了起来“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咯嘿咯嘿.....。“但整场音乐舞蹈史诗下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井那一章节,那一幕刚开始映入眼帘的就是躺满地上的尸体,一位女同志看见自己的战友都倒下了,觉得这一切可能都只是一个梦,在梦里,自己的战友还活着,但梦醒了,发现这一切只是幻觉,面对自己的战友都纷纷壮烈牺牲,她痛苦不已,她一声惨烈的叫声让我潸然泪下”。周芝兰认为,每一次的参演过程都是自己专业得到提高、情感得到熏陶和爱国主义信念得到加强的过程 。
三、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固定角色的德育升华
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整部作品包括首长、士兵、革命者、群众、匪军等大大小小几十个角色,这其中绝大部分角色是以舞蹈的肢体语言来展现和传递情感的。可是就是在这样一台以音乐舞蹈为主的剧目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固定角色,她既没有唱也没有跳,上台时间也不长,但同样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影响,那就是“老奶奶”这个角色。刘娟是历届众多饰演的“老奶奶”的人之一,下面就谈谈她在演绎这个固定角色过程中的德育成长。
刘娟是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13级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她最初接触“老奶奶”这一角色的时候,其实是有些许排斥和迷茫的。当我问她当时为何排斥的时候,她说:“一方面,那时候的我还是一名心高气傲的大二学生,带着又老又厚的妆扮演一个比自己奶奶年纪还大的角色,没有几个同龄人会很愿意的。另一方面,‘老奶奶’一角不需要跳舞,只需要在台上来来回回地走几遍或是定住摆几个造型,在我眼中这对于一个舞蹈生来说是痛苦的并带有些许羞辱的,看着自己的伙伴都有一段接一段的舞段要学要练,可自己只需要模仿一下老人的动作轨迹就好了”。那至于为什么会迷茫呢?刘娟的回答是:“既然一定要演这个‘老奶奶’,那么怎样才能演绎好这个的‘有血有肉’人物形象我心里是没有底的”。在经历了多次的不满意和四不像的生硬比划之后,她开始反思,不再像之前那样囫囵吞枣式的看视频了,开始在每次观看时细数“老奶奶”出现的次数,在哪些篇章,每一次大概有多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又有哪些动作变换、情感的不同,每一个场景又有什么故事及背景等。在这一过程中,刘娟对‘老奶奶’三次出场进行了仔细的揣摩和对比,比如第一次出场在《引兵井冈》中的“分田”片段,战士们测量土地进行划分,从此老百姓们有了自己的土地可以当家作主了!“老奶奶”激动地不停地抚摸分田牌,流下了幸福的泪,而这种激动与幸福是和平年代的大学生难以体会的。 第二次出场是在《星火燎原》中的“十送红军”片段,“老奶奶”的孙子要去当红军干革命去了,“老奶奶”带着自己做好的草鞋依依不舍的送别孙子,看着逐渐远去的队伍,期盼革命的胜利早日到来,自己的孙子能早点回来。最后一次出现是在第三章《伟大创举》中的“苏区干部好作风”片段,表现的是党的干部和群众的鱼水情深。通过反复观看史诗演出视频和查询相关故事之后,刘娟对“老奶奶”这一角色有了全新的理解,她不再为演“老奶奶”而难堪了,她也开始留意现实生活中周围老人行动时的特点,扑捉她们日常的喜怒哀乐,在排练中反复琢磨我自己的动作。在随后的几次演出中,刘娟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同学们的认可和赞扬,她说“当听到大家对我说‘老奶奶’演的好像啊、这个老奶奶演的真的很不错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更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后来随着演出的次数增多,刘娟对“老奶奶”这个角色把握的越来越熟练。她逐渐认识到,在那个激昂的红色岁月里,“老奶奶”其实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升华,那种亲情和感动不正是祖国母亲的真实写照吗?她那无私、温情而布满血丝的双眸能触碰到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信仰不灭,大爱无边。在以后几十场的演出过程中,刘娟作为90后独生子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了全面的升华,“我真心希望这台节目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革命的精神和红色的艺术文化,明白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并能永远传承下去”,她这么对我说。 四、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旁观者的灵魂洗礼
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不仅在井冈山大学和井冈山干部管理学院常年巡演,而且还作为高校文化交流节目在省内外高校进行不定期的示范巡演。为了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德育开端,井冈山大学在每年九月新生进校以后都要为他们做专场的演出,让来自祖国各地怀揣梦想的莘莘学子感受到井冈山独特的人文内涵和红色文化,以期获得较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已经看过十多次的现场演出,每一次都是激情澎湃和感慨万分,在钦佩革命先辈的热血付出之余,灵魂上的洗礼和思想上的净化是我最大的收获,即使是九零后出生的新生代也有同感。
笔者在今年暑假回安徽老家度假时,在火车上偶遇了一名本校2014级教育学院的学生,她叫郭晴晴,无意中就聊起了这台节目,她说她是去年九月份新生报到后第一次观看这台演出的。据她回忆,在去年9月的某个周日的傍晚,正当她在寝室里百无聊赖的时候,突然有人通知说学生会堂有演出,叫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让本班同学都去观看,听到这个消息后她既高兴可以免费看现场演出来打发空余的时间,又有点遗憾“为什么不是歌星大腕的演唱会?”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她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学生会堂,因为当时离演出开始还有15分钟,她们就找个空位坐下,拿着手机漫不经心地等着演出开始。七点钟准时开始的演出徐徐拉开帷幕,庄重而富有张力的铜管乐队推出壮丽、悠扬的旋律,伴随风云涌起的背景画面和几百名大学生合唱团荡气回肠的歌声中,一下子就把现场的同学们从现实中带回峥嵘的井冈山斗争中。郭晴晴说:“当在电闪雷鸣的舞台音效中,那群遍体鳞伤、衣衫褴褛的革命志士戴着脚链手链步履沉稳而艰难地走上刑场时,我的心当时就揪了一下。当敌人沉闷的机关枪“哒哒哒”地响起,这些视死如归的革命志士唱着《就义歌》、高喊“共产党万岁”和“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等口号倒在血泊中时,我的心再也无法平静,我极力压抑着激愤的心情,攥紧的拳头早已渗出汗水。”在近两个小时的演出,郭晴晴觉得自己已经完全融入到剧情里,并随着《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映山红》《十送红军》等一首首荡气回肠的红色经典歌谣,时而因为敌人滥杀革命分子而悲愤激昂,时而因为百姓给红军做鞋、红军为百姓分田粮鱼水相融而欢乐,时而又随着入党宣誓时的那种坚定而倍感神圣,还有那恬静浪漫的八角楼上的灯光都让她感慨万分。“看完之后我觉得自己整个人都蜕变升华了,我突然真正理解了他们常说的井冈山革命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深刻内涵!” 郭晴晴说,她觉得自己看演出时流下的不是同情的泪,而是感动和敬佩的泪。她现在已经学会了调整心态,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敢于面对困难,懂得了合作精神与大局意识的重要性,再也不会因为琐事而与他人斤斤计较了,这就是她对我说的她的心灵感悟。
五、结语
总之,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是用舞蹈再现了革命精神,用音乐传递了爱国情怀,是一台值得令人称赞的、有着巨大德育价值潜力的艺术作品。这台定位于常规教学的演出节目,是井冈山大学用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的成功典范,它使我们在传承井冈山红色音乐舞蹈艺术的同时,展现了巨大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的德育导向作用,[1]让我们避免了传统生硬直白的政治思想说教,以有血有肉、全方位立体的艺术手段直接感化着我们和潜在的熏陶着我们,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良好的精神推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论 [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王颖峰(1973— ),男,安徽阜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