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青橄榄 脱贫致富“摇钱树”

来源 :人事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zt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橄榄,每个人都会有一段乡愁的回忆。橄榄,又名青果,是亚热带特产果树,原产中国南方,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地区均有栽培。民谚云:“一颗橄榄两头尖,皮又脆来味又鲜,开头吃有点苦,慢慢方知回味甜。”在广西钦州市浦北县,橄榄树是当地农村常见的树种,门前屋后,村口路旁,随处可见,在五皇山脉一带,更是与红椎林相伴而生,红椎菌与青橄榄并称农户家中两大宝。今天,记者为你讲述的这个创业故事的主人翁,正是一位钟情于橄榄事业,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毅然逆势而上,从首府南宁“转战”浦北县开厂办实体经济,在创业创新大道上勇于追求人生梦想的青年企业家、广西北部湾珠乡橄榄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乡公司”)董事长王清。
  巧打“创新牌”橄榄能“生”财
  浦北县富含石灰质粘土的微碱性沙壤,为众多野生橄榄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漫山遍野都是枝繁叶茂、雄壮魁梧的野生橄榄树,树龄百年以上的比比皆是,千年以上的“寿星树”也不少。它们树姿挺拔、冠如华盖,有的高达六七丈,覆盖超过一亩,甚至六个成年人手拉手都无法环抱。“打橄榄”是浦北人代代相传的“传统节目”,每逢橄榄成熟的季节,土生土长的浦北人就用竹竿把树上翠绿饱满的橄榄果轻轻拍下,或拿去街上卖鲜果,或带回家腌制成凉果、酱腌菜,是美味佳肴,更是送亲访友的好礼物,成了一代代人忘记不了的乡愁。但这种粗加工的土特产,并没有产生什么经济价值。
  王清在一次吃浦北亲戚送来的腌制橄榄时,得知浦北有着丰富的橄榄资源,凭着自己经商多年的敏锐“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如果我能办个橄榄深加工厂,就能提高橄榄的附加值,不仅为自己找到新的创业机会,更是能为当地农民解决橄榄精加工问题,提升产供销,带动群众共同增收致富,这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2014年7月底,台风“威马逊”正面袭击广西北部湾,这场近40年来最强的影响钦州的台风,带来了大面积的强降雨,让浦北县境内大片已经结果的橄榄树遭了殃。当时,王清正在浦北大成镇罗城村收橄榄。那天全村因台风停电停水,当地老百姓还是打着手电筒,推着自行车、开着摩托车,把橄榄鲜果冒雨运了过来。谁都知道被雨水打落的橄榄鲜果容易坏,再加上停水停电,这一车橄榄要是真收回去,肯定是赔本买卖。王清的助手提出立刻终止收购。但当时收购点已经聚满了前来送果的乡亲,有放学回来的学生,有背着小孩的妇女,还有上了年纪的叔公阿婆。王清说他们满眼的期待他这辈子都忘不了。他告诉助手,“钱没有了可以再挣,但诚信是企业发展的根!”最终,王清还是按原定的价格收购了乡亲们送来的橄榄,并当场兑现了收购款。果不其然,那晚收购的3万多斤橄榄,第二天中午不到,就因为天气和停电而全部变质腐烂,3万多元的收购款全部打了水漂。
  这件事没有打击王清创业的决心,反而给他带来了新的思路——野生橄榄是个好东西,但用传统工艺腌制的橄榄又咸又苦,口味欠佳,除了满足当地人的食用需求以外,基本很难走出钦州地区,便宜的时候1元钱1公斤都没有人愿收,遇到台风这样的天灾更是让果农血本无归。只有发展橄榄深加工,生产出既保留其高营养价值又符合消费者口味,被市场认可的绿色生态橄榄食品,才能提高橄榄的附加值,打响浦北野生橄榄的品牌。
  正好当时浦北县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小组找到了王清,双方一拍即合。随后,王清立即日夜兼程投入广西北部湾珠乡橄榄食品有限公司厂区建设之中,短短半年时间,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大力帮扶下,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并于2015年7月第一次试业投产。“只要创新思路,野生橄榄也能‘生’财!目前我们已经是全国最大的野生橄榄肉菜生产企业之一。”王清自豪地告诉记者,公司现在已经是集种植、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自主型企业,注册资金3000万元,核心生产区占地20多亩,建筑面积达到15000多平方米,野生橄榄和橄榄种植示范基地10000多亩。
  念活“研发经”
  产业步步兴
  走进公司的生产车间,一股橄榄肉菜的香气迎面飘来,让你不由自主口舌生津。站在透明的参观通道内向里看,一瓶瓶橄榄肉菜正在自动传输带上缓缓前进,自动灌装、封口、出品。橄榄肉菜是珠乡公司最早研发也是最核心的产品之一,取当地野生橄榄果肉为原料,采用先进的鲜果肉深加工技术,使橄榄破碎后核肉分离,再加入新鲜天然调料,精工秘制而成,味香质醇,绿色健康,很快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小试牛刀后,王清把眼光瞄向了更广阔的市场。橄榄月饼、橄榄酱、橄榄汁、橄榄醋、橄榄茶、橄榄糕点、橄榄果脯、橄榄酒……多种多样的橄榄系列产品研发陆续“上马”。王清说:“‘珠乡’橄榄肉菜销量每个月都在递增,网上销售也非常火爆,每次展销会都会新增很多订单,目前产品已走出广西本地,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打开了销路,深受消费者的追捧,下一步我们要着力进军全国市场。”
  “珠乡”橄榄肉菜为何能在上市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迅速占领市场?王清说这得益于“珠乡”产品的独创性。在筹备建设橄榄加工厂之初,王清就联合了广州、南宁、北海、钦州等地的餐饮大师和技术人员,自主筹资200多万元,共同研发橄榄系列产品。“核心技术很重要。没有自主研发,企业就没有生命力,也没有后发力。”王清多次强调说。
  “现在市场上的橄榄类食品大多是橄榄干果、果脯等粗加工产品,橄榄的深加工在中国还是一片蓝海,可供参考的经验很少,产品特性、生产工艺流程都要自己构思,设计、创造。我们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非常大,遇到的困难也很多,但我们始终相信原创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珠乡公司从创立之初就始终坚持原创,所有的产品都是自主研发的创新性产品。”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生产力。”合浦大月饼是全国有名的传统名点,王清的“珠乡”月饼已走过了近十年的光辉发展历程。但王清喜欢不断创新,开发橄榄月饼就是他的新目标。为了研发橄榄月饼,王清三番五次到北海、合浦求贤纳仕。黄炎和陈钦权两位面点大师,是当地出了名的糕点师傅带头人,在北海多家星级大酒店担任技术总监,王清的诚意与企业发展战略深深地打动了两位大师,成功吸引他们带领团队一起加入公司研发橄榄糕点和橄榄月饼。他们说:“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共同来做一件对人生有意义的事不容易,王清董事长领导下的珠乡公司,前途无量,值得加入!”王清告诉我们,“即将推出的橄榄月饼是全国首创,对传统月饼是颠覆性的改变,将会‘引爆’今年的中秋月饼市场。绿色、健康、口感好,这样的健康产品不愁没有市场”。   除了在行业招揽本地人才组建公司的研发团队外,王清还主动搭上科技创新的“快班车”。在浦北县人民政府的牵线搭桥下,珠乡公司和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广西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成果转化合作基地,并柔性引进区内多位食品专业的教授级高工,组成了强大的研发团队,联合攻关,深度挖掘更高价值的橄榄绿色生态系列精加工产品。2015年底,该厂作为主要建设单位之一成功申报了自治区立项的广西浦北农业科技园,更是为该厂科技创新注入更大的发展活力。
  此时,王清的目标不再仅仅是解决野生橄榄的储存和销售问题,而是开发出各式各样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的高品质橄榄深加工产品,把橄榄加工产业做大做强,缔造一个橄榄王国,让浦北橄榄的名声传到全国甚至全世界。
  唱好“生态戏”市场创佳绩
  “这是我们公司的十万级净化生产车间,所有的工人进出和物料流转都必须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为橄榄系列产品的生产、加工提供了安全、卫生的生产环境。”实际上,除了生产、加工环节外,珠乡公司对食品安全、绿色、生态、健康的关注贯穿了从源头的采摘、先期研发到包装出厂的整个过程。
  “毕竟在口感之外,现在的消费者更关注食品的安全和健康,这既是一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其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王清告诉记者,橄榄富含钙和维生素C,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可以清热解毒、利咽化痰、滋润肺喉,对于肺热咳嗽、咯血颇有益,食之开胃消食,增进食欲。“珠乡”橄榄系列产品产自空气清新、水源洁净的浦北山区,那里的橄榄具有“四无一老”(即无公害、无农药、无化肥、无污染、老果树)的特点,橄榄果农药残留多项扫描检出率均为0,完全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同时,由于野生橄榄树树干高大,无法用现代农业机械代替传统的人工采摘,从源头上避免了现代农业机械对橄榄的污染。在产品定位上,珠乡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崇尚自然”的经营理念,致力于“创民族品牌、树绿色先锋”的发展目标,运用新鲜天然调料,秘制而成橄榄系列产品,不添加任何香精、色素和非法添加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橄榄原有的营养成分。由于绿色、安全、原生态、口感好等特点,“珠乡”橄榄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后,很快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浦北到处都是橄榄树,我们从小吃着用盐巴腌制的橄榄长大,从来没想过橄榄能变得如此美味。‘珠乡’橄榄肉菜不仅可以下饭、拌面条,还可以用来蒸鱼、与肉类一起炖汤,特别适合秋冬季节食用;而且原生态、天然绿色、不含农药残留、不添加色素香精,老人、儿童、孕妇均可放心食用。我隔三差五就会买一箱回家给亲戚朋友。”消费者韦女士是“珠乡”橄榄肉菜的忠实“拥趸”,对这个自己家乡新成长起来的品牌推崇不已。
  走好“扶贫路”致富共圆梦
  借助办工厂这个平台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一直是王清到浦北投资开厂的主要目标。王清用他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作风,用实际行动履行一名企业家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2015年8月,王清向贫困户捐赠了价值14万元的橄榄肉菜,该县民政局局长赵国庆说,“这是我任期以来收到的第一笔企业慈善捐赠,价值也很大,真是太感动了,为以后其他有爱心的企业继续开展爱心慈善捐赠带了好头!”为此,该县民政局授予该厂“爱心慈善企业”。2016年1月,该厂获批为钦州市扶贫龙头企业。
  浦北县三合镇新村是“十三五”贫困村,在一次下乡调研中,王清发现该村老周麓有一片基础非常好的橄榄林,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将会更好地促进合作共赢,带动致富。经多次考察论证,在当地镇政府的协助下,王清多次走村入户,将这片900多亩的山地承包建起了橄榄基地,下步计划往美丽乡村、橄榄文化生态休闲旅游方面发展,挖掘橄榄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让橄榄产业路真正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星光大道。每当提起珠乡橄榄基地,村民小组长高国有那叫笑开了花,“以前橄榄1元1公斤都无人问津,免费来摘,能自采自摘的全白送,现在王清董事长与我们合作建基地,不仅收购价格有保证,还带领我们更好地把橄榄果开发好,我们全村上下都高兴坏了,王董给我们发了承包款,卖果又得钱,群众终于可以靠山吃山,变果树为‘摇钱树’了,民心更齐了,邻里乡亲关系更加融洽。看见大伙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这村民组长当得越来越有滋味了。”
  “珠乡公司为我们解决了橄榄粗加工销售这块最大的‘心病’,我们整个家族都从中受益,在家门前靠山吃山走上了致富路。”浦北县安石镇坡村田辽塘村的谢学成,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家老少以收购、加工、散卖腌制的橄榄为主业。以前每到橄榄收获的季节,除了全家老少齐上阵,还要请来几十个当地的群众帮忙加工,父子两人开个小车到处送货卖橄榄咸菜,但由于人工成本高,加上橄榄腌制菜仍是粗加工,每年虽然投工投劳很辛苦,但利润不高,也不过是维持普通的生计。自从得知王清到浦北办厂后,老谢夫妇主动上门,邀请王清到他们的加工厂视察。最后双方达成合作,老谢家的加工厂加盟成为珠乡公司的生产基地之一,直接按照珠乡公司提出的生产标准和流程进行橄榄果的代收购和粗加工,解决了自家橄榄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老谢夫妇很兴奋地争着你一句我一句地对记者说,他们正在抓紧扩建加工设备,要不收获季节到了,跟不上公司的发展需要,一定要为公司提供最优质的生产原料!
  北通镇中屯村村支书刘世谷是个“80后”村支书,思想活跃,是当地带头致富的能手。当得知该村橄榄资源非常丰富、质量上乘,王清立刻去找刘支书一起实地考察,到农户家调研,共商合作发展大计。当来到该村东南木村民小组组长黄世光家中考察橄榄粗加工技术时,黄世光紧紧地握住王清的双手激动地说:“董事长,你一定要带领我们把这片沉睡了多年的橄榄林变成金山银山。”王清也被老乡这种纯朴的情怀所感动,他说:“我来开橄榄厂,就是要跟大家一起把家门前的橄榄变成金子,我们一起把橄榄卖到全国去!”
  浦北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珠乡橄榄厂的发展,他们深信,通过珠乡橄榄厂这一平台,可以解决浦北橄榄销售难、价格低的问题,通过做好深加工这篇文章,提高橄榄的附加值,让农村百姓家门口的橄榄直接变金,脱贫致富就不是空话了。一家工厂带活了整个浦北橄榄产业,橄榄树就是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希望树”“幸福树”。当地一直就有“一棵橄榄树养活三代人”的美谈。王清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棵成年橄榄树一年收果可达500-1000公斤,百年以上的老橄榄树,结的果实更多,有的最多可达2500公斤,假如以每公斤3元计算,一棵橄榄树的平均收益可达三四千元。实际上浦北农村很多人家就有不少于6棵的橄榄树,把橄榄树管好护好了,就是把钱袋子备好了。
  据悉,王清的橄榄加工厂已有30多名员工,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将陆续增加到200多人。同时,由珠乡公司牵头成立的橄榄种植合作社已有352户社员,包括以前对老橄榄树进行管理收获、开辟新地种植的农户在内,已辐射带动全县农民2600多人从事橄榄种植、采摘工作。如今,在县委、县政府的发动和支持下,浦北各个乡镇都投入发展橄榄种植的热潮中,还要申报“中国橄榄之乡”呢。昔日乡亲自产自用的橄榄,摇身一变成了特色品牌,开始走出浦北,走向全国。王清告诉记者,待二期厂房扩建完工后,将新增200多个就业岗位,以面向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优先考虑招收贫困村贫困户的富余劳动力,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为脱贫攻坚出一份力!
  王清说,野生橄榄是上天赐给浦北人民的礼物,他要把这些藏在山里的珍宝带出浦北,带出广西,带上全国人民的餐桌,并把它们转变成为当地农民实实在在的收益。创业之路漫长而艰辛,到浦北建厂一年多,创业的辛苦、困难和压力仍历历在目,但王清始终相信,只要是踏踏实实地做实事,带动当地老百姓共同致富,就没有放弃和退缩的理由。累,并快乐着;苦,却决不后悔!难,也永不退缩!
  当下的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正在激荡。“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鼓励各类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而王清就是要做那个在潮头踏歌前行的人。在他的心中,也有自己的“十三五”规划,那就是加快推进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打造绿色健康的中国橄榄第一品牌,努力实现“让中国了解橄榄之乡——浦北,让世界认识橄榄之王——珠乡”的目标,真正让浦北橄榄取之于民、生金还民。
其他文献
2016年5月3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有关问题的通知》(桂人社发[2016]27号,以下简称“《通知》”)。为便于更深刻理解《通知》内容,本刊邀请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有关负责人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  问:《通知》的出台有何背景?  答: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是我区就业工作的重点、难点。一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期刊
问:编辑同志,我于1982年2月13日经工商局批准领取个体营业执照,从事个体经营,1985年12月退出执照。1988年被招收为合同制工人。请问:我能将1982年2月至1985年12月个体经营时间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吗?  读者:蒋女士  答:读者您好!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事局《关于临时工被招为合同制工人后工龄计算问题的复函》(桂人福字[1987]11号)规定:“凡经县级以上劳动部门批准的临时工被招为合
期刊
“某矿一处隧道发生塌方,可能有伤亡,你们赶快去现场。”2011年夏天的一个深夜,广西桂林市资源县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副大队长康舒发的手机骤然响起,他迅即起身出门,召集监察人员归队,趁着月色在进山的泥巴路上驾车飞奔60多公里,赶到事发现场,发现事故造成两人罹难,其中一人生前未参加工伤保险,其家人无法获得工伤待遇的相关赔偿,情绪激烈,聚集30多人停尸矿部,现场气氛紧张。康舒发赶紧安抚群众情绪,一边细心地释
期刊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千古绝句,成为桂林山水一张最漂亮的名片。能够将山与水荟萃在一起的最佳观赏处,当属位于桂林市中心、漓江西岸的叠彩山。  叠彩山被开发成风景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朝年间。唐会昌五年,即公元843年,大名鼎鼎的诗人元稹的儿子元晦出任桂管观察使数年后,便在这座山上修道路,建亭阁,植桂树,并在崖壁上勒石数篇,以记述这段历史。  其中最著名的
期刊
本刊讯 考试安全重在细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事考试院结合工作实际,多次与相关保密机构洽谈、研究,研发了“人事考试试卷保密箱”,从改进装放载体入手,切实提高了试卷运送的安全系数。  该试卷箱采用高科技材质,结实耐用,大小适中,时尚美观、便于搬运,每个箱子均有两个提手、两把锁头,保证了“试卷搬运、开启必须两人同在”的规定落到实处;一改过去“薄布装试卷,纸皮包运送”的试卷袋装运方法,保证了试卷的安全,加强
期刊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在天津公布2015年度第二批C-NCAP测试车型的评价结果,7座家用车“宝骏730”凭借出色的表现以54.4分的成绩获得“五星级”评价,成为10万元以内首款达到“五星安全”的MPV车型,填补了广西汽车“五星安全”的空白,实现了广西汽车安全里程碑的突破。完成这项光荣使命的技术研发团队“领头羊”就是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整车集成总监、特聘首席工程师、广西“五四”青年奖
期刊
众所周知,很多科学家、艺术家都拥有自己的工作室,而如今,却有一批专为技能人才建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广西的多家优质企业落地生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建,不仅让高技能领军人才的辐射效应进一步扩大,更为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产品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活动场所,必将成为打造技能人才的“梦工厂”,为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为高技能人才戴上“大师”的桂冠  “我一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
期刊
眼睛是心灵之窗,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然而,有不少人因各种原因患上近视、弱视、斜视等视力障碍性疾病,给工作和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为了使众多的视力疾患者得到有效诊疗,自治区人民医院于1998年12月成立广西视光中心,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首家省级视光疾病诊疗机构,也是广西唯一的省级视光疾病诊疗中心,年门诊量达 9万多人次,近视手术达7000多眼,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期刊
“只要认准目标,能吃苦,有恒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是广西东兰县东兰镇江洞村返乡农民工韦明茂从十多年打拼岁月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他的人生信条。  韦明茂16岁初中毕业后,只身到广东珠海,先打散工,后来进入一家电子厂,从普通工人、领班、组长,一直干到生产科长。正当韦明茂事业渐成时,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电子厂经营停顿。韦明茂回到家乡寻找就业机会。  2009年5月,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加大
期刊
人物简介:孙杰远,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规划组专家,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全国教育人类学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初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入选教育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