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当空照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TT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生拿到化验单时,世界突然就黑暗了起来。
  母亲顽疾缠身,每年花费昂贵的医药费,使一家人陷入穷困的泥潭。福生在省外打工,胸口经常疼痛,为了节约钱,他便忍耐着。他只想为家里积攒更多的钱,尽快改变现实的困境。
  妻子英子在村上,一面耕种责任田,一面照顾母亲和女儿,其中的辛酸苦涩只有英子自己懂。女儿丹丹在镇里读小学,早晚都需要英子去接送。母亲田里的活路做不了,但能帮英子和丹丹煮饭、暖饭,生活艰辛却甜蜜。
  母亲病逝,福生内心虽然很痛苦,但却给家里减轻了不少医药费的负担。
  祸不单行。福生刚料理完母亲的后事,一天,他在堂屋里突然晕厥在地。
  福生躺在床上,脸色一片苍白。丹丹喃喃地问:“爸爸,你怎么啦?”福生用斑白脱皮的手揉抹丹丹脸颊上挂着的泪珠,说:“没事,爸爸只是累了。”丹丹眨着眼睛问:“爸爸你病好后,还去打工吗?”福生没有直接回答丹丹,把目光转向英子。英子担心地说:“去医院检查检查,这个家不能没有你。”
  福生在英子的劝慰下,去医院检查身体。一周后,当他去医院领取化验单时,一看检查结果,他崩溃了:肝癌。医生建议他及时到省医院去治疗。
  福生失魂落魄地从医院里出来,行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脑子黏糊糊的。村里曾有人得过癌症,去省医院化疗,花光了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人财两空,最后还是保不住命。福生不能给英子欠下债,决定不去医治,生死由命。福生买了止痛药,病痛难耐时就吃止痛药止痛。
  这个家将要坍塌了。福生想,活着一天就为英子和丹丹遮掩一天的风雨,不能让英子知道他的病情,担心英子承受不了打击,能瞒一天算一天。
  那天,从县医院回来,福生压抑住心中的苦痛,佯装成健康的样子回家。一进家门,英子便焦急地问:“怎么样?”福生笑着说:“没事,休息几天就好了。”英子锐利的目光盯着福生。福生拍着胸膛说:“你看看,我像個有病的人吗?”英子关怀地说:“没病就好。你最近瘦了很多。”
  福生再也没有心思到外面打工了,不能客死他乡,就算是病死,也要埋在故土里。更何况,像他这种身体,就算去打工,要是入厂前进行体检,福生也未必过关。
  福生留在村里,和英子种植一亩的水稻和两亩的桑蚕,夫唱妇随,早出晚归。
  一天晚上,村主任走进福生的家里。村主任同情地说:“你的家庭情况,我已经知道了。”福生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烟,抽出一根烟递给村主任。村主任接住福生递过来的烟,用火机把烟点燃,深吸一口,把烟雾呼出来,堂屋里烟雾缭绕。福生也掏出一根烟,点燃了。村主任说:“有什么打算?”福生说:“不出去打工了,在家种田养蚕。”村主任说:“好啊,在家也能发家致富。”村主任弹了弹烟头上的烟灰,接着说:“一亩薄田两亩桑蚕,只能维持生活,要不,介绍你到镇里的电子厂工作,怎样?钱虽然不如外面赚得多,但至少你能早晚照看家里。”福生心生感激,但一想到自己的病,胸口又剧烈地疼痛起来。英子感激涕零地说:“太好了。去吧,家里的农活,我能应付。”福生看了看英子,说:“不打工了,种田种地过日子。”在房间里写作业的丹丹跑出来,抱着福生的双腿,嚷嚷着:“不让爸爸去打工了,我要爸爸接送我去读书。” 村主任摸了摸丹丹的头,说:“哟,一下子就长成一个大姑娘了。”丹丹急忙把头从村主任的掌心里滑出来,来到英子的身边,努了努鼻子,说:“真臭,一股烟味儿。”英子夹着丹丹的小嘴,说:“怎么说话呢?”村主任摁灭了烟头,把烟头扔进垃圾桶,咯咯地笑:“吸烟有害健康,大伯不抽烟了。”丹丹走过来,把福生手指间夹着的烟蒂夺走,放在地板上,用鞋板底把烟头踩灭。丹丹说:“老师说,吸烟有害健康,不许爸爸抽烟。”村主任夸赞:“丹丹真懂事。”村主任看着福生说:“考虑好了,就到村委会找我,我给你写推荐书。”福生眼眶湿润,胸口却如压了一块巨石一样沉重。
  丹丹担心福生又到外面去打工,每天早上便哭闹着让福生接送她去学校读书。丹丹中午在学校吃午餐,放学后福生再去接她回家。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福生开着电动三轮车迎着朝阳向学校驶去,坐在车斗里的丹丹感到无比的幸福,张开臂膀,拥抱阳光。丹丹欢乐地唱着歌: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
  爱学习、爱劳动,
  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福生时不时地回头观望丹丹,脸上溢满了幸福。电动车行驶得真快,一眨眼就到学校门口。丹丹从电动车的车斗里跳下来,挥手跟福生道别:“爸爸,再见!”
  父爱如山,有了福生的陪伴,丹丹变得活泼开朗了很多。丹丹每学到一首新歌,都会在福生送她去学校的路上唱给福生听。
  福生和女儿美好的时光,也许不会太长久。看到丹丹的快乐,福生的心里却灰暗了起来。丹丹才读小学,将来还要读中学、高中、大学,他打工挣的钱,大部分花在母亲的医药费上了。他死了,英子和丹丹怎么办?
  福生思绪如麻。为了多赚一些钱,他常年在化工厂里打工,化学品和癌症是否有直接的关联,福生不懂。母亲病危,福生便辞工回家,现在去找化工厂索赔,化工厂老板会认账吗?绝对不会。也许是自己身体病变,怪不得谁。
  女儿给福生带来了希望,但同时也增加了他的忧虑。一天晚上,福生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痛苦地思虑着,他在为英子和丹丹的将来盘算。
  他想起了村主任,他决定去镇里的电子厂打工,病死在工厂的车间里,“碰瓷”“嫁祸”“讹诈”,用自己的死亡为英子和丹丹挣一笔赔偿费。就算不认定为因工殉职,工厂也得付给丧葬费,这样一来,也能为家里节省一笔费用。开工厂的老板不缺钱,他们能赔偿。福生做最坏的打算,说就算捞不到任何好处,横竖都是死,能赖就赖,能坑就坑。
  人的心思一变坏,什么事都做得出来。黑夜中,福生弄醒了英子,英子不满地说:“大半夜的,怎么还不睡觉?”福生说:“我还是到镇里的电子厂打工吧。”英子说:“去吧。”   第二天一大清早,福生送丹丹去学校后,便去找村主任。村主任拿起笔,给福生写了一张推荐书,并盖上村委会的公章。福生感激地说:“谢谢。”村主任爽朗地说:“好好干,争取早日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福生拿着推荐书,不用体检,顺利地进到镇里的电子厂工作。厂里的工友大多数都是家庭有困难的人。在镇里的工厂做活,离家近,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福生还惊愕地发现,厂里还有一些残疾人,他们也来这里自食其力地挣钱养家糊口。
  有了工作,又能照顾到家庭,福生享受到了从未享受过的天伦之乐。有了男人做依靠,英子苍白的脸色也慢慢地红润了起来。
  镇里电子厂的老板是个中年人,通情达理,和蔼可亲。老板知道福生要接送女儿读书,早上允许他晚到一个钟头到厂里上班,下午允许他提前一个钟头下班去接女儿回家,工资一分不扣。工友们,也不去计较福生,说谁家没有本难念的经,理解万岁。福生没做完的产品和任务,工友们便抢着帮福生完成,不让福生拖厂里的后腿。
  老板的特殊照顾和工友们的热心帮助,让福生愧疚不已,内心深处隐隐作痛,暗骂自己畜牲不如。但福生一想到英子和丹丹,他的心又狠了起来:无毒不丈夫。
  三个月后的那一天,福生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但他并没有如愿地死在工厂的车间里,而是死在了家里。
  灵堂上,英子哭成了泪人。
  英子说,“那天一清早,福生开着电动车送丹丹去学校,感觉身体不舒服,便打电话跟厂里请假。福生回家吃完早餐,就去床上休息,我去地里捡桑叶。中午,我挑担着桑叶回家,叫唤他起来吃午饭,结果他僵硬在床上……”
  英子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哽咽着,“你走了,倒安心,往后我们母女该怎么办啊?”
  亲戚和村民们同情英子母女,在为福生打抱不平,有人说:“福生一定是在厂里劳累过度致死的,我们抬尸体去工厂大闹一场,叫老板赔钱。”虚弱的英子说,“人死为大,入土为安,过后再去找厂里讨说法。”亲戚和村民们愤愤不平地说:“尸体一下葬,谁还会认账?”英子把头撞向福生的棺材,说:“要抬连我一起抬吧。”英子以死护着福生的灵枢,大家才罢了手。
  英子说:“我丈夫死了,我比谁都痛苦。”
  在亲戚和村民们的帮助下,择了吉日,福生入土为安。
  一周之后,痛苦仍在,英子神情变得呆滞。亲戚和村民们又在煽动英子,说:“福生在厂里打工劳累致死,工厂应该给赔偿。这年头不喊冤不告状不闹事,老板是不会赔偿的。”英子说:“人都死了,喊冤、闹事有什么用?”一个亲戚怂恿,说:“有了赔偿金,你们母女往后的日子就有保障了。”
  在英子家的堂屋里,大家议论纷纷:“我们一起结伴去工厂,找老板讨说法。”
  这时,村主任和镇里电子厂的老板从门外走了进来。老板愧疚地对英子說:“我刚从外面回来,一听到福生去世,我感到很难过,弟妹,请节哀顺变。”丹丹的脸上仍然挂着泪水,村主任把丹丹揽在怀里,眼眶一片湿润,说“多可怜的孩子啊……”老板的眼里湿润了,悲悯之情油然而生,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张银行卡,塞到英子的手里,说:“这里有丧葬费5万块。”英子拿着银行卡,泪水簌簌而下。英子从村主任的怀里把丹丹拉过来,母女俩扑通地跪倒在老板的面前,连续嗑了几个响头。村主任和老板急忙把英子和丹丹扶起来,说人死不能复活,安慰她们不要太伤心而伤了身体。
  在一旁观看的亲戚和村民们,喉咙如被鱼刺卡住似的,不再吱声。
  村主任和老板走后,亲戚和村民们不满的情绪又沸腾了起来:“老板心虚,送钱上门。一条人命才给5万块,这世道还有没有王法?我们一起去工厂闹,不赔钱,不许开工。”英子噙着泪水,张开纤弱的双臂,阻拦大家:“谢谢大家的关心,要去,我自己去闹。”
  一周后,英子的情绪渐渐稳定了下来。她不让亲戚和村民们跟着,她和丹丹去镇里的电子厂找老板。来到工厂,英子询问了一个工人,找到了老板的办公室。老板叫英子和丹丹坐下,热情地给她们倒开水,老板内心却忐忑不安:母女俩一定是来闹着要钱的。
  英子喝了一口开水,目光端详着老板,说:“前几天,我在整理丈夫的遗物时,发现了这个……”英子从口袋里掏出折叠的纸条递给老板,老板把纸条打开,纸条上写着:
  英子,我得了癌症,不敢告诉你实情,害怕你悲伤难过。我进镇里的电子厂打工,是昧着良心去的,我想死在工厂的车间里,为你们母女挣一些赔偿费。
  英子,镇里的电子厂老板是个好人,他给很多贫困家庭人员提供就业机会,让他们挣钱养家,也包括我在内。
  英子,癌症可怕,人心的邪恶更可怕。我的良心出了窍,邪恶和癌细胞狼狈为奸,它们不断地折磨我,让我痛不欲生。我吃了很多止痛药都不能止住病痛,我的时日不多了。但我却活明白了:太阳当空亮堂堂地照着,做人得讲天地良心。
  英子,纸条后面附有医院的检查化验单,我是病死的,跟工厂无关。
  英子,找个好人家,好好过日子。
  福生留下的遗言字字如针,扎在了老板的心口上。老板翻开了第二页,便看见了那张化验单,老板的心绪沸腾了起来,热泪滚滚而下。
  英子揉了揉湿润的眼睛,说: “我丈夫是病死的,工厂没有责任。”英子说完,把那张银行卡递到老板的面前, “你给的钱,一分没动。”
  英子和丹丹从老板的办公室走出来,此时,天空中洒下了暖暖的阳光,英子和丹丹沐浴在阳光之中,渐行渐远。
其他文献
这水声 一直都保持原乡的韵味  这是我接近它的理由  像聆听一个老者的讲述  一些故事总是从时光的间隙中  穿过又穿回  像烟火一样  从秋水的流逝中慢慢变老  而我年轻的样子  保存在巨大的落日里  那些镀金的铁  更像我支撑某些信念的骨骼  说是落日辉煌  其实我更喜欢最真实的水声  在盗取光阴的同时  还会留下飞鸟的痕迹  这很令人向往——  其实故乡也是飞鸟们的家  它们每一次的迁徙 都很
期刊
才回来一周,我对潜山的印象就开始变得模糊,有时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去过,也许它只是一个梦,一种我向往的生活状态。  去潜山的第一天就下雪了,這是今年第一场雪。  这场雪不只落在潜山,我从朋友圈看,它落在许多城市,而从酒店418房间看出去,这场雪似乎只下给了我眼前的这座小城。它轻薄得让我陌生,在一个从小在北方长大的人眼里这实在算不上一场正经的雪,可它飘飘洒洒的架势仿佛又把我带回了北方。  几天后,天柱
期刊
吐着蛇信子 盘成围檐帽  听交通广播 前路未堵  不用着急 逆时针  过了回龙湾 上沱江桥  被风吹 山花在拱上  花藤在拱下  到了北大街再泊東城门  脸上红霞飞 掌鱼灯
期刊
其实“望热”是一种比较文雅的说法,我们那叫“看热”。伏天看热,是当地流传的一种风俗,不清楚传播的范围多广,去查百度,发现还真是个稀罕词儿,介绍的文字亦寥寥:“望热”一般是指女的去看婆婆,男的去看丈母娘。  这般解释倒像是专门针对未婚男女。我们那也确实有这情况,却又似乎没那么局限。中国人重情面,历来讲究礼尚往来,亲友间的互访是断不能少的。我们的“看热”就代表着大范围的走亲访友,七大姑八大姨家都得去。
期刊
暴风雨似乎离开了。从夜色里狂奔而出的雨水踢打着玻璃窗,直至凌晨三点,才渐渐远去,在雨声里浸泡了半宿的人们放下戒备,酣然入梦。  早起,小区甬路上留下一地乱红坠叶,凋零在一汪汪水洼里,别有一种凋零美,让人怜惜。  收拾好,和母亲对坐,煮一壶老白茶,守着一窗雾气,聊天说话。  打破这安静的,是楼上邻居家两个淘气小子,他们一蓝一红,跳棋子一般落到水洼里,使劲踩出一溜水花,再次溅湿躺在路上的红花绿叶。这样
期刊
那是怎样的一种呼唤,似久远的回声,穿越岁月的苍穹,至今还在我脑海回旋;这呼唤声如一枚重锤,敲打着我心的旷野,发出长久的悲鸣;这呼唤声如拍天巨浪,讓我心海每次都涌起波澜。  那年二十岁的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李发模的叙事诗《呼声》。那“呼声”中有凄悲的泪水,有对未来的渺茫和对爱的期待。在绝路中,她呼唤爱情能把她挽留。在悬崖上,人们企盼那崖上的藤能扯住她跌落的脚步。这撕心裂肺的呼唤声却怎么也不能驱散遮挡
期刊
一位画家送了我一本他新出的书法作品集,这位画家不仅画得好,书法的功力也十分深厚,我把这本书顺手扔在餐桌上。当然,不是为了伴随着可口的午餐吃了它,它与食品还真有那么一些联系。现在,我要捡起来,省得夫人说我随处乱放东西。结果,封底上醒目的印章,再次映进我的眼帘,我觉着很有图书的装帧设计感。我随口问了夫人一句,你还记得李因吗?广东揭阳的李因。  夫人觉得奇怪,问我是怎么想到这个人的?她已经不大记得他了。
期刊
秋泥,本名,张凤玉。作家,编辑,居沈阳。在《福建文学》《山东文学》《黄河文学》《鸭绿江》《中国铁路文艺》《红豆》《牡丹》《海燕》等文学期刊、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小说评论等100余万字,部分作品收入年选和选刊。  2018年,我曾在小说《藏在尘世的那道光》里有过这样的描写:马路对面的街心公园一览无余,公园的红砖围墙已经老旧,上面的十字花洞斑斑驳驳。我熟悉这公园里每一條小路,每一片树林,每一个犄
期刊
她是个秀气漂亮的女人,套着件时下流行的派克服,头发松松地捆在脑后,有几缕不愿意受束缚,卷着散下来。  她說她叫桃芬芳,到财资部来开支票去交养老保险。她一进办公室,我便眼前一亮,有百花盛开之感。可她说的第一句话就让我愕然。单位上的支票不是张三李四说开就开得了的,有严格的审批程序,更何况养老保险是企业统一缴纳哩!  我让她先回去,等我了解清楚情况再说。  她走后,我越想越奇怪,喊来下属兼战友的女儿米朵
期刊
一  黄天春的个子本来就不高,又有点儿瘸腿,看着就显得更矮,人也不太喜欢热闹,脾气很古怪,只凭祖上传下来的手艺挣饭吃。  住在柳河镇上的人们,没有人不认识黄天春,有人管他叫黄大夫,有人管他叫黄瘸子,就连小孩子都知道他讨过三回老婆,哪个老婆也没跟他过长久,哪个老婆也没给他生过孩子,都是跟他过个一年半载,就吵着闹着离开他。黄天春从来也没怨过这些女人,只怨自己不该当郎中,一个老婆也留不住。三婶子看他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