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为什么我们要研究中国流行文化影响下的流行语英译方法?二是翻译中国流行语有哪些新方法新规律?三是本文的研究对于跨文化交际以及向世界诠释中国特色的社会现状具有什么意义?本文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对于中国流行语的英译,特别是出现在对于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流行语翻译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这体现了在中国的综合国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背景下大众对于流行语的广泛接受与应用;但是同时对于这些词语的翻译方法缺乏一个系统的研究以及总结。鉴于我们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此项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作为英语学习者的大学生有责任向世界诠释中国的文化与社会,在这个世界格局风云变幻、文化冲突日益激烈的时代浪潮中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
【关键词】流行语;英译;文化
如今,在这个社会各个方面都迅猛发展的时代,中国的流行文化应运而生并且急速发展,同时它也在不断影响和反映着社会的变化。在国际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上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愈来愈大作用,各种新生事物,新观念,新做法名称层出不穷。这就给中国流行语中英翻译的方法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流行文化的原汁原味?如何能让英语国家的人们从西方文化的角度最大限度地理解中国流行文化?特别是在跨文化以及语际交际中的流行文化词汇空缺翻译问题怎样解决?因为语际交际中的词汇空缺与原语和目的语使用者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及科技发展水平相关;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发展,语言中的新词语也将不断出现。一种语言中的新词往往在另一种语言中成为“词汇空缺”,至少在短时期内会出现词汇空缺。世界文化是一个整体,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中都有特定的位置。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在语言交际中既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也有难以吻合的层面。译者只有最大限度地补足其互缺的内容,才能使译文臻于完美,世界文化的版图也才能因此而不断扩大。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存在不能脱离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周方珠,2004)。这里所说的“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涵盖了政治、经济、宗教、法律、道德观念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广泛。
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问卷调查、分析思考,笔者最终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翻译中国流行语的新方法新规律:
一、运用拼音
此类情况应限制于词语具有中国流行特色,是根基于我国的某种社会现象而出现的词语,比如说某个流行的电视节目、某个网络热帖、某个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等。比如:“屌丝”这个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上都广泛运用的词语,到目前为止,英语文化中还没有与之相对的词语(在百度翻译中,“屌丝”一词被翻译为“loser”,可是结合现实来讲,这样的翻译并不准确,自称“屌丝”的人客观上来讲并不都是“loser”),在全校范围内各个专业各个年级超过五百人的调查中,我们给了这个词的翻译四种选择“common people”“ordinary guys”“grass roots”和“Diaos”,调查结果显示选择“ordinary guys”(33.33%)与选择“Diaos”(31.25%)的人数不相上下。这说明了在汉语热的背景下,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词语在没有同等翻译词语时最好以能比较容易被国外接受的拼音字母翻译的方式,这样它的影响会更为广泛并对于填补文化空白(cultural margins)具有意义深远的作用。
再比如说“伤爹”这个新出现的流行词,其意义已经由以前狭隘的“伤老爹的心”扩展为广义上的“伤心”,如果可以直接译为“heartbroken”则不能体现出中国特色以及中国文化的背景,因此直接拼音翻译为“Shangdiee”相比之下不失为上策。近几年我国出现的“山寨文化”一词在被梁雪松主编的《汉英特色口译
8000词》中被翻译为“Shanzhai culture”,虽然在英语中“knock
off”一词表达与此相近的意思,可是单纯地将这两个词互换放在语义对等的地位上显然违背了“翻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流行文化的原汁原味”这一初衷。虽然汉英两种语言中也有很多含义基本对等的词汇,如比基尼bikini,春卷spring roll,枇杷loquat等,可是在这些国际共用词汇出现之前,总有一种翻译方法需要以中文为主体,以中国的文化和发音先入为主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毕竟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翻译、诠释自己的文化与社会。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是以英语文化为准,还是以汉文化为准?还是另立或创立新标准?从过去的历史来看,强势文化隐形的标准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当今世界以由以英美文化为中心的强权世界格局转变为由多个迅速发展的实力不断增强的发展中国家与老牌英美国家共同处理世界事务的格局,这一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软实力格局的分布和变化,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学习汉语的人数成倍增长,本文提出的“运用拼音”的翻译方法正是顺应了这个世界性的大形势大背景。
二、使用英语本土流行词语进行替换
文化都有其相通之处,反映其文化的流行词语也是如此,如果在译语文化里可以找到与之在形式上与功能上基本对应的现成的词汇时,最好直接替换,而不是运用拼音。
“邱懋如教授曾把翻译的对等归纳为三个方面:语言对等、文体对等和社会文化对等。其中语言对等是最重要的,在翻译时需优先考虑。”(赵明,2003),但这需要译者不仅对原语和目的语的流行语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有包容俗语甚至是粗俗语的雅量。
东西方文化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渊源的不同。东方人具有较强的综合思维、具象思维和顺向思维的定式,而西方人具有明显的分析思维、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定式。东西方文化渊源之别造成的差异在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有所表现。比如下面这个对话,“How is your work ing today?”“Another day,another dollar。”这一回答体现了说话人对其工作无比厌烦而为了谋生又不得不做的无奈。这句话可以按照我们的语言文化背景译成“唉,当一天的和尚撞一天的钟。”再如流行语“吃货”一词是指那些在任何美食面前没有抵抗力,有时甚至可能会因此失态的人,在英语中的“foodie”或者“food bully”(后者比前者程度稍有加重),表达的意思与中文“吃货”是可以最大程度地对应的;再如“非主流”这个词在英语中对应的词是“maverick”(本意是和大众持不同意见的人)。
三、创新化的传统
在英语基础牢固,具有一定翻译经验或研究水平,且不符合以上两种情况时,可运用“创新化的传统”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直译、意译等)。
对于“创新化的传统”要说明的一点是,由于翻译对象是时代感气息很强的流行词语,译者需要具有大胆的创新精神,许渊冲先生曾说过“译学要敢为天下先。”(许渊冲,1999),但是“创新”并不是毫无依据天马行空的随意“创新”,而是要建立在科学的传统的翻译方法之上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翻译是跨文化,跨地域,跨时空的语际信息转换,这种翻译方法目的在于在翻译过程中达到最大保真值。译者可以参照流行语的构成方式,通过缩略、合成、拼缀、象声等方式,力图使所造之词无斧凿之痕,如果找不到形神兼备的词语,不妨退而求其次,但宁可形非而神似,不可反之。
总之,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随着文化交流活动的频繁及文化与翻译研究的深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愈来愈平等。这意味着文化霸权主义受到了挑战,人们以更加开放的心理接受外域文化,尊重源语文化;这更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融和特色展示,更有利于指导翻译实践。
比如说“拼爹”一词,指的是“比拼老爹”。在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的社会,子女的贫富意识也越来越明显,一些年轻人开始比拼各自的父母,例如:经济能力、社会地位等等,这些人认为自己学得好、有能力,不如有个“成功”的老爸。在翻译成英文时多数人还是认为直译为“competition of family background”,人气仅次于这个翻译法的就是调查小组在一起讨论创造出来的“Daddy-is-the-key”,但是后者的翻译显然更加传神,既从本意上将“爹”这个象征家庭背景的词表达了出来,又在形神兼备的程度上强调了“拼”,这一翻译把这个中文流行语点活了。在梁雪松主编的《汉英特色口译8000词》一书中,“中国热”被译为“Sinomania”,“手机幻听”被译为“ringxiety”,“宅男宅女”被译为“indoorsman,indoorswoman”,“无手机焦虑症”被译为“Nomophobia”,也都体现了“创新化的传统”翻译方法。
四、传统的翻译方法
在反复斟酌思考后,以上三种方法都行不通时,就要运用传统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翻译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直译、移译、意译或者阐释,或者采用各种其他不同的翻译方法。翻译原则是:首选异化,不得已时采用归化(the first choice is foreignization; the last resort is
domestication),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永远并存(赵明,2003)。
英汉两种语言最显著的差异之一是: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流行语作为语言中具有较强生命力和活力的语言成分,几乎涵盖了当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文体角度讲,流行语属于非常“不正式”的文体;从文化角度看,一条流行语的背后往往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达到文体、文化这两方面的等值正是流行语翻译需要努力的方向。可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同时可在直译后加上流行语的真实含义,“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曾自立,1983)。如在梁雪松主编的《汉英特色口译8000词》一书中,“靠山”一词被翻译为“backer patron”,“大学生村官”被译为“little village official”,“富二代”被译为“second rich
generation”,“暧昧短信”被译为“steamy text message”。
语言与文化是两个重合的圈,要学语言就要学文化。语言是文化领域最重要的部分,也受文化的影响和塑造,而语言又反映文化。广义上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符号象征,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人文历史、心理变迁、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及衣食住行等,流行语更是如此。
语言交际在不同文化中都是以自身默契来编码和解码的,对于流行语的翻译要从中国社会现状的角度与视野去破解东西方社会的不同价值观、人生观,以建立跨文化的东西方文化共识,以促进文化沟通,追求以新文化、新价值标准为中介并使彼此都能接受,最终促成跨文化的交际成功,避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笔者相信流行语的翻译研究对于跨文化交际,诠释中国特色的社会现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梁雪松.汉英特色口译8000词[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许渊冲.中国翻译[M].北京:中国翻译杂志编辑部,1999(2)
[5]赵明.语际翻译与文化交融——英汉互译的理论与实践(Interingual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6]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中国商务印书馆,1983
【关键词】流行语;英译;文化
如今,在这个社会各个方面都迅猛发展的时代,中国的流行文化应运而生并且急速发展,同时它也在不断影响和反映着社会的变化。在国际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上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愈来愈大作用,各种新生事物,新观念,新做法名称层出不穷。这就给中国流行语中英翻译的方法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流行文化的原汁原味?如何能让英语国家的人们从西方文化的角度最大限度地理解中国流行文化?特别是在跨文化以及语际交际中的流行文化词汇空缺翻译问题怎样解决?因为语际交际中的词汇空缺与原语和目的语使用者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及科技发展水平相关;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发展,语言中的新词语也将不断出现。一种语言中的新词往往在另一种语言中成为“词汇空缺”,至少在短时期内会出现词汇空缺。世界文化是一个整体,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中都有特定的位置。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在语言交际中既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也有难以吻合的层面。译者只有最大限度地补足其互缺的内容,才能使译文臻于完美,世界文化的版图也才能因此而不断扩大。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存在不能脱离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周方珠,2004)。这里所说的“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涵盖了政治、经济、宗教、法律、道德观念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广泛。
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问卷调查、分析思考,笔者最终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翻译中国流行语的新方法新规律:
一、运用拼音
此类情况应限制于词语具有中国流行特色,是根基于我国的某种社会现象而出现的词语,比如说某个流行的电视节目、某个网络热帖、某个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等。比如:“屌丝”这个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上都广泛运用的词语,到目前为止,英语文化中还没有与之相对的词语(在百度翻译中,“屌丝”一词被翻译为“loser”,可是结合现实来讲,这样的翻译并不准确,自称“屌丝”的人客观上来讲并不都是“loser”),在全校范围内各个专业各个年级超过五百人的调查中,我们给了这个词的翻译四种选择“common people”“ordinary guys”“grass roots”和“Diaos”,调查结果显示选择“ordinary guys”(33.33%)与选择“Diaos”(31.25%)的人数不相上下。这说明了在汉语热的背景下,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词语在没有同等翻译词语时最好以能比较容易被国外接受的拼音字母翻译的方式,这样它的影响会更为广泛并对于填补文化空白(cultural margins)具有意义深远的作用。
再比如说“伤爹”这个新出现的流行词,其意义已经由以前狭隘的“伤老爹的心”扩展为广义上的“伤心”,如果可以直接译为“heartbroken”则不能体现出中国特色以及中国文化的背景,因此直接拼音翻译为“Shangdiee”相比之下不失为上策。近几年我国出现的“山寨文化”一词在被梁雪松主编的《汉英特色口译
8000词》中被翻译为“Shanzhai culture”,虽然在英语中“knock
off”一词表达与此相近的意思,可是单纯地将这两个词互换放在语义对等的地位上显然违背了“翻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流行文化的原汁原味”这一初衷。虽然汉英两种语言中也有很多含义基本对等的词汇,如比基尼bikini,春卷spring roll,枇杷loquat等,可是在这些国际共用词汇出现之前,总有一种翻译方法需要以中文为主体,以中国的文化和发音先入为主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毕竟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翻译、诠释自己的文化与社会。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是以英语文化为准,还是以汉文化为准?还是另立或创立新标准?从过去的历史来看,强势文化隐形的标准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当今世界以由以英美文化为中心的强权世界格局转变为由多个迅速发展的实力不断增强的发展中国家与老牌英美国家共同处理世界事务的格局,这一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软实力格局的分布和变化,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学习汉语的人数成倍增长,本文提出的“运用拼音”的翻译方法正是顺应了这个世界性的大形势大背景。
二、使用英语本土流行词语进行替换
文化都有其相通之处,反映其文化的流行词语也是如此,如果在译语文化里可以找到与之在形式上与功能上基本对应的现成的词汇时,最好直接替换,而不是运用拼音。
“邱懋如教授曾把翻译的对等归纳为三个方面:语言对等、文体对等和社会文化对等。其中语言对等是最重要的,在翻译时需优先考虑。”(赵明,2003),但这需要译者不仅对原语和目的语的流行语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有包容俗语甚至是粗俗语的雅量。
东西方文化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渊源的不同。东方人具有较强的综合思维、具象思维和顺向思维的定式,而西方人具有明显的分析思维、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定式。东西方文化渊源之别造成的差异在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有所表现。比如下面这个对话,“How is your work ing today?”“Another day,another dollar。”这一回答体现了说话人对其工作无比厌烦而为了谋生又不得不做的无奈。这句话可以按照我们的语言文化背景译成“唉,当一天的和尚撞一天的钟。”再如流行语“吃货”一词是指那些在任何美食面前没有抵抗力,有时甚至可能会因此失态的人,在英语中的“foodie”或者“food bully”(后者比前者程度稍有加重),表达的意思与中文“吃货”是可以最大程度地对应的;再如“非主流”这个词在英语中对应的词是“maverick”(本意是和大众持不同意见的人)。
三、创新化的传统
在英语基础牢固,具有一定翻译经验或研究水平,且不符合以上两种情况时,可运用“创新化的传统”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直译、意译等)。
对于“创新化的传统”要说明的一点是,由于翻译对象是时代感气息很强的流行词语,译者需要具有大胆的创新精神,许渊冲先生曾说过“译学要敢为天下先。”(许渊冲,1999),但是“创新”并不是毫无依据天马行空的随意“创新”,而是要建立在科学的传统的翻译方法之上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翻译是跨文化,跨地域,跨时空的语际信息转换,这种翻译方法目的在于在翻译过程中达到最大保真值。译者可以参照流行语的构成方式,通过缩略、合成、拼缀、象声等方式,力图使所造之词无斧凿之痕,如果找不到形神兼备的词语,不妨退而求其次,但宁可形非而神似,不可反之。
总之,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随着文化交流活动的频繁及文化与翻译研究的深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愈来愈平等。这意味着文化霸权主义受到了挑战,人们以更加开放的心理接受外域文化,尊重源语文化;这更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融和特色展示,更有利于指导翻译实践。
比如说“拼爹”一词,指的是“比拼老爹”。在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的社会,子女的贫富意识也越来越明显,一些年轻人开始比拼各自的父母,例如:经济能力、社会地位等等,这些人认为自己学得好、有能力,不如有个“成功”的老爸。在翻译成英文时多数人还是认为直译为“competition of family background”,人气仅次于这个翻译法的就是调查小组在一起讨论创造出来的“Daddy-is-the-key”,但是后者的翻译显然更加传神,既从本意上将“爹”这个象征家庭背景的词表达了出来,又在形神兼备的程度上强调了“拼”,这一翻译把这个中文流行语点活了。在梁雪松主编的《汉英特色口译8000词》一书中,“中国热”被译为“Sinomania”,“手机幻听”被译为“ringxiety”,“宅男宅女”被译为“indoorsman,indoorswoman”,“无手机焦虑症”被译为“Nomophobia”,也都体现了“创新化的传统”翻译方法。
四、传统的翻译方法
在反复斟酌思考后,以上三种方法都行不通时,就要运用传统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翻译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直译、移译、意译或者阐释,或者采用各种其他不同的翻译方法。翻译原则是:首选异化,不得已时采用归化(the first choice is foreignization; the last resort is
domestication),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永远并存(赵明,2003)。
英汉两种语言最显著的差异之一是: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流行语作为语言中具有较强生命力和活力的语言成分,几乎涵盖了当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文体角度讲,流行语属于非常“不正式”的文体;从文化角度看,一条流行语的背后往往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达到文体、文化这两方面的等值正是流行语翻译需要努力的方向。可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同时可在直译后加上流行语的真实含义,“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曾自立,1983)。如在梁雪松主编的《汉英特色口译8000词》一书中,“靠山”一词被翻译为“backer patron”,“大学生村官”被译为“little village official”,“富二代”被译为“second rich
generation”,“暧昧短信”被译为“steamy text message”。
语言与文化是两个重合的圈,要学语言就要学文化。语言是文化领域最重要的部分,也受文化的影响和塑造,而语言又反映文化。广义上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符号象征,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人文历史、心理变迁、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及衣食住行等,流行语更是如此。
语言交际在不同文化中都是以自身默契来编码和解码的,对于流行语的翻译要从中国社会现状的角度与视野去破解东西方社会的不同价值观、人生观,以建立跨文化的东西方文化共识,以促进文化沟通,追求以新文化、新价值标准为中介并使彼此都能接受,最终促成跨文化的交际成功,避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笔者相信流行语的翻译研究对于跨文化交际,诠释中国特色的社会现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梁雪松.汉英特色口译8000词[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许渊冲.中国翻译[M].北京:中国翻译杂志编辑部,1999(2)
[5]赵明.语际翻译与文化交融——英汉互译的理论与实践(Interingual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6]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中国商务印书馆,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