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很少有老师重视语感的真正内涵,本文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摸索,以及吸取其他老师的教学实践精髓,对语感训练中的一些困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语感 困惑 对策
吕叔湘先生曾强调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其实,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早在1928年就提出了语感的概念。叶圣陶先生也在《写作漫谈》一文中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可见,语感训练的重要,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摸索,以及吸取其他老师的教学实践精髓,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并以就教于同行们。
困惑一:“语感”概念不清
什么是“语感”?虽然很多老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也写下“语感怎么怎么样”的话,却不懂得语感是什么,且不少人把“语感”和“语基”完全等同了起来,以为语基教学和语感训练是一回事。
困惑二:语感训练真的重要吗
由于应试思想作怪,教师一味地对中考的口径,字、词、句、篇、语、修、逻,面面俱到,丝毫不敢遗漏半点。便觉得时间紧,压力大,无暇顾及语感训练。于是课堂上仍然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只能跑跑龙套,甚至做看客,很少有读、说的机会,即使有时也进行品词析句的训练,但由于离开文章的整体和过分地追求高速度,往往还是由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思索、辨析、咀嚼,结果是学生如同享受餐桌上的鱼丸,虽有鱼味,但不全是鱼味,更看不到鱼的全貌。
困惑三:怎么训练语感
从语文的角度讲,语感既能使人变得越来越聪明,又是聪明的人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语感能力时,他们在阅读和写作活动中,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就显现出来。但很多语文老师觉得,语文教学不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吗,语感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又怎么实施呢?很茫然。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训练语感”这一“最要紧”的“首要任务”并没有真正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更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对策一:弄清概念,明白重要性
语感是一种直觉的语言思维现象,是人头脑中深层言语结构水平的“外化”表现,是在长期的阅读活动和规范的语言训练中逐步养成的一種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的综合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语感属于能力的范畴,语基和它的关系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虽有联系,但其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决不能以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来代替语感训练,只能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实现语感训练,并不断培养语感。
语感训练真的会影响中考成绩吗?语感训练真的是可有可无吗?答案是否定的。朱作仁教授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从语文的角度讲,语感既能使人变得越来越聪明,又是聪明的人的重要标志之一。可见,语感对一个人学好语文、接受或输出语言文字信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培养语感”、“语感训练”之类的词语便频频出现于各级教育教学文件、资料之中。新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先后五次提及有关“培养语感”的问题,并把它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明确提了出来:“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的语感增强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鉴赏力、表达力都会相应地得到提高。换句话说,当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语感能力时,他们在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必然会迅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甚至达到“得意者超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的境界。一句话,如果有了敏锐的语感,就能一听就懂得,一说就清楚,一读就明白,一写就通顺。
对策二:巧设途径,训练语感
1、创设情境培养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须重视情境创设,让文字恢复生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言的力量,让学生在情境中真正有所知,真正有所触动。叶圣陶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时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眼、耳、口、手多种感官协调运作,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从而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映在脑海中,成为“有生命的实体”,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课标》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
2、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语感训练。在分析词语中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语感的训练和培养是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也只有让学生切实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和意,学生的语感训练才能得到强化。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在思维和理解中的训练语感。我在教学中常采用注视理解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中难懂的或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文字进行浅显明白的解释注明,以准确弄清语言文字意思的方法。象对重点词、中心句话进行理解就是注释理解的方法。在教《藤野先生》一课时,引导学生运用“注释理解”的方法,查字词典、看课文中的注释条目,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字词进行旁批注释。现选择一些同学的注释如下:“上野——日本东京一个公园的名字,这个公园以樱花著名。”
“清国留学生速成班——指当时新到日本,先到东京弘文书院速成班学日语的中国留学生。当时还是清朝,所以称‘清国留学生’。”
“富士山——日本最高的山峰,山体像圆锥,在本州岛中南部。这里是指清国留学生在盘着辫子的头上戴制帽而高耸的情景。”
除此,还常用分析、对比、推敲、评点等方法加以训练。
3、掌握朗读技巧体味语感。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反复品味、诵读,分析语言文字诵读的速度、音量、节奏、语调、重音、停顿等的技巧,运用声音技巧即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起伏、顿挫疏密等读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丰富内涵。通过诵读,品味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我在教泰戈尔的诗《萤火虫》时,在分析了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读这首的速度、节奏、语音、停顿,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比如,采用不同重音读诗句: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先让学生把重音落在“冲破”“束缚”“微小”“渺小”上来诵读,再让学生把重音落在“你”“黑暗”“但”“并不”上来诵读,然后让学生仔细品味、分析,说出感受,从而使学生通过品味诵读,提高语感能力。
4、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重视积累,自然训练语感。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 ,一般说来,对语文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语言的积累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大阅读量,读课文是一个方面,对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更为重要。教师要做的就是做好引导,要有布置安排,也要有指导检查,这样才有效果。学生的阅读积累上来了,奠定了语言基础,语感能力就随之提高。
关键词:语感 困惑 对策
吕叔湘先生曾强调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其实,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早在1928年就提出了语感的概念。叶圣陶先生也在《写作漫谈》一文中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可见,语感训练的重要,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摸索,以及吸取其他老师的教学实践精髓,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并以就教于同行们。
困惑一:“语感”概念不清
什么是“语感”?虽然很多老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也写下“语感怎么怎么样”的话,却不懂得语感是什么,且不少人把“语感”和“语基”完全等同了起来,以为语基教学和语感训练是一回事。
困惑二:语感训练真的重要吗
由于应试思想作怪,教师一味地对中考的口径,字、词、句、篇、语、修、逻,面面俱到,丝毫不敢遗漏半点。便觉得时间紧,压力大,无暇顾及语感训练。于是课堂上仍然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只能跑跑龙套,甚至做看客,很少有读、说的机会,即使有时也进行品词析句的训练,但由于离开文章的整体和过分地追求高速度,往往还是由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思索、辨析、咀嚼,结果是学生如同享受餐桌上的鱼丸,虽有鱼味,但不全是鱼味,更看不到鱼的全貌。
困惑三:怎么训练语感
从语文的角度讲,语感既能使人变得越来越聪明,又是聪明的人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语感能力时,他们在阅读和写作活动中,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就显现出来。但很多语文老师觉得,语文教学不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吗,语感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又怎么实施呢?很茫然。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训练语感”这一“最要紧”的“首要任务”并没有真正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更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对策一:弄清概念,明白重要性
语感是一种直觉的语言思维现象,是人头脑中深层言语结构水平的“外化”表现,是在长期的阅读活动和规范的语言训练中逐步养成的一種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的综合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语感属于能力的范畴,语基和它的关系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虽有联系,但其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决不能以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来代替语感训练,只能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实现语感训练,并不断培养语感。
语感训练真的会影响中考成绩吗?语感训练真的是可有可无吗?答案是否定的。朱作仁教授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从语文的角度讲,语感既能使人变得越来越聪明,又是聪明的人的重要标志之一。可见,语感对一个人学好语文、接受或输出语言文字信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培养语感”、“语感训练”之类的词语便频频出现于各级教育教学文件、资料之中。新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先后五次提及有关“培养语感”的问题,并把它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明确提了出来:“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的语感增强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鉴赏力、表达力都会相应地得到提高。换句话说,当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语感能力时,他们在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必然会迅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甚至达到“得意者超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的境界。一句话,如果有了敏锐的语感,就能一听就懂得,一说就清楚,一读就明白,一写就通顺。
对策二:巧设途径,训练语感
1、创设情境培养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须重视情境创设,让文字恢复生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言的力量,让学生在情境中真正有所知,真正有所触动。叶圣陶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时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眼、耳、口、手多种感官协调运作,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从而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映在脑海中,成为“有生命的实体”,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课标》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
2、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语感训练。在分析词语中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语感的训练和培养是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也只有让学生切实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和意,学生的语感训练才能得到强化。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在思维和理解中的训练语感。我在教学中常采用注视理解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中难懂的或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文字进行浅显明白的解释注明,以准确弄清语言文字意思的方法。象对重点词、中心句话进行理解就是注释理解的方法。在教《藤野先生》一课时,引导学生运用“注释理解”的方法,查字词典、看课文中的注释条目,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字词进行旁批注释。现选择一些同学的注释如下:“上野——日本东京一个公园的名字,这个公园以樱花著名。”
“清国留学生速成班——指当时新到日本,先到东京弘文书院速成班学日语的中国留学生。当时还是清朝,所以称‘清国留学生’。”
“富士山——日本最高的山峰,山体像圆锥,在本州岛中南部。这里是指清国留学生在盘着辫子的头上戴制帽而高耸的情景。”
除此,还常用分析、对比、推敲、评点等方法加以训练。
3、掌握朗读技巧体味语感。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反复品味、诵读,分析语言文字诵读的速度、音量、节奏、语调、重音、停顿等的技巧,运用声音技巧即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起伏、顿挫疏密等读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丰富内涵。通过诵读,品味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我在教泰戈尔的诗《萤火虫》时,在分析了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读这首的速度、节奏、语音、停顿,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比如,采用不同重音读诗句: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先让学生把重音落在“冲破”“束缚”“微小”“渺小”上来诵读,再让学生把重音落在“你”“黑暗”“但”“并不”上来诵读,然后让学生仔细品味、分析,说出感受,从而使学生通过品味诵读,提高语感能力。
4、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重视积累,自然训练语感。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 ,一般说来,对语文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语言的积累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大阅读量,读课文是一个方面,对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更为重要。教师要做的就是做好引导,要有布置安排,也要有指导检查,这样才有效果。学生的阅读积累上来了,奠定了语言基础,语感能力就随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