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是中医药发展的大事之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对中医药发展做出重要批示,以及《中医药法(草案)》正式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使中医药振兴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在此背景下,《经济日报》内参编辑部和《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组成“中医药走向世界”联合调研组,通过挖掘中医药发展典型,深入调研产学研的各个领域,探寻行业发展存在的困境与难题,从而寻找“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路径,为行业的发展鼓与呼。
契机:中医药价值终获普遍认可
2015年,10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及其抗疟疗效的发现,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让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得到世界的普遍认可;
12月9日,已经立法提议超过20年的《中医药法(草案)》终于在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并于12月21日正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标志着,中医药发展在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上,取得了再一次的突破;
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六十周年之计,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贺信、李克强总理做出批示、刘延东副总理到会讲话,为中医药发展指明方向;
这一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完成并上报国务院、《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正式发布……挂一漏万地罗列中医药发展的突破式成就和来自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无非都说明了一点,中医药发展又一次迎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公开资料显示,全球草药市场年销售额估计在700亿美元左右,其中中药约300亿美元,日本产品占78%,韩国产品占11%,中国仅占4%左右,且大部分为原料药和保健药。中药虽然姓“中”,但近些年却被域外做大、做强,已成不争的事实。
由于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最大的门槛在于技术(专利)及资金上,近年来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已开始对天然药物进行大量开发,较高水平的研究项目已达500多项,并不断在争取专利,力求形成知识产权的屏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曹洪欣司长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说,中医作为中国具有原创优势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势领域。目前,信息科学、物理学、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正不断向中医领域渗透,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利于中医药的创新发展。
近些年,我国的中药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种中成新药层出不穷。曹司长向我们介绍,浙江康莱特公司历时20年、耗资12亿元研发的抗癌注射液“康莱特”,现已通过美国FDA的审批,并将在美国本土进行第三期临床试验,当前在中俄市场年销售额已近10亿元。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中国本土自主研发的中药产品获准进入国际市场。“康莱特”是从传统中药薏苡仁中提取有效抗癌活性物质,制成可供动脉、静脉大剂量输注的注射液,这证明国内药企走自主研发创新的道路是可行的,有利于扭转国内企业研发投入滞后现状,“康莱特”抗癌注射液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具有标志性意义。
困惑:诸多壁垒制约中药走出去
业内人士普遍反馈,中医药发展对于世界医药界的贡献和意义,与当前所处的地位并不相符。尽管中医药对疑难杂症的治疗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但与西医相比,还有着不少差距。中医药如何取得自身应有的地位,并真正走向世界,成为中医药人的艰难使命。
事实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医药的走出去就已经有所突破。曹洪欣司长透露,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国际合作医疗开始,从民间、院校到政府层面,中国与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合作,在医疗、人才培养、药物研发和标准制定等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中医药产业层面的成绩也有目共睹。 数据显示,中药产业近些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5年之前,都能够保持年均25%以上的增长速度,2014年末已经实现7302亿产值,2015年稳超过8000亿元,至2020年将超过1万亿元。
对于如何看待中医的问题,曹洪欣司长坦言“不能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目前,国际上的文化壁垒、经济壁垒和政治壁垒都制约中医药的走出去”。事实上,一些国家的首脑到中国后,也都愿意体验中医疗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给予中医药相应的地位。相反,在很多情形之下,中医药还会受到“排斥”。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
“中医药既是传统的,它贯穿了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医药又是现代的,它不断与时俱进解决当代防疾治病问题;中医药还是民族的,它根植发展于中国;中医药更是世界的,它在维护全人类的健康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曹洪欣的这句话更精准地阐述了中医药的精髓。
破局:中医药发展天时地利人和
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行业发展的难觅良机,加上从业人士的聚力集智,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成为了可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日报内参部和《中国经济信息》在年初成立的联合调研组,以“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主题,探寻行业未来发展的出路。
1月6日下午,调研组一行五人,来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行深入采访。这意味着,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调研正式展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行业的主管机构,也是调研组调研的第一站。此前,调研计划已经得到了局里的高度重视,王国强局长、王志勇副局长对此均进行了批示,表明了共同助推中医药发展的期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曹洪欣司长、李昱副司长、新闻办主任欧阳波等九人接受了调研组的采访。对当前中医药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对调研工作提出了建议和要求,并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够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接下来,调研组还将深入科研、教学及中医药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采访,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建议,找到走出去的问题与症结。据悉,调研成果除公开发表外,还以内参形式呈报国务院有关领导及相关主管部门,并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由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形成提案,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进行鼓与呼。
在此背景下,《经济日报》内参编辑部和《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组成“中医药走向世界”联合调研组,通过挖掘中医药发展典型,深入调研产学研的各个领域,探寻行业发展存在的困境与难题,从而寻找“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路径,为行业的发展鼓与呼。
契机:中医药价值终获普遍认可
2015年,10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及其抗疟疗效的发现,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让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得到世界的普遍认可;
12月9日,已经立法提议超过20年的《中医药法(草案)》终于在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并于12月21日正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标志着,中医药发展在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上,取得了再一次的突破;
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六十周年之计,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贺信、李克强总理做出批示、刘延东副总理到会讲话,为中医药发展指明方向;
这一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完成并上报国务院、《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正式发布……挂一漏万地罗列中医药发展的突破式成就和来自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无非都说明了一点,中医药发展又一次迎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公开资料显示,全球草药市场年销售额估计在700亿美元左右,其中中药约300亿美元,日本产品占78%,韩国产品占11%,中国仅占4%左右,且大部分为原料药和保健药。中药虽然姓“中”,但近些年却被域外做大、做强,已成不争的事实。
由于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最大的门槛在于技术(专利)及资金上,近年来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已开始对天然药物进行大量开发,较高水平的研究项目已达500多项,并不断在争取专利,力求形成知识产权的屏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曹洪欣司长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说,中医作为中国具有原创优势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势领域。目前,信息科学、物理学、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正不断向中医领域渗透,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利于中医药的创新发展。
近些年,我国的中药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种中成新药层出不穷。曹司长向我们介绍,浙江康莱特公司历时20年、耗资12亿元研发的抗癌注射液“康莱特”,现已通过美国FDA的审批,并将在美国本土进行第三期临床试验,当前在中俄市场年销售额已近10亿元。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中国本土自主研发的中药产品获准进入国际市场。“康莱特”是从传统中药薏苡仁中提取有效抗癌活性物质,制成可供动脉、静脉大剂量输注的注射液,这证明国内药企走自主研发创新的道路是可行的,有利于扭转国内企业研发投入滞后现状,“康莱特”抗癌注射液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具有标志性意义。
困惑:诸多壁垒制约中药走出去
业内人士普遍反馈,中医药发展对于世界医药界的贡献和意义,与当前所处的地位并不相符。尽管中医药对疑难杂症的治疗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但与西医相比,还有着不少差距。中医药如何取得自身应有的地位,并真正走向世界,成为中医药人的艰难使命。
事实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医药的走出去就已经有所突破。曹洪欣司长透露,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国际合作医疗开始,从民间、院校到政府层面,中国与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合作,在医疗、人才培养、药物研发和标准制定等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中医药产业层面的成绩也有目共睹。 数据显示,中药产业近些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5年之前,都能够保持年均25%以上的增长速度,2014年末已经实现7302亿产值,2015年稳超过8000亿元,至2020年将超过1万亿元。
对于如何看待中医的问题,曹洪欣司长坦言“不能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目前,国际上的文化壁垒、经济壁垒和政治壁垒都制约中医药的走出去”。事实上,一些国家的首脑到中国后,也都愿意体验中医疗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给予中医药相应的地位。相反,在很多情形之下,中医药还会受到“排斥”。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
“中医药既是传统的,它贯穿了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医药又是现代的,它不断与时俱进解决当代防疾治病问题;中医药还是民族的,它根植发展于中国;中医药更是世界的,它在维护全人类的健康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曹洪欣的这句话更精准地阐述了中医药的精髓。
破局:中医药发展天时地利人和
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行业发展的难觅良机,加上从业人士的聚力集智,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成为了可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日报内参部和《中国经济信息》在年初成立的联合调研组,以“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主题,探寻行业未来发展的出路。
1月6日下午,调研组一行五人,来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行深入采访。这意味着,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调研正式展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行业的主管机构,也是调研组调研的第一站。此前,调研计划已经得到了局里的高度重视,王国强局长、王志勇副局长对此均进行了批示,表明了共同助推中医药发展的期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曹洪欣司长、李昱副司长、新闻办主任欧阳波等九人接受了调研组的采访。对当前中医药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对调研工作提出了建议和要求,并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够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接下来,调研组还将深入科研、教学及中医药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采访,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建议,找到走出去的问题与症结。据悉,调研成果除公开发表外,还以内参形式呈报国务院有关领导及相关主管部门,并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由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形成提案,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进行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