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直以来,德育都是农村小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效果却往往不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小学的客观条件、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有着一定的特殊性,部分教师对此有所忽略,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鉴于德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因此有必要对农村小学的德育策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本文主要从抓住学生特征、给予更多自由和增强家校沟通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起到推动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进步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策略;探讨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大量农村青壮年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前往城市打工,很多学生因此成为留守儿童。农村小学生在基本性格特征上并无不同,都存在是非观念尚不够明确、思维能力有待提升等特点,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但实际生活场景却与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有着较大的差别。在运用具体的德育理论或方法时,一味地生搬硬套有时反而会起到反效果。班主任或其他负责德育工作的教师,应该从本地情况出发,通过不断地实践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德育策略,德育工作才能切实到位。
一、抓住学生特征,德育有的放矢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基础,是教师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这种了解必须是深入且全面的,才能发现农村小学生在普遍性特征背后所蕴含的特殊性需求,德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直击学生内心深处。例如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其内心情感的实际需求显然与父母就在身边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别,德育策略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话句话说,德育工作与其他学科并无不同,都要在掌握学生基本特征的情况下因材施教。
例如,留守儿童与父母相处过少可能造成两种结果:学生既缺少父母的关怀,又不真正理解家长的苦衷,造成家庭关系上的隔阂,学生的心态由此产生不良倾向。对这些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而不是空谈家长对他们无私的爱。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出门在外的父母和年事已高的祖辈其生活的不易之处,鼓励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要只想到自己的要求,还要多与家长交流,了解父母的生活现状,明白父母到底为了他们付出了什么,从而增进家庭亲情,改善家庭气氛。
二、给予更多自由,实践德育知识
德育中是蕴含着各种知识的,而所有知识的学习,其最终落脚点都在于最终的实际应用。如果只是口头上的宣讲,会让学生觉得这些只是空泛的“大道理”,遵守教师教导也只是因为各种奖惩措施的束缚,而不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愿望。班主任或其他负责德育工作的教师要明白,德育工作取得效果的源动力在于学生自己,应该在班级管理等环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在各种实践中去感悟德育知识的真正意义所在。
例如,班級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德育内容比较多,教师可以就此提出班干部轮换制度,给予班干部更大的权力,在教师能够提供及时引导的基础上尝试学生的自主管理。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站在更高的角度发现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注意教室卫生等行为会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困扰,从而提升其自觉性,明白教师的德育教导是有实际意义的。又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小活动,每个同学写下一个小愿望,学生自己去努力想办法互相帮助实现这些愿望,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付出的快乐。
三、增强家校沟通,相互密切配合
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仅靠学校是不行的,还需要来自家庭的默契配合,这一点并不因学生是否为留守儿童而改变。教师应该努力推动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机制,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只有这样,在学生思想出现偏差时才能够做到及时有效的介入,避免问题的积累与扩大。当然,针对不同学生的家庭情况,教师应采取不同的家校沟通方式,充分理解学生家长的现实处境,以获得家长的尊重与配合。
仍以留守儿童为例。教师要理解学生祖辈可能存在年龄较大、精神体力不足、不具备手机电脑等先进设备使用条件等特点,多采取家访等方式进行沟通,不能忽略祖辈对学生道德形成的作用,因为学生毕竟是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必然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教师也要通过电话、网络等手段,随时向学生父母通报情况,要求学生父母在与孩子联系时除了关心其学习成绩,也要保持温馨和蔼的态度与孩子交心,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其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激起学生想要回应父母期待的那种强大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的德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变化,以适应农村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小学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班主任或其他德育教师要切实承担起责任,清醒认识到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学生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德育工作提起更多的重视,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陈勇.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现状及提升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6-7.
[2] 井中振.谈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构建[J].中国农村教育,2018(23):32-33.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策略;探讨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大量农村青壮年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前往城市打工,很多学生因此成为留守儿童。农村小学生在基本性格特征上并无不同,都存在是非观念尚不够明确、思维能力有待提升等特点,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但实际生活场景却与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有着较大的差别。在运用具体的德育理论或方法时,一味地生搬硬套有时反而会起到反效果。班主任或其他负责德育工作的教师,应该从本地情况出发,通过不断地实践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德育策略,德育工作才能切实到位。
一、抓住学生特征,德育有的放矢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基础,是教师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这种了解必须是深入且全面的,才能发现农村小学生在普遍性特征背后所蕴含的特殊性需求,德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直击学生内心深处。例如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其内心情感的实际需求显然与父母就在身边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别,德育策略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话句话说,德育工作与其他学科并无不同,都要在掌握学生基本特征的情况下因材施教。
例如,留守儿童与父母相处过少可能造成两种结果:学生既缺少父母的关怀,又不真正理解家长的苦衷,造成家庭关系上的隔阂,学生的心态由此产生不良倾向。对这些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而不是空谈家长对他们无私的爱。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出门在外的父母和年事已高的祖辈其生活的不易之处,鼓励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要只想到自己的要求,还要多与家长交流,了解父母的生活现状,明白父母到底为了他们付出了什么,从而增进家庭亲情,改善家庭气氛。
二、给予更多自由,实践德育知识
德育中是蕴含着各种知识的,而所有知识的学习,其最终落脚点都在于最终的实际应用。如果只是口头上的宣讲,会让学生觉得这些只是空泛的“大道理”,遵守教师教导也只是因为各种奖惩措施的束缚,而不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愿望。班主任或其他负责德育工作的教师要明白,德育工作取得效果的源动力在于学生自己,应该在班级管理等环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在各种实践中去感悟德育知识的真正意义所在。
例如,班級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德育内容比较多,教师可以就此提出班干部轮换制度,给予班干部更大的权力,在教师能够提供及时引导的基础上尝试学生的自主管理。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站在更高的角度发现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注意教室卫生等行为会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困扰,从而提升其自觉性,明白教师的德育教导是有实际意义的。又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小活动,每个同学写下一个小愿望,学生自己去努力想办法互相帮助实现这些愿望,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付出的快乐。
三、增强家校沟通,相互密切配合
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仅靠学校是不行的,还需要来自家庭的默契配合,这一点并不因学生是否为留守儿童而改变。教师应该努力推动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机制,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只有这样,在学生思想出现偏差时才能够做到及时有效的介入,避免问题的积累与扩大。当然,针对不同学生的家庭情况,教师应采取不同的家校沟通方式,充分理解学生家长的现实处境,以获得家长的尊重与配合。
仍以留守儿童为例。教师要理解学生祖辈可能存在年龄较大、精神体力不足、不具备手机电脑等先进设备使用条件等特点,多采取家访等方式进行沟通,不能忽略祖辈对学生道德形成的作用,因为学生毕竟是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必然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教师也要通过电话、网络等手段,随时向学生父母通报情况,要求学生父母在与孩子联系时除了关心其学习成绩,也要保持温馨和蔼的态度与孩子交心,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其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激起学生想要回应父母期待的那种强大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的德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变化,以适应农村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小学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班主任或其他德育教师要切实承担起责任,清醒认识到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学生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德育工作提起更多的重视,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陈勇.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现状及提升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6-7.
[2] 井中振.谈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构建[J].中国农村教育,2018(2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