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余国万先生,祖籍福建,印尼华侨,曾担任印尼群益学校校长达13年,年轻时参与中华侨团总会、雅加达华校教师公会、雅加达南安公会,1966年受印尼“排华潮”影响,举家回国,1981年移居香港,先後经营地产公司、旅行社。曾先後担任香港南安公会会秘书长、理事长,是一位爱国侨领,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积极贡献,发挥己力,受人敬重。
1966年,印尼掀起大规模排华浪潮,大批华侨身陷囹圄,不得不在祖国的援助下,紧急撤离。当年,作为侨校的年轻校长——余国万先生也身在其中,接到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的通知後,未及打点行装,便迫於局势,携妻带子匆匆归国。
路途並不遥远,卻辗转艰辛。由於机场方面实行禁行管制,一家人等了整整一天才得以登机,中间几度辗转,经过马尼拉,停留香港,抵达深圳,又途经广州,最终才落向目的地北京,一路上尝尽颠簸之苦。
余国万先生说,“这时,我最小的女儿才出生两个月!”由政治动乱引发的“迁徙”改变了他的一生,让他铭记至今。1966年以前,是妻贤乐业,恬淡无爭,1966年以後,卻是沧桑变化,斗转星移……
沧桑几度 境由人造
一家人抵达北京以後,“文化大革命”才刚刚开始。“我们最初下榻的地方与中新社为邻,後被安顿到北京和平西里,同行的华侨约有三四十人,来自万隆、雅加达等印尼各地。”
儘管国内局势渐渐失衡,他们依旧得到了相对的保护。余国万先生回忆,华侨在北京停留一年半,就被转往广州华侨农场,和内地响应号召的知识分子一样,他们也接受到“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洗礼”。“我们跟农民朋友一起下地幹活,插秧、施肥、收割,都曾幹过。”直到1969年,大家才等到分配工作的消息。“上面定好三个去向,广东、湖南和湖北。”
可是,时年的中国被一股歪风邪气笼罩,发展逐步陷入停顿,除工厂有心接收以外,其它地方无能为力,他们别无选择,唯有服从安排。余国万先生前往湖南长沙以後,就职单位正是一家汽车电器厂,他在该厂约共停留了十二年。
进厂时,余国万先生已近不惑之年,想起这件事,现在的他依旧不免微微一笑,自我调侃,“你见过三十九岁的学徒吗?”豁达心胸,令人莞尔。他的工人生涯长达九年之久,期间,每天的工作看似简单,卻需要付出高强度的劳动体力。
余国万先生负责流水线的最後一道工序,主要职责是聆听零件的响声,要求身体倾斜,腰板弯曲,耳朵紧贴,使整个人形成弧度,与传送带保持微距。长年累月地保持一個“吃力”的姿势,难免有损健康,不知不觉中,他就落下了腰肌劳损的沉疴。可是,每忆及此时,他始终坦然看待,“人生由各种各样的经历组合而成,这是一种自然发展规律,那些日子只当锻炼吧,没什麽可抱怨的。”
在汽车电器厂的最後三年里,他被组织“提幹”,进研究所蒐集、整理、翻译资料,虽然劳累不再,日渐清閒,但出於长远打算,他还是决心放手一搏,外出闯荡。1981年,他便递出辞职信,举家迁居香港。
由於“娘家人”定居香港已久,余国万先生一家首选投亲。“妻舅在观塘开有一家超级市场,我们两口子就在里面打工,用以维持全家生活。”过渡期对於所有移民而言,都是艰难的,寄住不是长久之计,不久,夫妻俩就向银行贷款,买进一套一居室的房子。
可过高的银行利息令人发愁。二人的月薪缴付房贷後,几乎所剩无几,根本难以应付日常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余国万先生不得不另谋他就,为事业奋斗、打拼。
80年代的香港,经济飞跃,发展迅猛,为“淘金”的商人提供了一片广阔空间,余国万先生这次“下海”,也比较顺利。很快,他就接手一间濒临倒闭的地产公司,开始全副身心地投入。那段时间,儘管每天往返於西环和观塘,十分不便,但在信念的支撑下,他依旧坚持,境况也随之慢慢好转。不过,“97回归”前夕,有感行业前景遇冷的他就全身而退,转战旅行社了。
从事这一行,余国万先生並非专为个人考虑,“我想帮助留在内地的印尼华侨回印尼探亲。”因为感同身受,所以惺惺相惜,在一家旅行社边工作边学习一段时间以後,掌握机票、签证各项事宜的他就独立门户,实现初衷。
“那时,内地人出国还不如现在方便,创立旅行社以後,广州的朋友就把证件寄到香港,由我在这边办理完毕,再给他们回传。”一来一往,可谓利己利人。就这样,他的事业渐有起色,逐步上轨。也就是此时,他受朋友之邀,有空进入香港南安公会,为乡亲服务。
香港南安公会是一个爱国爱港爱乡的非牟利组织,成立於1979年,最初的宗旨十分纯粹:精诚团结,为来港乡亲服务。由於余国万先生热心担当桥樑,经常帮忙联繫两岸乡亲,遂被大家亲切地推为秘书长,而後提升为副理事长,在职期间,为该会的会务发展奉献了力量。
爱国爱校 金色时光
余国万先生表示,与国内相比,他始终更怀念印尼的那一段金色时光。“我在印尼发挥的作用,作的贡献,可能更大一些。”总结1966年以前的工作和生活,余国万先生的语气里,是慎重而端正的回味,那种咀嚼式的追忆,意蕴悠长,让闻者忍不住一探究竟,细心聆听,属於他和他们的“当年明月”。
余国万先生毕业於印尼巴中,巴中与华中都是当年著名的爱国学校,十多岁的他正是在这所中学,受到了革命性的启蒙。1948年,祖国解放前夕,他已和同学积极利用课餘时间,旗帜鲜明地开展民主爱国运动。“比如,我们曾筹钱寄到香港,买回《人民民主专政》,《大众哲学》,《新民主主义论》等进步书籍,再通过油印,组织大家学习,传播爱国思想。”
余国万先生後来留任巴中担任教师,但爱国工作依旧不曾懈怠,联络进步人士、保护出访印尼的国家领导人、侨界接待等事宜,他都曾亲身参与。“白天在学校,夜晚在‘侨总’。”显然,当时的状态十分忙碌。
“侨总”指中国侨团总会。余国万先生不仅在其中担任文教部委员,还在其它爱国组织,如雅加达华校教师公会、当地的南安公会任职,对各组织开展的爱国活动可谓竭忠尽智,极尽个人之能。也正因为这样,余国万先生提到他所任校长的群益学校时,慈祥的面容难掩激动。
群益学校成立於1953年,余国万先生於1954年受恩师推荐,进入其中,担任校长,长达13年之久,可惜,印尼“排华潮”兴起时,该校和其它学校一样,未能逃脱“封校”的命运。儘管群益学校已消失於“楼台烟雨中”,凝聚力和影响力卻至今仍在。2003年,他们还曾举行盛大而隆重的五十周年校庆。成百上千,已成为医生、教师等各界栋樑的昔日学子纷纷到场祝贺,为之献上自己最真最纯的祝福。
余国万先生在学生中很有威望。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始终备受学生尊敬。
余国万先生回印尼探访时,就有一位当年的学生,邀请他到自己的照相馆拍照。这位学生可不是一般的摄影师,他曾为四任印尼总统照相,相当於政界领导人的“御用”摄影师。在其镜头之下,余国万先生神态平和,表情自然,只见他轻敛微笑,似在凝眸细思,显得温文儒雅,又方正持重,颇具“先生”风范,拍得实在形象。
该生也相当有心,由於时间问题,余国万先生赶回香港时,这张相片尚未洗出,这位学生就等洗出过後,装裱一新,特地託一位到访香港的同窗,送交老校长手中。至今,余国万先生一直悉心保存着这幅照片。
若非对学校有所贡献,怎会受到如此礼遇?但余国万先生並不居功,他回忆,“自己只是掌握大方向的事务,群益学校之所以不断壮大,从幼儿园开始,增设小学、中学,发展到上千学生,主要有赖於一群教师骨幹。”“众人拾柴火焰高”,正是掌握方法,内外兼顾,余国万先生的当年收获了一片“金黄”。
不过,让他记忆深刻的棘手之事也曾发生过。“当年,教职工多达百人,其中不乏一些适龄的单身青年。交朋友其实属於正常现象,但有的老师卻对学生展开追求,引起了学生、家长、社会的三方爭议。”儘管此事不大,但处理失当,仍会引起不良影响。作为校长的余国万先生,不得不寻找一个万全之策,最大限度地保全各方的声誉。“我请那位教师另谋高就,然後对他说,如何把握,看你自己了。”一个敏感问题就这样被他巧妙地解决了。
往事成风,然而记忆永恒。年事已高的余国万先生退休後的生活依然充实,他关注和支持社团活动,休閒时光含饴弄孙,颐养天年,正慢享人生的另一段光辉岁月……
余国万先生,祖籍福建,印尼华侨,曾担任印尼群益学校校长达13年,年轻时参与中华侨团总会、雅加达华校教师公会、雅加达南安公会,1966年受印尼“排华潮”影响,举家回国,1981年移居香港,先後经营地产公司、旅行社。曾先後担任香港南安公会会秘书长、理事长,是一位爱国侨领,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积极贡献,发挥己力,受人敬重。
1966年,印尼掀起大规模排华浪潮,大批华侨身陷囹圄,不得不在祖国的援助下,紧急撤离。当年,作为侨校的年轻校长——余国万先生也身在其中,接到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的通知後,未及打点行装,便迫於局势,携妻带子匆匆归国。
路途並不遥远,卻辗转艰辛。由於机场方面实行禁行管制,一家人等了整整一天才得以登机,中间几度辗转,经过马尼拉,停留香港,抵达深圳,又途经广州,最终才落向目的地北京,一路上尝尽颠簸之苦。
余国万先生说,“这时,我最小的女儿才出生两个月!”由政治动乱引发的“迁徙”改变了他的一生,让他铭记至今。1966年以前,是妻贤乐业,恬淡无爭,1966年以後,卻是沧桑变化,斗转星移……
沧桑几度 境由人造
一家人抵达北京以後,“文化大革命”才刚刚开始。“我们最初下榻的地方与中新社为邻,後被安顿到北京和平西里,同行的华侨约有三四十人,来自万隆、雅加达等印尼各地。”
儘管国内局势渐渐失衡,他们依旧得到了相对的保护。余国万先生回忆,华侨在北京停留一年半,就被转往广州华侨农场,和内地响应号召的知识分子一样,他们也接受到“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洗礼”。“我们跟农民朋友一起下地幹活,插秧、施肥、收割,都曾幹过。”直到1969年,大家才等到分配工作的消息。“上面定好三个去向,广东、湖南和湖北。”
可是,时年的中国被一股歪风邪气笼罩,发展逐步陷入停顿,除工厂有心接收以外,其它地方无能为力,他们别无选择,唯有服从安排。余国万先生前往湖南长沙以後,就职单位正是一家汽车电器厂,他在该厂约共停留了十二年。
进厂时,余国万先生已近不惑之年,想起这件事,现在的他依旧不免微微一笑,自我调侃,“你见过三十九岁的学徒吗?”豁达心胸,令人莞尔。他的工人生涯长达九年之久,期间,每天的工作看似简单,卻需要付出高强度的劳动体力。
余国万先生负责流水线的最後一道工序,主要职责是聆听零件的响声,要求身体倾斜,腰板弯曲,耳朵紧贴,使整个人形成弧度,与传送带保持微距。长年累月地保持一個“吃力”的姿势,难免有损健康,不知不觉中,他就落下了腰肌劳损的沉疴。可是,每忆及此时,他始终坦然看待,“人生由各种各样的经历组合而成,这是一种自然发展规律,那些日子只当锻炼吧,没什麽可抱怨的。”
在汽车电器厂的最後三年里,他被组织“提幹”,进研究所蒐集、整理、翻译资料,虽然劳累不再,日渐清閒,但出於长远打算,他还是决心放手一搏,外出闯荡。1981年,他便递出辞职信,举家迁居香港。
由於“娘家人”定居香港已久,余国万先生一家首选投亲。“妻舅在观塘开有一家超级市场,我们两口子就在里面打工,用以维持全家生活。”过渡期对於所有移民而言,都是艰难的,寄住不是长久之计,不久,夫妻俩就向银行贷款,买进一套一居室的房子。
可过高的银行利息令人发愁。二人的月薪缴付房贷後,几乎所剩无几,根本难以应付日常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余国万先生不得不另谋他就,为事业奋斗、打拼。
80年代的香港,经济飞跃,发展迅猛,为“淘金”的商人提供了一片广阔空间,余国万先生这次“下海”,也比较顺利。很快,他就接手一间濒临倒闭的地产公司,开始全副身心地投入。那段时间,儘管每天往返於西环和观塘,十分不便,但在信念的支撑下,他依旧坚持,境况也随之慢慢好转。不过,“97回归”前夕,有感行业前景遇冷的他就全身而退,转战旅行社了。
从事这一行,余国万先生並非专为个人考虑,“我想帮助留在内地的印尼华侨回印尼探亲。”因为感同身受,所以惺惺相惜,在一家旅行社边工作边学习一段时间以後,掌握机票、签证各项事宜的他就独立门户,实现初衷。
“那时,内地人出国还不如现在方便,创立旅行社以後,广州的朋友就把证件寄到香港,由我在这边办理完毕,再给他们回传。”一来一往,可谓利己利人。就这样,他的事业渐有起色,逐步上轨。也就是此时,他受朋友之邀,有空进入香港南安公会,为乡亲服务。
香港南安公会是一个爱国爱港爱乡的非牟利组织,成立於1979年,最初的宗旨十分纯粹:精诚团结,为来港乡亲服务。由於余国万先生热心担当桥樑,经常帮忙联繫两岸乡亲,遂被大家亲切地推为秘书长,而後提升为副理事长,在职期间,为该会的会务发展奉献了力量。
爱国爱校 金色时光
余国万先生表示,与国内相比,他始终更怀念印尼的那一段金色时光。“我在印尼发挥的作用,作的贡献,可能更大一些。”总结1966年以前的工作和生活,余国万先生的语气里,是慎重而端正的回味,那种咀嚼式的追忆,意蕴悠长,让闻者忍不住一探究竟,细心聆听,属於他和他们的“当年明月”。
余国万先生毕业於印尼巴中,巴中与华中都是当年著名的爱国学校,十多岁的他正是在这所中学,受到了革命性的启蒙。1948年,祖国解放前夕,他已和同学积极利用课餘时间,旗帜鲜明地开展民主爱国运动。“比如,我们曾筹钱寄到香港,买回《人民民主专政》,《大众哲学》,《新民主主义论》等进步书籍,再通过油印,组织大家学习,传播爱国思想。”
余国万先生後来留任巴中担任教师,但爱国工作依旧不曾懈怠,联络进步人士、保护出访印尼的国家领导人、侨界接待等事宜,他都曾亲身参与。“白天在学校,夜晚在‘侨总’。”显然,当时的状态十分忙碌。
“侨总”指中国侨团总会。余国万先生不仅在其中担任文教部委员,还在其它爱国组织,如雅加达华校教师公会、当地的南安公会任职,对各组织开展的爱国活动可谓竭忠尽智,极尽个人之能。也正因为这样,余国万先生提到他所任校长的群益学校时,慈祥的面容难掩激动。
群益学校成立於1953年,余国万先生於1954年受恩师推荐,进入其中,担任校长,长达13年之久,可惜,印尼“排华潮”兴起时,该校和其它学校一样,未能逃脱“封校”的命运。儘管群益学校已消失於“楼台烟雨中”,凝聚力和影响力卻至今仍在。2003年,他们还曾举行盛大而隆重的五十周年校庆。成百上千,已成为医生、教师等各界栋樑的昔日学子纷纷到场祝贺,为之献上自己最真最纯的祝福。
余国万先生在学生中很有威望。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始终备受学生尊敬。
余国万先生回印尼探访时,就有一位当年的学生,邀请他到自己的照相馆拍照。这位学生可不是一般的摄影师,他曾为四任印尼总统照相,相当於政界领导人的“御用”摄影师。在其镜头之下,余国万先生神态平和,表情自然,只见他轻敛微笑,似在凝眸细思,显得温文儒雅,又方正持重,颇具“先生”风范,拍得实在形象。
该生也相当有心,由於时间问题,余国万先生赶回香港时,这张相片尚未洗出,这位学生就等洗出过後,装裱一新,特地託一位到访香港的同窗,送交老校长手中。至今,余国万先生一直悉心保存着这幅照片。
若非对学校有所贡献,怎会受到如此礼遇?但余国万先生並不居功,他回忆,“自己只是掌握大方向的事务,群益学校之所以不断壮大,从幼儿园开始,增设小学、中学,发展到上千学生,主要有赖於一群教师骨幹。”“众人拾柴火焰高”,正是掌握方法,内外兼顾,余国万先生的当年收获了一片“金黄”。
不过,让他记忆深刻的棘手之事也曾发生过。“当年,教职工多达百人,其中不乏一些适龄的单身青年。交朋友其实属於正常现象,但有的老师卻对学生展开追求,引起了学生、家长、社会的三方爭议。”儘管此事不大,但处理失当,仍会引起不良影响。作为校长的余国万先生,不得不寻找一个万全之策,最大限度地保全各方的声誉。“我请那位教师另谋高就,然後对他说,如何把握,看你自己了。”一个敏感问题就这样被他巧妙地解决了。
往事成风,然而记忆永恒。年事已高的余国万先生退休後的生活依然充实,他关注和支持社团活动,休閒时光含饴弄孙,颐养天年,正慢享人生的另一段光辉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