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积极开展“创新教育”致力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崭新而重要的课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各方面的竞争,但追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中小学是培养人才的基础阶段,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创新教育是从传统教育发展中脱颖而出应运而生的,它与传统教育有着联系,同属教育范畴,均为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都需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训练。创新教育今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域而诞生,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同传统教育就有着一定的差异。那么,我们在语文课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那就得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语文教学中又如何进行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认识。
1 精心设计问题,逐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采用提问,我们通常所提问题大致分为四类:
1.1 判断性问题,所追求的目标是使学生作出判断,对思维活动要求较低。其典型的问题是:“对不对”、“是不是”。
1.2 叙述性问题,所追求的目标是学生根据提问中出现的对象作出正确的完整叙述回答,这种回答基本是教学内容的再现,学生可以通过记忆、背诵而作出正确回答,学生会有一定的思维活动,当并不能激发学生创新。其典型的问题是:“是什么”。
1.3 述理性问题,所追求的目标是要学生讲清楚道理,要求他们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讲到赵州桥大桥洞顶上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小桥洞时,提问:“为什么要建两个小桥洞呢?”让学生扩散思维,明白在发大水时,小桥洞也可排水,桥体不易被大水冲垮,同时也节省材料。这样的提问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会沿着某个知识点进行思维。其典型的问题是“为什么”。
1.4 发散性思维,所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或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如综合实践“生活中的语文”提问时,老师设置很多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学生思维不可能局限于某个小知识点,而要积极拓宽思路,学生思维就会有了一定创新。其典型问题是:“还有什么不同看法、建议?”等。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把握住适当的教学机会,提出精心设计好的不同类型的问题,有意识的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训练。
2 竭力显示思维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它不能通过知识信息的记忆、显现来激发,而主要是要通过创造性思维过程的显示传递来激发的。
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怎样显示思维的全过程呢?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述来完成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讲知识信息,讲做法等,而创新教育中教师讲的重要内容是怎么样想的,怎样思考,讲思维过程而不讲思维结果。学生的思维过程主要是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来显示的。对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就追问是怎样想到的,学生如果回答错误,教师就抓住错误发生的地方追问当时怎样想的,将发生错误的思维过程显示出来,这种显示往往在学生尚未意识到错误的状况下有较好的效果。然后再针对问题进行纠正和提高。老师可再接再厉继续提问:“你的思路方向在哪儿去了?”让学生将思维的困难讲出来,这种思维困难可能带有普遍性。通过教师或其他同学来分析解决,教师可以在显示学生思维全過程的时候,全面把握时机,从而对其他同学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激发作用。
3 鼓励学生多谈自己的想法,形成创造性思维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讲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即看、听、写、讲,根据心理学测试的结果表明,看和听的效果很低,写的思维较高,讲的思维效率最高。讲的时候,思维活动在高效率地进行,并对创造性思维发生激励,有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正是在讲的过程中实现的,同时也可激发兴趣。
根据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兴趣的培养是在学生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的最佳过程。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或教学要求,既不能很容易让学生一眼看到底,也不能太深,让学生绞尽脑汁也不能得到答案,而是要让学生有想的味道,通过思考是能够得到满意答案的,这样学生每想出一个问题,就会感受到一种乐趣,学习的兴趣也就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习惯也会逐步发生改变,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成功时,教师又给与他充分地肯定,使学生在以后思考问题时,自然而然的会发散自己的思维,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创造性思维习惯也就逐步形成。
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如果能按我上面所谈的几点个人肤浅认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训练,甚至会形成创造性思维习惯,更能提高教和学的质量,也一定能造就一批富有创造型的人才。
创新教育是从传统教育发展中脱颖而出应运而生的,它与传统教育有着联系,同属教育范畴,均为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都需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训练。创新教育今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域而诞生,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同传统教育就有着一定的差异。那么,我们在语文课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那就得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语文教学中又如何进行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认识。
1 精心设计问题,逐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采用提问,我们通常所提问题大致分为四类:
1.1 判断性问题,所追求的目标是使学生作出判断,对思维活动要求较低。其典型的问题是:“对不对”、“是不是”。
1.2 叙述性问题,所追求的目标是学生根据提问中出现的对象作出正确的完整叙述回答,这种回答基本是教学内容的再现,学生可以通过记忆、背诵而作出正确回答,学生会有一定的思维活动,当并不能激发学生创新。其典型的问题是:“是什么”。
1.3 述理性问题,所追求的目标是要学生讲清楚道理,要求他们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讲到赵州桥大桥洞顶上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小桥洞时,提问:“为什么要建两个小桥洞呢?”让学生扩散思维,明白在发大水时,小桥洞也可排水,桥体不易被大水冲垮,同时也节省材料。这样的提问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会沿着某个知识点进行思维。其典型的问题是“为什么”。
1.4 发散性思维,所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或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如综合实践“生活中的语文”提问时,老师设置很多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学生思维不可能局限于某个小知识点,而要积极拓宽思路,学生思维就会有了一定创新。其典型问题是:“还有什么不同看法、建议?”等。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把握住适当的教学机会,提出精心设计好的不同类型的问题,有意识的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训练。
2 竭力显示思维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它不能通过知识信息的记忆、显现来激发,而主要是要通过创造性思维过程的显示传递来激发的。
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怎样显示思维的全过程呢?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述来完成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讲知识信息,讲做法等,而创新教育中教师讲的重要内容是怎么样想的,怎样思考,讲思维过程而不讲思维结果。学生的思维过程主要是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来显示的。对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就追问是怎样想到的,学生如果回答错误,教师就抓住错误发生的地方追问当时怎样想的,将发生错误的思维过程显示出来,这种显示往往在学生尚未意识到错误的状况下有较好的效果。然后再针对问题进行纠正和提高。老师可再接再厉继续提问:“你的思路方向在哪儿去了?”让学生将思维的困难讲出来,这种思维困难可能带有普遍性。通过教师或其他同学来分析解决,教师可以在显示学生思维全過程的时候,全面把握时机,从而对其他同学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激发作用。
3 鼓励学生多谈自己的想法,形成创造性思维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讲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即看、听、写、讲,根据心理学测试的结果表明,看和听的效果很低,写的思维较高,讲的思维效率最高。讲的时候,思维活动在高效率地进行,并对创造性思维发生激励,有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正是在讲的过程中实现的,同时也可激发兴趣。
根据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兴趣的培养是在学生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的最佳过程。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或教学要求,既不能很容易让学生一眼看到底,也不能太深,让学生绞尽脑汁也不能得到答案,而是要让学生有想的味道,通过思考是能够得到满意答案的,这样学生每想出一个问题,就会感受到一种乐趣,学习的兴趣也就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习惯也会逐步发生改变,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成功时,教师又给与他充分地肯定,使学生在以后思考问题时,自然而然的会发散自己的思维,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创造性思维习惯也就逐步形成。
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如果能按我上面所谈的几点个人肤浅认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训练,甚至会形成创造性思维习惯,更能提高教和学的质量,也一定能造就一批富有创造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