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向全体,不失一生”是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是我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深化和继续。三年来的教育改革使大家的思想观念和对教育的评价标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围绕着教学质量、单纯评价分数和升学率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确立全面教育质量观和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目标;从面向能够升学的学生的潜目标转向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做“学困生”、“问题生”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希望教育工作者不完全站在教育工作的角度,而是换个角度再思考这些问题,也就是从学生的角度,从家庭、社会的角度和国家建设的角度思考这些问题,再回到学校教育,来研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研讨的是怎样办好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办好不择学生的学校。
一、在认识“问题学生”形成和转变的规律中认识教育工作的责任
东城区在对“问题学生”的案例调研中,利用一周时间对180余名师生进行了近260次的访谈,并对34名学生进行了深度接触,对他们的问题形成及转变过程作了较为翔实的分析,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找出了原因。
调研组的老师们遇到每个学生,都问他们一个共性问题:“你喜欢你的母校和老师吗?”有的学生明确表示过错在自己,但也有的学生表现出与母校及母校的教师严重的抵触情绪。有一个学生的名字被人写到了教室的门上,老师在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简单地下结论就是他本人写的。这个学生受到伤害后出言不逊,结果遭到教师一个大耳光。事情虽然私了了,但这一耳光夭折了孩子的光明前途,这个学生从此破罐破摔。另一个学生说,我有抽烟的毛病,但班里一有烟头老师就说是我抽的,学校多次给我处分。有的学生说,我到工读学校读书以后,挺想回原来学校看看,可每次都被拒之门外。学校怕我们带去不良影响。
我们把最具典型意义的这些案例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当然不同的案例还会有不同的成因,需要不同的转化办法,但这之中是有规律可循的。老舍先生曾作过文艺家与教育家的职业差异的比较,他说:“文艺家的成败大半是他所创造的人物而定,创造得成功,他便借着这想像的人物得到左右群众的权威,成为大家的导师。反之,创造得失败,他便一无所得,白费了功夫。”“教育家的成败呢,比这还更有直接的关系。他心目中想像的人即是他朝夕所接触的那群活泼的青年。他失败不得!一失败,他便毁了许多人。”显然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我们不应该让学生在成长中蒙受损失,即使不完全是我们的责任,也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心力。
二、在追求教育的公平与正义中,实现“面向全体,不失一生”的教育目标
今天我们研讨的“面向全体,不失一生”的问题,是符合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要求的,是符合实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是办人民满意教育、建设和谐教育和和谐社会所要求的。
北京市东城区经过三年的教育改革,如今,全系统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初期,我们从学区化管理、工资制度改革、名师工程等着手,努力实现“优质均衡”;我们摒弃以分数、升学率为评价的惟一标准,积极调动各方办学的积极性,给大家提供发展的空间,促进各学校的发展;我们实行课程改革,推出“蓝天工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前,区域内各学校正朝着“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目标努力。
2006年以来,东城区各个学校又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对学校整体建设的规划设计,对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追求,对教师队伍的打造,处处表现出我们对办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的思考,对我们要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思考,进而对怎样办一个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的思考。所以,我认为这是我区教育改革进入深化阶段的标志。
三、在综合治理中研究“问题学生”的教育对策
“问题学生”的出现是社会综合因素的反映,是杜绝不了的。既然是社会综合因素造成的,就需要综合治理。今天,我们重点讨论的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关系上,学校教育应怎样发挥更主要的作用。因为学校教育是最专业化的教育,学校教育可以指导家庭教育,辐射和影响社会教育。
1.继续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将师德建设抓出成效
对教师进行正确思想观念引领是学校培育教师队伍的魂。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正确教育价值观的追求,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形势任务的了解和理解,都关系到思想观念的正确与否。教师对“育人为本”的理解,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和运用是教好学生的核心问题。这三年,我们树立了“有爱无碍”、“办好不择学生的学校”、“办不留痕迹的工读教育”这些先进集体的典型,树立了徐伟念老师“让每一节课都精彩”、严佶老师“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吴京梅老师“建设阳光班集体”的先进个人典型。今后我们要把完善、丰富教师的文化内涵和转变教育观念紧密结合起来,采取树立典型、交流经验、评价导向等方式,使师德建设的成效惠及每一名学生。
2.打造优良的学校文化,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要抓住最基本的三个方面:一是要抓住学校的校风建设,二是要抓住班集体的建设,三是要抓住学校制度的建设和运用。
学校校风对学生具有影响力和约束力,一个学校的校风就是留给社会的一张名片,反映了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关系到家长对这所学校放心不放心。关于班集体建设,从学校管理的角度,一方面要对教师的教育思想进行有效的引导、教育与管理,一方面要对每一个班主任领导下的班集体进行有效的管理。学校制度的建立与运用要有利于学校管理和规范行为,学校制度就是办学的章法。但运用制度的时候,特别是处理“问题学生”的时候,一定要从“育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恰当运用,充分体现“尊重”,从教育的实际效果权衡,切不可“一刀切”,如果我们草率从事,忽略学生、家长的真情实感,就可能出毛病。
3.在学生教育中要将法制教育与心理关注一并进行
学生压力很大,而且来自不同方面——学习的、家庭的、社会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焦虑。各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作用。我们还要强调每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进行适当的疏导。在进行心理关注的同时,我们不能不强调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心理防线一旦破坏,法律法规再没有保障,就会使学生走向反面。因此,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生年龄的认知能力开展普法教育,充分利用法制副校长以及少年法庭法官给学生讲课,让法律意识与法律知识深入学生的内心。
4.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联系,建设有效的帮教、转化机制
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另一方面要与社会紧密配合。学校要学会协调各方,形成教育合力。
总之, “面向全体,不失一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建立这样的信心:只要我们倾注全部爱心,用科学规律对待学生,加强教育引导,有具体帮助措施,形成家庭、社会合力,不怕反复,常抓不懈,我们就一定能够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做“学困生”、“问题生”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希望教育工作者不完全站在教育工作的角度,而是换个角度再思考这些问题,也就是从学生的角度,从家庭、社会的角度和国家建设的角度思考这些问题,再回到学校教育,来研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研讨的是怎样办好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办好不择学生的学校。
一、在认识“问题学生”形成和转变的规律中认识教育工作的责任
东城区在对“问题学生”的案例调研中,利用一周时间对180余名师生进行了近260次的访谈,并对34名学生进行了深度接触,对他们的问题形成及转变过程作了较为翔实的分析,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找出了原因。
调研组的老师们遇到每个学生,都问他们一个共性问题:“你喜欢你的母校和老师吗?”有的学生明确表示过错在自己,但也有的学生表现出与母校及母校的教师严重的抵触情绪。有一个学生的名字被人写到了教室的门上,老师在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简单地下结论就是他本人写的。这个学生受到伤害后出言不逊,结果遭到教师一个大耳光。事情虽然私了了,但这一耳光夭折了孩子的光明前途,这个学生从此破罐破摔。另一个学生说,我有抽烟的毛病,但班里一有烟头老师就说是我抽的,学校多次给我处分。有的学生说,我到工读学校读书以后,挺想回原来学校看看,可每次都被拒之门外。学校怕我们带去不良影响。
我们把最具典型意义的这些案例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当然不同的案例还会有不同的成因,需要不同的转化办法,但这之中是有规律可循的。老舍先生曾作过文艺家与教育家的职业差异的比较,他说:“文艺家的成败大半是他所创造的人物而定,创造得成功,他便借着这想像的人物得到左右群众的权威,成为大家的导师。反之,创造得失败,他便一无所得,白费了功夫。”“教育家的成败呢,比这还更有直接的关系。他心目中想像的人即是他朝夕所接触的那群活泼的青年。他失败不得!一失败,他便毁了许多人。”显然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我们不应该让学生在成长中蒙受损失,即使不完全是我们的责任,也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心力。
二、在追求教育的公平与正义中,实现“面向全体,不失一生”的教育目标
今天我们研讨的“面向全体,不失一生”的问题,是符合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要求的,是符合实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是办人民满意教育、建设和谐教育和和谐社会所要求的。
北京市东城区经过三年的教育改革,如今,全系统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初期,我们从学区化管理、工资制度改革、名师工程等着手,努力实现“优质均衡”;我们摒弃以分数、升学率为评价的惟一标准,积极调动各方办学的积极性,给大家提供发展的空间,促进各学校的发展;我们实行课程改革,推出“蓝天工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前,区域内各学校正朝着“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目标努力。
2006年以来,东城区各个学校又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对学校整体建设的规划设计,对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追求,对教师队伍的打造,处处表现出我们对办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的思考,对我们要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思考,进而对怎样办一个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的思考。所以,我认为这是我区教育改革进入深化阶段的标志。
三、在综合治理中研究“问题学生”的教育对策
“问题学生”的出现是社会综合因素的反映,是杜绝不了的。既然是社会综合因素造成的,就需要综合治理。今天,我们重点讨论的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关系上,学校教育应怎样发挥更主要的作用。因为学校教育是最专业化的教育,学校教育可以指导家庭教育,辐射和影响社会教育。
1.继续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将师德建设抓出成效
对教师进行正确思想观念引领是学校培育教师队伍的魂。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正确教育价值观的追求,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形势任务的了解和理解,都关系到思想观念的正确与否。教师对“育人为本”的理解,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和运用是教好学生的核心问题。这三年,我们树立了“有爱无碍”、“办好不择学生的学校”、“办不留痕迹的工读教育”这些先进集体的典型,树立了徐伟念老师“让每一节课都精彩”、严佶老师“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吴京梅老师“建设阳光班集体”的先进个人典型。今后我们要把完善、丰富教师的文化内涵和转变教育观念紧密结合起来,采取树立典型、交流经验、评价导向等方式,使师德建设的成效惠及每一名学生。
2.打造优良的学校文化,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要抓住最基本的三个方面:一是要抓住学校的校风建设,二是要抓住班集体的建设,三是要抓住学校制度的建设和运用。
学校校风对学生具有影响力和约束力,一个学校的校风就是留给社会的一张名片,反映了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关系到家长对这所学校放心不放心。关于班集体建设,从学校管理的角度,一方面要对教师的教育思想进行有效的引导、教育与管理,一方面要对每一个班主任领导下的班集体进行有效的管理。学校制度的建立与运用要有利于学校管理和规范行为,学校制度就是办学的章法。但运用制度的时候,特别是处理“问题学生”的时候,一定要从“育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恰当运用,充分体现“尊重”,从教育的实际效果权衡,切不可“一刀切”,如果我们草率从事,忽略学生、家长的真情实感,就可能出毛病。
3.在学生教育中要将法制教育与心理关注一并进行
学生压力很大,而且来自不同方面——学习的、家庭的、社会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焦虑。各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作用。我们还要强调每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进行适当的疏导。在进行心理关注的同时,我们不能不强调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心理防线一旦破坏,法律法规再没有保障,就会使学生走向反面。因此,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生年龄的认知能力开展普法教育,充分利用法制副校长以及少年法庭法官给学生讲课,让法律意识与法律知识深入学生的内心。
4.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联系,建设有效的帮教、转化机制
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另一方面要与社会紧密配合。学校要学会协调各方,形成教育合力。
总之, “面向全体,不失一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建立这样的信心:只要我们倾注全部爱心,用科学规律对待学生,加强教育引导,有具体帮助措施,形成家庭、社会合力,不怕反复,常抓不懈,我们就一定能够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