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备考阶段,作为教师不仅要“授之与鱼”,更要“授之与渔”,把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思维导图与初中历史复习实际相结合便产生了基础知识导图,扎实构建每一个章节的思维导图,一方面构建了历史知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
“思维导图”的理论包括可视化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支架理论等。它是一种思维可视化的表征形式,即它以可视化的方式反映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以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它能够提高思考的技巧增强记忆力、组织力和创造力,由于“思维导图”能够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体现学习者的思考过程,帮助学习者建构新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因而在历史复习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不仅能加强各知识点间联系,提高复习效率,更能使同学们形成历史思维,提升思维能力。
一、《历史与社会》的学科特性与中考命题趋向
《历史与社会》是将历史、地理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构建成一门新的课程,其课程框架的基本思路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以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整体设计目标的递进关系和内容的逻辑顺序,因而决定了本课程特有的综合性、人文性、探索性和开放性。根据《2018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分为三个复习专题:第一个专题是“生活的时空”,阐述了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以及世界的典型区域、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并且学会通过图表获取相应的信息;第二个专题是“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阐述了古代中西方文明的发源和历史进程以及近代世界的变迁;第三个专题是“发展的选择”,阐述了20世纪世界的革命和战争以及当代世界的变化和我们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选择。根据《2018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编排,历史与社会考点包含了38个考点,涵盖了七年级到九年级6本教材,涉及学生的阅读字数大约有上万字,还有大量的图片、表格、地图等。在九年级这有限的时间内将如此复杂繁琐的知识点记忆并运用,是一件非常庞大的工程。从最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来看,历史与社会中考题型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试题的灵活度、开放性逐渐增强,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越来越紧密,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历史与社会备考中运用思维导图的重要性
(1)构建复习“点—线—面”知识体系格局。
考试测量的试题应该有三个命制目标:一个是命题的立意,即试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一个是能力考察的目标,一个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历史试题中的材料题注重考查知识体系上的框架结构。它常常在一个专题内容上连续发问,多方位、多角度考查一个历史事件的内涵及外延;试题更多的突出时代感,强调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题目增多,大量热点问题的历史发展线索成为综合性命题的载体。基于此,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备考中必须重视对教材的熟悉,掌握基础知识,并构建历史与社会学科体系。历史知识是基于各个时间轴的,由于初中历史知识覆盖时间轴较长,且涉及中外多个国家,因此运用思维导图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为解题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在复习列强的侵华战争这一考点时,可以以年代尺的顺序罗列列强的各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在此过程中签订的屈辱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并且联系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日战争。同学们在复习的同时应将思维导图画出,以构建自身知识框架,提高复习效果。历史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明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因此同学们应注重在对某一知识内容熟练掌握后再适当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引申。因此,运用思维导图能加强知识点间的联系,提高复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按图索骥,提高课堂效率。
教与学的关系,看似简单,要处理好绝非易事。在九年级总复习阶段,学生总是期待老师理清楚线索,然后他们按照老师的思路记忆即可,这样既省时又省力,复习的速度又快,也可以避免自己整理知识点的遗漏。但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对老师依赖的习惯。采用思维导图,可以更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中国地形(主要山脉、河流、地形区)为例,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简单的线条、图画记录下祖国的山川河流,用亮丽的颜色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如果再将学生所作的知识结构在班内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质疑,互相查缺补漏,也符合高效课堂的要求。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查漏补缺是我们复习的关键环节。因此,无论是复习基础知识还是做题过程中同学们都应及时发现自身存在问题并予以纠正并完善。在课堂上,同学们不仅要对老师提问的内容透彻理解,更应记并分析身边同学对各问题所对应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例如同学们普遍对洋务运动的内容记忆不完全,则我们可以在将《洋务运动》的时间、内容、性质、意义等与同时代的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对比。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查漏补缺,它的优势在于,将自身存在的问题写在纸上并找出这些知识点对应关系,能大大提高查漏补缺的效率,提高复习效果。由于历史知识点过于繁多,对同学们来说复习难度较大,故采用合理并高效的复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复习中,我们必须运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对初中阶段的学过知识,进行整体的回顾和梳理。这样就可以使学过的所有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清清楚楚的了解初中的三年究竟学了哪些知识,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学过的知识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变得更加条理清晰,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的牢固。只有如此打下坚实的基础,才可以在考场上得到更好的发挥。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思维导图把知识整合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能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使学生看到概念间的关系。学生掌握的是整体的知识框架,更容易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记忆的知识也必然比简单机械记忆更高,他们将更善于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周颖. 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渤海大学,2019.
[2]张喬君.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复习课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8(18):233-234.
关键词:思维导图;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
“思维导图”的理论包括可视化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支架理论等。它是一种思维可视化的表征形式,即它以可视化的方式反映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以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它能够提高思考的技巧增强记忆力、组织力和创造力,由于“思维导图”能够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体现学习者的思考过程,帮助学习者建构新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因而在历史复习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不仅能加强各知识点间联系,提高复习效率,更能使同学们形成历史思维,提升思维能力。
一、《历史与社会》的学科特性与中考命题趋向
《历史与社会》是将历史、地理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构建成一门新的课程,其课程框架的基本思路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以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整体设计目标的递进关系和内容的逻辑顺序,因而决定了本课程特有的综合性、人文性、探索性和开放性。根据《2018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分为三个复习专题:第一个专题是“生活的时空”,阐述了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以及世界的典型区域、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并且学会通过图表获取相应的信息;第二个专题是“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阐述了古代中西方文明的发源和历史进程以及近代世界的变迁;第三个专题是“发展的选择”,阐述了20世纪世界的革命和战争以及当代世界的变化和我们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选择。根据《2018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编排,历史与社会考点包含了38个考点,涵盖了七年级到九年级6本教材,涉及学生的阅读字数大约有上万字,还有大量的图片、表格、地图等。在九年级这有限的时间内将如此复杂繁琐的知识点记忆并运用,是一件非常庞大的工程。从最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来看,历史与社会中考题型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试题的灵活度、开放性逐渐增强,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越来越紧密,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历史与社会备考中运用思维导图的重要性
(1)构建复习“点—线—面”知识体系格局。
考试测量的试题应该有三个命制目标:一个是命题的立意,即试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一个是能力考察的目标,一个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历史试题中的材料题注重考查知识体系上的框架结构。它常常在一个专题内容上连续发问,多方位、多角度考查一个历史事件的内涵及外延;试题更多的突出时代感,强调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题目增多,大量热点问题的历史发展线索成为综合性命题的载体。基于此,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备考中必须重视对教材的熟悉,掌握基础知识,并构建历史与社会学科体系。历史知识是基于各个时间轴的,由于初中历史知识覆盖时间轴较长,且涉及中外多个国家,因此运用思维导图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为解题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在复习列强的侵华战争这一考点时,可以以年代尺的顺序罗列列强的各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在此过程中签订的屈辱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并且联系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日战争。同学们在复习的同时应将思维导图画出,以构建自身知识框架,提高复习效果。历史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明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因此同学们应注重在对某一知识内容熟练掌握后再适当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引申。因此,运用思维导图能加强知识点间的联系,提高复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按图索骥,提高课堂效率。
教与学的关系,看似简单,要处理好绝非易事。在九年级总复习阶段,学生总是期待老师理清楚线索,然后他们按照老师的思路记忆即可,这样既省时又省力,复习的速度又快,也可以避免自己整理知识点的遗漏。但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对老师依赖的习惯。采用思维导图,可以更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中国地形(主要山脉、河流、地形区)为例,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简单的线条、图画记录下祖国的山川河流,用亮丽的颜色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如果再将学生所作的知识结构在班内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质疑,互相查缺补漏,也符合高效课堂的要求。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查漏补缺是我们复习的关键环节。因此,无论是复习基础知识还是做题过程中同学们都应及时发现自身存在问题并予以纠正并完善。在课堂上,同学们不仅要对老师提问的内容透彻理解,更应记并分析身边同学对各问题所对应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例如同学们普遍对洋务运动的内容记忆不完全,则我们可以在将《洋务运动》的时间、内容、性质、意义等与同时代的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对比。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查漏补缺,它的优势在于,将自身存在的问题写在纸上并找出这些知识点对应关系,能大大提高查漏补缺的效率,提高复习效果。由于历史知识点过于繁多,对同学们来说复习难度较大,故采用合理并高效的复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复习中,我们必须运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对初中阶段的学过知识,进行整体的回顾和梳理。这样就可以使学过的所有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清清楚楚的了解初中的三年究竟学了哪些知识,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学过的知识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变得更加条理清晰,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的牢固。只有如此打下坚实的基础,才可以在考场上得到更好的发挥。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思维导图把知识整合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能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使学生看到概念间的关系。学生掌握的是整体的知识框架,更容易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记忆的知识也必然比简单机械记忆更高,他们将更善于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周颖. 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渤海大学,2019.
[2]张喬君.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复习课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8(18):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