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教学是英语语言教学的核心内容,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词汇教学成败的关键。本文从构词法、词语的搭配、语境知识入手,着重探讨了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增强词汇学习效果,提高英语词汇掌握能力。以词汇教学带动其他语言技能的提高。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构词法 词语搭配 语境知识 词汇教学方法
  
  一、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赖以存在的支柱。词汇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一般情况下,学生词汇量越大,他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越强,口语和写作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就越准确、丰富,听力效果就越好,翻译时就越流畅和得心应手。反之,前者就会制约后者的发挥。正如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所说:“没有语法,表达不了多少东西;没有词汇,就什么也表达不了。”[1]可见,词汇习得是中心,在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语言技能中,都依赖词汇的掌握情况。
  英语词汇数量庞大,浩如烟海,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文化和信息载体的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作为语言中最为敏感和活跃的词汇,其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新词新意层出不穷。学习者都感到英语单词难学难记,捷径难寻。今日记住一词,他日就会忘却。实际上,词汇的记忆和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拓宽词汇教学的思路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加深对词义的理解,把扩大词汇量的苦恼化为增长见识的乐趣,就成为教师必须考虑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做初步的探讨。
  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能尽快扩大词汇量,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输入大量的词汇知识,而且要向他们传授获取词汇知识的技巧,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用有效的手段获取和传达较多的信息,从而有效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1.结合课文生词讲解构词法
  利用构词法,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词汇知识,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知识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学习构词法是理解词义、掌握单词的构成规律、扩大词汇量的重要途径。但是,事实证明,集中讲构词法,学生一时消化不了,效果不佳。因此,上新课时,如有按构词法构成的新词,就要逐一讲解,并适当地扩充新的同类词汇。如在学到marathon一词时,先讲该词的意思,然后扩充许多带有-athon的新词:kissathon(吻拉松),talkathon(马拉松式的访谈节目),bikeathon(远距离自行车赛),bombathon(长时间的轰炸),telethon(马拉松式的电视广播节目)等。当学生在阅读中接触到bicultural一词时,首先,bi-是前缀,表示“第……两次”,“两……一次”,“双”。了解了这一前缀的意思及用法后,学生就能推测出bicultural的意思了。在此基础上,再向他们介绍bilingual(双语的),bimonthly(双月刊),biannual(一年两次的,两年一次的)等。让他们触类旁通,扩大词汇量。在学到uncover一词时,先指出此类派生动词中的前缀un-不同于派生形容词中的前缀un,它表示的意义是相反的动作而不是单纯的否定,然后扩充出unlock(开锁),unload(卸下),unpack(开箱取物),unfold(展开)等。当接触到动词outweigh时,首先讲前缀out-的意思是超过,或比……做得好,然后扩充出outdo(比……做得好),outlive(比……活得长),outwit(比……有智慧),outgrow(比……长得大)。能够利用构词法,对词进行科学的分析,抓住关键,那么就能由已知推出未知,举一反三,有助于记忆词汇和扩大词汇量,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见,通过构词分析来记忆词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单词的基本含义,而且能够在构词分析的基础上达到触类旁通迅速扩大词汇量的目的。
  2.培养学生对词汇的联想能力
  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应启发、培养学生对词汇的联想、类推及比较能力,以使他们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认知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通过深加工过程学到的东西,保持记忆的时间会更长,具体的词义比抽象的词义更容易记忆。因此,在讲授词汇的抽象意义时,首先要了解词汇具体的意义,在头脑中形成图像,然后再根据词汇的具体意义进行合理的联系与推理,从而习得词汇的联想意义与其引申意义。通过该方法讲授词汇,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生长,而且能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使零散的记忆变成系统性记忆。例如,在讲授“He was strongly attached to his family.(他非常恋家)”中的attach一词时,首先启发学生说出以前学过的词义并举出例子,学生很容易想到“将某物系在、附在另一物上”这样非常具体的意思,如attach a label to each piece of luggage,那么在理解这个词义时,我们可以首先让学生从直观的、有形的动作“系、贴、敷”这个意思联想到其抽象的意义“心理上的依恋、爱慕、眷恋、留恋”等,让学生从一个词最直观的感觉联想到其引申的意义,并在了解词义延伸的过程中,在头脑中形成视觉印象并产生联想,这样的联想会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于是学生对“I have never seen two people so attached to each other.(我从来没见过两个人这样如胶似漆)”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解释一些词的具体义项与抽象义项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联想,不仅要知道词汇的核心意义,而且要知道词汇的引申义,以及此词义和彼词义,此新词与彼旧词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逐步达到灵活运用和掌握词汇的目的,进而极大地增强英语词汇教学的成效。
  3.讲授词语习惯性搭配知识
  搭配是构成词语意义的一个重要手段。Firth认为可以通过与之搭配的词而知晓一个词的意义。[2]词语的搭配关系是语言研究和语言学习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Bahns主张用一种对比方法进行词语搭配学习,以减少巨大的学习重载。他论证说,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搭配能力发展造成主要障碍的并不是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词语搭配,而是第一语言和英语之间的搭配差异。[3]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词语的搭配组合习惯往往是不同的,有些固定搭配英汉的先后顺序刚好相反。如:“救死扶伤”(heal the wounded and rescue the dying),“身心健康”(be sound in mind and body),“白纸黑字”((in) black and white),“前前后后”(back and forth),“为……赴汤蹈火”(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for sb./sth.),“三三两两”(by/in twos or threes)等。
  我们知道associate和vice作形容词时,它们的意思都是“副的”,那么是不是汉语中有副职的称谓词在英语中均是在正职前加上associate或vice呢?事实并非如此。汉语中的“副职”只要在“正职”称谓前加一个“副”字即可,如副主席、副教授、副经理等。英语中表示“副职”的词最常用的有associate和vice。但它们的搭配习惯各不相同。[4]与associate搭配的词所表示的意思基本上都是与学术有关的副职称,如associate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editor(副主编)。vice与表示“正职”的行政职务的名词的搭配比较常见,如vice president(副总统、副主席、大学副校长),vice chair(党派等单位或组织的副主席等)。汉语中的付账、付房租,英译为pay the bill,pay the rent,但在表达“你付饭钱了吗?”,学生以同样思维方式译为“Have you paid the meal?”,由于学生缺乏英语搭配的有关知识而套用汉语中的搭配,忽视英汉之间存在的差异,生硬地将汉语搭配转换成英语搭配。
  在教学中,如果同义词在意义方面难以区分时,我们可以在搭配方面对它们进行区别。如:控告某人做某事(accuse sb.of sth./charge sb.with sth.),禁止某人做某事(prohibit sb.from doing sth./forbid sb.to do sth.)。
  因此,在词汇教学过程中,词语习惯性搭配知识的讲授至关重要。正如王文昌教授在《英语搭配大词典》的前言中说得那样:“掌握符合习惯的英语词语搭配有助于非英语民族的人克服由于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避免不合习惯的类推,从而提高运用地道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5]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多接触英文原文,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搭配,从而能正确地使用词汇。教师应该挑选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组合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词和短语的习惯用法,通过搭配的学习,使学生有效提高灵活使用地道英语的能力,对词汇的掌握不仅仅停留在单个词语的意义上。
  4.利用语境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词汇的能力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任何篇章都是一定语境的产物。对词语意义的理解必须借助具体的语境,语境有限定和明确词义的作用。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会大相径庭。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语境是决定词义的唯一因素,舍此别无意义可言。”语言语境,有时又可说上下文,它在理解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脱离具体的语境,词的意义是非限制性的。因此,在教学时,要明确告知学生词义的把握不仅仅是靠翻检词典来确立,而往往要依据上下文来考虑,要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从而确立词义。正如英国著名语言学家Firth所说:“每一个词在一个新的语境中就是一个新词。”如:The cancer in her personality led to her divorce.“cancer”与“personality”看似是两个毫不相干的词,“cancer”乃不治之症,但在此句中指的是个性中不可救药的毛病。因此词语的具体意义离不开情景与语境,词汇的学习必然要植根于一定的语境之中。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还会遇到一些词语的创新隐喻用法,这些词语的喻义在词典中是无法找到的。由于词语的创新隐喻具有灵活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这就给学生的理解和阅读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如在“John is a tiger.”中,对于tiger可以作多种解释。如“野蛮”、“残暴”、“威武”、“有力”等。选择何种喻义完全取决于作者在某些感情因素的影响下,主观上认为John在哪些方面与tiger有相似之处。因此读者如果不了解作者对John的主观感受就很难把握tiger在此处的喻义。在指导学生判断tiger的喻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语境来了解作者对John的看法和态度,进而得出最合适的喻义。
  我们知道大部分词汇是由语境中习得的。我们迫切需要做的就是尽量在语境中呈现词汇,在语境中教授词汇,并且教会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词汇。除了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语境中习得词汇外,教师还可以设计语言环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新词的兴趣。
  三、结语
  学习词汇是一个艰苦又漫长的过程,对于学外语的人来说,掌握目的语中大量词汇无疑是相当困难而又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着重讲授词语的搭配知识;利用构词法,帮助学生掌握单词的构成规律,扩大词汇量;强化学生的语境意识,利用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在语境中教授词汇,并且教会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词汇,掌握词汇的正确用法,了解词与词的搭配习惯,注重词汇的文化内涵,逐渐培养他们的英美文化习得意识。以词汇教学带动其他语言技能的提高,从而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Wilkins,D.A.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1972.
  [2]Palmer,F.R.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3]Bahns.Lexical collocations:A constructive view[J].ELT Journal,1993,(4).
  [4]冯跃进,陈伟.汉语副职英译的语料库调查研究[J].外国语,1999,(2).
  [5]王文昌主编.英语搭配大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