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异化”的三个维度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b6325523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述了异化劳动及早期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揭示了劳动异化及其前进方向,即劳动异化的扬弃。通过对“劳动异化”四个规定的理论再现,解读工人与劳动产品、自己劳动、类本质及本身的异化理论,剖析当下“劳动异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最新表现,寻找“劳动异化”在未来终极扬弃的方法,即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对对象世界的感知复位、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人对人本质的本身占有等。
  关键词:劳动异化;共产主义;扬弃
  中图分类号:A8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7-0001-03
  一、“异化”与“劳动异化”
  “在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1]
  “异化”一词的英文为alienation,有疏远、离间、远离之意。18世纪,卢梭以“异化”一词来表示人们权力的转移,即人们把自己的权力转让给某政府机构,接受该政府机构的管理。而在黑格尔那里,则表示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分裂,但黑格尔的“异化”概念是指“绝对精神”的外化,即“绝对精神”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中所用的“异化”,其含义包含着: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和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成一种“外在”的、“异己”的、“敌对”的、“非人”的力量,反过来与主体相对立,表现为对主体的统治、支配、压迫、奴役,甚至“折磨”和“摧残”。
  “劳动异化”,或者说,“异化”的劳动,在《手稿》中特指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劳动。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应当是自由、自觉的,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基本要求,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之下,“异化既表现为我的生活资料属于别人,我所希望的东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别人的占有物;也表现为每个事物本身都是不同于它本身的另一个东西,我的活动是另一个东西,而最后,——这也适用于资本家,——则表现为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1]
  二、理论再论:“劳动异化”的四个规定
  (一)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作为劳动产品的创造者,工人理应与自己的产品维持一种和谐的关系,理应在劳动过程中实现自己并占有劳动产品。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不但不能支配其创造的产品,并且还要反过来受到其创造的产品的支配,造成与自己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在生产劳动产品的过程中逐渐使自身走向对立面,丧失自我。“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1]
  以糕点师为例,按照马克思所言,如果劳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话,那么,糕点师制作糕点,理应有权力支配他的糕点。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则不然,他们无时无刻不受到糕点的制约。一方面,他们在制作糕点的过程中,需保证工序的顺利完成,一旦制作过程中出现差错,例如造成大量浪费,则会被克扣工资,严重者甚至会被雇主开除。另一方面,他们制作的糕点不仅要受雇主的监视,更要接受购买者的检验以及市场的检验。如果糕点师制作的糕点不能符合购买者的需要,就不能发生交换,在交换过程中“摔碎的”便不是糕点,而是糕点的生产者。糕点不能成功卖出去,糕点师就不可能得到工资。由此,糕点师制作的糕点越多,能消费的糕点越少;制作的糕点越精致,越成为糕点的奴隶。
  (二)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
  马克思由工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得出工人与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即这种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活动本身。“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所以,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在不勞动时感到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1]
  一方面,工人的劳动对于其肉体而言是外在的。他的劳动不是他的,而是别人的;他的劳动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统治他的人,即资本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机器大生产的条件下,工人作为资本主义大生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日以继夜地工作,肉体受到折磨,甚至超出负荷,身体健康难以保证。越是劳动,越是感到不幸福。另一方面,工人的劳动对于他的精神而言是非我的。不是自愿地劳动,而是被迫地劳动,更多地体现为精神上的摧残与压迫,体现在生活上的便是人们对工作持无可奈何的态度。并且,“吃”“喝”以至于“居住”“修饰”等,本是人们动物本能的运用,但在异化劳动条件下,这些动物的本能成为了奢求的东西,成为了使人愉悦舒畅的东西。于是乎,“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1]
  (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从人和人的劳动产品异化以及人和人的劳动异化两个规定,又推出异化的第三个规定,即在异化劳动中,人丧失了人作为人的“类”特性。“人是类存在物”,“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1]在此,马克思沿用了费尔巴哈关于“类”的概念,“类”应该用来表示区别于其他动物之外的人的共同本质,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每个物种都应有属于其自身的本质,比如熊猫吃竹子。如果不让熊猫吃竹子是违反熊猫的类本质的话,那么不允许人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就是违反了人的类本质,这在资本主义社会下颇有体现。
  按照马克思的推导,体现人的类本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劳动产品,另一个是劳动过程[2]。并且,人与动物的区别还体现在突破“种的尺度”,把握“美的规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这些关于人的劳动本质内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都遭到异化。例如,对于书法家来说,按照常理来说,他在书法作品的创作中不仅实现着符合自身的类本质,而且他还能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劳动。可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他的书法作品即劳动产品不是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愿意购买书法作品的人,他的创作过程,即劳动过程,对他来说仅是为了维持其生存的需要,这样一来,书法家便与属于他的类本质相分离。   (四)人同人相异化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前三个异化推导出人同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1]“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1]
  “人与人相异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前一個“人”是指处在私有制中的工人及资本家,工人处于“没有财产”、不占有劳动产品的地位,而资本家尽管拥有财富和占有工人的劳动产品,但他仍然不是在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只是异化的程度不同;而后一个“人”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人的类本质的“人”。另一方面,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异化。在资本的驱逐之下,人们追求利润最大化、利益最大化,人与周围其他人互相都把对方当成工具,经济上的联系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工人与工人仅由于在同一生产部门工作而相识,当他们需要对方帮忙做某事的时候才会想起对方。
  三、现实思考:“劳动异化”的当今观察
  (一)“劳动异化”是否存在于当今社会主义社会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劳动异化”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是私有财产,并且,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是互为因果的。“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1]“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因此,随着一方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1]“分工也无非是人的活动作为真正类活动或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活动的异化的、外化的设定。”[1]按照马克思的表述,在当时的形势看来,“劳动异化”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与劳动分工和私有制相联系,异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产物,消除异化的途径就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从此出发,是否可以认为当今社会主义社会完全不存在“劳动异化”?
  笔者认为不然。如果仅从马克思在《手稿》上的论述就得出“只有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劳动异化,社会主义社会完全不存在劳动异化”的结论,那么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符,并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不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上看问题,而是“躺”在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上。从现实中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异化现象。首先,在我国,劳动仍然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劳动并非达到了自由自觉。其次,虽然社会主义分工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不同于建立在私有制上的资本主义分工,但是,分工也非自愿,尤其是现在中国身处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之中,为了适应全球化中的竞争,一些企业(如富士康)对工人实施的是高强度的分工与军事化的管理,分工并非是工人自愿,而是企业为了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强迫工人分属工作。最后,私有制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存在。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只要私有成分经济存在,劳动异化便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并存。
  (二)“劳动异化”的新表现
  既然“劳动异化”现象仍然存在,那么,“劳动异化”有何新的表现?在笔者看来,人与其劳动产品相异化,在现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并且显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的时代特点。并且,劳动产品异化不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是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
  随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产品无论是外形外貌、功能用途,还是质量等方面,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伴随着劳动产品而产生的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其新表现之一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产生异化。日常生活用品,顾名思义就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或某种用途的产品,例如洗漱用具用于洗漱、面巾用于擦拭脸部等,产品用途与消费者的需要一一对应。按道理来说,在人与他们生产出来的生活用品之间不应该产生异化的状况。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这种异化在现代社会更体现为人们被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所奴役、控制,人的活动尤其是购买活动并不完全是自由自觉的,而是身不由己、身随物动。例如,人们的衣服。衣服的出现,是人类从远古走向现代,从野蛮步入文明的重要的标志之一。衣服最初被制作出来,一方面是出于不着凉、保暖防寒的考虑,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不雅观、衣不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衣服的功能用途也在发生变化,时至今日,衣服原有的遮体防寒功能有所淡化,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衣服的审美功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遮体防寒的功能。追求时尚、追求潮流仿佛成了一股风气,殊不知,衣服的审美功能,对时尚和潮流的追求,正在渐渐地成为一种外在于人的异己力量,当人们越是生产形式各异、款式多样的衣服的时候,这种对时尚和潮流追求的欲望的力量便越大,以至于最后成为了统治人、支配人的力量。这股时尚的力量、潮流的力量越强大,越会反过来操控人们,使人们无法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实际情况去选择服饰,而是一味地根据时尚、根据潮流选择衣服,于是,自主思考的大脑受潮流的追求欲望所支配,穿着衣服的人受到人的衣服的“奴役”。
  四、未来展望:“劳动异化”的终极扬弃
  (一)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私有财产与工人的异化劳动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1]换言之,异化劳动产生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是对工人劳动的占有。另一方面,私有财产“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1]。私有财产又反过来进一步加深了劳动的异化程度。由此,实现人的复归的第一步,应从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入手,只有打破二者之间相互加深的循环,才能使人从异化的状况中解脱出来。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1]共产主义是人复归的真正实现。资本主义下的私有财产表现的不仅仅是物或资本,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劳动的无偿占有。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实际上就是保留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成果,克服资本家与工人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实现工人对自身劳动的占有。   (二)对对象世界的感知复位
  “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1]在劳动工人被奴役的状态下,工人眼睛中看到的是残酷的事实,耳朵听到的是無情的喊骂,精神上感觉到的是疲劳与困倦,其共同的特点表现为受资本运作控制下的压抑感。而在共产主义运动中,“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这就是说,对象成为他自身。”[1]人真正在现实社会中使自己的感觉得以确证。“眼睛对对象的感觉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对象是不同于耳朵的对象。”[1]人所感受到的不再是冷酷的现实,而是自身具有能欣赏美的眼睛、富有音乐感的耳朵,感知到对象世界重回人的感觉。
  (三)人与自然界矛盾的解决
  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将会实现的还有人与自然界之间矛盾的解决,将会达到人与自然界的真正统一。“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即人克服了以往的奴役而成为合乎自然而存在的人,自然界也成为人生存状态下的自然界,人同自然界达到统一。伴随着人与自然界矛盾的解决的,实际上是对社会中的人的确证。
  (四)人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
  共产主义实现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使得人真正实现了对自己创造的劳动产品的占有;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感觉的主体失去了对私有财产的拥有、占有的狭隘性,感觉的客体也失去了私有财产的性质。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自然界成为人与人的联系纽带、人的存在基础和现实生活的要素,人变成了现实生活的社会存在物。因此,共产主义的彻底扬弃,充分实现了人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人对自身感觉与精神、人对自然界、人对社会的全面占有,是对“历史之谜”的最终解答。
  总之,从理论上回顾“异化劳动”,在现实中反思“异化”现象,向未来处展望“共产主义”,对于新时代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和分工尚未达到自由自觉,“异化”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现实生活中的“异化”现象将会随之消逝。“异化”的存在并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前进的现实。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人文关怀,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是人真正本质的实现之道。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7-131.
  [2]  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文 娇]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整体社会经济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飞速发展的经济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则带动了我国甜菜制糖技术和制糖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制糖业和甜菜制糖技术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具体来讲,在制糖条件和制糖种类以及制糖技术已趋于完善化,形成了属于我国独特的一套完整制糖体系,但是,随着制糖业和甜菜制糖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我国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糖的需求量,制糖种类以及制糖效率逐渐满足不了我国人民的需求,所以,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国制糖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借助工业自动化技术,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人
以2009-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基于并购的开放式创新对高管薪酬契约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并购方式实现的开放式创新能够显著提升高管薪酬水平与薪酬业绩敏感性.创新风险的降低与创新产出的提升,在基于并购的开放式创新对高管薪酬契约的影响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基于并购的开放式创新提升高管薪酬水平的效应在国有企业中更明显,而提升薪酬业绩敏感性的效应在民营企业中更明显;在市场化水平高的区域,基于并购的开放式创新对高管薪酬水平与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更大.研究结论丰富了创新视角下高管薪酬契约决定机理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高铁开通、资源错配与工业产能过剩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借助CES生产函数,通过数理模型加以说明.然后利用2003-2017年我国30个省级区域相关面板数据,采用Tobit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 显示:(1)高铁开通能够提升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缓解工业产能过剩.并且,高铁开通对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幅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即呈现出U形特征.然而,无论劳动力错配还是资本错配,均会加剧工业产能过剩.(2)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每增加一条高铁线路,工业产能利用率将上升4.32%,而中西
基于2011-2017年我国地市级数据,利用门限模型探讨城投债务规模与城市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城投债务规模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存在倒U形关系,与政府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和基础设施环境创新能力存在正U形关系;城投债务规模促进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阈值为0.2%~2.9%;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投债务规模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政府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和基础设施环境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存在异质性.因此,地方政府需根据自身发展合理发行城投债,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防控城投债风险.
以沪深A股2004-2018年自然人控制的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实际控制入境外居留权对过度投资的影响.研究表明:境外居留权加剧了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自由现金流是境外居留权影响过度投资的中介路径.调节效应检验表明,两权分离诱发并强化了实际控制人的“掏空”动机,较高的两权分离度加剧境外居留权对过度投资的影响,但支付较高的现金股利能够减少企业用于过度投资的自由现金流,较高现金股利政策缓解了境外居留权对过度投资的影响.
以2009-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审计师选择.研究发现:(1)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审计师选择.机制分析表明,企业持有金融资产增加了代理成本,董事会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十大”事务所予以监督.(2)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审计师选择并受管理层权力配置的调节.在管理层主导的公司,董事会聘请高质量审计师予以监督的能力被削弱.管理层权力的调节效应表现出较大的截面差异,当公司主业盈利能力不强、所处市场化程度低以及面临分析师关注度不高时,管理层权力的削弱效应明显.研究
基于2007-2017年中国省级绿色技术进步水平,使用改进的索洛模型分析金融结构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结构优化能够直接促进绿色技术进步,环境规制与绿色技术进步之间存在显著的U形关系;金融结构通过提升创新投入和拓展技术市场促进绿色技术进步水平的提升;城镇化率和经济外向性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绿色技术进步水平的提升.本研究对于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制定最优金融结构政策具有借鉴价值.
2019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广西要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的开放发展新格局.广西毗邻广东,遥望港澳,区位优势明显,东融成为广西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开放合作的重要战略方向.课题组从税收视角获取广西东融重点区域的发展情况,分析广西在东融过程中面临招商引资质效、产业行业发展、营商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挑战,并结合广东省经验做法,提出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产业承接转移力度,持续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交流与合作,积极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加快推动广
利用2016年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结合新一代农民工流动特征,系统考察了住房公积金缴存情况和租房保障享有情况对新一代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缴存住房公积金、享有租房保障均能显著提升新一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且享有租房保障对其留城意愿的边际影响更大.分样本的扩展分析及倾向得分匹配法的结果都支持上述结论.分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租房保障对独自流动和没有孩子的农民工的留城意愿的影响更为明显.政府应增加公租房和廉租房的供给,并调整其申请规则以促进农民工留城.
养老保险降费政策是我国近年来减税降费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2016年的阶段性降低养老保险费率政策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养老保险降费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发现:养老保险降费政策降低了企业的缴费负担,抑制了企业的投资规模和过度投资行为.养老保险降费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在平均工资水平低和非国有企业的子样本中更为显著.此外,养老保险降费政策使员工工资增加的同时,也引致企业以劳动力替代资本,从而有利于稳就业.本文的研究为政府部门进一步深化养老保险降费改革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