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慈善:做,就对了

来源 :中国慈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04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济大学教授、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访问学者)
  消灭恶不是打击恶,而是扩大善;消灭贫不是打击富,而是扩大爱
  196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之际,慈济就已经开始进行慈善工作。
  1966年,当证严上人于台湾东部看见难产的原住民妇女,因为交不起八千元而遭拒诊之命运,就发愿成立慈济功德会救助贫困之人。法師和五位弟子每天多做一双婴儿鞋,一年存到八千元,就可救助类似那一位没有钱就医的难产妇女。
  他们当时生活拮据,但是一样可以从事救济工作。证严上人更号召妇女,每一天将买菜钱省下五毛钱,每一个月就能有十五元去帮助贫困之人。救济不是特别富有的人才能进行,每一个人都扩大爱,就能集结无比的能量,帮助社会脱离贫困的境地。
  在这慈济的竹筒岁月时期,也有人说:“法师,我一次给足一个月的捐款金十五元,不用每天投钱。”但证严上人总是说,每一天捐五毛钱,每一天都能发善心,募款必须先“募心”。
  证严上人1978年发愿要在台湾东部偏远处兴建医院。当时募款十分艰巨,有一位日本企业家支持证严上人的悲愿,一次要捐给医院所需要的六亿台币。但是证严上人拒绝了,她要的是台湾社会人人发爱心来兴建一所以慈善为根基的医院,而不是一所由少数有钱人所捐赠的医院。
  慈济从当年五毛钱的竹筒岁月到现在有全球将近一千万个会员,靠的就是每一个人都能付出爱心。每一个人只要能发挥一些自己多出来的能力,一双婴儿鞋、一包水泥、五毛钱,就能聚沙成塔,对社会产生无比的贡献。五毛钱,让每一个人都能参与,让每一个人都觉得发善心行善举是容易的,也是喜悦的,更是慈济能长期在台湾,以及现今在一百一十多个国家同时进行消灭贫穷、转化人心的关键力量。
  消灭贫困不只是凭恃富有者之慷慨,更不是打击富有之人,而是经由爱的扩大,让人人都可以参与。证严上人深知,只有集众人之力,才能真正挽救社会贫困与富有的差距。让行善变得简单,似乎也符合社会心理学家所说 “Low-ball principle”(低价原则),就是进入慈善门槛降低,让人人发善心,善心越扩越大,就能挽救日益恶化的贫穷问题。
  行为推动观念
  证严上人希望将行善的观念深植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成为他们生命的核心价值。慈善不是一种有空闲再从事的业外行为,而是必须变成他们生命与生活的重要部分。所以证严上人希望慈济志工每日发善心,如此才能逐渐从心里面根绝心的贪念。社会上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并不是专业分工与聪明才智所造成,而是人心的贪婪及欲念的不断扩大。因此慈善和灭贫的第一步就是要从一小步做起,借此激发人内心的慈悲。而一旦人们开始行动,他就会逐渐强化自我之善行。
  人人都有行善的观念,但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愿意做?当观念还只是观念,它不会积极地产生行为,除非观念转化成性格。而观念要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就必须靠实践。社会中许多倡导崇高理想的意见领袖或公益机构,经常经由大众媒体倡导各式的观念,证严上人则从实践着手。她深知只有创造一种实践的场域以及可进入的慈善人文环境,才能够让一些原本不知道要行善的人,感受到行善与帮助人的喜悦,因而持续地投入在慈善工作,进而成为他们生命的核心部分。
  慈济南非志工领导者之一潘明水师兄,原本生活十分优渥,根本没想过要参与慈善活动。但是一次偶然的机缘,他的邻居是一位慈济志工,硬是邀请他去开车协助发放物品,结果他在这次参与中真正感受到行善的喜悦,于是开始投入。过去十年中,他成功地帮助祖鲁族妇女开办缝纫班,甚至引领两千位南非祖鲁族黑人妇女,加入慈济志工的行列,从事济贫教富的行善工作。潘明水师兄是典型的先实践后再建立他的行善观念与情感的意向。西方心理学家已逐渐了解,人心的行为机制正是从行为而非从观念开始。
  莱昂·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说明,当人的思想与行为不相符合时,人们会自动调整他的思想去符合自己的行为模式。换言之,一个人再自私吝啬,一旦开始行善,哪怕是从一毛钱开始,他就会逐渐修正自私性情,去符合良善行为,以达到认知协调。所以证严上人才说:“做,就对了。”
  慈济强调实践,以行为实践转化思想及情感之障碍。证严上人强调“行经”。佛教徒多半喜欢拜佛求佛,一盆鲜花或素果,就要求佛庇佑事业成功,赚大钱。中国的民间信仰里,充满了各种功利的思维。证严上人要弟子不要求佛,而是要做一个学佛的人。与其求佛,不如当一个帮助别人的人。
  亲身接触的力量
  亲身接触,是让包括像潘明水一样生活优裕的慈济人投入慈善的力量。亲身接触才能感受到贫苦,才能激发自我的悲心。现代人都生活在信息的大海里,我们把从媒体及各种管道所得的信息,视为我们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其实,从媒体所获得的信息,从来就不是我们生活经验的全部,甚至不会进入我们的经验之中。
  社会学所研究的人之社会化过程,还是来自个人从成长环境里所获取的生活经验。媒体的观点不见得能改变人在生活中所建立的想法与情感的意向;媒体的信息只会强化我们原本从经验中建立的偏见与执着。这就是为什么传播学巨擘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说,“人们不事先看再做界定,人们是先有定见,再选择性地看。(We don’t see and then define, we define and then see.)”证严上人深知人性的这种根本特性,因此他所创立的慈济慈善,就是创造一种可以亲身接触的场域,在情境中,让人真正去体会贫与苦,以激发人人具备的悲心。
  因此慈济的慈善强调亲身接触。这是为什么慈济的慈善工作,一直强调直接的原因。直接去发放,直接去感受生命之苦相,那是人转化自己的重要动力。在社会化过程中,许多成功者的生活经验,很少有与贫穷接触的机会,所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去帮助贫苦的人不会是生活的一部分,更谈不上有这样的观念。
  观念不经由书本或理念获得,而是经由生活的实践所建立。行为改变思想。
  慈济印度尼西亚分会有许多大企业家,如黄荣年、郭再源师兄等,过去未加入慈济之前,他们其实捐了许多钱给贫苦的人,但是他们的生命并未有重大的改变,除了企业,还是企业。印度尼西亚的穷人甚至觉得他们是在赎罪,一如黄荣年师兄所言,加入慈济之后,经由直接发放,他们牵着老者的手,大企业家亲自扛米,为孩子们的学校,下来监工,为义诊所弯下腰来铺连锁砖。这些行动与实践根本改变他们的生命观,也改变印度尼西亚人对于华人富而高傲的印象。如今,行善是他们的核心使命,连企业的发展也是从社群利益出发,员工也因为他们的引导,而加入行善与捐款助人的行列。
  亲身实践是人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社会学家总是认为成长时期的社会化过程是人格型塑最重要的历程。一旦人格定型,其实很难改变。而证严上人却透过行善实践场域的创造,让人重新经历贫与苦的生活经验,并从中重新型塑自我的人格与生命观。
  在赈灾过程中,志工们穿着制服,不管每一个人的职业、身份、地位、金钱、学识高低不同,但是大家都一视同仁,一起无所求地为贫苦的人们付出爱,这是平等观养成的重要实践历程。一个人从小被教导的就是竞争,进入社会在职场商场也是竞争,我们的社会化过程并未让我们有足够互助与平等对待彼此的生活经验。
  在慈济,志工们即使非常富有,到了灾区一样住在很破旧的旅馆,许多富有的企业夫人,还必须几个人挤在狭小的房间,甚至还有睡在梳妆台上的经验。但是他们发放完毕都很欢喜,比住五星级饭店还要欢喜,因为爱的付出,与大家平等的,如家人般一起行善助人的喜悦,是财富知识所无法比拟的。其激发的喜悦,与见苦而启动内心不舍的慈悲所产生情感之力度,亦难以言喻。
其他文献
一场疫情迟迟未能结束,整个世界陷入极度不确定之中。秩序、传统、节奏,已经完全被改变,我们的生活像被抛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驶离了过去,却看不到明确的未来。  在被颠覆的2020年之后,我们还剩下什么?还会遇到什么?  面对似乎已经触底的现实,悲观何用。无论是好是坏,就让我们如同画家刘小东说的那样,對现实报以敬意吧。让我们历尽沧桑之后,行到风止处,坐看云起时。
期刊
今年7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联合发布《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0)》。这是一部系统梳理、总结和评价中国公益慈善行业发展的报告。  2019年,是《慈善法》颁布实施三周年,我国慈善事业的法治化、专业化和体系化程度得到进一步加强。注册志愿者总数达1.69亿人,较2018年增长13.9%,志愿服务开启新的征程。  截至2019年底
期刊
看不见的“画像”不能肆意存在  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不同于任何其他国家。其令世人关注的成绩和特点是,在武汉暴发疫情后,利用各种手段收集患者、感染者、密切接触者乃至几乎每个人的信息,以追踪技术定位传染源并加以切断,从而有效地控制、减缓了病毒的传播。  对于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城市人口十分密集、医疗资源相对有限的国家而言,这种控制模式非常有效,至少实现了在全国各地没有同时出现大规模疫情,没有同时
期刊
到了我这个岁数就会明白一点:让自己平静非常奢侈。  你做很多该做的事情,才能放心地喝茶、听音乐、浪费时光,也不觉得有负罪感  本刊记者/程昕明  白岩松是一个有趣的对话者。对于很多问题,他的答案可以脱口而出。熟悉他的老同事说,老白已成熟得金黄了。他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圆润中有尖锐,防守中有侵略”。  人如其名,无论是他五十出头依旧笔挺的身姿,还是连续两个多小时不间断的表达,他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是挺
期刊
喜欢斗牛的人认为这是艺术,不喜欢的人认为这是残忍的杀戮,应该被禁止  华丽的斗牛士服装、血腥的场面、奄奄一息的公牛……这项诞生于18世纪中叶的西班牙传统表演如今仍令许多观众趋之若鹜;同时它也饱受争议,以动物杀戮为乐的斗牛表演正在减少。  西班牙摄影师丹尼尔·奥乔亚花了7年时间、观看上百场斗牛表演后拍摄出这组照片,“爱它的人为之疯狂,恨它的人嗤之以鼻。”奥乔亚告诉《中国慈善家》。  不得不勇敢的斗牛
期刊
关于民间救援队的可持续性问题讨论多年,  始终未有明确路径  厦门曙光救援队是最先一批到达江西鄱阳县油墩街镇的民间救援队。  受强降雨影响,7月8日18时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达到4206平方公里,为近十年最大,五大支流入湖口湿地大面积被淹,周边地区岌岌可危。曙光救援队队长王刚和队员作了研判:若强降雨趋势不减,一旦鄱阳湖失守,情况最为危急的就是位于江西省西北部的鄱阳县与安徽省西南部的宿松县。  
期刊
2020年,是贝多芬诞生250周年的纪念大年,疫情却让一切的“欢庆”筹备付诸东流,取而代之的却是他实际“在场”的精神激励,温情抚慰,乃至悲怆哀悼  5月23日,不知出于怎样的拖沓与逃避,我选在今天才开始撰写这篇应约文章。如果没有疫情,这天晚上我本应坐在金色大厅的观众席,欣赏安德里斯·尼尔松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贝多芬的第一和第三“英雄”交响曲。维也纳此行的重头戏是5月21日的維也纳爱乐乐团美泉宫“
期刊
不能因为某个人而否定一个机构;  简单化、标签化的事件定性对于公益行业的伤害更大  7月20日,银杏基金会成立五周年。然而,外界并未从官方渠道看到任何相关庆祝活动。低调,似乎是银杏基金会一贯的风格;而在舆论风暴之下,低调则是稳妥的选择——在疫情进入尾声之时,一直表现堪称优等生的银杏“摊上大事”了。  事情缘起于5月底发生的一起性侵事件。这起丑闻,以及随后有关方面的处置应对,在公益圈中引发了“地震”
期刊
“互联网企业的扩张速度和财富创造的速度,老一辈企业家是没法比的。  赚了那么多的钱,以至于有些不好意思,这就涉及财富的责任问题。”  1999年,胡润推出中国第一份财富榜单“百富榜”,引领大众洞悉中国富豪的人生百态。而从2004年开始,胡润又推出了“慈善榜”,成为观察中国慈善公益发展的一个风向标。财富阶层及其社会角色,构成胡润观察中国社会的一个独特视角。  7月30日,胡润百富董事长、胡润榜单创始
期刊
项目多元化、资金储备合理,是对抗危机的重要条件  郑晓洁是资深公益人,她所創办的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下称“红丹丹”)经历过活动场地被迫搬迁的困局、机构助盲产品被模仿盗用的窘境,但之前大大小小的危机都比不上此次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冲击强烈。  “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一度想过把机构关闭了。”郑晓洁告诉《中国慈善家》。  疫情冲击下,遭遇危机的一线服务型公益组织不在少数。多个公益组织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