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相关概念探析
(一)经济发展
在国内,经济发展是与经济增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近年来由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的转变,反映了国内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对于经济发展理论和经济运行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本文认为,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总量持续增加的同时,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稳定性增强、结构优化、福利改善,并与资源环境相和谐,从而使经济增长能够在长期内得以持续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与单纯的经济增长不同,经济发展包括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社会进步、社会公平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等多个层次的丰富内涵。如果从“函数”角度理解,那么经济增长总体上属于“单目标函数”,即主要追求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而经济发展则属于“多目标函数”,即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增加了社会、资源、环境等目标。可见,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的转变,改变了原有“函数”的约束条件,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条件基础上,又增加了社会、资源、环境等新的约束条件。与此同时,从“多目标函数”意义上讲,经济发展并不是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社会进步、制度变迁、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等多个目标各自“单兵”推进后的“简单组合”,而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领域协调推进、良性互动情况下的“有机组合”。因此,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
(二)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路径的总称。按照经济发展的丰富内涵,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发展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式等一系列“方式”的总称和系统整合。其中,经济增长方式处于中心地位,也就是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转变其它“方式”的前提、基础和关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地方政府推动地方经济科学发展的主线,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促进要素投入结构升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善需求结构和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结构性视角,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角度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二、适应“新常态”最核心的内涵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内蒙古进入新常态后必须要迈过的一道槛。当前,我区经济发展面临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失调、需求结构失衡、城乡区域差距较大等结构性矛盾的制约。从要素投入结构看,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逐步减少,储蓄率趋于下降,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原有低成本优势在减弱。从产业结构看,农牧业发展方式粗放,工业产品初级化、产业链低端化特征比较明显,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现代服务业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较为突出。从需求结构看,国际金融危机后周边国家经济条件恶化导致外需扩张速度放缓,区内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受产能过剩约束增幅回落,部分地区房地产投资受市场深度调整影响增长明显放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虽有很大空间,但增加投入受到融资渠道狭窄、地方政府负债水平上升制约增速放缓。从空间结构看,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拉大趋势虽然得到一定遏制,但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依然较大。上述分析表明,内蒙古原有的规模速度型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常态”发展要求,必须痛下决心,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总体部署,“倒逼”发展方式转入新轨道,实现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向,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向存量调整和做优增量转型,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向新的增长点转变。
三、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
从规律上看,体制机制引导着市场主体行为,形成相关利益格局,并最终决定发展方式。因此,从根本上说,全面深化改革是新常态下加快培育和形成新的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当前,全面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制约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突出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形成改革、发展、稳定的良性互动。
(一)围绕简政放权深化政府改革
简政放权是政府自身革命的“重头戏”,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点,必须持续推进,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要注重实效,防止“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进一步聚焦地方、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出重拳,通过建立、规范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打造公开便捷服务平台,构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长效机制,给市场让出更大空间。同时,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二)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
建设“五大基地”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事实证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远比给某些行业特定扶持更有效率,这是各级政府在处理与市场关系时必须要把握好的一条基本准则。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加快劳动力、土地、金融等市场化改革,使生产要素更加顺畅地流动起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加快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生产要素由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流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真正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让中小微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深化地方垄断行业改革,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经营性业务,在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三)围绕创新驱动深化改革
内蒙古经济发展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向,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创新驱动是关键,突出的是要使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相互融合、相互激发。要合理确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全力实施实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三大工程,为加快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提供科技支撑,逐渐将发展方式导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要以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冲破形形色色体制机制障碍的羁绊,最终由市场决定创新资源配置。要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更多企业和社会资本增加研发投入,尤其要注重盘活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把股权激励、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等鼓励创新的政策和机制推广到更大范围,通过开放合作汇集更多创新资源、凝聚更多创造力量。要进一步破除阻碍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各种障碍,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 (四)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制度是根本保障,要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基本思路,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在源头上健全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建立制约地方和企业行为的约束制度,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要建立主体功能适应性评价制度,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项目实行不同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制定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的活动准入清单和重点开发区域的产业负面清单。要实行碳强度、能耗强度的总量控制制度,设定森林、湿地、草原、沙区植被、物种等生态保护红线,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对违法和不达标排放行为零容忍。要建立严格损害责任赔偿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地方领导要终身追究责任,对企业要严厉惩罚。要实行严格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切实解决环保责任不落实、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等问题。
(五)围绕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深化改革
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也是我区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要以切实解决农村牧区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全面提升县城、中心镇和重点镇的集聚能力、生产效率和服务功能。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牧区草原确权试点工作,深化农村牧区土地制度改革,依法维护农牧民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财产权等合法财产权益,健全农村牧区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征地补偿制度,为农村牧区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培育现代农牧业经营主体创造体制条件。要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农村牧区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探索市场化的城镇建设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政策允许的各种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
(六)围绕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深化改革
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既是内蒙古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内对外开放战略的现实需要,也是自觉地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找准战略定位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区市的经济协作,推进与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横向联合,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创新京蒙区域合作机制,主动融入“京津翼协同发展”,加快形成区域合作新格局。要充分利用当前国际石油、天然气价格大幅度下跌的难得机遇,加强与俄蒙等国在能源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区在国家能源对外利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通过“市场寻求型”的区位选择,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并购投资、联合投资等,转移产能过剩行业,在加快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中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要以融入国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重要契机,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加快推进满洲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建设,积极申报设立边境自由贸易区(园区)和中俄、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与水平。
总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内蒙古30多年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客观规律的本质体现。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紧紧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校经济学部)
责任编辑:代建明
(一)经济发展
在国内,经济发展是与经济增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近年来由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的转变,反映了国内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对于经济发展理论和经济运行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本文认为,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总量持续增加的同时,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稳定性增强、结构优化、福利改善,并与资源环境相和谐,从而使经济增长能够在长期内得以持续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与单纯的经济增长不同,经济发展包括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社会进步、社会公平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等多个层次的丰富内涵。如果从“函数”角度理解,那么经济增长总体上属于“单目标函数”,即主要追求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而经济发展则属于“多目标函数”,即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增加了社会、资源、环境等目标。可见,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的转变,改变了原有“函数”的约束条件,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条件基础上,又增加了社会、资源、环境等新的约束条件。与此同时,从“多目标函数”意义上讲,经济发展并不是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社会进步、制度变迁、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等多个目标各自“单兵”推进后的“简单组合”,而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领域协调推进、良性互动情况下的“有机组合”。因此,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
(二)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路径的总称。按照经济发展的丰富内涵,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发展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式等一系列“方式”的总称和系统整合。其中,经济增长方式处于中心地位,也就是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转变其它“方式”的前提、基础和关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地方政府推动地方经济科学发展的主线,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促进要素投入结构升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善需求结构和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结构性视角,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角度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二、适应“新常态”最核心的内涵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内蒙古进入新常态后必须要迈过的一道槛。当前,我区经济发展面临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失调、需求结构失衡、城乡区域差距较大等结构性矛盾的制约。从要素投入结构看,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逐步减少,储蓄率趋于下降,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原有低成本优势在减弱。从产业结构看,农牧业发展方式粗放,工业产品初级化、产业链低端化特征比较明显,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现代服务业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较为突出。从需求结构看,国际金融危机后周边国家经济条件恶化导致外需扩张速度放缓,区内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受产能过剩约束增幅回落,部分地区房地产投资受市场深度调整影响增长明显放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虽有很大空间,但增加投入受到融资渠道狭窄、地方政府负债水平上升制约增速放缓。从空间结构看,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拉大趋势虽然得到一定遏制,但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依然较大。上述分析表明,内蒙古原有的规模速度型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常态”发展要求,必须痛下决心,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总体部署,“倒逼”发展方式转入新轨道,实现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向,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向存量调整和做优增量转型,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向新的增长点转变。
三、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
从规律上看,体制机制引导着市场主体行为,形成相关利益格局,并最终决定发展方式。因此,从根本上说,全面深化改革是新常态下加快培育和形成新的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当前,全面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制约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突出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形成改革、发展、稳定的良性互动。
(一)围绕简政放权深化政府改革
简政放权是政府自身革命的“重头戏”,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点,必须持续推进,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要注重实效,防止“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进一步聚焦地方、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出重拳,通过建立、规范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打造公开便捷服务平台,构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长效机制,给市场让出更大空间。同时,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二)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
建设“五大基地”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事实证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远比给某些行业特定扶持更有效率,这是各级政府在处理与市场关系时必须要把握好的一条基本准则。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加快劳动力、土地、金融等市场化改革,使生产要素更加顺畅地流动起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加快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生产要素由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流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真正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让中小微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深化地方垄断行业改革,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经营性业务,在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三)围绕创新驱动深化改革
内蒙古经济发展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向,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创新驱动是关键,突出的是要使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相互融合、相互激发。要合理确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全力实施实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三大工程,为加快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提供科技支撑,逐渐将发展方式导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要以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冲破形形色色体制机制障碍的羁绊,最终由市场决定创新资源配置。要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更多企业和社会资本增加研发投入,尤其要注重盘活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把股权激励、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等鼓励创新的政策和机制推广到更大范围,通过开放合作汇集更多创新资源、凝聚更多创造力量。要进一步破除阻碍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各种障碍,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 (四)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制度是根本保障,要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基本思路,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在源头上健全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建立制约地方和企业行为的约束制度,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要建立主体功能适应性评价制度,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项目实行不同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制定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的活动准入清单和重点开发区域的产业负面清单。要实行碳强度、能耗强度的总量控制制度,设定森林、湿地、草原、沙区植被、物种等生态保护红线,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对违法和不达标排放行为零容忍。要建立严格损害责任赔偿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地方领导要终身追究责任,对企业要严厉惩罚。要实行严格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切实解决环保责任不落实、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等问题。
(五)围绕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深化改革
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也是我区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要以切实解决农村牧区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全面提升县城、中心镇和重点镇的集聚能力、生产效率和服务功能。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牧区草原确权试点工作,深化农村牧区土地制度改革,依法维护农牧民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财产权等合法财产权益,健全农村牧区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征地补偿制度,为农村牧区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培育现代农牧业经营主体创造体制条件。要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农村牧区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探索市场化的城镇建设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政策允许的各种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
(六)围绕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深化改革
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既是内蒙古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内对外开放战略的现实需要,也是自觉地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找准战略定位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区市的经济协作,推进与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横向联合,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创新京蒙区域合作机制,主动融入“京津翼协同发展”,加快形成区域合作新格局。要充分利用当前国际石油、天然气价格大幅度下跌的难得机遇,加强与俄蒙等国在能源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区在国家能源对外利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通过“市场寻求型”的区位选择,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并购投资、联合投资等,转移产能过剩行业,在加快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中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要以融入国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重要契机,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加快推进满洲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建设,积极申报设立边境自由贸易区(园区)和中俄、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与水平。
总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内蒙古30多年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客观规律的本质体现。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紧紧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校经济学部)
责任编辑: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