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川菜美溯源
“川菜无处不飘香”,人们仿佛天天在感受着川菜的美。它凝聚着厨艺之匠心、智慧,成为中国,乃至东方美食文化的结晶。川菜列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曾倾倒了多少文人雅士、外国朋友;又和寻常百姓息息相通,它的“美”的源头在哪里?且让我们追溯到遥远的时代。
历史的飞跃
传说远古时候,燧人氏击石取火,造福人类,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据史料记载:估计约在八九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开始“制作陶冶,埏填作器。”《古史考》说“黄帝作釜甑”。有了灶,有了陶器,“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由于有了厨具,大大推动了烹饪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条件产生了质的飞跃。陶器的美学原理“空”即是实,“实”即是空,前者盛食物,后者是形象。这古代造型艺术,以其抽象哲理作为自己的内在灵魂,不遗余力去创造它,表现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基本特征。锅经历了陶罐、铜鼎和铁锅三部曲。战国以来,特别是秦汉以后烹饪厨具不断地改革。青铜器越来越少。大鼎变小鼎,小鼎变小釜,小釜变成铁釜。古名医陈藏器说:“铜器上汗有毒,令人发恶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言:“铜器盛饮食夺酒,经夜有毒”。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铁锅,兴盛不衰,享誉天下!
中国饮食文化的压卷之作《齐民要术》记载了天府之国盛产的蔬果。
成都,古称“扬一益二”,是美食、美景、美女与诗词孕育的城市。西汉杨雄之《蜀都赋》:“……置酒乎荥川之闲宅,设坐乎华都之高堂,延帷扬幕,接帐连岗。众器雕逐,早刻将皇。”西晋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言:“三蜀之豪,时来时往……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金罍中坐,肴核四陈,觞以清醥,鲜以紫鳞”。川菜已是遐迩闻名,且宴饮礼仪的讲究,绝不逊色现代。
鼎盛时期的唐代
诗圣杜甫很是欣赏成都的美酒佳肴,《在戏题寄上江中王三首》诗:“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然而,诗人在《客至》遗憾:“盘飧市远无兼味……”他还留下千古绝唱《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中国美术词典·历代瓷窑》载:“据此大邑(为唐代四川地区白瓷产地)白瓷碗当具胎薄质坚、音脆和釉白如雪等特征。但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同载“邛州窑为唐代川西地区早期瓷窑之一。”以及“青羊窑……”由此推理,川瓷设计考究,烧制精良,绚丽多彩,给川菜锦上添花,更是相得益彰,遐迩闻名。
唐代张籍在《成都曲》赞:“万里桥边多酒家……”李商隐的《杜工部蜀中离席》感慨:“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南宋陆游在《饭罢戏作》诗赞:“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蕹。蒸鸡最有名,美不数鱼蟹。轮囷犀浦芋,磊落新都菜。”又吟《思蜀》:“老子馋可笑,珍盘忆少城……”美酒美食与盛唐经济繁荣、呼应得如此和谐。可以这样说,是川菜美走向鼎盛时期的明证。
不可否认,秦汉时期彩陶技术达到相当水平,对川菜美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川菜的最初实践表明,厨艺是川菜及其美感形态的催化剂。从这一意义上看,与其说川菜是由食用走向“审美”,毋宁说它是通过厨艺表现“审美”的。
至此,可以归纳以下两点认识:
其一,川菜艺术起源于食,川菜食先于“审美”的。
其二,川菜艺术起源于食,而川菜和其美的观念相继产生。众所周知,川菜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实用先于审美”。人造就了器皿,造就了川菜;器皿和川菜也造就了人,造就了美学观念。从古至今,川菜之美,犹如登万里长城,是拾级而上的。
二、川菜美的意义
苏格拉底名言“美是难的”。川菜亦然。它虽与人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但是谁能道出川菜美的奥秘呢?对于什么是川菜的美,仿佛美食家有美食家的见解,公众有公众的看法。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狭义的天地
一道川菜作品是“美”是“丑”,有时众说纷纭。因川菜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美,在川菜中孕育着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技术性、功效性、营养性、艺术性,这就使川菜的本体罩上了一层扑朔迷离、影影绰绰的外衣。怎样揭示川菜美的奥秘呢?无非是从两种含义的川菜美谈起。
川菜的美,有狭义广义之分。一般说来,狭义川菜美是指单体的,围绕“色、香、味、形、器、养”的观念而展开的美学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讲,狭义的川菜就是川菜的本体美,表现其造型美及川菜风格。马识途先生在《刍荛之献》一文中说:“美食是一种雅文化,所以李人把他的美食店取名“小雅轩”。精致的菜肴配有幽雅的环境、文明的气氛。”
对狭义川菜美的探究,可以追溯到《吕氏春秋·本味篇》:“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他还以儒家思想讲了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天子不可强力,必先行道义。道者,不在他人而在自己。自己成就了道义也就做成了天子。成了天子,世间的美味也就具备了。”这一见识广博的弘论,被后代奉为圭臬,世代相传成为任用贤才的法度准则。
广义的世界
新时代川菜风暴席卷全球,厨师们大胆创新,把川菜艺术及其美的创造重心,从传统川菜及其它菜系精华移植到了新川菜。又道是“不依旧法但横行,自有云雷绕膝生”。打开了一扇扇面向东方、面向西方的美学之窗,清新之风扑面而来。
现实已越来越要求人们把美学眼光从川菜美转向系统化、全方位。
广义川菜美则把川菜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去探究;跨越单体,走向群体;跨越川菜自身,跨越省界;走出东方,走进西方。川菜美的本质在于它是“巴蜀”的,又是“地域”的,“群体”的,是“中华”的,又是“世界”的。在强调世界的同时,并不是要取消单体川菜的美,而是把单体的川菜美有机地纳入中国化、全球化的环境之中。充分发挥川菜美的优势,因不同省籍、国籍、不同人种的饮食习惯而变化。厨师的天职不仅要阐述美的川菜,而且要追求美的仪表、美的姿态、美的语言。
今天,川菜美已不再是“几道菜”、“一桌席”的小天地了。诸如味蕾美学、环境美学、形象美学、服饰美学、色彩美学、礼仪美学、音乐美学等,特别是格式塔心理美学,对川菜美和环境美等的研究和发展,具有启发性意义。
哲学的传统
川菜审美意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粗陋到精细的发展过程,因此,反映川菜审美意识的概念和范畴,就必然有个诞生发展分化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川菜思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这样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哲学层次上的逻辑基点,二是与之相适应的时代背景。前者犹如一粒植物的种子,后者好比植物生长的土壤。种子落入肥沃的土壤中,才可能生根发芽,并成长为参天大树。同样一种哲学和美学观念,只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条件下方能够不断地充实和成熟起来。川菜情感思想,自古至今,确实已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各种相互联系而又彼此有别的理论体系构成了它的无数分枝,但是追根寻源,这棵大树的最初形态却是近代人文主义撒下的一粒种子。而培养这粒种子的第一块沃土,是巴蜀蓬勃发展起来的川菜传统文化。
一代又一代的川菜厨师在传统的宝藏中深挖细掘,然后提练炼,分化与组合,新的物质终于在冶炼与熔铸中诞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跋涉在崎岖坎坷的川菜之旅、惨淡经营之中,迷惘时,返回传统;饥渴时,走进传统;得志时,不要忘了是传统为你烛照,是传统给你滋润。
今天,川菜厨师们正前呼后拥向前开拔,奔向新的未来,传统已如阑珊的灯火,川菜史却殷勤地提示和警示着一个个朴素的命题
蓦然回首……
“川菜无处不飘香”,人们仿佛天天在感受着川菜的美。它凝聚着厨艺之匠心、智慧,成为中国,乃至东方美食文化的结晶。川菜列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曾倾倒了多少文人雅士、外国朋友;又和寻常百姓息息相通,它的“美”的源头在哪里?且让我们追溯到遥远的时代。
历史的飞跃
传说远古时候,燧人氏击石取火,造福人类,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据史料记载:估计约在八九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开始“制作陶冶,埏填作器。”《古史考》说“黄帝作釜甑”。有了灶,有了陶器,“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由于有了厨具,大大推动了烹饪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条件产生了质的飞跃。陶器的美学原理“空”即是实,“实”即是空,前者盛食物,后者是形象。这古代造型艺术,以其抽象哲理作为自己的内在灵魂,不遗余力去创造它,表现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基本特征。锅经历了陶罐、铜鼎和铁锅三部曲。战国以来,特别是秦汉以后烹饪厨具不断地改革。青铜器越来越少。大鼎变小鼎,小鼎变小釜,小釜变成铁釜。古名医陈藏器说:“铜器上汗有毒,令人发恶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言:“铜器盛饮食夺酒,经夜有毒”。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铁锅,兴盛不衰,享誉天下!
中国饮食文化的压卷之作《齐民要术》记载了天府之国盛产的蔬果。
成都,古称“扬一益二”,是美食、美景、美女与诗词孕育的城市。西汉杨雄之《蜀都赋》:“……置酒乎荥川之闲宅,设坐乎华都之高堂,延帷扬幕,接帐连岗。众器雕逐,早刻将皇。”西晋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言:“三蜀之豪,时来时往……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金罍中坐,肴核四陈,觞以清醥,鲜以紫鳞”。川菜已是遐迩闻名,且宴饮礼仪的讲究,绝不逊色现代。
鼎盛时期的唐代
诗圣杜甫很是欣赏成都的美酒佳肴,《在戏题寄上江中王三首》诗:“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然而,诗人在《客至》遗憾:“盘飧市远无兼味……”他还留下千古绝唱《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中国美术词典·历代瓷窑》载:“据此大邑(为唐代四川地区白瓷产地)白瓷碗当具胎薄质坚、音脆和釉白如雪等特征。但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同载“邛州窑为唐代川西地区早期瓷窑之一。”以及“青羊窑……”由此推理,川瓷设计考究,烧制精良,绚丽多彩,给川菜锦上添花,更是相得益彰,遐迩闻名。
唐代张籍在《成都曲》赞:“万里桥边多酒家……”李商隐的《杜工部蜀中离席》感慨:“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南宋陆游在《饭罢戏作》诗赞:“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蕹。蒸鸡最有名,美不数鱼蟹。轮囷犀浦芋,磊落新都菜。”又吟《思蜀》:“老子馋可笑,珍盘忆少城……”美酒美食与盛唐经济繁荣、呼应得如此和谐。可以这样说,是川菜美走向鼎盛时期的明证。
不可否认,秦汉时期彩陶技术达到相当水平,对川菜美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川菜的最初实践表明,厨艺是川菜及其美感形态的催化剂。从这一意义上看,与其说川菜是由食用走向“审美”,毋宁说它是通过厨艺表现“审美”的。
至此,可以归纳以下两点认识:
其一,川菜艺术起源于食,川菜食先于“审美”的。
其二,川菜艺术起源于食,而川菜和其美的观念相继产生。众所周知,川菜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实用先于审美”。人造就了器皿,造就了川菜;器皿和川菜也造就了人,造就了美学观念。从古至今,川菜之美,犹如登万里长城,是拾级而上的。
二、川菜美的意义
苏格拉底名言“美是难的”。川菜亦然。它虽与人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但是谁能道出川菜美的奥秘呢?对于什么是川菜的美,仿佛美食家有美食家的见解,公众有公众的看法。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狭义的天地
一道川菜作品是“美”是“丑”,有时众说纷纭。因川菜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美,在川菜中孕育着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技术性、功效性、营养性、艺术性,这就使川菜的本体罩上了一层扑朔迷离、影影绰绰的外衣。怎样揭示川菜美的奥秘呢?无非是从两种含义的川菜美谈起。
川菜的美,有狭义广义之分。一般说来,狭义川菜美是指单体的,围绕“色、香、味、形、器、养”的观念而展开的美学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讲,狭义的川菜就是川菜的本体美,表现其造型美及川菜风格。马识途先生在《刍荛之献》一文中说:“美食是一种雅文化,所以李人把他的美食店取名“小雅轩”。精致的菜肴配有幽雅的环境、文明的气氛。”
对狭义川菜美的探究,可以追溯到《吕氏春秋·本味篇》:“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他还以儒家思想讲了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天子不可强力,必先行道义。道者,不在他人而在自己。自己成就了道义也就做成了天子。成了天子,世间的美味也就具备了。”这一见识广博的弘论,被后代奉为圭臬,世代相传成为任用贤才的法度准则。
广义的世界
新时代川菜风暴席卷全球,厨师们大胆创新,把川菜艺术及其美的创造重心,从传统川菜及其它菜系精华移植到了新川菜。又道是“不依旧法但横行,自有云雷绕膝生”。打开了一扇扇面向东方、面向西方的美学之窗,清新之风扑面而来。
现实已越来越要求人们把美学眼光从川菜美转向系统化、全方位。
广义川菜美则把川菜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去探究;跨越单体,走向群体;跨越川菜自身,跨越省界;走出东方,走进西方。川菜美的本质在于它是“巴蜀”的,又是“地域”的,“群体”的,是“中华”的,又是“世界”的。在强调世界的同时,并不是要取消单体川菜的美,而是把单体的川菜美有机地纳入中国化、全球化的环境之中。充分发挥川菜美的优势,因不同省籍、国籍、不同人种的饮食习惯而变化。厨师的天职不仅要阐述美的川菜,而且要追求美的仪表、美的姿态、美的语言。
今天,川菜美已不再是“几道菜”、“一桌席”的小天地了。诸如味蕾美学、环境美学、形象美学、服饰美学、色彩美学、礼仪美学、音乐美学等,特别是格式塔心理美学,对川菜美和环境美等的研究和发展,具有启发性意义。
哲学的传统
川菜审美意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粗陋到精细的发展过程,因此,反映川菜审美意识的概念和范畴,就必然有个诞生发展分化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川菜思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这样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哲学层次上的逻辑基点,二是与之相适应的时代背景。前者犹如一粒植物的种子,后者好比植物生长的土壤。种子落入肥沃的土壤中,才可能生根发芽,并成长为参天大树。同样一种哲学和美学观念,只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条件下方能够不断地充实和成熟起来。川菜情感思想,自古至今,确实已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各种相互联系而又彼此有别的理论体系构成了它的无数分枝,但是追根寻源,这棵大树的最初形态却是近代人文主义撒下的一粒种子。而培养这粒种子的第一块沃土,是巴蜀蓬勃发展起来的川菜传统文化。
一代又一代的川菜厨师在传统的宝藏中深挖细掘,然后提练炼,分化与组合,新的物质终于在冶炼与熔铸中诞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跋涉在崎岖坎坷的川菜之旅、惨淡经营之中,迷惘时,返回传统;饥渴时,走进传统;得志时,不要忘了是传统为你烛照,是传统给你滋润。
今天,川菜厨师们正前呼后拥向前开拔,奔向新的未来,传统已如阑珊的灯火,川菜史却殷勤地提示和警示着一个个朴素的命题
蓦然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