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美学刍议(一)

来源 :川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shun9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川菜美溯源
  
  “川菜无处不飘香”,人们仿佛天天在感受着川菜的美。它凝聚着厨艺之匠心、智慧,成为中国,乃至东方美食文化的结晶。川菜列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曾倾倒了多少文人雅士、外国朋友;又和寻常百姓息息相通,它的“美”的源头在哪里?且让我们追溯到遥远的时代。
  
  历史的飞跃
  传说远古时候,燧人氏击石取火,造福人类,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据史料记载:估计约在八九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开始“制作陶冶,埏填作器。”《古史考》说“黄帝作釜甑”。有了灶,有了陶器,“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由于有了厨具,大大推动了烹饪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条件产生了质的飞跃。陶器的美学原理“空”即是实,“实”即是空,前者盛食物,后者是形象。这古代造型艺术,以其抽象哲理作为自己的内在灵魂,不遗余力去创造它,表现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基本特征。锅经历了陶罐、铜鼎和铁锅三部曲。战国以来,特别是秦汉以后烹饪厨具不断地改革。青铜器越来越少。大鼎变小鼎,小鼎变小釜,小釜变成铁釜。古名医陈藏器说:“铜器上汗有毒,令人发恶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言:“铜器盛饮食夺酒,经夜有毒”。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铁锅,兴盛不衰,享誉天下!
  中国饮食文化的压卷之作《齐民要术》记载了天府之国盛产的蔬果。
  成都,古称“扬一益二”,是美食、美景、美女与诗词孕育的城市。西汉杨雄之《蜀都赋》:“……置酒乎荥川之闲宅,设坐乎华都之高堂,延帷扬幕,接帐连岗。众器雕逐,早刻将皇。”西晋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言:“三蜀之豪,时来时往……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金罍中坐,肴核四陈,觞以清醥,鲜以紫鳞”。川菜已是遐迩闻名,且宴饮礼仪的讲究,绝不逊色现代。
  
  鼎盛时期的唐代
  诗圣杜甫很是欣赏成都的美酒佳肴,《在戏题寄上江中王三首》诗:“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然而,诗人在《客至》遗憾:“盘飧市远无兼味……”他还留下千古绝唱《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中国美术词典·历代瓷窑》载:“据此大邑(为唐代四川地区白瓷产地)白瓷碗当具胎薄质坚、音脆和釉白如雪等特征。但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同载“邛州窑为唐代川西地区早期瓷窑之一。”以及“青羊窑……”由此推理,川瓷设计考究,烧制精良,绚丽多彩,给川菜锦上添花,更是相得益彰,遐迩闻名。
  唐代张籍在《成都曲》赞:“万里桥边多酒家……”李商隐的《杜工部蜀中离席》感慨:“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南宋陆游在《饭罢戏作》诗赞:“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蕹。蒸鸡最有名,美不数鱼蟹。轮囷犀浦芋,磊落新都菜。”又吟《思蜀》:“老子馋可笑,珍盘忆少城……”美酒美食与盛唐经济繁荣、呼应得如此和谐。可以这样说,是川菜美走向鼎盛时期的明证。
  不可否认,秦汉时期彩陶技术达到相当水平,对川菜美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川菜的最初实践表明,厨艺是川菜及其美感形态的催化剂。从这一意义上看,与其说川菜是由食用走向“审美”,毋宁说它是通过厨艺表现“审美”的。
  至此,可以归纳以下两点认识:
  其一,川菜艺术起源于食,川菜食先于“审美”的。
  其二,川菜艺术起源于食,而川菜和其美的观念相继产生。众所周知,川菜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实用先于审美”。人造就了器皿,造就了川菜;器皿和川菜也造就了人,造就了美学观念。从古至今,川菜之美,犹如登万里长城,是拾级而上的。
  
  二、川菜美的意义
  
  苏格拉底名言“美是难的”。川菜亦然。它虽与人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但是谁能道出川菜美的奥秘呢?对于什么是川菜的美,仿佛美食家有美食家的见解,公众有公众的看法。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狭义的天地
  一道川菜作品是“美”是“丑”,有时众说纷纭。因川菜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美,在川菜中孕育着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技术性、功效性、营养性、艺术性,这就使川菜的本体罩上了一层扑朔迷离、影影绰绰的外衣。怎样揭示川菜美的奥秘呢?无非是从两种含义的川菜美谈起。
  


  川菜的美,有狭义广义之分。一般说来,狭义川菜美是指单体的,围绕“色、香、味、形、器、养”的观念而展开的美学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讲,狭义的川菜就是川菜的本体美,表现其造型美及川菜风格。马识途先生在《刍荛之献》一文中说:“美食是一种雅文化,所以李人把他的美食店取名“小雅轩”。精致的菜肴配有幽雅的环境、文明的气氛。”
  对狭义川菜美的探究,可以追溯到《吕氏春秋·本味篇》:“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他还以儒家思想讲了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天子不可强力,必先行道义。道者,不在他人而在自己。自己成就了道义也就做成了天子。成了天子,世间的美味也就具备了。”这一见识广博的弘论,被后代奉为圭臬,世代相传成为任用贤才的法度准则。
  
  广义的世界
  新时代川菜风暴席卷全球,厨师们大胆创新,把川菜艺术及其美的创造重心,从传统川菜及其它菜系精华移植到了新川菜。又道是“不依旧法但横行,自有云雷绕膝生”。打开了一扇扇面向东方、面向西方的美学之窗,清新之风扑面而来。
  现实已越来越要求人们把美学眼光从川菜美转向系统化、全方位。
  广义川菜美则把川菜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去探究;跨越单体,走向群体;跨越川菜自身,跨越省界;走出东方,走进西方。川菜美的本质在于它是“巴蜀”的,又是“地域”的,“群体”的,是“中华”的,又是“世界”的。在强调世界的同时,并不是要取消单体川菜的美,而是把单体的川菜美有机地纳入中国化、全球化的环境之中。充分发挥川菜美的优势,因不同省籍、国籍、不同人种的饮食习惯而变化。厨师的天职不仅要阐述美的川菜,而且要追求美的仪表、美的姿态、美的语言。
  今天,川菜美已不再是“几道菜”、“一桌席”的小天地了。诸如味蕾美学、环境美学、形象美学、服饰美学、色彩美学、礼仪美学、音乐美学等,特别是格式塔心理美学,对川菜美和环境美等的研究和发展,具有启发性意义。
  
  哲学的传统
  川菜审美意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粗陋到精细的发展过程,因此,反映川菜审美意识的概念和范畴,就必然有个诞生发展分化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川菜思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这样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哲学层次上的逻辑基点,二是与之相适应的时代背景。前者犹如一粒植物的种子,后者好比植物生长的土壤。种子落入肥沃的土壤中,才可能生根发芽,并成长为参天大树。同样一种哲学和美学观念,只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条件下方能够不断地充实和成熟起来。川菜情感思想,自古至今,确实已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各种相互联系而又彼此有别的理论体系构成了它的无数分枝,但是追根寻源,这棵大树的最初形态却是近代人文主义撒下的一粒种子。而培养这粒种子的第一块沃土,是巴蜀蓬勃发展起来的川菜传统文化。
  一代又一代的川菜厨师在传统的宝藏中深挖细掘,然后提练炼,分化与组合,新的物质终于在冶炼与熔铸中诞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跋涉在崎岖坎坷的川菜之旅、惨淡经营之中,迷惘时,返回传统;饥渴时,走进传统;得志时,不要忘了是传统为你烛照,是传统给你滋润。
  今天,川菜厨师们正前呼后拥向前开拔,奔向新的未来,传统已如阑珊的灯火,川菜史却殷勤地提示和警示着一个个朴素的命题
  蓦然回首……
其他文献
[摘要]新媒体影响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四史”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在其教育过程中利用好新媒体至关重要。笔者通过从主体、资源和环境三个方面对新媒体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总结新媒体融入高校“四史”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主体意识欠缺,专业能力不强;信息良莠不齐,内容形式单调;教育环境欠佳,机制体制不健全,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培育“四史”教育队伍,促进主体协同;丰富“四史”教育内
期刊
[摘要]新闻传播学是新文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新文科建设逐步推进的形势下,地方高等院校也应该结合新闻传播学的应用性特点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尤其应在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技术在传媒行业中的应用契机,把人文和技术相结合作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落脚点。文章在对新文科内涵解读的基础上,立足社会和高校需要,提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并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特色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培养和
期刊
[摘要]数字化时代,图书出版行业向数字化方向发展、迈进,数字化读物成为大众比较喜欢的图书形式。数字出版对教辅图书的出版产生了深远影响,教辅图书出版工作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如何有效应对成为其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教辅图书出版需要明确发展新方向,和数字化时代的特色相适应,基于此,本文就数字出版以及教辅图书出版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阐述,并探讨数字出版对教辅图书出版的影响、教辅图书出版面对的难点及其应
期刊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既意味着大众接收信息和传递信息方式的改变,也意味着大众的社交形式甚至生活习惯、休闲方式的改变。阅读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行为,图书出版产业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意义重大。面对时代的变迁,传统图书出版产业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获得更好的发展,是图书编辑等出版行业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基于新媒体时代的特征,从传统图书出版产业的优势和不足出发,分析其亟待变革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策略。  [
期刊
[摘要]为提升普通期刊的影响力,文章研究了核心期刊《中国地震》与普通期刊《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登载论文被引频次分布,并对比分析了不同被引频次两刊登载论文的情况。在0次被引频次上,《中国地震》占比21.11%,《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占比21.11%;在1次被引用频次上,两刊登载论文所占比例均为最高;在2—4次被引用频次上,两刊登载论文所占比例相近,约35%—38%;在5—10次被引用频次上,两刊的发
期刊
[摘要]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基本实现了图书出版全流程无纸化、数字化、智能化,进一步提升了出版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图书出版质量,助力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本文从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的构建和实践应用与探索,阐述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相较于传统出版的优势、局限性及改进方向。  [关键词]智能编校排;数字化转型;出版质量;出版效率  在传统图书出版过程中,书稿的“三审三校”主要以纸稿形式完成[1](如图1)
期刊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汉语学习者需求的变化,外向型汉语词典向融媒辞书转变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本文对七款受欢迎的融媒外向型汉语词典进行对比和分析后发现,尽管输入方式多样,呈现内容也更为丰富,但上述词典缺乏对汉语词汇系统性的挖掘,释义质量较差,在例句的呈现上也存在缺陷。基于上述问题,结合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特点,笔者对融媒外向型汉语词典的发展路径提出建议:与传统纸质辞书合作,提高释义质量;实现编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关于图书定价上涨的消息不断出现,在图书平均定价上涨的情况下,相对小众的学术类图书目前的定价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其定价是否合理?行业中又存在着哪些问题?学术出版机构该如何定价才能生存和发展?本文从编辑的角度就学术类图书定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当前的定价水平、学术类图书的市场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进行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学术类图书;定价;影响因素;适度定价;行业规范  
期刊
[摘要]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存在泛娱乐背景下综艺节目的价值缺失等问题。针对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市场存在的问题,文章从节目主持人主动融入文化元素、节目明星应当与文化类综艺节目相匹配、特定内容根植文化情感共鸣,以及节目表现样态、文化元素的年轻化、沉浸式体验、传播渠道融合等方面分析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与拓展的策略,以期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在媒体格局深度调整和社会急剧转型的新形势下,如何在众声喧哗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是党刊评论面临的“时代之问”。作为地方党刊评论栏目,《江淮时评》近年来坚持创新思维,改进文风,并通过将“天线”与“地气”结合、“情”与“理”交融、思想性与文学性并举,在提高作品质量和分量上下功夫,使得党刊评论变得可亲可信,发出的声音也越来越有力量和影响力,展现了富有时代气息的党刊评论“范儿”。  [关键词]党刊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