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陨石的宇宙成因核素与两阶段辐照历史

来源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iupengo0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测定了的吉林陨石中44个样品的散裂、捕获和放射成因稀有气体的含量和35个样品的放射性宇宙成因核素,论述了并提出了吉林陨石两阶段辐照的新模式,又根据样品中~(21)Ne-~(60)Co的含量提出了一种恢复各样品在两阶段母体中相对位置的图式。
其他文献
本文证明在pH 5—10.8的范围里,CCGCV的生理盐水溶液呈相同的CD谱。溶液中不同盐浓度对此病毒的CD谱没有明显影响。也测定了此病毒的游离外壳蛋白质和游离核酸的CD谱。实验结果说明CCGCV的远紫外CD谱几乎完全由蛋白质组份贡献。近紫外CD谱可能说明病毒颗粒内RNA和蛋白质问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在234或221毫微米光照下,pH 3.1—4.8时的CCGCV生理盐水溶液在相应波长处的椭圆值呈现
期刊
本文研究了8-甲氧基呋喃并[3′,2′:6,7]香豆素(简称8-MOP)与烯烃的光环合加成反应。得到一系列头-尾相接的产物。反应速率的测定说明了它是由烯烃可极化率决定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和反应速率的比较说明该反应的机理是由8-MOP三线态中C_3位对烯烃的亲电进攻,经由双自由基中间体而得到产物。
期刊
本文在乌风蛇胰岛素的分离、纯化和结晶的基础上,采用微量过饱和静置法,在柠檬酸缓冲液体系中培养出可供X射线结构分析用的乌风蛇胰岛素单晶,晶体衍射分辨率达到4埃以上。X射线晶体学分析确定它属于立方晶系,a=67.31埃,空间群为P4_232,每个结晶学不对称单位含一个乌风蛇胰岛素分子。并对单位品胞内六聚体之间可能的堆积方式及乌风蛇胰岛素分子在晶胞中的可能取向进行了讨论。
期刊
本文研究了在台风模式中出现的一种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振荡型对流(不稳定波),给出了它的结构特征以及产生的基本条件。热带大气中,积云对流通过CISK机制可以产生CISK-振荡型不稳定波,而积云摩擦(积云动量混合)对于这种振荡型对流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过去不少人曾设想热带大气中的平流层低层波动可能是对流活动强迫所致。本文的研究则从动力学角度清楚表明,积云对流加热通过CISK机制,特别是积云
期刊
化学合成的亮氨酸脑啡肽(LEK)基因与质粒pBR322重组,转化大肠杆菌,经过原位杂交筛选,限制性图谱分析和Southern杂交鉴定,获得一批LEK基因重组体。插入乳糖操纵子(1ac)启动基因控制LEK基因的表达。一个lac转录方向和LEK基因转录方向相同的表达质粒,pLE103,能在大肠杆菌中产生LEK。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LEK的产量可达每毫克细菌蛋白426毫微克。
期刊
本文计算了在等温大气情况下定常行星波的折射指数平方,表明了定常行星波在垂直及侧向传播中除了极地波导外,还存在着一个从中纬度对流层下层指向低纬度对流层顶附近的一支波导。本文应用一个包括Rayleigh曲摩擦、Newton冷却及水平涡动热量扩散,34层定常的准地转球坐标模式计算了北半球理想地形(或定常热源)强迫所产生的定常行星波垂直及侧向传播,证明了冬季北半球定常行星波传播中存在着这一波导。利用上述模
期刊
本文作者认为DNA分子的两条链如果真是单向地绕在一起的话,那么含N对碱基的松弛态环状DNA的拓扑环绕数(Lk),按经典双螺旋结构计算,应为N/10左右。我们用电子显微镜直接测定了超螺旋松弛后的pBR322 DNA I′的拓扑环绕数。结合电泳实验,可以证明当DNAI′的拧数W_(rm)=2±2时,其拓扑环绕数|Lk|=1,2,3,4。由电泳还可以进一步推断天然pBR322 DNA的|Lk|<<436
期刊
本文以鸡胚和鹌鹑胚视网膜细胞所形成的细胞聚集团,观察其组织发生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诱导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谷氨酰胺合成酶活力随发育年龄增加到第九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在以鸡胚和鹌鹑胚视网膜细胞组成的混合细胞聚集团中,其酶活力均比预期值低;在9天鸡胚和7(1/2)天鹌鹑胚视网膜细胞的混合细胞聚集团中,有三种类型玫瑰花环,而9天与13天鹌鹑胚视网膜细胞的混合细胞聚集团中,仅有一种类型玫瑰花环。
期刊
用一个与移动光栅速度相同的光点来引导眼睛作追逐运动,当眼睛刚能察觉光栅与辅助光点作同步移动时的阈值对比度(TC)~*的倒数,即被定义为追逐(GP)~*对比敏感度(GP-CS)。在空间频率(SF)~*0.75,1.5,3,6,12周/度光栅以时间频率(TF)~*1,2,4,8或16赫兹移动的25种可能组合中,选出了20—21种,对GP-CS、闪烁(F)~*或运动的对比敏感度(F-CS)~*作了测定。
期刊
本文首次报告,将强啡肽注入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有强烈而持久的镇痛作用。用辐射热甩尾阈升高幅度和镇痛时程为指标,强啡肽镇痛作用在2.3—18.6毫微克分子范围内呈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若以等克分子计算,较吗啡的镇痛作用强6—10倍,较另一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morphiceptin强65—100倍。应用强啡肽抗血清中提出的免疫球蛋白G可以完全对抗强啡肽的镇痛作用。纳洛酮也可对抗强啡肽镇痛,但作用慢而弱。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