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文章从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创新 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薛丹(1970- ),女,河南驻马店人,河南工业大学团委组织部部长,讲师,主要研究方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5-0166-02
科技创新是科技进步、时代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要求。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把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
1.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但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谁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们进入社会后,将会更加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很多高校在制订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时,都把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放在重要位置,社会也将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高低作为衡量大学水平的依据。
2.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高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高水平大学是各个方面都比较先进的大学,必须在创新中获得发展,在创新中自我完善。高水平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一所高水平大学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软件和硬件等方面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将最本质的东西传授给学生,所培养的创新人才更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因此,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本质需要和内在要求,也将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3.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增强大学生科学精神的需要。科学精神是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大学教育要求大学生要敢于探索未知,敢于怀疑一切模糊的结论。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激励大学生博览群书,把业余时间用在查资料、做实验上,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强大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学术交流,浓郁校园学术空气,为学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效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大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树立和增强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4.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很多企业都将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拥有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无疑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武器。大学生在校期间培养科技创新能力,不仅能丰富知识,增长才干,而且还可以加强和社会的交流,增强自信心、责任感和自豪感。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更能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9年,在团中央的支持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1所高校联合召开了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迈向了比较系统的轨道。1999年,团中央等单位决定开展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这进一步深化了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近几年来,大学生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到各方面束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认识不到位。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校园的重要途径,学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都有着基本的认识,然而,这种认识往往是被动的和表面的,甚至仅仅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是一项学生活动而已。很多高校没有系统地进行谋划,不能结合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准确定位,很难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虽然“挑战杯”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起到了带动作用,但更多的高校只是把 “挑战杯”作为一个口号,学生和教师都没有积极行动起来。
2.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不强。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知识观、教育观和学习观没有得到根本变革,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崇尚与实践行动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有些大学生虽然在追求科技创新方面积极主动,但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虽然对新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知识面窄,思维单一,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尤其是失败后会产生很强的挫折感,继而消磨他们的創新激情、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3.缺乏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和相应的保障措施。目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除在重点大学和少数传统高校外,大多数高校推广较慢,有的甚至没有起步,其中缺乏高水平的指导教师是重要的一个方面。高水平的指导教师是指能够教书育人,忠于职守,关爱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学术前沿,具备创新精神,具有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热情的教师。在很多高校,一些有科技创新愿望的大学生,往往是自我拼搏,缺乏指导,成功率较低,这样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最终是半途而废。
与此同时,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还缺少相应的保障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大学生支付能力有限,导致很多有创意的科技创新项目因得不到资金支持而无法开展。二是目前高校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也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三是很多高校在领导机构、组织管理、制度措施等方面还没有建立健全,没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学校的学术活动之中进行管理。另外,学校学术氛围不够浓等也是影响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方面。
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
1.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挖掘、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协调行动、齐抓共管。因此,学校要转变旧的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思想。要解放思想,注重创新教育,以“挖掘潜能、培养兴趣、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为宗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树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和实践环节。
2.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当前,课堂仍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学校要从创新教育的主旨出发,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结构,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方法上,要变课堂灌输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考试方法上,要改变着重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为着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师的教学评价上,要把教学是否有特色、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标准。同时,还要根据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需要,开设创新指导课程,设立创新学分,开放实验室,使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真正成为教学的中心内容之一。
3.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科技创新队伍建设。高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因此,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坚持以教师、学生为本,才能完成高校的中心任务。教师队伍是大学生科技创新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学校要把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放在首位,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要挑选一批有奉献精神、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师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期有效开展。同时,要全面调动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注意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群众性,发挥学生骨干分子的带头和示范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丰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创新型校园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要致力于搭建精品化、特色化的创新型校园文化平台,让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要开展以“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龙头,以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结构设计竞赛等活动为重点的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成果的舞台;要有计划地实施大学生助教助研计划,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要重点扶持一些学生科研课题,大力支持学术类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和社团文化节等重大活动时,要突出科技创新,为构建创新型校园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5.强化社会实践,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要立足于社会,服务社会,要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本着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让学生带着课题步入社会,使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既能激发其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又能使自己的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要积极寻求一批专业对口、适合学校特点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果。一是和有关政府部门进行合作,对部门管理中的新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为科学管理提供服务;二是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解决管理、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和科研院所合作,科研院所有自身的科技优势,大学生在和其合作过程中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6.规范管理制度,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目标责任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项目化管理机制,设立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专项基金,积极拓展筹措科技创新活动经费渠道。高校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支持学生积极投身科技创造和发明活动,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的奖励力度。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成果的學生及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学生,可申请免修与之相关的课程学分,科研成果产生的正当收入,要给学生优惠的分配办法。要激发教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定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作量计算办法,充分肯定教师的劳动成果。同时,要大力宣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先进典型,努力形成人人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人人关心大学生科技创新,人人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杨震.论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2]孙冬青.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6).
[3]周雄.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新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5(8).
[4]卫玉彩.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6(5).
[5]周仲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6]童亚宾.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6(9).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创新 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薛丹(1970- ),女,河南驻马店人,河南工业大学团委组织部部长,讲师,主要研究方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5-0166-02
科技创新是科技进步、时代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要求。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把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
1.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但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谁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们进入社会后,将会更加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很多高校在制订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时,都把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放在重要位置,社会也将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高低作为衡量大学水平的依据。
2.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高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高水平大学是各个方面都比较先进的大学,必须在创新中获得发展,在创新中自我完善。高水平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一所高水平大学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软件和硬件等方面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将最本质的东西传授给学生,所培养的创新人才更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因此,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本质需要和内在要求,也将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3.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增强大学生科学精神的需要。科学精神是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大学教育要求大学生要敢于探索未知,敢于怀疑一切模糊的结论。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激励大学生博览群书,把业余时间用在查资料、做实验上,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强大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学术交流,浓郁校园学术空气,为学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效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大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树立和增强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4.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很多企业都将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拥有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无疑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武器。大学生在校期间培养科技创新能力,不仅能丰富知识,增长才干,而且还可以加强和社会的交流,增强自信心、责任感和自豪感。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更能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9年,在团中央的支持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1所高校联合召开了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迈向了比较系统的轨道。1999年,团中央等单位决定开展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这进一步深化了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近几年来,大学生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到各方面束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认识不到位。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校园的重要途径,学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都有着基本的认识,然而,这种认识往往是被动的和表面的,甚至仅仅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是一项学生活动而已。很多高校没有系统地进行谋划,不能结合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准确定位,很难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虽然“挑战杯”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起到了带动作用,但更多的高校只是把 “挑战杯”作为一个口号,学生和教师都没有积极行动起来。
2.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不强。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知识观、教育观和学习观没有得到根本变革,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崇尚与实践行动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有些大学生虽然在追求科技创新方面积极主动,但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虽然对新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知识面窄,思维单一,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尤其是失败后会产生很强的挫折感,继而消磨他们的創新激情、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3.缺乏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和相应的保障措施。目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除在重点大学和少数传统高校外,大多数高校推广较慢,有的甚至没有起步,其中缺乏高水平的指导教师是重要的一个方面。高水平的指导教师是指能够教书育人,忠于职守,关爱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学术前沿,具备创新精神,具有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热情的教师。在很多高校,一些有科技创新愿望的大学生,往往是自我拼搏,缺乏指导,成功率较低,这样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最终是半途而废。
与此同时,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还缺少相应的保障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大学生支付能力有限,导致很多有创意的科技创新项目因得不到资金支持而无法开展。二是目前高校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也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三是很多高校在领导机构、组织管理、制度措施等方面还没有建立健全,没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学校的学术活动之中进行管理。另外,学校学术氛围不够浓等也是影响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方面。
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
1.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挖掘、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协调行动、齐抓共管。因此,学校要转变旧的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思想。要解放思想,注重创新教育,以“挖掘潜能、培养兴趣、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为宗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树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和实践环节。
2.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当前,课堂仍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学校要从创新教育的主旨出发,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结构,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方法上,要变课堂灌输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考试方法上,要改变着重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为着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师的教学评价上,要把教学是否有特色、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标准。同时,还要根据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需要,开设创新指导课程,设立创新学分,开放实验室,使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真正成为教学的中心内容之一。
3.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科技创新队伍建设。高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因此,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坚持以教师、学生为本,才能完成高校的中心任务。教师队伍是大学生科技创新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学校要把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放在首位,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要挑选一批有奉献精神、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师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期有效开展。同时,要全面调动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注意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群众性,发挥学生骨干分子的带头和示范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丰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创新型校园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要致力于搭建精品化、特色化的创新型校园文化平台,让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要开展以“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龙头,以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结构设计竞赛等活动为重点的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成果的舞台;要有计划地实施大学生助教助研计划,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要重点扶持一些学生科研课题,大力支持学术类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和社团文化节等重大活动时,要突出科技创新,为构建创新型校园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5.强化社会实践,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要立足于社会,服务社会,要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本着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让学生带着课题步入社会,使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既能激发其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又能使自己的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要积极寻求一批专业对口、适合学校特点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果。一是和有关政府部门进行合作,对部门管理中的新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为科学管理提供服务;二是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解决管理、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和科研院所合作,科研院所有自身的科技优势,大学生在和其合作过程中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6.规范管理制度,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目标责任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项目化管理机制,设立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专项基金,积极拓展筹措科技创新活动经费渠道。高校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支持学生积极投身科技创造和发明活动,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的奖励力度。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成果的學生及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学生,可申请免修与之相关的课程学分,科研成果产生的正当收入,要给学生优惠的分配办法。要激发教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定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作量计算办法,充分肯定教师的劳动成果。同时,要大力宣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先进典型,努力形成人人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人人关心大学生科技创新,人人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杨震.论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2]孙冬青.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6).
[3]周雄.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新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5(8).
[4]卫玉彩.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6(5).
[5]周仲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6]童亚宾.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