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山“醉龙舞”是中山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府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作为传统的民俗文化,醉龙舞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山醉龙舞集合了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马步如山、腰法灵醒,突出酒醉后舞木龙的形态。“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时而伏地翻滚,时而金鸡独立,千姿百态,妙趣横生。探究醉龙舞的发展历史和社会价值有利于队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继承与发扬,突出其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关键词:醉龙;民俗文化;社会价值
一、醉龙舞的产生与发展
中山醉龙舞起源于南宋,中山醉龙舞又名长洲醉龙舞,当时长洲属于香山的一个海岛。据《长洲村志》记载宋代朝廷大臣黄宪从安南国回国途中遭遇风暴,官船飘到了长洲,后黄宪辞官并在长洲开村,在村中建了一座侯王庙,供奉龙头、龙身、龙尾,并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进行祭祀。祭祀进行过后,族人齐聚一堂开怀畅饮,饮者持龙载歌载舞。此习俗由此约定俗成,成为了今日我们所见的醉龙舞,时至今日长洲舞醉龙的时间依旧是农历四月初八。
中山醉龙舞讲究“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意为在一种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将龙的各种形态展现出来。中山醉龙舞要求表扬这具有一定的武术技巧,同时需要将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融入其中,马步如山、腰腿灵活,突出酒醉后龙的千姿百态。由于澳门过往归属香山,因此澳门地区醉龙舞也作为重要的传统民俗表演形式。但澳门醉龙舞与中山醉龙舞存在较大区别,澳门醉龙舞会先在妈祖庙前参拜,将醉龙舞与妈祖文化结合起来,是澳门醉龙舞独有的特色。
中山醉龍舞在较长时间内只属于当地的风俗传统,未对外进行表演。在文革时期,醉龙舞被禁止,醉龙道具遭到破坏,现醉龙非遗传人黄焯根为保护古旧木龙,冒着被批斗的风险收藏于自己家中,从而使长洲醉龙得以保存。1977年文革结束,黄焯根重出江湖并组建长洲龙狮团。1995年重修侯王庙。1996年,沉寂了20多年的长洲醉龙在中山市“慈善万人行”活动上精彩亮相后名声大噪,多次受邀到各地演出。2007年,长洲醉龙队远赴悉尼,参加当地的华人春节大巡游。2010年5月,长洲醉龙获邀去上海世博会参加中山馆的醉龙表演;同年底,又赴广州参加亚运闭幕式。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对醉龙这一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2005年起,长洲社区居委会每年投入20多万元对“长洲醉龙”这一文化遗产进行深入发掘,整合和保护。
2006年中山醉龙舞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长洲醉龙被国务院正式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月11日,黄焯根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成为中山市第二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二、醉龙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中山醉龙舞体现了广府文化的兼容并蓄。中山醉龙舞的最大特点是舞者需要边喝酒边舞蹈,舞者与舞步完美融合,根据舞者的情绪于舞步变化完美融合。醉龙舞的同时是一门情感艺术,舞龙者服装显出如神龙一样的威风勇武。舞者手中所持龙尾和龙头,经过悉心选材、开料、砍凿、雕刻、绘画,并请法师开光,体现了当地居民对龙的尊敬和崇拜。众多的艺术手段融合,是的整套醉龙舞灵活多变,精彩纷呈。中山“醉龙舞”一方面体现了在岭南广府文化影响下中山人民讲究求吉求意头的民俗特征。另一方面,在南北文化交融下的中山文化,在民俗风俗中由体现出中原农耕文明所体现出的人丁兴旺、添丁。同时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下,敢于探索的精神进一步使得中山醉龙舞体现出强悍的民性和冒险创新的精神。中山醉龙舞具有流动的,可感染人心的风采和气质,将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在线了人民一共同心合力驱除瘟疫的生活情景。
中山醉龙舞体现了广府文化的开放包容。舞台上一群青年壮汉的形象,头扎纱巾、手舞木龙,一身勇武造型,展现着不同的姿态和表情,愤怒的、反抗的、威严的、有志气的、有思想的。观赏者通过这有思想、有感情、有愿望、有理想的情感表达产生丰富而广阔的艺术想象,更能懂得社会、懂得人生,体验包容开放的岭南广府文化。在不断运动和发展的社会生活中,艺术美也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不同时期的不同阶段,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中山各村“醉龙舞”在龙的形态上和舞蹈的表现形式上都截然不同,邻近中山的几个村镇醉龙舞的舞法、招式和材料制作也有差别。这正是“醉龙舞”的审美特征所在,既有差别性又存在共同性。现今的中山“醉龙舞”不仅保留这传统的艺术特性,还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可以让人们广泛参与进来,提高百姓身体素质,亦体现出岭南广府文化开放包容,实干进取,敢为人先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对中山“醉龙舞”的保存、传承和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中山“醉龙舞”因舞蹈本身与民俗信仰密不可分,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舞蹈中处处体现出岭南广府文化下中山人民的不拘于历史,敢于冒险,勇于开拓,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善于融合吸收,并崇尚“以自然为宗”的审美情趣。醉龙舞代表着中山地区民间民俗文化,是继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醉龙舞的传承组是中华文化植根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和团结,提升了海内外华人对民族的认同对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兴旺发达。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凤群.醉龙舞的传承模式及其意义[J].文化遗产,2013(6):151-156.
[2]段琼,程响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长洲醉龙”略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7):107-108.
[3]胡孝忠.明清香山县地方志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关键词:醉龙;民俗文化;社会价值
一、醉龙舞的产生与发展
中山醉龙舞起源于南宋,中山醉龙舞又名长洲醉龙舞,当时长洲属于香山的一个海岛。据《长洲村志》记载宋代朝廷大臣黄宪从安南国回国途中遭遇风暴,官船飘到了长洲,后黄宪辞官并在长洲开村,在村中建了一座侯王庙,供奉龙头、龙身、龙尾,并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进行祭祀。祭祀进行过后,族人齐聚一堂开怀畅饮,饮者持龙载歌载舞。此习俗由此约定俗成,成为了今日我们所见的醉龙舞,时至今日长洲舞醉龙的时间依旧是农历四月初八。
中山醉龙舞讲究“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意为在一种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将龙的各种形态展现出来。中山醉龙舞要求表扬这具有一定的武术技巧,同时需要将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融入其中,马步如山、腰腿灵活,突出酒醉后龙的千姿百态。由于澳门过往归属香山,因此澳门地区醉龙舞也作为重要的传统民俗表演形式。但澳门醉龙舞与中山醉龙舞存在较大区别,澳门醉龙舞会先在妈祖庙前参拜,将醉龙舞与妈祖文化结合起来,是澳门醉龙舞独有的特色。
中山醉龍舞在较长时间内只属于当地的风俗传统,未对外进行表演。在文革时期,醉龙舞被禁止,醉龙道具遭到破坏,现醉龙非遗传人黄焯根为保护古旧木龙,冒着被批斗的风险收藏于自己家中,从而使长洲醉龙得以保存。1977年文革结束,黄焯根重出江湖并组建长洲龙狮团。1995年重修侯王庙。1996年,沉寂了20多年的长洲醉龙在中山市“慈善万人行”活动上精彩亮相后名声大噪,多次受邀到各地演出。2007年,长洲醉龙队远赴悉尼,参加当地的华人春节大巡游。2010年5月,长洲醉龙获邀去上海世博会参加中山馆的醉龙表演;同年底,又赴广州参加亚运闭幕式。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对醉龙这一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2005年起,长洲社区居委会每年投入20多万元对“长洲醉龙”这一文化遗产进行深入发掘,整合和保护。
2006年中山醉龙舞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长洲醉龙被国务院正式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月11日,黄焯根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成为中山市第二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二、醉龙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中山醉龙舞体现了广府文化的兼容并蓄。中山醉龙舞的最大特点是舞者需要边喝酒边舞蹈,舞者与舞步完美融合,根据舞者的情绪于舞步变化完美融合。醉龙舞的同时是一门情感艺术,舞龙者服装显出如神龙一样的威风勇武。舞者手中所持龙尾和龙头,经过悉心选材、开料、砍凿、雕刻、绘画,并请法师开光,体现了当地居民对龙的尊敬和崇拜。众多的艺术手段融合,是的整套醉龙舞灵活多变,精彩纷呈。中山“醉龙舞”一方面体现了在岭南广府文化影响下中山人民讲究求吉求意头的民俗特征。另一方面,在南北文化交融下的中山文化,在民俗风俗中由体现出中原农耕文明所体现出的人丁兴旺、添丁。同时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下,敢于探索的精神进一步使得中山醉龙舞体现出强悍的民性和冒险创新的精神。中山醉龙舞具有流动的,可感染人心的风采和气质,将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在线了人民一共同心合力驱除瘟疫的生活情景。
中山醉龙舞体现了广府文化的开放包容。舞台上一群青年壮汉的形象,头扎纱巾、手舞木龙,一身勇武造型,展现着不同的姿态和表情,愤怒的、反抗的、威严的、有志气的、有思想的。观赏者通过这有思想、有感情、有愿望、有理想的情感表达产生丰富而广阔的艺术想象,更能懂得社会、懂得人生,体验包容开放的岭南广府文化。在不断运动和发展的社会生活中,艺术美也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不同时期的不同阶段,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中山各村“醉龙舞”在龙的形态上和舞蹈的表现形式上都截然不同,邻近中山的几个村镇醉龙舞的舞法、招式和材料制作也有差别。这正是“醉龙舞”的审美特征所在,既有差别性又存在共同性。现今的中山“醉龙舞”不仅保留这传统的艺术特性,还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可以让人们广泛参与进来,提高百姓身体素质,亦体现出岭南广府文化开放包容,实干进取,敢为人先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对中山“醉龙舞”的保存、传承和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中山“醉龙舞”因舞蹈本身与民俗信仰密不可分,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舞蹈中处处体现出岭南广府文化下中山人民的不拘于历史,敢于冒险,勇于开拓,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善于融合吸收,并崇尚“以自然为宗”的审美情趣。醉龙舞代表着中山地区民间民俗文化,是继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醉龙舞的传承组是中华文化植根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和团结,提升了海内外华人对民族的认同对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兴旺发达。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凤群.醉龙舞的传承模式及其意义[J].文化遗产,2013(6):151-156.
[2]段琼,程响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长洲醉龙”略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7):107-108.
[3]胡孝忠.明清香山县地方志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