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5-149-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现代人才观念的更新,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正逐渐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如何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并帮助学生们全面发展,已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及工作目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依赖于实践操作中的观察及总结,在如今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形势下,化学教学如何取得更好的效果,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成为极有必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结合化学实验教学本身的特性,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渗透环境保护、创新意识等新手段,打破既往单纯机械模仿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们创造并实践检验新颖思路,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笔者从事化学实验教学工作多年,现总结工作过程中的点滴心得如下:
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始终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常常有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参与反应或反应生成,而这些物质中相当一部分可能是对人体有毒或有害的,如果不加以处理而任其散发到空气中,或污染水源或被随意排放到某个地方都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等潜在危害。由此可见,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环境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基于此,所有化学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及义务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向同学们渗透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下面简单介绍一些我校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1、鼓励学生们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我们鼓励学生们尝试改进一些化学实验方案:
(1)尽可能将一些涉及到有毒气体产生的开放体系实验转变至密闭体系中进行,从而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对环境造成污染;
(2)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可通过适量降低药品浓度以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化学实验常常涉及到对环境及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试剂剂量越大,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就越大。而且部分实验过程中如果加用试剂过量反而会影响实验效果。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 我们始终教育学生们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试剂使用量,培养节约药品的良好习惯。
2、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三废”
“三废”即为废气、废液及废渣。常规“三废”的处理方法是:吸收或燃烧等无害化处理废气;回收、再生及无害化处理废液及废渣等。
例如:完成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中排放出的未反应完全的一氧化碳气体,可通过燃烧作无害化处理;实验中的废酸、废碱可利用容器收集起来,部分可用于其它的实验,部分可用于洗涤实验室部分仪器;加热氯酸钾制备氧气实验后残留的固体经分离后可重新得到氯化钾和催化剂二氧化锰,二者又可再次用于其它实验。
3、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过程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简单、实用的方法。此外,我们还教育并鼓励学生们开拓思维,做日常生活中的有心人,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保护环境,做一名环保倡导者及力行者。
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及交流有较高的要求,学生们除了需要熟练掌握常规实验操作技能之外,还需要学会如何统筹安排实验步骤及计划、如何分工合作以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及工作效率。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善于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探究、交流,在探究、交流过程中发现问题、激发求知欲,从而提出问题或主动学习寻找解决办法,即是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科学的学习方式。
笔者长年从事化学实验管理工作,在日常实验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化学教师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分组实验中力求组员们各司其职,强调人人动手,培养团结合作精神,避免部分组员“袖手旁观”,要求各组成员之间认真协调,并且共同研究,根据实验步骤和要求分工协作,明确实验过程中每个组员所需要负责的具体事项,鼓励每个组员发挥奇思妙想,从而激发出更多的观点,使全组对理论及实验原理、过程及结论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2.在时间允许、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将部分演示实验交给学生们协作完成,让他们在课前积极准备,在课堂上将讲解及演示结合在一起,教师则在一旁适当地加以纠正及讲解,在演示过程中强调试验中的重点步骤,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又增进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参与意识,培养并锻炼了学生们准确描述化学现象的能力,加深了讲者及听者们记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们的配合协作能力。
3.鼓励学生们共同参与实验方案设计,例如由教师提出一个实验思路,鼓励各组学生们通过小组中的讨论、探究、查阅相关资料及共同合作,设计出可行而且有创意的实验方案,再经过充分准备后进行各组演示,帮助学生们将自己的方案付诸实践,通过讲解、演示、组间互评及教师点评,既丰富了学生们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及说服他人等方面的社交能力。
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创新能力是以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分析思考及创新设计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协助化学教师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及心得:
1、教师以身作则,改进演示实验
创新教育需创造性的教授与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新、改进演示实验,不但有利于学生们掌握有关知识,还能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例如教材中要求演示的苯酚与钠的实验,由于苯酚微溶于水,与钠反应现象不明显,难以是学生们理解掌握相关知识,但若在试管中先加无水乙醚作为对照,再加入金属钠,可以观察到二者之间不发生反应,此时再向试管中加入少量苯酚,振荡后可见试管中迅速反应,产生出大量气体。这样通过改进演示实验的操作方法,不但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记忆实验结果,还能激励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其创新的精神和创造能力。
2、激发兴趣,鼓励学生们提出质疑
利用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微型化学实验,指导学生们尝试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再组织学生们对各自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估,验证理论知识,或由观察实验的学生们提出问题。如:1、对实验中的异常情况提出质疑;2、发现新问题;3、教师引导下提出问题。质疑诱思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学生们在理解、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发现新问题,达到思维的升华,此为创造性思维形式的表现。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们不畏困难、用于探索、大胆、主动、灵活及自主等一系列对创造力发展有益的个性品质。
3、开展探索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研究能力的方法,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获取实验事实—探索规律组织,从而拓宽应用学生们已掌握并可运用的化学原理及知识。探索性实验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思考与讨论,设计并安排操作步骤,合理选择药品,同时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们讨论研究以利于培养其创新意识。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进行探索、讨论、研究得出结论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探索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总之,化学实验教学不应墨守成规,局限于教材,而应利用有限的课时时间增强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及合作交流能力,增进学生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现代人才观念的更新,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正逐渐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如何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并帮助学生们全面发展,已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及工作目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依赖于实践操作中的观察及总结,在如今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形势下,化学教学如何取得更好的效果,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成为极有必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结合化学实验教学本身的特性,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渗透环境保护、创新意识等新手段,打破既往单纯机械模仿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们创造并实践检验新颖思路,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笔者从事化学实验教学工作多年,现总结工作过程中的点滴心得如下:
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始终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常常有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参与反应或反应生成,而这些物质中相当一部分可能是对人体有毒或有害的,如果不加以处理而任其散发到空气中,或污染水源或被随意排放到某个地方都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等潜在危害。由此可见,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环境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基于此,所有化学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及义务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向同学们渗透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下面简单介绍一些我校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1、鼓励学生们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我们鼓励学生们尝试改进一些化学实验方案:
(1)尽可能将一些涉及到有毒气体产生的开放体系实验转变至密闭体系中进行,从而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对环境造成污染;
(2)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可通过适量降低药品浓度以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化学实验常常涉及到对环境及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试剂剂量越大,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就越大。而且部分实验过程中如果加用试剂过量反而会影响实验效果。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 我们始终教育学生们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试剂使用量,培养节约药品的良好习惯。
2、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三废”
“三废”即为废气、废液及废渣。常规“三废”的处理方法是:吸收或燃烧等无害化处理废气;回收、再生及无害化处理废液及废渣等。
例如:完成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中排放出的未反应完全的一氧化碳气体,可通过燃烧作无害化处理;实验中的废酸、废碱可利用容器收集起来,部分可用于其它的实验,部分可用于洗涤实验室部分仪器;加热氯酸钾制备氧气实验后残留的固体经分离后可重新得到氯化钾和催化剂二氧化锰,二者又可再次用于其它实验。
3、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过程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简单、实用的方法。此外,我们还教育并鼓励学生们开拓思维,做日常生活中的有心人,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保护环境,做一名环保倡导者及力行者。
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及交流有较高的要求,学生们除了需要熟练掌握常规实验操作技能之外,还需要学会如何统筹安排实验步骤及计划、如何分工合作以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及工作效率。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善于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探究、交流,在探究、交流过程中发现问题、激发求知欲,从而提出问题或主动学习寻找解决办法,即是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科学的学习方式。
笔者长年从事化学实验管理工作,在日常实验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化学教师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分组实验中力求组员们各司其职,强调人人动手,培养团结合作精神,避免部分组员“袖手旁观”,要求各组成员之间认真协调,并且共同研究,根据实验步骤和要求分工协作,明确实验过程中每个组员所需要负责的具体事项,鼓励每个组员发挥奇思妙想,从而激发出更多的观点,使全组对理论及实验原理、过程及结论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2.在时间允许、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将部分演示实验交给学生们协作完成,让他们在课前积极准备,在课堂上将讲解及演示结合在一起,教师则在一旁适当地加以纠正及讲解,在演示过程中强调试验中的重点步骤,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又增进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参与意识,培养并锻炼了学生们准确描述化学现象的能力,加深了讲者及听者们记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们的配合协作能力。
3.鼓励学生们共同参与实验方案设计,例如由教师提出一个实验思路,鼓励各组学生们通过小组中的讨论、探究、查阅相关资料及共同合作,设计出可行而且有创意的实验方案,再经过充分准备后进行各组演示,帮助学生们将自己的方案付诸实践,通过讲解、演示、组间互评及教师点评,既丰富了学生们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及说服他人等方面的社交能力。
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创新能力是以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分析思考及创新设计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协助化学教师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及心得:
1、教师以身作则,改进演示实验
创新教育需创造性的教授与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新、改进演示实验,不但有利于学生们掌握有关知识,还能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例如教材中要求演示的苯酚与钠的实验,由于苯酚微溶于水,与钠反应现象不明显,难以是学生们理解掌握相关知识,但若在试管中先加无水乙醚作为对照,再加入金属钠,可以观察到二者之间不发生反应,此时再向试管中加入少量苯酚,振荡后可见试管中迅速反应,产生出大量气体。这样通过改进演示实验的操作方法,不但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记忆实验结果,还能激励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其创新的精神和创造能力。
2、激发兴趣,鼓励学生们提出质疑
利用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微型化学实验,指导学生们尝试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再组织学生们对各自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估,验证理论知识,或由观察实验的学生们提出问题。如:1、对实验中的异常情况提出质疑;2、发现新问题;3、教师引导下提出问题。质疑诱思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学生们在理解、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发现新问题,达到思维的升华,此为创造性思维形式的表现。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们不畏困难、用于探索、大胆、主动、灵活及自主等一系列对创造力发展有益的个性品质。
3、开展探索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研究能力的方法,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获取实验事实—探索规律组织,从而拓宽应用学生们已掌握并可运用的化学原理及知识。探索性实验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思考与讨论,设计并安排操作步骤,合理选择药品,同时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们讨论研究以利于培养其创新意识。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进行探索、讨论、研究得出结论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探索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总之,化学实验教学不应墨守成规,局限于教材,而应利用有限的课时时间增强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及合作交流能力,增进学生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