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根据新时代背景下土木专业课程建设的全面性和工程实践需求,对地震工程学课程优化改革与实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地震知识和抗震规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推导、工程案例剖析、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座、实践认知等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抗震设计与防灾综合能力.
【机 构】
:
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新时代背景下土木专业课程建设的全面性和工程实践需求,对地震工程学课程优化改革与实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地震知识和抗震规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推导、工程案例剖析、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座、实践认知等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抗震设计与防灾综合能力.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随着极端天气的日益增加,雷电灾害的发生频率愈加增高,灾害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区域燃气调压设施作为居民用气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在防雷安全措施上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通过雷电对区域燃气调压设施带来危害的分析,基于作者在珠海海洋气候区域的实际工作经验,从设计及安全角度对区域内居民燃气调压设施的防雷安全措施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措施,以期为本地区及相似海洋气候区居民燃气调压设施的防雷安全措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木材及其木制品在建筑中是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但是其易燃的燃烧性能极易造成火灾的蔓延,为了提高木材及其制品的阻燃性能,消除该方面的火灾隐患,文章对木结构的火灾特点、木材的阻燃机理及阻燃技术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了木材的阻燃处理势在必行.
膨胀土基坑开挖时,由于土体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性,容易引发灾害.同时,当邻近既有站施工时,如何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减弱对既有站结构的影响成为基坑施工工法的核心.针对膨胀土基坑采用常规明挖法施工会对既有站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确定总体施工原则,贯彻“防水保湿”原则,结合施工阶段分别采用了放坡开挖、台阶挖机接力开挖、掏挖和吊挖施工方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施工工法,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CFG桩是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简称,是地基处理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适用于处理黏性土、粉土、砂土和自重固结已完成的素填土.文章介绍了 CFG桩基的施工方法、工艺流程、质量控制、质量检验、注意事项,经过在沙澧连通工程中的实践应用,加固效果明显,适应性广、成桩效果好、施工效率高,加快了施工进度,无噪音、环保无污染,施工时需人工配合较少,施工速度快,减少了人工、机械的消耗量,经济效益明显.
为解决钢结构建筑采用全螺栓连接时的漏浆问题,某变电站工程提出了钢梁翼缘加宽型节点的改进措施.基于工程设计,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一榀翼缘加宽型钢框架结构数值模型,进行了设计荷载下的计算、弹塑性推覆分析、普通框架对比分析,梁材料及连接板宽度的参数化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受力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并具有较好的弹塑性性能;翼缘适当加宽并不会明显改变结构的整体力学性能;使用低强度钢对受力性能有一定影响,适当减小连接板宽度并不会明显改变结构力学性能.
土壤的热失衡成为制约土壤源热泵系统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模拟利用TRNSYS软件建立土壤源热泵耦合冷却塔辅助散热系统,分析以固定负载比FLR(fixed load radio)控制冷却塔的辅助散热方式.结果表明:当冷却塔与土壤源热泵系统串联连接,当FLR=0.55控制冷却塔启停的散热方式最优,运行10年后,土壤温度升高0.4℃,系统COP保持在5.8.
文章以相邻施工疑似引起邻近的某多层框架结构填充墙体开裂为例,对其进行检测鉴定.根据房屋墙体裂缝分布及特征、顶点侧向位移及沉降观测结果、承载力复核验算等进行裂缝成因分析以及安全性评价.
混合式教学法是当前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尤其在近两年新冠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快速发展,表现出了巨大的作用.文章基于OBE教学理念,结合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针对建筑概论的课程教学特点及现有问题,以学习产出为导向,对建筑概论课程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核与评价方式等内容进行改革,进一步丰富建筑概论课程课堂教学形式,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帮助学生筑牢坚实的专业基础.
针对目前国家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地方应用型高校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结合宿州学院2019年新版交通工程方向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就现阶段“路基路面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教学改善方案,突出了“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中实践性和应用性与理论相结合的特点.
在信息技术全球化的时代,信息化在建筑行业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毕业设计作为判别高校人才培养情况的一把尺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实践能力的优良.因此,文章根据国内相关研究基础,提出将CDIO教育与BIM技术相结合,列举了目前高校毕业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此阐述构建新型教育模式的前瞻性,以及跨专业联合进行毕业设计指导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