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圳市福田区莲花中学秉承“为师生发展搭建不设边界的平台”的办学理念,努力“用爱和智慧打开让孩子看得见自我的门”。多年来,莲花中学上下求索、孜孜以求,探寻学校整体课改路径,在学校管理、文化建设、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个性激励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究与尝试,为师生的发展搭建不设边界的平台。
关键词:学校管理;师生发展;搭建平台
一、积极探索育人方式
(一)丰富课程内容
深圳市福田区莲花中学是深圳市创新教育特色学校,国家科技教育实验基地。学校的特色追求是:独特、优质、长期、广泛。独特性在于,设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给学生思维工具,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学校的口号是:“创新——创意——创造!”即学生将思维工具和思维方法广泛用于各个学科的学习之中。在此基础上,学生产生创意,绘制图纸,在科技实验室中制作出自己的作品。优质性体现在:我们是“全国科学教育优秀实验基地”、中央教科所等授予的“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示范学校”。学生作品获得区级以上奖项393人次,国家级金、银奖15项,获得7项国家专利。3人获得市“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长期性:中学创新课开设始于2001年,距今已有17年。17年来,我们两次编写学生用和老师用的校本教材,长期设置专任教师,课程实施采取初中一节必修课,初一、初二各一节选修课的“1+2”模式;教学设施有一间教室、三间活动室、一个制作间、一个展览厅。广泛性:所有中学的学生都接受创新教育。17年来,我们接受创新课程培训的学生达6000多人次,其他学校教師、学生、家长达3500多人次。创新课的开设,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了一颗创新的种子。
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发了以拓展学生阅读量为目标的大语文阅读,以改善生物教学方式为目标的深度学习课,以培养学生形态美为目标的形体课,以培养学生逃生能力为目标的安全体验课,以培养学生体育技能为目标的足球、篮球课,以培养学生写字规范为目标的书法课,以培养部分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为目标的领袖课等课程。
(二)探索实施路径
1. 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
(1)尝试分学科的走班分层教学。从2015年3月开始,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师、教材、课堂和学科四个中心,颠覆传统教学模式,构建起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模式,在初一年级的英语和数学两门学科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进行走班教学,不同能力的学生拥有不同的课程表。
(2)班内分层教学。对于英语、数学等可能会引起学生两极分化较大的学科,采用走班选课效果较为理想。可是,如果所有学科都进行走班选课,势必弱化自然班的管理力度。为此,我们在走班分层的A层和B层内,以及没有采用走班的学科,倡导班内分层。方法类似“复式教学”,对A、B层学习状态的学生轮换教学与讨论练习,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2. 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探索出基本上课参考模型。同时提出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称之为“六忌”—— 一忌“临渊羡鱼”,二忌“邯郸学步”,三忌浅尝辄止,四忌华而不实,五忌千篇一律,六忌增加负担。在教学中,我们不让孩子做“愚公”,搬那不可能搬得完的“太行山”,而是要学“智叟”,也要把孩子教成“智叟”。
二、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不设边界的平台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自觉性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教师明确自身的专业地位、确立自身专业发展理念、规划自我发展步骤,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首要工作。我校的教工大会,基本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会,每次都至少安排一名教师就自己的教育观点、教育策略、教育方法、教育方式发表意见,与大家分享他的教育思考,我们称之为“教育论坛”。通过这种同伴互助的形式,碰撞思想、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自我反思,学校为每位教师录制一节教学实录,可用于教师自我观课,自我反思。也可是同组的老师互观互研,取长补短。
(二)抓住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事件”
通过专家讲座、典型课例观摩与评议、教师论坛、教育沙龙、教学竞赛、名师评比、PPT教育故事评比、观看自己上课的录像、编写教育教学资料、学生意见调查等,制作“关键事件”,使其成为教师超越自我、改变心智模式的拐点。
(三)重视“经验的移植和整合”
移植过程要遵循“仿—疑—创”的操作轨迹。仿,就是模仿,模仿成功做法的核心理念和操作流程。疑,就是质疑,要敢于怀疑和质疑,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有批判精神,绝不要生搬硬套。创,就是创新,教师在演练成熟的套路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学生、学科和学习内容的特点,调整教学策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制定以“磨课”为抓手的“反思性探究和实践”
“反思性探究和实践”就是从研究自身的专业活动出发,把自己的专业活动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这是一条丰富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智慧更为可靠、更有价值的路径。教师对自己专业活动的反思包括六个环节。一是完备教案:教师独立撰写教案,再参照参考资料调整,由专家指导后完善教案。二是实践行动:教师上课、专家观课。三是反思剖析:教师反思、专家评议、分析问题原因。四是改进或创新:教师自我提出改进意见、专家提供备选建议。五是新的尝试:再次上课、观课。六是再次进入新一轮的反思实践。
(五)组建“沃态团队”
我们组建工作室,建立学习型组织,发挥工作室的研究、示范、带动和“孵化”作用。我们组建了“创新教育工作室”“王双燕深圳市名教师工作室”“杨晓林深圳市名师工作室”“谭吉林专家工作室”“郭立坤布艺特色工作室”。工作室制定了远景和近期目标,并进行任务分解,明确各位成员职责,明晰各阶段任务目标,工作室成员明确工作室的任务,实行任务驱动,定期完成任务目标。 (六)印制《教育拾零》
每次教工会,都为老师印发一期《教育拾零》。介绍当代先进办学理念、经典教学模型、富有启发意义的教育故事、实用的思维工具、著名教育家事迹、教育名篇梗概、课改理论依据、教育家主要观点等等。
(七)開展校本先修
将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研究,再应用于教育教学,做到勤思考、多积累、善梳理。开展接地气的教学研究,让老师进入研究状态,成为研究型教师。
(八)举办教师论坛
利用教工会时间,每周举行一次教师论坛。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经验、研究所得、游历所悟、学习所得等,目的是让老师经常进行思想、思维碰撞,以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生活品位。
三、构建民主、包容、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精神文化的浸润。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精神文化。民主(强调对话协调、合作共生)、包容(求同存异、圆润融通)、和谐(与人为善)、进取(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人文文化氛围会形成一个强大的正能量“场”,它似无形,抑制消极因素,又如一双巨手牵引着师生奋勇向前、不甘于平庸、追求卓越,推动着“沃态团队”的形成。人文文化的核心追求就是“人本化”。在管理方式上,我们倡导对话协调、合作共生,而非独断专行、一人独尊;在用人制度上强调“赛马”比“相马”重要;在评价方式上推崇“个性化激励”,而非“甄别与选拔”。学校的评价不适于单纯的量化评价,它容易掩盖个性化问题,不能达到评价促进发展的目的。应该采用量化和描述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优点得到充分肯定,不足也有所体现。
我校的校园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办学理念——“为师生发展搭建不设边界的平台”;教学追求——“让孩子坐在驾驶位”;德育追求——“用爱和智慧为孩子打开看得见自我的门”。另外,我们还丰富“文化自觉”内涵,培养师生自觉、主动的文化习惯。
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我们积极构建“展示文化”,把校园变成一个大的教育场,让师生经常能够“撞见”知识、规则、榜样、自己的作品和深刻的哲理故事,时时刻刻都能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转变教与学方式,既是大事,亦是难事,我们决心从易处着眼,从细处入手,把“立德树人”工作做到精致、做到极致,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公民和更好的个体。
关键词:学校管理;师生发展;搭建平台
一、积极探索育人方式
(一)丰富课程内容
深圳市福田区莲花中学是深圳市创新教育特色学校,国家科技教育实验基地。学校的特色追求是:独特、优质、长期、广泛。独特性在于,设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给学生思维工具,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学校的口号是:“创新——创意——创造!”即学生将思维工具和思维方法广泛用于各个学科的学习之中。在此基础上,学生产生创意,绘制图纸,在科技实验室中制作出自己的作品。优质性体现在:我们是“全国科学教育优秀实验基地”、中央教科所等授予的“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示范学校”。学生作品获得区级以上奖项393人次,国家级金、银奖15项,获得7项国家专利。3人获得市“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长期性:中学创新课开设始于2001年,距今已有17年。17年来,我们两次编写学生用和老师用的校本教材,长期设置专任教师,课程实施采取初中一节必修课,初一、初二各一节选修课的“1+2”模式;教学设施有一间教室、三间活动室、一个制作间、一个展览厅。广泛性:所有中学的学生都接受创新教育。17年来,我们接受创新课程培训的学生达6000多人次,其他学校教師、学生、家长达3500多人次。创新课的开设,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了一颗创新的种子。
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发了以拓展学生阅读量为目标的大语文阅读,以改善生物教学方式为目标的深度学习课,以培养学生形态美为目标的形体课,以培养学生逃生能力为目标的安全体验课,以培养学生体育技能为目标的足球、篮球课,以培养学生写字规范为目标的书法课,以培养部分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为目标的领袖课等课程。
(二)探索实施路径
1. 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
(1)尝试分学科的走班分层教学。从2015年3月开始,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师、教材、课堂和学科四个中心,颠覆传统教学模式,构建起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模式,在初一年级的英语和数学两门学科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进行走班教学,不同能力的学生拥有不同的课程表。
(2)班内分层教学。对于英语、数学等可能会引起学生两极分化较大的学科,采用走班选课效果较为理想。可是,如果所有学科都进行走班选课,势必弱化自然班的管理力度。为此,我们在走班分层的A层和B层内,以及没有采用走班的学科,倡导班内分层。方法类似“复式教学”,对A、B层学习状态的学生轮换教学与讨论练习,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2. 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探索出基本上课参考模型。同时提出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称之为“六忌”—— 一忌“临渊羡鱼”,二忌“邯郸学步”,三忌浅尝辄止,四忌华而不实,五忌千篇一律,六忌增加负担。在教学中,我们不让孩子做“愚公”,搬那不可能搬得完的“太行山”,而是要学“智叟”,也要把孩子教成“智叟”。
二、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不设边界的平台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自觉性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教师明确自身的专业地位、确立自身专业发展理念、规划自我发展步骤,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首要工作。我校的教工大会,基本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会,每次都至少安排一名教师就自己的教育观点、教育策略、教育方法、教育方式发表意见,与大家分享他的教育思考,我们称之为“教育论坛”。通过这种同伴互助的形式,碰撞思想、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自我反思,学校为每位教师录制一节教学实录,可用于教师自我观课,自我反思。也可是同组的老师互观互研,取长补短。
(二)抓住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事件”
通过专家讲座、典型课例观摩与评议、教师论坛、教育沙龙、教学竞赛、名师评比、PPT教育故事评比、观看自己上课的录像、编写教育教学资料、学生意见调查等,制作“关键事件”,使其成为教师超越自我、改变心智模式的拐点。
(三)重视“经验的移植和整合”
移植过程要遵循“仿—疑—创”的操作轨迹。仿,就是模仿,模仿成功做法的核心理念和操作流程。疑,就是质疑,要敢于怀疑和质疑,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有批判精神,绝不要生搬硬套。创,就是创新,教师在演练成熟的套路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学生、学科和学习内容的特点,调整教学策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制定以“磨课”为抓手的“反思性探究和实践”
“反思性探究和实践”就是从研究自身的专业活动出发,把自己的专业活动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这是一条丰富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智慧更为可靠、更有价值的路径。教师对自己专业活动的反思包括六个环节。一是完备教案:教师独立撰写教案,再参照参考资料调整,由专家指导后完善教案。二是实践行动:教师上课、专家观课。三是反思剖析:教师反思、专家评议、分析问题原因。四是改进或创新:教师自我提出改进意见、专家提供备选建议。五是新的尝试:再次上课、观课。六是再次进入新一轮的反思实践。
(五)组建“沃态团队”
我们组建工作室,建立学习型组织,发挥工作室的研究、示范、带动和“孵化”作用。我们组建了“创新教育工作室”“王双燕深圳市名教师工作室”“杨晓林深圳市名师工作室”“谭吉林专家工作室”“郭立坤布艺特色工作室”。工作室制定了远景和近期目标,并进行任务分解,明确各位成员职责,明晰各阶段任务目标,工作室成员明确工作室的任务,实行任务驱动,定期完成任务目标。 (六)印制《教育拾零》
每次教工会,都为老师印发一期《教育拾零》。介绍当代先进办学理念、经典教学模型、富有启发意义的教育故事、实用的思维工具、著名教育家事迹、教育名篇梗概、课改理论依据、教育家主要观点等等。
(七)開展校本先修
将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研究,再应用于教育教学,做到勤思考、多积累、善梳理。开展接地气的教学研究,让老师进入研究状态,成为研究型教师。
(八)举办教师论坛
利用教工会时间,每周举行一次教师论坛。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经验、研究所得、游历所悟、学习所得等,目的是让老师经常进行思想、思维碰撞,以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生活品位。
三、构建民主、包容、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精神文化的浸润。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精神文化。民主(强调对话协调、合作共生)、包容(求同存异、圆润融通)、和谐(与人为善)、进取(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人文文化氛围会形成一个强大的正能量“场”,它似无形,抑制消极因素,又如一双巨手牵引着师生奋勇向前、不甘于平庸、追求卓越,推动着“沃态团队”的形成。人文文化的核心追求就是“人本化”。在管理方式上,我们倡导对话协调、合作共生,而非独断专行、一人独尊;在用人制度上强调“赛马”比“相马”重要;在评价方式上推崇“个性化激励”,而非“甄别与选拔”。学校的评价不适于单纯的量化评价,它容易掩盖个性化问题,不能达到评价促进发展的目的。应该采用量化和描述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优点得到充分肯定,不足也有所体现。
我校的校园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办学理念——“为师生发展搭建不设边界的平台”;教学追求——“让孩子坐在驾驶位”;德育追求——“用爱和智慧为孩子打开看得见自我的门”。另外,我们还丰富“文化自觉”内涵,培养师生自觉、主动的文化习惯。
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我们积极构建“展示文化”,把校园变成一个大的教育场,让师生经常能够“撞见”知识、规则、榜样、自己的作品和深刻的哲理故事,时时刻刻都能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转变教与学方式,既是大事,亦是难事,我们决心从易处着眼,从细处入手,把“立德树人”工作做到精致、做到极致,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公民和更好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