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央视离职一年,赵普的公益之路走得更深、更宽
赵普:《朝闻天下》《晚间新闻》
“前期‘输血’的过程很长,用了十几年,到后面‘造血’、做‘造血机器’就几个月时间,越来越快。”从央视离职一年,赵普的公益之路开始走向深处。
“道路越走越宽,我不敢说领先,但基本上没有慢于整个社会变革。”他对《中国慈善家》说。
这条路始于1999年为希望工程代言,之后的16年里,赵普一直以公众人物的身份参与公益,关注的问题涉及贫困助学、老兵回家、消防安全、农民工法律援助等。但受制于体制内的身份,他深感未能深入参与到项目的发起和建设中,属于“初级公益”。
现在,他以自由之身探索并实践着“深度公益”。一年里,他帮助家乡6400多名孩子吃上了“免费午餐”;以“新农人”身份回乡助农卖枣,探究在农村商业“造血”;成立了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以商业的方式保护、传承民间传统手艺。
辞职之时,他曾表示,做媒体人这些年得了两个病:信息焦虑症和时间焦虑症—不停地翻手机看微信,要把那个红点点掉,生怕错过了什么。离开高压的媒体环境,投入公益,他“病”得更严重了,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的全程,他将两部手机在桌面上摆开,不时拨弄两下。“你看到啦,这么多人拜托你,忙得六脚朝天。”
为了那些项目,现在他每个月在北京和安徽家乡之间来回飞,频频出国考察,今年上半年先后去了美国、非洲、中南半岛,年底还要去以色列。
“这一年在国际上跑过的地方,是过去三四年的量。”赵普坦陈,“很累,但是充满激情。”
反哺家乡
“我是安徽人,请我家乡的孩子吃顿免费午餐!”2015年9月6日晚,赵普的一条微博引起广泛关注。两个多月后,他带着某企业捐赠的100万善款,和“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回到家乡安徽池州市石台县,为孩子们送去至少两年的免费午餐。
这是他从央视离职后的首次大型公益活动。身为中国乡村儿童联合公益联合发起人,赵普在开餐仪式上说:“希望先解决家乡的问题,再推己及人,解决中国更多留守儿童的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赵普实际上被当作一个“明星反哺家乡”的样本。作为公众人物,不仅为公益项目“卖面子”,更要出让自己的时间、精力、财富等,换取其他优质资源,比如当地政府的配合、企业的赞助、民众的信任等等。
解决了孩子们的午餐问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家乡的贫困难题,他尝试走“品牌助农”之路。
西山焦枣是池州市名特产,生长在北纬30度,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虽然品质上乘,却因为销路未打开,枣农看不到收益,大量青壮年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赵普最初打算以爱心助卖的方式,找几个微博大V认购、转发,但很快即清楚这一做法不可持续。
“真正的‘造血’是从商业形态里产生的。”他自愿将“普哥”这个被业内外人士所熟知的昵称让渡出来,用个人信誉为家乡农产品背书。
“现在农村有太多这样的好东西,(农民)不知道怎么卖,怎么和现在的生产、加工、物流、品牌对接,他们没有这个概念。”赵普说,“商业有它的反作用力,一旦农民和市场对接,市场的反馈会通过某种商业机制直接反馈给农民,农民就‘活了’。这是一种深度慈善。”
2016年9月23日,首届西山焦枣开园节举办,赵普首度公开“新农人”身份,叫卖“普哥牌”西山焦枣。从6月份产生想法,到“普哥牌”焦枣面世,仅仅用了90天时间。
他戏称,为了帮助家乡卖枣,自己已经成了“枣专家”,谈起枣树的种植、焦枣的加工和营养价值,头头是道。在开园节上,他还邀请延参法师、巴松狼王、杜子建等微博大咖在西山村玩起了直播,大咖们猜枣、品枣,共同为助农卖枣献计献策。
赵普说,品牌不只是一个LOGO一个标志,而是基于品牌的、从生产到销售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他冀望“普哥”未来能成为优质农产品的代名词,成为家乡的知名品牌,把外出打工的农民吸引回来,让家乡脱离贫困。
离开央视后,赵普将自己的首个电视节目—《百家姓》,也献给了家乡的安徽卫视。
“我做电视二十多年,做得够够的,所以电视舞台对我并不是那么有吸引力,”他说,“家乡既然提出了诉求,好不容易从央视下来个人,那我就干嘛。”
手艺载道
赵普喜欢传统文化,练习书法三十多年的他,是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的总发起人兼主任,联合冯骥才、韩美林、马未都、钱文忠、方文山、汪涵、王刚、邹静之等文艺界人士,共同承担起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
他说,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一职与《百家姓》节目主持人,还有书法家的身份其实是一体多面,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
自2000年始主持北京电视台原创纪录片《传人》后,16年来,赵普一直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保持密切联系,探索保护和传承中国老手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这些老手艺就像濒危物种一样,消失了就再也没有了,这是很可怕的。”他说。
有一次,节目组准备到新疆拍摄一位90岁的老人。老人会用鱼皮做衣服,是这门传统手艺唯一的传承人。但是当他们赶到时,老人已经去世了,“当时看见她做衣服的工具还在,但是没人能说得清这些工具是怎么用的,这意味着世界上又一个‘手工艺大熊猫’没有了。”赵普倍感遗憾。
他发起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志在解决手艺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中国在这三十年发展中剧烈转型,最可怕的是没有文化托底,比没有文化还可怕的是没有承载(文化)的东西,就像站在浮萍上一样,不知道根在哪里。”
基于多年的观察与研究,他认为手艺人要生存发展,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扶持,而要借助一种可复制的市场模式,让手艺人能够通过手艺养活自己和家人,发展事业、传承手艺,从而得到较为丰厚的市场回报,进而吸引年轻人学习、传承手艺。
他将此总结为三句话: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分享是最好的传播。在互联网时代,赵普选择与“东家”APP合作,将其作为中心首个“互联网产业示范点”,这是一个纯粹的电商平台,就像一个线上的手工艺品市集。 他认为,在消费升级的今天,其顶端就是文化消费,文化消费的初级就是道具消费,“手艺载道,我们卖的这些东西本质上就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道具。”
“东家”APP专注于匠人和手工艺品,目前已有3000多位匠人入驻,以精美雅致的手工艺品吸引喜欢精致东方生活美学的人群消费。时尚女魔头苏芒是“东家”的“脑残粉”,目前已经在平台消费一百多万,得知是赵普和他的团队在做这件事,“感动得不得了,”她对赵普说,“你们做了一件多么有情怀的美好的事啊,我要拿出所有的资源来帮你们推广。”
赵普对此并不感到奇怪,“真正喜爱传统文化的人一定会有这种深入骨髓的感受,”他相信这就是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中华文化,其来有自,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是要留下印记的,我只是从手工艺这里找了一个突破口。”除了“东家”APP这个互联网示范项目点,赵普还带领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与宝马中国达成合作,计划10月份开展“中国文化之旅”,目前已经探访了二十多个项目,包括酱油制作、纸、民俗表演等。
“要感谢给你机会让你帮助的人”
赵普不认为自己是职业公益人,“公益人是媒体给你的一个美誉,你不能认,我做的工作坦率讲跟邓飞他们还差得很远。”
他称自己为“陷入迷途的公益人”。“公益的路越走越远,就有越来越多的难题需要探索、解决,”他说,“并不是说我看不到光明,而是通向光明有很多条路,你走哪一条才能给别人最好的帮助?”
他一直没把做公益看得有多么不寻常。早年有记者采访他,问及做公益的初衷,他回答“要出名,出好名”。“很多人不理解,就会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直白,这还是好的,不好的直接就说这个人赤裸裸。”但赵普说这就是真实的自己,他有着新闻人固有的理性和客观,很抵触感动这件事,更享受做公益时,挑战未知的实现感。
赵普现在经常跟身边的小伙伴讲,“现在做公益的心态,首先得感恩对方,你得明白是人家给你机会,人家不让你帮助,你还美、还瑟什么?感恩是谢谢你给我们机会,可以平等对话,互相实现。”这源于他内心深处对人性、对个体的尊重。
赵普出生于1971年,记事儿时正值文革末期,清理“三种人”之风甚烈。他清楚地记得,白天还端着碗到邻居家串门,晚上回到家大人就说不能去了,“那时候就想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去呢?他家是坏人么?大人也讲不清楚。”
童年的经历给赵普的心里留下阴影,“就觉得人与人之间不友好,小孩子的是非观只有好人坏人之分。”赵普的父母当时是省城下放干部,家教很好,早早给他种下了善的种子,让他领悟到对人的尊重和对善良的坚守。
“如果没有尊重,到人家病房里一沓一沓钞票扔床上然后合影拍照?不能还人以尊严,做公益没有任何意义。”他说,“把这个观念移植到其他社会组织也是一样,比如医院里医生就只是救人么?错了,医生不一定能救活每个人,但是过程中一定要给病人尊重和安慰,给他该有的体面。这就是人文关怀嘛!”
做公益这么多年,赵普很少对个体“施善”,对于网络上的个人求助信息,他很少转发捐助。他认为对一个人的救助可能会刺激一群人,激发他们内心的不平衡感:什么时候自己能遇到一个总理或名人来为我呼吁?“残酷一点讲这是‘非善’的,更是没有效率的。”赵普说。
赵普从央视离职时,同事王石川撰文送别:央视少了一个主播,一个有情怀的主播,一个有正义感的主播,一个有公民精神的主播。
赵普却没有任何遗憾,“央视成就了我,但人不能永远寄生在平台之下。”他也不认为自己离开央视就是离开媒体,现在偶尔仍会对时事进行评论。“实际上是离不开的,做媒体、做公益都是我的社会理想,只不过使用的手段和表达方式不同。”
人们总会反复提起他在2008年播报汶川地震新闻时的哽咽,“我有点烦,”他说,“这是一个悲哀。”在他看来,那只是面对灾难时一个正常人的反应而已。“为什么大家反复提?就是因为在媒体面孔里这是稀缺的。如果大家都在正常表达,这有什么好提的呢?”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赵普却不在乎外界对他或褒或贬的评价,“我认为所做的一点一滴甚至失败都是有价值的,要是不迈出这一小步,怎么知道下一步是什么?”
在他的计划里,这两年准备做“加法”,尝试各种公益的路径和可能性。除了目前已经开展的项目,他正在筹划一个国际性的助农扶贫项目。而未来,他会做减法,“有一些取舍,但公益会一直做下去。”
赵普:《朝闻天下》《晚间新闻》
“前期‘输血’的过程很长,用了十几年,到后面‘造血’、做‘造血机器’就几个月时间,越来越快。”从央视离职一年,赵普的公益之路开始走向深处。
“道路越走越宽,我不敢说领先,但基本上没有慢于整个社会变革。”他对《中国慈善家》说。
这条路始于1999年为希望工程代言,之后的16年里,赵普一直以公众人物的身份参与公益,关注的问题涉及贫困助学、老兵回家、消防安全、农民工法律援助等。但受制于体制内的身份,他深感未能深入参与到项目的发起和建设中,属于“初级公益”。
现在,他以自由之身探索并实践着“深度公益”。一年里,他帮助家乡6400多名孩子吃上了“免费午餐”;以“新农人”身份回乡助农卖枣,探究在农村商业“造血”;成立了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以商业的方式保护、传承民间传统手艺。
辞职之时,他曾表示,做媒体人这些年得了两个病:信息焦虑症和时间焦虑症—不停地翻手机看微信,要把那个红点点掉,生怕错过了什么。离开高压的媒体环境,投入公益,他“病”得更严重了,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的全程,他将两部手机在桌面上摆开,不时拨弄两下。“你看到啦,这么多人拜托你,忙得六脚朝天。”
为了那些项目,现在他每个月在北京和安徽家乡之间来回飞,频频出国考察,今年上半年先后去了美国、非洲、中南半岛,年底还要去以色列。
“这一年在国际上跑过的地方,是过去三四年的量。”赵普坦陈,“很累,但是充满激情。”
反哺家乡
“我是安徽人,请我家乡的孩子吃顿免费午餐!”2015年9月6日晚,赵普的一条微博引起广泛关注。两个多月后,他带着某企业捐赠的100万善款,和“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回到家乡安徽池州市石台县,为孩子们送去至少两年的免费午餐。
这是他从央视离职后的首次大型公益活动。身为中国乡村儿童联合公益联合发起人,赵普在开餐仪式上说:“希望先解决家乡的问题,再推己及人,解决中国更多留守儿童的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赵普实际上被当作一个“明星反哺家乡”的样本。作为公众人物,不仅为公益项目“卖面子”,更要出让自己的时间、精力、财富等,换取其他优质资源,比如当地政府的配合、企业的赞助、民众的信任等等。
解决了孩子们的午餐问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家乡的贫困难题,他尝试走“品牌助农”之路。
西山焦枣是池州市名特产,生长在北纬30度,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虽然品质上乘,却因为销路未打开,枣农看不到收益,大量青壮年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赵普最初打算以爱心助卖的方式,找几个微博大V认购、转发,但很快即清楚这一做法不可持续。
“真正的‘造血’是从商业形态里产生的。”他自愿将“普哥”这个被业内外人士所熟知的昵称让渡出来,用个人信誉为家乡农产品背书。
“现在农村有太多这样的好东西,(农民)不知道怎么卖,怎么和现在的生产、加工、物流、品牌对接,他们没有这个概念。”赵普说,“商业有它的反作用力,一旦农民和市场对接,市场的反馈会通过某种商业机制直接反馈给农民,农民就‘活了’。这是一种深度慈善。”
2016年9月23日,首届西山焦枣开园节举办,赵普首度公开“新农人”身份,叫卖“普哥牌”西山焦枣。从6月份产生想法,到“普哥牌”焦枣面世,仅仅用了90天时间。
他戏称,为了帮助家乡卖枣,自己已经成了“枣专家”,谈起枣树的种植、焦枣的加工和营养价值,头头是道。在开园节上,他还邀请延参法师、巴松狼王、杜子建等微博大咖在西山村玩起了直播,大咖们猜枣、品枣,共同为助农卖枣献计献策。
赵普说,品牌不只是一个LOGO一个标志,而是基于品牌的、从生产到销售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他冀望“普哥”未来能成为优质农产品的代名词,成为家乡的知名品牌,把外出打工的农民吸引回来,让家乡脱离贫困。
离开央视后,赵普将自己的首个电视节目—《百家姓》,也献给了家乡的安徽卫视。
“我做电视二十多年,做得够够的,所以电视舞台对我并不是那么有吸引力,”他说,“家乡既然提出了诉求,好不容易从央视下来个人,那我就干嘛。”
手艺载道
赵普喜欢传统文化,练习书法三十多年的他,是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的总发起人兼主任,联合冯骥才、韩美林、马未都、钱文忠、方文山、汪涵、王刚、邹静之等文艺界人士,共同承担起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
他说,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一职与《百家姓》节目主持人,还有书法家的身份其实是一体多面,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
自2000年始主持北京电视台原创纪录片《传人》后,16年来,赵普一直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保持密切联系,探索保护和传承中国老手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这些老手艺就像濒危物种一样,消失了就再也没有了,这是很可怕的。”他说。
有一次,节目组准备到新疆拍摄一位90岁的老人。老人会用鱼皮做衣服,是这门传统手艺唯一的传承人。但是当他们赶到时,老人已经去世了,“当时看见她做衣服的工具还在,但是没人能说得清这些工具是怎么用的,这意味着世界上又一个‘手工艺大熊猫’没有了。”赵普倍感遗憾。
他发起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志在解决手艺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中国在这三十年发展中剧烈转型,最可怕的是没有文化托底,比没有文化还可怕的是没有承载(文化)的东西,就像站在浮萍上一样,不知道根在哪里。”
基于多年的观察与研究,他认为手艺人要生存发展,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扶持,而要借助一种可复制的市场模式,让手艺人能够通过手艺养活自己和家人,发展事业、传承手艺,从而得到较为丰厚的市场回报,进而吸引年轻人学习、传承手艺。
他将此总结为三句话: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分享是最好的传播。在互联网时代,赵普选择与“东家”APP合作,将其作为中心首个“互联网产业示范点”,这是一个纯粹的电商平台,就像一个线上的手工艺品市集。 他认为,在消费升级的今天,其顶端就是文化消费,文化消费的初级就是道具消费,“手艺载道,我们卖的这些东西本质上就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道具。”
“东家”APP专注于匠人和手工艺品,目前已有3000多位匠人入驻,以精美雅致的手工艺品吸引喜欢精致东方生活美学的人群消费。时尚女魔头苏芒是“东家”的“脑残粉”,目前已经在平台消费一百多万,得知是赵普和他的团队在做这件事,“感动得不得了,”她对赵普说,“你们做了一件多么有情怀的美好的事啊,我要拿出所有的资源来帮你们推广。”
赵普对此并不感到奇怪,“真正喜爱传统文化的人一定会有这种深入骨髓的感受,”他相信这就是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中华文化,其来有自,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是要留下印记的,我只是从手工艺这里找了一个突破口。”除了“东家”APP这个互联网示范项目点,赵普还带领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与宝马中国达成合作,计划10月份开展“中国文化之旅”,目前已经探访了二十多个项目,包括酱油制作、纸、民俗表演等。
“要感谢给你机会让你帮助的人”
赵普不认为自己是职业公益人,“公益人是媒体给你的一个美誉,你不能认,我做的工作坦率讲跟邓飞他们还差得很远。”
他称自己为“陷入迷途的公益人”。“公益的路越走越远,就有越来越多的难题需要探索、解决,”他说,“并不是说我看不到光明,而是通向光明有很多条路,你走哪一条才能给别人最好的帮助?”
他一直没把做公益看得有多么不寻常。早年有记者采访他,问及做公益的初衷,他回答“要出名,出好名”。“很多人不理解,就会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直白,这还是好的,不好的直接就说这个人赤裸裸。”但赵普说这就是真实的自己,他有着新闻人固有的理性和客观,很抵触感动这件事,更享受做公益时,挑战未知的实现感。
赵普现在经常跟身边的小伙伴讲,“现在做公益的心态,首先得感恩对方,你得明白是人家给你机会,人家不让你帮助,你还美、还瑟什么?感恩是谢谢你给我们机会,可以平等对话,互相实现。”这源于他内心深处对人性、对个体的尊重。
赵普出生于1971年,记事儿时正值文革末期,清理“三种人”之风甚烈。他清楚地记得,白天还端着碗到邻居家串门,晚上回到家大人就说不能去了,“那时候就想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去呢?他家是坏人么?大人也讲不清楚。”
童年的经历给赵普的心里留下阴影,“就觉得人与人之间不友好,小孩子的是非观只有好人坏人之分。”赵普的父母当时是省城下放干部,家教很好,早早给他种下了善的种子,让他领悟到对人的尊重和对善良的坚守。
“如果没有尊重,到人家病房里一沓一沓钞票扔床上然后合影拍照?不能还人以尊严,做公益没有任何意义。”他说,“把这个观念移植到其他社会组织也是一样,比如医院里医生就只是救人么?错了,医生不一定能救活每个人,但是过程中一定要给病人尊重和安慰,给他该有的体面。这就是人文关怀嘛!”
做公益这么多年,赵普很少对个体“施善”,对于网络上的个人求助信息,他很少转发捐助。他认为对一个人的救助可能会刺激一群人,激发他们内心的不平衡感:什么时候自己能遇到一个总理或名人来为我呼吁?“残酷一点讲这是‘非善’的,更是没有效率的。”赵普说。
赵普从央视离职时,同事王石川撰文送别:央视少了一个主播,一个有情怀的主播,一个有正义感的主播,一个有公民精神的主播。
赵普却没有任何遗憾,“央视成就了我,但人不能永远寄生在平台之下。”他也不认为自己离开央视就是离开媒体,现在偶尔仍会对时事进行评论。“实际上是离不开的,做媒体、做公益都是我的社会理想,只不过使用的手段和表达方式不同。”
人们总会反复提起他在2008年播报汶川地震新闻时的哽咽,“我有点烦,”他说,“这是一个悲哀。”在他看来,那只是面对灾难时一个正常人的反应而已。“为什么大家反复提?就是因为在媒体面孔里这是稀缺的。如果大家都在正常表达,这有什么好提的呢?”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赵普却不在乎外界对他或褒或贬的评价,“我认为所做的一点一滴甚至失败都是有价值的,要是不迈出这一小步,怎么知道下一步是什么?”
在他的计划里,这两年准备做“加法”,尝试各种公益的路径和可能性。除了目前已经开展的项目,他正在筹划一个国际性的助农扶贫项目。而未来,他会做减法,“有一些取舍,但公益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