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归田园是中国古代文人最热衷的话题,在他们对山水、田园的感怀中,也是中国人流传千百年的一种梦,我们没有乌托邦,但有桃花源。
50年前,一批西方年轻人用公社式群居和流浪的方式,试图探索现代城市生活新的出路,除了拥有汽车、房子、更多的物质之外,我们还需要什么?在1967年“爱之夏”的嬉皮士风潮下,现代生活的乌托邦俨然有了更多新选择。
寻找生活的更多可能,回归田园,建设乌托邦,50年来,成为很多人的现代梦。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
“原始共产主义”的懒人部落
懒人部落,是一个提倡慢节奏“农耕式生活”的松散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历史学家秦晖先生《田园诗与狂想曲》一书中所描述的千百年农民社会,而是一群城市中产阶层力图“返璞归真”的现代选择。
文‐本刊记者 钮小雪
2005年,劳少萍联合了9户人家在广州郊外的帽峰山下开始了懒人部落的尝试。在这座百亩的庄园里,他们开荒种菜,挖鱼塘养鸡鸭。房子起初用砖瓦和树木盖,后来因为有蛇、虫等动物入侵就改用了混凝土,再在房子外表加上一些树皮和草木,这样看上去像个“原始部落”。
这个“原始部落”的主人实际上是城市中一群“中产阶层”,曾经在城市中从事着各种职业。农庄的劳作,更像是一种对生命的新追求。
懒人们栖居后,白鹭飞回来了
懒人部落的生活规则,和许多有机农场不同。
他们试图实践一种和城市生活规则完全不同的理想,他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过着“原始社会的共产主义”式的生活。
对待垦种,他们不追求产量、经济效益,更看重和自然的联系。
创始人劳少萍称自己与虫子们、田鼠们和平共处,种菜不用农药,甚至连生态农药诸如辣椒水、大蒜水都不用。
“因为它们也是生命,也要生存”。每当豆荚长到颗粒饱满时,虫子便闻风而至,一串豆荚7颗豆,每颗豆子上都趴着一条虫,就像7个音符,吃得整整齐齐。每当玉米灌浆的时候,田鼠就哧溜哧溜往上爬,剥掉玉米外面的那层衣,把玉米粒吃得干干净净,剩下一根根光秃秃的秆高高地立着。
一开始,看到劳动成果被窃取,劳少萍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后来逐渐摸索出规律:生菜、油麦菜、芥蓝、香菜不惹虫子,白菜、菜心和苦瓜特别惹虫。
“像白菜,以广州的气候肯定是无法长大就会被虫子吃光的,你吃这些菜就等于吃农药。”
虫子们只会吃成熟的豆荚,于是懒人们吃嫩的,留给虫子们吃老的,田鼠们吃灌浆的玉米,懒人们便提早掰开玉米衣看有没有灌浆。但是田鼠们还是很聪明,它们知道哪颗玉米是灌浆的,知道哪块地里可以挖到红薯。
“反正我们也吃不完,我们吃,它们也吃,大家和谐共处。”劳少萍说。
她还挖了两个鱼塘,扔进一群鱼苗后就让它们自生自灭,劳少萍说,其实水里有微生物的,它们自己可以生存,不用去担心。当时村口有家养猪场,5块钱一袋猪粪,劳少萍就扛回来种菜。
当地农民告诉他们,湖边很久没有白鹭了,懒人们栖居在此一两年后,白鹭又飞回来了。
“我们不是隐士,也不是逃避生活,而是选择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懒人部落也不是组织,就是一群认同我们理念的人在一起,朋而不党。”
“懒人部落”的庄主龙兆忠形容自己的新生活:懒人部落没有教条、章程抑或是管理,互相之间没有利益之争,不考虑分配,不算账,像家人一样相处。所谓“庄主”也就是称呼而已,大家都自觉认同一些共同的理念:简单、自由、互助、生态地可持续生活。实际上,“懒”的概念不是懒惰,而是一种自由闲散的状态。
人需要阳光、空气、健康的食物和爱
多年前,龙兆忠和劳少萍相识于青海的旅途中。
作为私营企业老板的龙兆忠一直酷爱旅游,他认为,旅游是个停顿的过程,与大自然接触,会有很多感悟,也会有时间去思考自己想做什么。那一年,龙兆忠到达罗布泊时,看到那黄浪滚滚的沙漠和天地,忽然顿悟,“与沙漠相比,人是如此渺小,算啥玩意啊?平时还要为那鸡毛蒜皮、勾心斗角的事情去计较,多么的愚昧。”
2011年12月,龙兆忠返粤是为卖掉他经营近20年的公司。周围人都觉得他脑子有病,或怀疑他是不是经历什么打击创伤了,他不置可否,“一年前搬去云南时,我还有些犹豫,留着公司,但是经历这一年,我已经清楚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
早年从事媒体工作的劳少萍,因疾病缠身辞去公职,在旅途中她不断反思,人类为什么会招惹那么多疾病和痛苦?人类真的需要那么多文明进展的东西么?
“我开车,释放那么多废气,最后还不是自作自受。车坏了,我还不高兴。很多问题是自己把自己逼成内伤,我可以不消耗那么多能源,过很简单很生态的生活,简单生活会让人觉得轻松,就会愉悦和快乐,没有那么多怨气,心就会阳光,就不会有那么多疾病。”
许多人会觉得他们想得很美,这样的生活需要好多钱。“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不是等好多钱了才做。”
劳少萍是狮子会会员,常去做临终关怀的义工,对生命,她渐渐有了自己认定的价值。“很多人都会说死亡离得很远,从来不去思考,觉得拼命工作就是对家庭的爱和负责,当生命都没有的时候又后悔,如果生命再来……我觉得,‘如果’是个失败者的句式,人生绝对没有如果,也不可能给你重来,只有后果和结果,而且是你自己的选择。”
劳少萍的这一想法与龙兆忠不谋而合,一群志趣相投的人慢慢聚在一起建立了这样一个理想家园。
“其实人需要的就是阳光、空气、健康的食物和爱,人应去感受这些需要的东西,那些曾经极力追求的东西都没那么重要。”龙兆忠说。
云南的新懒人部落
懒人部落至今只是一小撮人,他们开放地接纳外人,但并不在乎外界的看法。据说,只要是喜欢简单生活的人,只要来过就不想回去了,而那些喜欢成功感、成就感的人,在这里就会觉得落寞,被社会抛弃。
龙兆忠认为,懒人部落并没有脱离社会,只是选择一个比较适合的土壤,为自己的生活而工作,而不是为工作而工作,“有一些很奥秘的东西,当你不去想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得到的比你想的更容易。有付出,得到是必然的。”
劳少萍停掉了她工作以来20多年的医疗保险。对她而言,生老病死基本不是问题,这是自然的过程,无疾而终是最好的状态。“所有病都是你的不平衡的压力、生活的不规律招惹的。其实,每天沐浴着阳光,呼吸新鲜空气,吃着健康食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是不会那么容易生病的。”
当个人奋斗和财富积累达到新的阶段,龙兆忠和劳少萍毅然选择了另一种生活,“在有了足够生活的能力之后,许多人已经不敢再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
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来到云南束河古镇,发现这里气候环境更加宜居。一群人买下了一个苹果园和一个小山坡,开辟了另外一个懒人部落。
懒人部落里没有钟表。每天清晨,鸡一叫就起床,种菜、浇花、喂鸡、吃饭,然后听音乐爬爬山,或者写写东西,以茶会友,聊天、干活,是生活的常态。“在这里,时间是奢侈品,是用来享受的;在城里,时间是资本,是用来赚钱的。” 龙兆忠享受着时间,享受着一种城市人难以体会的“忙碌”。
“用文字描述起来似乎很无聊,但其实你会发现这种生活很忙,因为总有事情要做。邻居要你帮个忙搬花盆啊,整一下院子啊,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很多小的生活细节都是一起共同完成的,这种感觉很舒服。劳动的过程中也是一种‘给’,在这种自给自足的过程中你会有一种满足感,这才是生活。”龙兆忠说。
12月的广州,冬日的阳光和煦。我和龙兆忠与劳少萍在一座公寓中见面。
这是一座上了年纪的公寓,沉静而雅致,青灰的砖墙上挂着些许字画,中式的木质家具与欧式的铁艺灯具相映成趣,餐桌上摆着一排排红酒,茶几上卧着一垛垛书。开水壶在角落里咕嘟咕嘟地呜咽着,茶香袅袅地氤氲。
午后阳光的影子躺在茶几上,几尾金鱼在鱼缸中闪腾着,如几抹曼妙的色彩晕染水中。一切显得慵懒、惬意。我听着龙兆忠讲述着他们的生命新状态。
目前,龙兆忠将于云南的懒人部落辟出两间开了旅社,游客络绎不绝,光租赁的收入养活一家已绰绰有余。游客们发现他不以营利为目的时,反而跟他们相处得格外融洽。
在这里,虽然形形色色的人来来往往,但很多内心的东西已经达到共识,有一些话题他们很少谈:票子、房子、车子和厂子,虽然聊起来天南海北,但如果有人无意间聊到这类话题时,就自然发现这样的话题没有市场。
龙兆忠感到是一种正能量的气场维持着这样一个群体。“这里的人们都会自觉帮助别人,当你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你会拥有强大的正能量,会吸引更多同频道的人,在这样的气场下,你不会为蝇头小利所蛊惑,你的视野会宽广,人生也会走得更远。”
50年前,一批西方年轻人用公社式群居和流浪的方式,试图探索现代城市生活新的出路,除了拥有汽车、房子、更多的物质之外,我们还需要什么?在1967年“爱之夏”的嬉皮士风潮下,现代生活的乌托邦俨然有了更多新选择。
寻找生活的更多可能,回归田园,建设乌托邦,50年来,成为很多人的现代梦。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
“原始共产主义”的懒人部落
懒人部落,是一个提倡慢节奏“农耕式生活”的松散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历史学家秦晖先生《田园诗与狂想曲》一书中所描述的千百年农民社会,而是一群城市中产阶层力图“返璞归真”的现代选择。
文‐本刊记者 钮小雪
2005年,劳少萍联合了9户人家在广州郊外的帽峰山下开始了懒人部落的尝试。在这座百亩的庄园里,他们开荒种菜,挖鱼塘养鸡鸭。房子起初用砖瓦和树木盖,后来因为有蛇、虫等动物入侵就改用了混凝土,再在房子外表加上一些树皮和草木,这样看上去像个“原始部落”。
这个“原始部落”的主人实际上是城市中一群“中产阶层”,曾经在城市中从事着各种职业。农庄的劳作,更像是一种对生命的新追求。
懒人们栖居后,白鹭飞回来了
懒人部落的生活规则,和许多有机农场不同。
他们试图实践一种和城市生活规则完全不同的理想,他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过着“原始社会的共产主义”式的生活。
对待垦种,他们不追求产量、经济效益,更看重和自然的联系。
创始人劳少萍称自己与虫子们、田鼠们和平共处,种菜不用农药,甚至连生态农药诸如辣椒水、大蒜水都不用。
“因为它们也是生命,也要生存”。每当豆荚长到颗粒饱满时,虫子便闻风而至,一串豆荚7颗豆,每颗豆子上都趴着一条虫,就像7个音符,吃得整整齐齐。每当玉米灌浆的时候,田鼠就哧溜哧溜往上爬,剥掉玉米外面的那层衣,把玉米粒吃得干干净净,剩下一根根光秃秃的秆高高地立着。
一开始,看到劳动成果被窃取,劳少萍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后来逐渐摸索出规律:生菜、油麦菜、芥蓝、香菜不惹虫子,白菜、菜心和苦瓜特别惹虫。
“像白菜,以广州的气候肯定是无法长大就会被虫子吃光的,你吃这些菜就等于吃农药。”
虫子们只会吃成熟的豆荚,于是懒人们吃嫩的,留给虫子们吃老的,田鼠们吃灌浆的玉米,懒人们便提早掰开玉米衣看有没有灌浆。但是田鼠们还是很聪明,它们知道哪颗玉米是灌浆的,知道哪块地里可以挖到红薯。
“反正我们也吃不完,我们吃,它们也吃,大家和谐共处。”劳少萍说。
她还挖了两个鱼塘,扔进一群鱼苗后就让它们自生自灭,劳少萍说,其实水里有微生物的,它们自己可以生存,不用去担心。当时村口有家养猪场,5块钱一袋猪粪,劳少萍就扛回来种菜。
当地农民告诉他们,湖边很久没有白鹭了,懒人们栖居在此一两年后,白鹭又飞回来了。
“我们不是隐士,也不是逃避生活,而是选择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懒人部落也不是组织,就是一群认同我们理念的人在一起,朋而不党。”
“懒人部落”的庄主龙兆忠形容自己的新生活:懒人部落没有教条、章程抑或是管理,互相之间没有利益之争,不考虑分配,不算账,像家人一样相处。所谓“庄主”也就是称呼而已,大家都自觉认同一些共同的理念:简单、自由、互助、生态地可持续生活。实际上,“懒”的概念不是懒惰,而是一种自由闲散的状态。
人需要阳光、空气、健康的食物和爱
多年前,龙兆忠和劳少萍相识于青海的旅途中。
作为私营企业老板的龙兆忠一直酷爱旅游,他认为,旅游是个停顿的过程,与大自然接触,会有很多感悟,也会有时间去思考自己想做什么。那一年,龙兆忠到达罗布泊时,看到那黄浪滚滚的沙漠和天地,忽然顿悟,“与沙漠相比,人是如此渺小,算啥玩意啊?平时还要为那鸡毛蒜皮、勾心斗角的事情去计较,多么的愚昧。”
2011年12月,龙兆忠返粤是为卖掉他经营近20年的公司。周围人都觉得他脑子有病,或怀疑他是不是经历什么打击创伤了,他不置可否,“一年前搬去云南时,我还有些犹豫,留着公司,但是经历这一年,我已经清楚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
早年从事媒体工作的劳少萍,因疾病缠身辞去公职,在旅途中她不断反思,人类为什么会招惹那么多疾病和痛苦?人类真的需要那么多文明进展的东西么?
“我开车,释放那么多废气,最后还不是自作自受。车坏了,我还不高兴。很多问题是自己把自己逼成内伤,我可以不消耗那么多能源,过很简单很生态的生活,简单生活会让人觉得轻松,就会愉悦和快乐,没有那么多怨气,心就会阳光,就不会有那么多疾病。”
许多人会觉得他们想得很美,这样的生活需要好多钱。“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不是等好多钱了才做。”
劳少萍是狮子会会员,常去做临终关怀的义工,对生命,她渐渐有了自己认定的价值。“很多人都会说死亡离得很远,从来不去思考,觉得拼命工作就是对家庭的爱和负责,当生命都没有的时候又后悔,如果生命再来……我觉得,‘如果’是个失败者的句式,人生绝对没有如果,也不可能给你重来,只有后果和结果,而且是你自己的选择。”
劳少萍的这一想法与龙兆忠不谋而合,一群志趣相投的人慢慢聚在一起建立了这样一个理想家园。
“其实人需要的就是阳光、空气、健康的食物和爱,人应去感受这些需要的东西,那些曾经极力追求的东西都没那么重要。”龙兆忠说。
云南的新懒人部落
懒人部落至今只是一小撮人,他们开放地接纳外人,但并不在乎外界的看法。据说,只要是喜欢简单生活的人,只要来过就不想回去了,而那些喜欢成功感、成就感的人,在这里就会觉得落寞,被社会抛弃。
龙兆忠认为,懒人部落并没有脱离社会,只是选择一个比较适合的土壤,为自己的生活而工作,而不是为工作而工作,“有一些很奥秘的东西,当你不去想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得到的比你想的更容易。有付出,得到是必然的。”
劳少萍停掉了她工作以来20多年的医疗保险。对她而言,生老病死基本不是问题,这是自然的过程,无疾而终是最好的状态。“所有病都是你的不平衡的压力、生活的不规律招惹的。其实,每天沐浴着阳光,呼吸新鲜空气,吃着健康食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是不会那么容易生病的。”
当个人奋斗和财富积累达到新的阶段,龙兆忠和劳少萍毅然选择了另一种生活,“在有了足够生活的能力之后,许多人已经不敢再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
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来到云南束河古镇,发现这里气候环境更加宜居。一群人买下了一个苹果园和一个小山坡,开辟了另外一个懒人部落。
懒人部落里没有钟表。每天清晨,鸡一叫就起床,种菜、浇花、喂鸡、吃饭,然后听音乐爬爬山,或者写写东西,以茶会友,聊天、干活,是生活的常态。“在这里,时间是奢侈品,是用来享受的;在城里,时间是资本,是用来赚钱的。” 龙兆忠享受着时间,享受着一种城市人难以体会的“忙碌”。
“用文字描述起来似乎很无聊,但其实你会发现这种生活很忙,因为总有事情要做。邻居要你帮个忙搬花盆啊,整一下院子啊,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很多小的生活细节都是一起共同完成的,这种感觉很舒服。劳动的过程中也是一种‘给’,在这种自给自足的过程中你会有一种满足感,这才是生活。”龙兆忠说。
12月的广州,冬日的阳光和煦。我和龙兆忠与劳少萍在一座公寓中见面。
这是一座上了年纪的公寓,沉静而雅致,青灰的砖墙上挂着些许字画,中式的木质家具与欧式的铁艺灯具相映成趣,餐桌上摆着一排排红酒,茶几上卧着一垛垛书。开水壶在角落里咕嘟咕嘟地呜咽着,茶香袅袅地氤氲。
午后阳光的影子躺在茶几上,几尾金鱼在鱼缸中闪腾着,如几抹曼妙的色彩晕染水中。一切显得慵懒、惬意。我听着龙兆忠讲述着他们的生命新状态。
目前,龙兆忠将于云南的懒人部落辟出两间开了旅社,游客络绎不绝,光租赁的收入养活一家已绰绰有余。游客们发现他不以营利为目的时,反而跟他们相处得格外融洽。
在这里,虽然形形色色的人来来往往,但很多内心的东西已经达到共识,有一些话题他们很少谈:票子、房子、车子和厂子,虽然聊起来天南海北,但如果有人无意间聊到这类话题时,就自然发现这样的话题没有市场。
龙兆忠感到是一种正能量的气场维持着这样一个群体。“这里的人们都会自觉帮助别人,当你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你会拥有强大的正能量,会吸引更多同频道的人,在这样的气场下,你不会为蝇头小利所蛊惑,你的视野会宽广,人生也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