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田园,现代梦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t1234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归田园是中国古代文人最热衷的话题,在他们对山水、田园的感怀中,也是中国人流传千百年的一种梦,我们没有乌托邦,但有桃花源。
  50年前,一批西方年轻人用公社式群居和流浪的方式,试图探索现代城市生活新的出路,除了拥有汽车、房子、更多的物质之外,我们还需要什么?在1967年“爱之夏”的嬉皮士风潮下,现代生活的乌托邦俨然有了更多新选择。
  寻找生活的更多可能,回归田园,建设乌托邦,50年来,成为很多人的现代梦。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
  
  “原始共产主义”的懒人部落
  
  懒人部落,是一个提倡慢节奏“农耕式生活”的松散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历史学家秦晖先生《田园诗与狂想曲》一书中所描述的千百年农民社会,而是一群城市中产阶层力图“返璞归真”的现代选择。
  
  文‐本刊记者 钮小雪
  
  2005年,劳少萍联合了9户人家在广州郊外的帽峰山下开始了懒人部落的尝试。在这座百亩的庄园里,他们开荒种菜,挖鱼塘养鸡鸭。房子起初用砖瓦和树木盖,后来因为有蛇、虫等动物入侵就改用了混凝土,再在房子外表加上一些树皮和草木,这样看上去像个“原始部落”。
  这个“原始部落”的主人实际上是城市中一群“中产阶层”,曾经在城市中从事着各种职业。农庄的劳作,更像是一种对生命的新追求。
  
  懒人们栖居后,白鹭飞回来了
  懒人部落的生活规则,和许多有机农场不同。
  他们试图实践一种和城市生活规则完全不同的理想,他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过着“原始社会的共产主义”式的生活。
  对待垦种,他们不追求产量、经济效益,更看重和自然的联系。
  创始人劳少萍称自己与虫子们、田鼠们和平共处,种菜不用农药,甚至连生态农药诸如辣椒水、大蒜水都不用。
   “因为它们也是生命,也要生存”。每当豆荚长到颗粒饱满时,虫子便闻风而至,一串豆荚7颗豆,每颗豆子上都趴着一条虫,就像7个音符,吃得整整齐齐。每当玉米灌浆的时候,田鼠就哧溜哧溜往上爬,剥掉玉米外面的那层衣,把玉米粒吃得干干净净,剩下一根根光秃秃的秆高高地立着。
  一开始,看到劳动成果被窃取,劳少萍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后来逐渐摸索出规律:生菜、油麦菜、芥蓝、香菜不惹虫子,白菜、菜心和苦瓜特别惹虫。
  “像白菜,以广州的气候肯定是无法长大就会被虫子吃光的,你吃这些菜就等于吃农药。”
  虫子们只会吃成熟的豆荚,于是懒人们吃嫩的,留给虫子们吃老的,田鼠们吃灌浆的玉米,懒人们便提早掰开玉米衣看有没有灌浆。但是田鼠们还是很聪明,它们知道哪颗玉米是灌浆的,知道哪块地里可以挖到红薯。
  “反正我们也吃不完,我们吃,它们也吃,大家和谐共处。”劳少萍说。
  她还挖了两个鱼塘,扔进一群鱼苗后就让它们自生自灭,劳少萍说,其实水里有微生物的,它们自己可以生存,不用去担心。当时村口有家养猪场,5块钱一袋猪粪,劳少萍就扛回来种菜。
  当地农民告诉他们,湖边很久没有白鹭了,懒人们栖居在此一两年后,白鹭又飞回来了。
  “我们不是隐士,也不是逃避生活,而是选择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懒人部落也不是组织,就是一群认同我们理念的人在一起,朋而不党。”
  “懒人部落”的庄主龙兆忠形容自己的新生活:懒人部落没有教条、章程抑或是管理,互相之间没有利益之争,不考虑分配,不算账,像家人一样相处。所谓“庄主”也就是称呼而已,大家都自觉认同一些共同的理念:简单、自由、互助、生态地可持续生活。实际上,“懒”的概念不是懒惰,而是一种自由闲散的状态。
  
  人需要阳光、空气、健康的食物和爱
  多年前,龙兆忠和劳少萍相识于青海的旅途中。
  作为私营企业老板的龙兆忠一直酷爱旅游,他认为,旅游是个停顿的过程,与大自然接触,会有很多感悟,也会有时间去思考自己想做什么。那一年,龙兆忠到达罗布泊时,看到那黄浪滚滚的沙漠和天地,忽然顿悟,“与沙漠相比,人是如此渺小,算啥玩意啊?平时还要为那鸡毛蒜皮、勾心斗角的事情去计较,多么的愚昧。”
  2011年12月,龙兆忠返粤是为卖掉他经营近20年的公司。周围人都觉得他脑子有病,或怀疑他是不是经历什么打击创伤了,他不置可否,“一年前搬去云南时,我还有些犹豫,留着公司,但是经历这一年,我已经清楚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
  早年从事媒体工作的劳少萍,因疾病缠身辞去公职,在旅途中她不断反思,人类为什么会招惹那么多疾病和痛苦?人类真的需要那么多文明进展的东西么?
  “我开车,释放那么多废气,最后还不是自作自受。车坏了,我还不高兴。很多问题是自己把自己逼成内伤,我可以不消耗那么多能源,过很简单很生态的生活,简单生活会让人觉得轻松,就会愉悦和快乐,没有那么多怨气,心就会阳光,就不会有那么多疾病。”
  许多人会觉得他们想得很美,这样的生活需要好多钱。“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不是等好多钱了才做。”
   劳少萍是狮子会会员,常去做临终关怀的义工,对生命,她渐渐有了自己认定的价值。“很多人都会说死亡离得很远,从来不去思考,觉得拼命工作就是对家庭的爱和负责,当生命都没有的时候又后悔,如果生命再来……我觉得,‘如果’是个失败者的句式,人生绝对没有如果,也不可能给你重来,只有后果和结果,而且是你自己的选择。”
  劳少萍的这一想法与龙兆忠不谋而合,一群志趣相投的人慢慢聚在一起建立了这样一个理想家园。
  “其实人需要的就是阳光、空气、健康的食物和爱,人应去感受这些需要的东西,那些曾经极力追求的东西都没那么重要。”龙兆忠说。
  
  云南的新懒人部落
  懒人部落至今只是一小撮人,他们开放地接纳外人,但并不在乎外界的看法。据说,只要是喜欢简单生活的人,只要来过就不想回去了,而那些喜欢成功感、成就感的人,在这里就会觉得落寞,被社会抛弃。
  龙兆忠认为,懒人部落并没有脱离社会,只是选择一个比较适合的土壤,为自己的生活而工作,而不是为工作而工作,“有一些很奥秘的东西,当你不去想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得到的比你想的更容易。有付出,得到是必然的。”
  劳少萍停掉了她工作以来20多年的医疗保险。对她而言,生老病死基本不是问题,这是自然的过程,无疾而终是最好的状态。“所有病都是你的不平衡的压力、生活的不规律招惹的。其实,每天沐浴着阳光,呼吸新鲜空气,吃着健康食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是不会那么容易生病的。”
  当个人奋斗和财富积累达到新的阶段,龙兆忠和劳少萍毅然选择了另一种生活,“在有了足够生活的能力之后,许多人已经不敢再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
  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来到云南束河古镇,发现这里气候环境更加宜居。一群人买下了一个苹果园和一个小山坡,开辟了另外一个懒人部落。
  懒人部落里没有钟表。每天清晨,鸡一叫就起床,种菜、浇花、喂鸡、吃饭,然后听音乐爬爬山,或者写写东西,以茶会友,聊天、干活,是生活的常态。“在这里,时间是奢侈品,是用来享受的;在城里,时间是资本,是用来赚钱的。” 龙兆忠享受着时间,享受着一种城市人难以体会的“忙碌”。
  “用文字描述起来似乎很无聊,但其实你会发现这种生活很忙,因为总有事情要做。邻居要你帮个忙搬花盆啊,整一下院子啊,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很多小的生活细节都是一起共同完成的,这种感觉很舒服。劳动的过程中也是一种‘给’,在这种自给自足的过程中你会有一种满足感,这才是生活。”龙兆忠说。
  12月的广州,冬日的阳光和煦。我和龙兆忠与劳少萍在一座公寓中见面。
  这是一座上了年纪的公寓,沉静而雅致,青灰的砖墙上挂着些许字画,中式的木质家具与欧式的铁艺灯具相映成趣,餐桌上摆着一排排红酒,茶几上卧着一垛垛书。开水壶在角落里咕嘟咕嘟地呜咽着,茶香袅袅地氤氲。
  午后阳光的影子躺在茶几上,几尾金鱼在鱼缸中闪腾着,如几抹曼妙的色彩晕染水中。一切显得慵懒、惬意。我听着龙兆忠讲述着他们的生命新状态。
  目前,龙兆忠将于云南的懒人部落辟出两间开了旅社,游客络绎不绝,光租赁的收入养活一家已绰绰有余。游客们发现他不以营利为目的时,反而跟他们相处得格外融洽。
  在这里,虽然形形色色的人来来往往,但很多内心的东西已经达到共识,有一些话题他们很少谈:票子、房子、车子和厂子,虽然聊起来天南海北,但如果有人无意间聊到这类话题时,就自然发现这样的话题没有市场。
  龙兆忠感到是一种正能量的气场维持着这样一个群体。“这里的人们都会自觉帮助别人,当你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你会拥有强大的正能量,会吸引更多同频道的人,在这样的气场下,你不会为蝇头小利所蛊惑,你的视野会宽广,人生也会走得更远。”
其他文献
在美国,如果没有公益组织占10%就业的人们在折腾这些事,那社会矛盾和冲突肯定要远比现在大得多。而在中国,很多人对现代公益知之甚少——他们只是把这个伟大的事业,放在很小的概念里面来量化和质化。    现代公益:  不仅是“好人好事”  现代公益不等于传统慈善,也不等于好人好事,更不等于学雷锋。但是在中国,这四者基本是一回事,其实外延是一个比一个小的。“现代公益”的含义范围很宽广,但到了“慈善”,很大
期刊
我们没有听到过可可西里的枪声,即使电影《可可西里》如何逼真,我们都无法想象得到,枪声中,为一个动物族群的生命,将自己的生命融化在荒原之上的汉子们那一秒钟的神形。  有“藏羚羊的保护神”之称的治多县“野牦牛队”,其雏形成立于1992年,昔日的60多名队友或将生命、或将青春留给了可可西里,有些甚至入狱。他们是一群正在被遗忘的人。     如今他们都远离可可西里。只有当英雄的杰桑·索南达杰再次进入公众视
期刊
倾听TED  1984年,“TED”创立了,这是一个旨在传播思想的非营利性组织。所谓TED,是英文technology(技术), entertainment(娱乐), design(设计)三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每年春季,将有众多科学家、设计师、文学家、音乐家在TED大会上分享,每人只有18分钟,讲述他们关于科技、 社会、人的思考。目的是“传播一切值得传播的思想”。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的“T
期刊
“公益旅行”, 以旅行之名,行义工之职,助需要之人。以“旅游大省”著称的云南拥有丰富旅游资源、活跃的NGO组织,以及由大学生和白领组成的志愿者团队,通过公益旅游,带动经济相对落后的边疆地区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情况的发展。    “公益旅行”也叫“义工旅行”,主张旅行者在旅游中承担社会责任,如参与保护野生动植物,或帮助目的地改善卫生、教育、文化状况。以旅行之名,行义工之职,助需要之人。  谈及“公
期刊
试想想这么一个情景:朋友跟你说,介绍你认识一对完美伴侣,你怀着对郎才女貌的想象去到咖啡座,见到的是两名英俊男子或一对时尚美女牵手相迎。随后,你兴致勃勃秀出省吃俭用几个月买回来的名牌衣包,得到的却不是预期的欣羡赞赏,而是朋友们困惑不解的追问——“你的上衣品牌正给我们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个包包是在血汗工厂生产出来的,为什么你选择消费它们?”再然后,又有人告诉你,当你还在为实现一个小小梦想努力工作赚钱
期刊
2011年7月、8月,民间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先后公布两份针对国际知名品牌的调查报告《时尚之毒—全球服装品牌的中国水污染调查》、《毒隐于衣—全球品牌服装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调查》。  报告指出,阿迪达斯、耐克、李宁等多家国际国内知名服装品牌在中国的两家供货商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含有能够干扰内分泌并影响生殖系统的环境激素类物质;如上品牌的产品中也被检出环境激素NPE和NP。  在环境污染和健康威胁之外,如上
期刊
大爱压岁的精神已经处处体现在美国的每个角落。仿佛每个人都可以是那仁慈而神秘的圣诞老人,帮助人们实现节日的愿望。    假日的“索要”  圣诞节来临。人们行色匆匆,往返于各大超市、商场采购圣诞装饰、食物和礼物。沃尔玛超市门外,一位男子穿着“救世军”(Salvation Army)的工作制服,左手提着一个小红桶, 右手不停地摇着小铃铛。“祝您假日愉快,向救世军捐款,帮助社区极度贫困的家庭也过一个愉快的
期刊
有人在纪录片《现成品》里看到个人崇拜的复活,有人看到符号学,有人看到政治,有人看到意识形态,还有的人因为人物的卑微而再也看不下去。而张秉坚说,“透过镜头我看到了一种变迁,这种变迁过程在中国历史上往往会兴师动众和头破血流,但是在玩世不恭的今天,一种幼稚的、赤裸裸的和廉价的自娱自乐行为轻松地完成了这种变迁。”    2011年,奥地利维也纳国家电影资料馆举办了一个以“中国电影和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影展
期刊
2010年12月27日,由当红影星吴彦祖主演的90秒短片《一触即发》在网络首映,瞬间点燃“微电影”的传播火种。此后,一场明星草根全参与,政府民间齐互动的微电影热潮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铺开。  关于“微电影”,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官方或权威的解释。无论怎样,它必须同时具有“微”和“电影”的双重特征:它既有电影的完整形态(如完整的策划、制作体系和故事情节),又具有微小的特性。一般来说,时长为30秒至30
期刊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独立纪录片策展人。曾导演多部电影及纪录片,著有多本和电影、纪录片相关的著作。    马拉松男孩Marathon Boy(美/印/英)  导演:Gemma Atwal    这部史诗般的纪录片记录了一位具有超人运动天赋的印度贫民窟男孩五年的成长故事。男孩Budhia Singh在两岁时被她母亲卖给街头小贩,幸运的是,一位在贫民窟经营孤儿院的运动教练Biranchi营救了他。B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