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本文从开展自习研讨课的理念、基本步骤、教师在研讨课中扮演的角色、研讨课中注意的问题等四方面简要阐述了自习研讨课开展的意义以及必要性。
关键词:自习研讨 自主 合作 探究 高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004-01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听教师的讲解,每天八节课中有五六节课在听课。因此,所剩无几的自习课就显得格外珍贵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不会的问题,而通常自习课是不允许学生自由讨论的,因此,学生的许多问题就会在无声中消失掉。怎样才能让学生及时地解决遇到的问题,每天安排一节自习研讨课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下面我浅谈一下如何开展高中自习研讨课。
1 研讨课的理念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力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学习分为,简单的认知学习、复杂的认知学习、高级的认知学习。高级的认知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过程,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维。这是学习形成创造能力的核心。
现代教育理论中的“教学合一”教学思想是教育实践工作者首要遵循的行动原则。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是由“重教”转向“既重教,更重学”,并且强调对学生学习技术与策略的关注。这种趋势是对教学本质要义的回归。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的创新。创新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改变、创新思维或技法的形成。
正是据此,自习研讨课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
2 研讨课的基本步骤
首先,确定研讨的目的和内容,即学什么;但要注意层次性,包括成绩优异学生、中等学生与后进生达标度要有所区别;变化性,包括预定性目标与不确定性目标。确定研讨的目的和内容,还要做到先预习,由教师事先布置好研讨的内容。包括预习继续学习的心情、预习的重点内容、预习的方法和技能、个人的想法或建议等。预习帮助学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心情,而好心情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明确学习的方式方法,即怎么学;研讨课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角色对换,让学生体会当老师的感觉,增强自信心。探究解决问题可分为多种形式包括个人独探、同伴互探、小组齐探、师生同探、全班共探等五个方面。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是如何监控管理学生活动、如何分组、如何指导个别人。
分组在研讨课中起关键性作用。分组能培养学生的勇气、表达能力、团结精神、合作的技能。分组后的小组成员要学会倾听,学会谦让,学会合作,学会负责。组与组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应较接近。不可将成绩好的学生全分到一组,亦不可将成绩差的学生全分到一组。如果这样分,会导致学习成绩较高的组讨论的激烈,学生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成绩较差的组则因不知讨论的目的和内容,而沦为闲聊娱乐组。
小组内学生的成绩应该各个层次的都有,以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为组长,4~5名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为主体,每组应有1~2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各小组的组长不仅负责为同学讲题,对本组的研讨内容,纪律卫生都有管理权力。这也能大大锻炼的学生的领导能力。这样可以使先进带动后进,成绩好的同学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其它同学讲题。也可以大幅提高中等成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重新找回自信,从而投入到学习中。
因为学习较差的学生多数不好意思向教师请教,觉得自己成绩不好教师不会告诉自己,或是自己向老师请教还听不懂不好意思,诸多因素导致学困生逐步走向恶行循环。而分组讨论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之间的请教地位时平等的,没有身份的差别,即使不会也没有多大关系。从而大大激发了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组时要打破平时规矩整齐的桌椅排列方式,采取圆桌的形式,学生围成一个圆圈,这样更好进行交流。
最后,总结研讨后的成果,即学的效果。在研讨取得一定成果后,教师应进行总结。总结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训练点与升华点,经常性的总结能够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学习,达到策略性学习的层次。总结吸收包括自我总结、同伴补充、教师点拨、总结的内容包括知识的掌握、情绪的变化、品行的调整、性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五个方面。还要让学生在自我总结中学会自我评价,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吸纳,这是课本之外却在人生之中的大事,也是不确定性学习目标的重要方面。
教师在学生总结时要做精练的点拨,将学会的知识应用迁移到同类问题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发展学生的学习及创造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认知建构。教师对学习进度与难度的合理配置,使得学生人人都有一种成功感,这是乐学的心理基础。
3 教师在研讨中扮演的角色
“教”的重点在于为“学”服务,要把精力放在如何促进学上。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案,学习什么,怎样学习。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成为一名顾问、交流意见的参与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帮助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研讨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师辅之,在时间上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生活动不能少于25 min。为保证学生活动的流畅性,教师要做到:延缓评价、宽待错误、创造机会、热情鼓励。
研讨课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为浅层次,主动性的发挥质量为深层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追求热闹场面,要以高质量的问题来激活学生高质量的思维。上述种种,都有赖于教师对自身行为的研究与调控,有赖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现状、学习环境、学习心态的研究与设计。正因如此,教师才具有“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将表现为高效的“引导”功能,这也是研讨课对教师角色的定位
4 研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4.1 组长缺乏组织才能
组长的选择应是各科成绩都较好的学生,并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在学生中有威信,学生能够信服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如果组长只是学习成绩较高,表达能力较差,这组的讨论可能流于形式,因此,需要1~2名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辅助,以达到研讨的目的。
4.2 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参与
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可能不愿意参与到讨论中,因为自己会得东西少,在讨论中没有发言权,所以可能在初期的几次研讨后,成绩较差的学生就又被甩出队伍。针对这类情况,教师需要引导组长及大多数同学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先由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切不可对这类同学置之不理,把它们排斥在外,否则,对这类学生的心理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也不利于班级管理。
总之,在新课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成为未来学习的主流,我们应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及管理模式,对高中自习研讨课做积极地探索。
关键词:自习研讨 自主 合作 探究 高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004-01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听教师的讲解,每天八节课中有五六节课在听课。因此,所剩无几的自习课就显得格外珍贵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不会的问题,而通常自习课是不允许学生自由讨论的,因此,学生的许多问题就会在无声中消失掉。怎样才能让学生及时地解决遇到的问题,每天安排一节自习研讨课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下面我浅谈一下如何开展高中自习研讨课。
1 研讨课的理念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力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学习分为,简单的认知学习、复杂的认知学习、高级的认知学习。高级的认知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过程,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维。这是学习形成创造能力的核心。
现代教育理论中的“教学合一”教学思想是教育实践工作者首要遵循的行动原则。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是由“重教”转向“既重教,更重学”,并且强调对学生学习技术与策略的关注。这种趋势是对教学本质要义的回归。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的创新。创新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改变、创新思维或技法的形成。
正是据此,自习研讨课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
2 研讨课的基本步骤
首先,确定研讨的目的和内容,即学什么;但要注意层次性,包括成绩优异学生、中等学生与后进生达标度要有所区别;变化性,包括预定性目标与不确定性目标。确定研讨的目的和内容,还要做到先预习,由教师事先布置好研讨的内容。包括预习继续学习的心情、预习的重点内容、预习的方法和技能、个人的想法或建议等。预习帮助学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心情,而好心情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明确学习的方式方法,即怎么学;研讨课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角色对换,让学生体会当老师的感觉,增强自信心。探究解决问题可分为多种形式包括个人独探、同伴互探、小组齐探、师生同探、全班共探等五个方面。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是如何监控管理学生活动、如何分组、如何指导个别人。
分组在研讨课中起关键性作用。分组能培养学生的勇气、表达能力、团结精神、合作的技能。分组后的小组成员要学会倾听,学会谦让,学会合作,学会负责。组与组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应较接近。不可将成绩好的学生全分到一组,亦不可将成绩差的学生全分到一组。如果这样分,会导致学习成绩较高的组讨论的激烈,学生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成绩较差的组则因不知讨论的目的和内容,而沦为闲聊娱乐组。
小组内学生的成绩应该各个层次的都有,以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为组长,4~5名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为主体,每组应有1~2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各小组的组长不仅负责为同学讲题,对本组的研讨内容,纪律卫生都有管理权力。这也能大大锻炼的学生的领导能力。这样可以使先进带动后进,成绩好的同学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其它同学讲题。也可以大幅提高中等成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重新找回自信,从而投入到学习中。
因为学习较差的学生多数不好意思向教师请教,觉得自己成绩不好教师不会告诉自己,或是自己向老师请教还听不懂不好意思,诸多因素导致学困生逐步走向恶行循环。而分组讨论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之间的请教地位时平等的,没有身份的差别,即使不会也没有多大关系。从而大大激发了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组时要打破平时规矩整齐的桌椅排列方式,采取圆桌的形式,学生围成一个圆圈,这样更好进行交流。
最后,总结研讨后的成果,即学的效果。在研讨取得一定成果后,教师应进行总结。总结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训练点与升华点,经常性的总结能够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学习,达到策略性学习的层次。总结吸收包括自我总结、同伴补充、教师点拨、总结的内容包括知识的掌握、情绪的变化、品行的调整、性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五个方面。还要让学生在自我总结中学会自我评价,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吸纳,这是课本之外却在人生之中的大事,也是不确定性学习目标的重要方面。
教师在学生总结时要做精练的点拨,将学会的知识应用迁移到同类问题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发展学生的学习及创造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认知建构。教师对学习进度与难度的合理配置,使得学生人人都有一种成功感,这是乐学的心理基础。
3 教师在研讨中扮演的角色
“教”的重点在于为“学”服务,要把精力放在如何促进学上。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案,学习什么,怎样学习。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成为一名顾问、交流意见的参与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帮助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研讨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师辅之,在时间上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生活动不能少于25 min。为保证学生活动的流畅性,教师要做到:延缓评价、宽待错误、创造机会、热情鼓励。
研讨课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为浅层次,主动性的发挥质量为深层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追求热闹场面,要以高质量的问题来激活学生高质量的思维。上述种种,都有赖于教师对自身行为的研究与调控,有赖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现状、学习环境、学习心态的研究与设计。正因如此,教师才具有“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将表现为高效的“引导”功能,这也是研讨课对教师角色的定位
4 研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4.1 组长缺乏组织才能
组长的选择应是各科成绩都较好的学生,并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在学生中有威信,学生能够信服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如果组长只是学习成绩较高,表达能力较差,这组的讨论可能流于形式,因此,需要1~2名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辅助,以达到研讨的目的。
4.2 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参与
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可能不愿意参与到讨论中,因为自己会得东西少,在讨论中没有发言权,所以可能在初期的几次研讨后,成绩较差的学生就又被甩出队伍。针对这类情况,教师需要引导组长及大多数同学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先由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切不可对这类同学置之不理,把它们排斥在外,否则,对这类学生的心理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也不利于班级管理。
总之,在新课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成为未来学习的主流,我们应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及管理模式,对高中自习研讨课做积极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