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散文创造形象的一般有四种。掌握这四种方法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历史真实与文字加工有机结合
此种方式以《史记》为代表。《史记》作为历史著作在文学虚构方面必然要受到较多的限制。虽然司马迁具有严肃的史学态度,但他也并非只是简单地记录历史事件。司马迁十分重视塑造人物形象与描写人物个性,以便宜使他笔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能更加生动感谢人。一方面,司马迁善于精心剪裁——在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再现历史场景和人物活动;另一方面,为了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和增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司马迁常常在叙述和描写细节方面运用文学虚构——采用典型的文学叙事方法烘托场景,渲染气氛,塑造人物。
例如,“项羽之死”是项羽败亡的典型事件,司马迁就不惜笔墨运用生动的文学表现手法将其写得跌宕起伏与多彩多姿。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科?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苦何!”歌数阙,美人和这。项五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面对“四面楚歌”时的活动是“惊”→“起”→“饮”→“歌”→“泣”。司马迁仅用五个动词便刻画出了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给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废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财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这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之。”乃分其骑以为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项骑驰下,其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这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这段文字被评论家概括为“东城快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层意思:⑴溃围南走,汉军平明方觉——说明项王真“神人”也,谁不佩服!⑵渡淮之后,能属者令百余人——惶惶如增值家之犬,岂不狼狈!⑶倒行逆施,田父相给——跑到东城仅剩28人,可见人心丧尽。⑷死到临头,尚不觉悟,还以为“天之亡我,非战这罪”——执迷不悟,可叹之至。⑸英雄欲进行最后的表演,以重温昔日的辉煌——完全是困兽之犹斗。至此,一个自负、勇武的项羽形象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二、铺排渲染,语言整齐峻拔
此种方式以《阿房宫赋》为代表。《阿房宫赋》对阿房宫的铺陈与描写真可谓景物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阿房宫赋》开篇第一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突兀有力,用韵急峻,先声夺人,给人以“泰山压顶之感”,不仅简洁地交代了阿房宫的气势,还的马全文置于国家兴亡、朝代更替的历史高度。接着,作者采用“摄像”技术多角度地带领读者以视觉感受了阿房宫的宏大与精致。其中,“覆压……”“骊山……”两句从高空俯瞰,描绘了阿房宫占地之广与规模之大;“廊腰……”一句仰观重楼叠阁,展现了长廊、高檐的非凡气势;“盘盘焉……”一句把镜头拉长拉阔,以宏观的视角远摄了一组组亭台楼阁;“长桥……”“复道……”两句则让读者的视野随“摄像机”的镜头推转,把读者直接带入了缤纷的图画之中。就这样,作者先总后分,由远及近,虚实结合,逐一展示了阿房宫的达观伟壮丽、内外奇观与丰姿盛态。
三、语言描写法
此种方式以《西门豹治邺》为代表。《西门豹治邺》中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策略十分精妙。一是安排周密。西门豹先是以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为由救了新娘,接沣又以派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为由惩办了巫婆。二是不动神色。文中,西门豹先假装客气,接着便以“麻烦”那些恶人去跟河伯“说一声”为由在不动神色中坚决地将恶人扔进了漳河。三是假戏真做。西门豹自始至终都严肃认真地导演着“送新娘”这场戏。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扔进漳河后西门豹又很客气地“请”官绅们去催巫婆和官绅头回来。这时,官绅们一个个被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四是区别对待。西门豹让官绅们等了很长时间才让他们回去,目的是吓唬他们,警告他们不许再为非作歹。就这样,作者通过西门豹对巫婆、官砂子、官产的话便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西门豹这一有勇有谋、敢作敢为的“给民做主,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
四、重点描写法
此种方式以《大铁椎传》为代表。《大铁椎传》中作者通过精心描写“旷野决斗”这一惊心动魄、以寡敌众的厮杀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大铁椎的威武雄姿。文中作者先以“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的阴森环境渲染肃杀的气氛,烘托大铁椎从容上阵和沉着应战的姿态;再以豪贼人之多和势之凶从侧面反衬大铁椎“大呼挥椎”的非凡气概和“大铁椎左右击”的势不可挡的神威;而威名远播的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的反应则从侧面写了这场决斗的凶险惨烈与惊心动魄,同时也形象地印证了大铁椎的知人之明与泣天神威。至于恶战之中大铁椎大呼一声“吾去矣”,话音才落人已溃围出去,眨眼间便宜消失在茫茫夜色中,则给人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其实,“吾去矣”不仅表现了大铁椎对众豪贼的蔑视,还写出了他挫败从豪贼的阴谋得胜而去时的雄姿。另外,吾去矣“也是大铁椎与将军的告别之语。另外,”吾去矣“也是大铁椎与将军的告别之语,不仅传达了将军要”好自为之,善加保重“的祝愿,更深含了作者对大铁椎寻找志同道合者之不易,以及实现抱负与施展才能之艰难的沉重叹惋。
总之,古代散文中的艺术形象是作者按照自己的认识,用形象化的技巧表现出的客观事物。认请这一点无论对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真实与文字加工有机结合
此种方式以《史记》为代表。《史记》作为历史著作在文学虚构方面必然要受到较多的限制。虽然司马迁具有严肃的史学态度,但他也并非只是简单地记录历史事件。司马迁十分重视塑造人物形象与描写人物个性,以便宜使他笔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能更加生动感谢人。一方面,司马迁善于精心剪裁——在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再现历史场景和人物活动;另一方面,为了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和增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司马迁常常在叙述和描写细节方面运用文学虚构——采用典型的文学叙事方法烘托场景,渲染气氛,塑造人物。
例如,“项羽之死”是项羽败亡的典型事件,司马迁就不惜笔墨运用生动的文学表现手法将其写得跌宕起伏与多彩多姿。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科?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苦何!”歌数阙,美人和这。项五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面对“四面楚歌”时的活动是“惊”→“起”→“饮”→“歌”→“泣”。司马迁仅用五个动词便刻画出了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给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废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财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这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之。”乃分其骑以为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项骑驰下,其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这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这段文字被评论家概括为“东城快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层意思:⑴溃围南走,汉军平明方觉——说明项王真“神人”也,谁不佩服!⑵渡淮之后,能属者令百余人——惶惶如增值家之犬,岂不狼狈!⑶倒行逆施,田父相给——跑到东城仅剩28人,可见人心丧尽。⑷死到临头,尚不觉悟,还以为“天之亡我,非战这罪”——执迷不悟,可叹之至。⑸英雄欲进行最后的表演,以重温昔日的辉煌——完全是困兽之犹斗。至此,一个自负、勇武的项羽形象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二、铺排渲染,语言整齐峻拔
此种方式以《阿房宫赋》为代表。《阿房宫赋》对阿房宫的铺陈与描写真可谓景物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阿房宫赋》开篇第一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突兀有力,用韵急峻,先声夺人,给人以“泰山压顶之感”,不仅简洁地交代了阿房宫的气势,还的马全文置于国家兴亡、朝代更替的历史高度。接着,作者采用“摄像”技术多角度地带领读者以视觉感受了阿房宫的宏大与精致。其中,“覆压……”“骊山……”两句从高空俯瞰,描绘了阿房宫占地之广与规模之大;“廊腰……”一句仰观重楼叠阁,展现了长廊、高檐的非凡气势;“盘盘焉……”一句把镜头拉长拉阔,以宏观的视角远摄了一组组亭台楼阁;“长桥……”“复道……”两句则让读者的视野随“摄像机”的镜头推转,把读者直接带入了缤纷的图画之中。就这样,作者先总后分,由远及近,虚实结合,逐一展示了阿房宫的达观伟壮丽、内外奇观与丰姿盛态。
三、语言描写法
此种方式以《西门豹治邺》为代表。《西门豹治邺》中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策略十分精妙。一是安排周密。西门豹先是以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为由救了新娘,接沣又以派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为由惩办了巫婆。二是不动神色。文中,西门豹先假装客气,接着便以“麻烦”那些恶人去跟河伯“说一声”为由在不动神色中坚决地将恶人扔进了漳河。三是假戏真做。西门豹自始至终都严肃认真地导演着“送新娘”这场戏。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扔进漳河后西门豹又很客气地“请”官绅们去催巫婆和官绅头回来。这时,官绅们一个个被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四是区别对待。西门豹让官绅们等了很长时间才让他们回去,目的是吓唬他们,警告他们不许再为非作歹。就这样,作者通过西门豹对巫婆、官砂子、官产的话便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西门豹这一有勇有谋、敢作敢为的“给民做主,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
四、重点描写法
此种方式以《大铁椎传》为代表。《大铁椎传》中作者通过精心描写“旷野决斗”这一惊心动魄、以寡敌众的厮杀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大铁椎的威武雄姿。文中作者先以“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的阴森环境渲染肃杀的气氛,烘托大铁椎从容上阵和沉着应战的姿态;再以豪贼人之多和势之凶从侧面反衬大铁椎“大呼挥椎”的非凡气概和“大铁椎左右击”的势不可挡的神威;而威名远播的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的反应则从侧面写了这场决斗的凶险惨烈与惊心动魄,同时也形象地印证了大铁椎的知人之明与泣天神威。至于恶战之中大铁椎大呼一声“吾去矣”,话音才落人已溃围出去,眨眼间便宜消失在茫茫夜色中,则给人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其实,“吾去矣”不仅表现了大铁椎对众豪贼的蔑视,还写出了他挫败从豪贼的阴谋得胜而去时的雄姿。另外,吾去矣“也是大铁椎与将军的告别之语。另外,”吾去矣“也是大铁椎与将军的告别之语,不仅传达了将军要”好自为之,善加保重“的祝愿,更深含了作者对大铁椎寻找志同道合者之不易,以及实现抱负与施展才能之艰难的沉重叹惋。
总之,古代散文中的艺术形象是作者按照自己的认识,用形象化的技巧表现出的客观事物。认请这一点无论对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