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6-0034-02
我站在讲台边,面向全体同学,深深地鞠躬: “对不起,我错怪小朱等同学了,请原谅。”台下一片掌声,小朱也慌忙站起来,挠着头,一脸不好意思地说:“没事的,老师你别这样,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
这一幕还得追溯到上周六,当时我正在监考,学工处一名老师匆匆过来,告诉我以小朱为首的一群学生在学校东门和校外人员发生争执,让我赶紧去看看。小朱!新生报到时他一脸不服管的表情和胳膊上那道又深又粗的刀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学后不久,他就“不负众望”成了学生们的“扛把子”(老大的意思)。我一边往校门口赶,一边暗下决心:竟然聚众打架,还牵扯到校外人员,一定借这次机会好好给他立规矩。可等我赶到校门口,那群人早不见了踪影。
我立刻拨通了小朱的电话,厉声问:“你在哪里?”小朱:“在操场。”我又问:“刚刚东门打架的有你吗?”小朱直言不讳:“我在,可……”没等他说完,我就打断了他的话:“叫上我们班刚刚参与的同学,5分钟内一起到我办公室。”说完就挂掉了电话。
很快,这帮孩子在小朱的带领下来到了办公室。他们一溜排站在我面前,我用眼睛扫了他们一遍,问道:“还有没有其他人?”小朱说:“我们班就这几个。”“什么叫我们班就这几个?”我很生气,“除了我们班的,还有哪些班同学参与?”我拿出一张纸、一支笔递给小朱:“把其他班级参与打架的人员名单和所在班级写下来。”
“李老师,我们不是打架的。”小朱反驳道。“不是打架?不是打架你们这么多人到东门唱大戏啊?难道几个保安的眼睛都出问题了?别的事不见你这么积极,带头打架倒有本事了。”我说道。“李老师,我们真不是打架。”小朱急着解释。“不要说了,把名单写下来。”我丝毫不给他辩解的机会。“你不信就算了,反正我们不是打架,名单我不写。”小朱梗着脖子,一脸的气愤。
接下来,无论我问什么问题,这个倔强的小男生都以沉默对抗,一言不发。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同学也不再开口。无奈之下,我只能说:“你们不想说,我也不强求,都回去好好反思一下,我会再找你们。你们先回去吧。”听我这么一说,他们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临走时,门被摔得“砰”的一声,好像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发泄他们的不满。
也许另有隐情?会不会是我真的错怪他们了?冷静下来后,我开始觉得有些不对劲。我马上和目击整个事件的保安核实情况,原来是同学们发现校外人员破坏围栏偷进学校,他们一边派人去通知保安,一边自发进行阻挡才引发冲突,这就是所谓的“群架”事件。
我一下子懵了,没有调查就给小朱他们定了“罪”,还不听他们解释,难怪孩子们这么不满。可该怎么处理此事呢?总不能不了了之吧?!
斗争了一个中午,我决定放下老师的架子,向他们道歉!下午,我把小朱他们再次召集到办公室:“上午的事情我已经问清楚了,错怪了你们,是老师犯错误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说话。只听到小朱嘀咕:“错怪就错怪呗,你是老师,我们还能怎么着?”听得出他还是有情绪。我接着说:“我会按照咱班班规在班会上公开检讨道歉,请你们接受我的歉意。”(班规规定,班里无论谁犯了错误都要在班会的时候公开检讨和道歉)听到我这么说,他们不约而同地抬头看了我一眼,其中一个孩子小声说:“你又不是学生。”“可我也是班集体的一员啊。”
于是周一的班会课上就发生了开始时的一幕。可我没想到学生们会给我掌声,更没想到小朱能站出来宽慰我。我觉得和同学们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亲密。于是我抓住契机,将小朱等同学见义勇为的行为大大地表扬了一番,但同时我又建议学生在义愤填膺时要学会冷思考,引导大家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此事的方法。在热烈的讨论中,同学们醒悟到要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学会了多种见义“智”为的方法。事后,在他们的QQ空间里,我看到很多孩子写下了关于这次道歉事件的感想,特别是小朱,他写道:“这是第一次有老师向我道歉。一开始,李老师说要在班会课上向我们道歉,我还以为她不过是说说而已,但没想到她真的向我们道歉了。现在想来,我也有做得过分的地方,也要学着改正。老班,对不起了。”
孩子们是宽容与大度的,简单的一个“对不起”,让他们接纳了我,并把我列为“自己人”。小朱日后的变化就验证了这一点,每次布置任务给他的时候,他对我总像“哥们”一样,义不容辞,鼎力相助,成了我得力的左膀右臂。
这件事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有时候学生思想工作难做不一定是学生的问题,也可能是我们没能让他们敞开心扉,没能“蹲下来”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切教育都应以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师生之间虽然角色不同,但人格和地位是平等的。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学会倾听,万不可简单粗暴地处理,所有的孩子都有善的一面,在他们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柔软的角落,只要你用真诚触动了他们心中的那点柔软,他们就会真心接纳你,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卫生中等专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6-0034-02
我站在讲台边,面向全体同学,深深地鞠躬: “对不起,我错怪小朱等同学了,请原谅。”台下一片掌声,小朱也慌忙站起来,挠着头,一脸不好意思地说:“没事的,老师你别这样,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
这一幕还得追溯到上周六,当时我正在监考,学工处一名老师匆匆过来,告诉我以小朱为首的一群学生在学校东门和校外人员发生争执,让我赶紧去看看。小朱!新生报到时他一脸不服管的表情和胳膊上那道又深又粗的刀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学后不久,他就“不负众望”成了学生们的“扛把子”(老大的意思)。我一边往校门口赶,一边暗下决心:竟然聚众打架,还牵扯到校外人员,一定借这次机会好好给他立规矩。可等我赶到校门口,那群人早不见了踪影。
我立刻拨通了小朱的电话,厉声问:“你在哪里?”小朱:“在操场。”我又问:“刚刚东门打架的有你吗?”小朱直言不讳:“我在,可……”没等他说完,我就打断了他的话:“叫上我们班刚刚参与的同学,5分钟内一起到我办公室。”说完就挂掉了电话。
很快,这帮孩子在小朱的带领下来到了办公室。他们一溜排站在我面前,我用眼睛扫了他们一遍,问道:“还有没有其他人?”小朱说:“我们班就这几个。”“什么叫我们班就这几个?”我很生气,“除了我们班的,还有哪些班同学参与?”我拿出一张纸、一支笔递给小朱:“把其他班级参与打架的人员名单和所在班级写下来。”
“李老师,我们不是打架的。”小朱反驳道。“不是打架?不是打架你们这么多人到东门唱大戏啊?难道几个保安的眼睛都出问题了?别的事不见你这么积极,带头打架倒有本事了。”我说道。“李老师,我们真不是打架。”小朱急着解释。“不要说了,把名单写下来。”我丝毫不给他辩解的机会。“你不信就算了,反正我们不是打架,名单我不写。”小朱梗着脖子,一脸的气愤。
接下来,无论我问什么问题,这个倔强的小男生都以沉默对抗,一言不发。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同学也不再开口。无奈之下,我只能说:“你们不想说,我也不强求,都回去好好反思一下,我会再找你们。你们先回去吧。”听我这么一说,他们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临走时,门被摔得“砰”的一声,好像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发泄他们的不满。
也许另有隐情?会不会是我真的错怪他们了?冷静下来后,我开始觉得有些不对劲。我马上和目击整个事件的保安核实情况,原来是同学们发现校外人员破坏围栏偷进学校,他们一边派人去通知保安,一边自发进行阻挡才引发冲突,这就是所谓的“群架”事件。
我一下子懵了,没有调查就给小朱他们定了“罪”,还不听他们解释,难怪孩子们这么不满。可该怎么处理此事呢?总不能不了了之吧?!
斗争了一个中午,我决定放下老师的架子,向他们道歉!下午,我把小朱他们再次召集到办公室:“上午的事情我已经问清楚了,错怪了你们,是老师犯错误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说话。只听到小朱嘀咕:“错怪就错怪呗,你是老师,我们还能怎么着?”听得出他还是有情绪。我接着说:“我会按照咱班班规在班会上公开检讨道歉,请你们接受我的歉意。”(班规规定,班里无论谁犯了错误都要在班会的时候公开检讨和道歉)听到我这么说,他们不约而同地抬头看了我一眼,其中一个孩子小声说:“你又不是学生。”“可我也是班集体的一员啊。”
于是周一的班会课上就发生了开始时的一幕。可我没想到学生们会给我掌声,更没想到小朱能站出来宽慰我。我觉得和同学们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亲密。于是我抓住契机,将小朱等同学见义勇为的行为大大地表扬了一番,但同时我又建议学生在义愤填膺时要学会冷思考,引导大家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此事的方法。在热烈的讨论中,同学们醒悟到要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学会了多种见义“智”为的方法。事后,在他们的QQ空间里,我看到很多孩子写下了关于这次道歉事件的感想,特别是小朱,他写道:“这是第一次有老师向我道歉。一开始,李老师说要在班会课上向我们道歉,我还以为她不过是说说而已,但没想到她真的向我们道歉了。现在想来,我也有做得过分的地方,也要学着改正。老班,对不起了。”
孩子们是宽容与大度的,简单的一个“对不起”,让他们接纳了我,并把我列为“自己人”。小朱日后的变化就验证了这一点,每次布置任务给他的时候,他对我总像“哥们”一样,义不容辞,鼎力相助,成了我得力的左膀右臂。
这件事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有时候学生思想工作难做不一定是学生的问题,也可能是我们没能让他们敞开心扉,没能“蹲下来”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切教育都应以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师生之间虽然角色不同,但人格和地位是平等的。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学会倾听,万不可简单粗暴地处理,所有的孩子都有善的一面,在他们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柔软的角落,只要你用真诚触动了他们心中的那点柔软,他们就会真心接纳你,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卫生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