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明确创新教育的概念及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发达国家创新教育的发展与特征,深入剖析了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从高校创新教育的目标、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善教育方式和评价方式、培养创新型教师等方面探讨了加快建立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运行机制的途径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002-03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国家建设所需高级人才的历史使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创新教育从根本上讲是提高教育对象的创新素质,它是通过现代科学知识的传授、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的训练,培养和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育[1],核心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即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
一、发达国家创新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发达国家的创新教育最早开始于企业的在职培训,以后逐渐扩大到高校的正规教育。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高校创新教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发达国家创新教育的发展。(1)美国。美国是最早实施创新教育的国家之一。每当国家面临危机时,美国总是把教育改革作为应对危机的一项重要措施。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美国就深感受到强烈冲击,于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目的是使教育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和国防竞争的需要。197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院校成立了“创新中心”,具体开展实施创新教育实验。在此之后,美国高校的创新教育迅速得到普及,有将近上百所大学开设了开发创造力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在电子等科技领域的崛起,再次使美国深感压力,美国人认为教育的落后将危及美国社会经济安全,开始重建美国教育。里根总统执政期间于1983年提交了《国家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提出“开展高质量教育,建立学习化社会”,包括培养学生探索、调查、创造的能力。布什总统任期内先后签署了《全美教育目标报告》、《美国2000年教育规划》等法律文件,并提出了迈向21世纪的全国教育目标。克林顿总统提出了有关教育改革《克林顿总统的教育计划》,强调把教育摆在国家的首位。(2)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就确定了赶超欧美的目标,特别强调教育要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日本的现代大学教育开始于19世纪末,为其战前经济发展和战后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和技术大国后,开始探索迈向“首创和领先的文明开拓时代”的创新道路。日本政府于1984年8月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并于1985年后短短的三年里发表了四次咨询报告,提出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3)德国。德国的教育在欧美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许多近代西方的教育形式都起源于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大学教育十分强调学术自由,强调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早在1976年,当时的联邦德国颁布了《高等学校总纲法》,核心是既要保留传统大学民主自治的特色,又强调注重发掘大学的潜力,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是要养成理性和批判能力以及责任感,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国际竞争的需要。近年来,德国高等教育界更加重视对素质教育培养,政府、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各界都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课题加以重视和研究。
2.国外经验对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启示。总结国外创新教育的经验,可以为我国高校创新教育提供如下启示。一是教育改革在各国都受到了普遍重视。各国都认识到依靠创新教育带动人口素质的提高是保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把提高教育质量和进行教育改革当作一项紧迫的任务。二是致力于长期的教育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的教育改革从未间断,一方面是由于教育中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改革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另一方面各国都力图调整、完善和确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制度,希望能在21世纪发挥最佳的社会效益。三是教育的重点由数量增加转向质量提高。各国都将有限的财力和物力集中投入到提高教育质量上,力求造就符合创新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四是调整培养目标和改进课程结构,各国都十分注重瞄准科技革命的前沿,要把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力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二、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发展存在问题与原因
我国高校的创新教育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亟待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为创新型人才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
1.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现状,对比发达国家创新教育的经验,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目前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和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高校课程设置重专业轻“广”、“博”,课程与专业相关度极高,但知识的广博程度和综合程度偏低,课程设置普遍缺乏创新空间。三是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且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实验室的开放程度较低,学生很少有实际参加科研的机会。四是创新教育制度保障体系有待完善,高校对创新能力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缺乏多侧面、多维度的质量评价,难以保证创新教育的个性要求。
2.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制约高校创新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重和复杂的,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所崇尚的“中庸”之道,形成了不敢求异冒险的心理“积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缺乏主动改变的魄力。二是教育的自身因素制约,在高校课程设置上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而缺乏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在教育方法上大多采取灌输的方式而缺乏信息反馈和民主气氛,挤压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大多采取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复制有余,创新不够。三是教育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的缺陷,应试教育依然是教育体制最基本的特征,成绩考核鼓励对既有知识和成果的认同,但排斥独立思考,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唯一尺度,规范化、静态化的应试考核指标和规范性、标准性的考核体系难以评价具有能动性创新能力。四是教育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高校中的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大多是在原有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本身就缺乏创新素质,难以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 三、加快建立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途径与对策
高等学校从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正如美国在1998年博耶报告中所提出的“要重建本科生教育,培养创造性的领袖。”[2]为适应创新型人才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建立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运行机制,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的创新。
1.进一步明确高校创新教育的目标,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创新教育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必须适应当今时代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创新教育目标通常具有导向性、准则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征,创新教育目标设计要遵循层次性、非刚性、清晰性和可行性的基本原则。因此,高校的创新教育要着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型、复合型的创新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校的创新教育应该是以造就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为总体目标。同时,高校还应根据自身的层次定位和办学的指导思想,确定创新教育的具体目标,并将其分解成纵向和横向目标系列,使抽象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
2.加快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善创新教育的环境条件。要加快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目前学校办学活力不足的根源主要在于长期以来教育领域实际存在的行政化管理。能否逐步去除行政化,关键在于政府的决策和作为。[3]要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方式,政府要承担起调节高校创新教育运行机制改革的责任,制定高校创新教育的规则,创造正常创新教育机制的环境条件。把创新教育的自主权交给高校,教育体制要由集权型向分权型转变、由消极服从型向主动适应型转变,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3.改善创新教育方式和评价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建立“批判性思维”。师生关系也要由权威型向独立型转变,形成平等、独立、民主的现代师生关系,相互尊重对方的选择和意见。高校应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并为学生争取和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要进一步改善创新教育评价方式,改革阻碍创新思维发展的考试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与监督作用。
4.大力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的创新能力直接决定创新教育的效果,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造精神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新热情。创新教育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批创新型教师。要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培养教师具备崇高的职业精神,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具备出色的科研能力、娴熟的现代教育技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等基本素养,要能够站在学科前沿,预见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
5.强化开放性教育,加强学生的实践性教育和训练。创新教育突破了传统应试教育和狭窄专业教育的封闭模式,转向开放性教育模式。通过实践教育活动,有效改变学生单向地被动地接受教育的状况,使教育方式变单向传授为双向研讨,变单纯灌输知识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教与学达到有效沟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形成立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国庆,周振铎.创新教育与教学实践[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2]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ehing.Reinventing Undegraduate Education:A Blueprint for America’s Research Universities[EB/OL].http//naples.cc.sunysb.edu/Pres/boyer.nsf.
[3]陈学飞.高校去行政化,关键在政府[J].探索与争鸣,2010,(9):63-65.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002-03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国家建设所需高级人才的历史使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创新教育从根本上讲是提高教育对象的创新素质,它是通过现代科学知识的传授、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的训练,培养和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育[1],核心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即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
一、发达国家创新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发达国家的创新教育最早开始于企业的在职培训,以后逐渐扩大到高校的正规教育。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高校创新教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发达国家创新教育的发展。(1)美国。美国是最早实施创新教育的国家之一。每当国家面临危机时,美国总是把教育改革作为应对危机的一项重要措施。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美国就深感受到强烈冲击,于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目的是使教育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和国防竞争的需要。197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院校成立了“创新中心”,具体开展实施创新教育实验。在此之后,美国高校的创新教育迅速得到普及,有将近上百所大学开设了开发创造力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在电子等科技领域的崛起,再次使美国深感压力,美国人认为教育的落后将危及美国社会经济安全,开始重建美国教育。里根总统执政期间于1983年提交了《国家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提出“开展高质量教育,建立学习化社会”,包括培养学生探索、调查、创造的能力。布什总统任期内先后签署了《全美教育目标报告》、《美国2000年教育规划》等法律文件,并提出了迈向21世纪的全国教育目标。克林顿总统提出了有关教育改革《克林顿总统的教育计划》,强调把教育摆在国家的首位。(2)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就确定了赶超欧美的目标,特别强调教育要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日本的现代大学教育开始于19世纪末,为其战前经济发展和战后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和技术大国后,开始探索迈向“首创和领先的文明开拓时代”的创新道路。日本政府于1984年8月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并于1985年后短短的三年里发表了四次咨询报告,提出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3)德国。德国的教育在欧美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许多近代西方的教育形式都起源于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大学教育十分强调学术自由,强调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早在1976年,当时的联邦德国颁布了《高等学校总纲法》,核心是既要保留传统大学民主自治的特色,又强调注重发掘大学的潜力,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是要养成理性和批判能力以及责任感,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国际竞争的需要。近年来,德国高等教育界更加重视对素质教育培养,政府、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各界都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课题加以重视和研究。
2.国外经验对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启示。总结国外创新教育的经验,可以为我国高校创新教育提供如下启示。一是教育改革在各国都受到了普遍重视。各国都认识到依靠创新教育带动人口素质的提高是保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把提高教育质量和进行教育改革当作一项紧迫的任务。二是致力于长期的教育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的教育改革从未间断,一方面是由于教育中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改革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另一方面各国都力图调整、完善和确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制度,希望能在21世纪发挥最佳的社会效益。三是教育的重点由数量增加转向质量提高。各国都将有限的财力和物力集中投入到提高教育质量上,力求造就符合创新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四是调整培养目标和改进课程结构,各国都十分注重瞄准科技革命的前沿,要把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力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二、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发展存在问题与原因
我国高校的创新教育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亟待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为创新型人才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
1.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现状,对比发达国家创新教育的经验,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目前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和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高校课程设置重专业轻“广”、“博”,课程与专业相关度极高,但知识的广博程度和综合程度偏低,课程设置普遍缺乏创新空间。三是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且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实验室的开放程度较低,学生很少有实际参加科研的机会。四是创新教育制度保障体系有待完善,高校对创新能力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缺乏多侧面、多维度的质量评价,难以保证创新教育的个性要求。
2.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制约高校创新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重和复杂的,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所崇尚的“中庸”之道,形成了不敢求异冒险的心理“积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缺乏主动改变的魄力。二是教育的自身因素制约,在高校课程设置上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而缺乏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在教育方法上大多采取灌输的方式而缺乏信息反馈和民主气氛,挤压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大多采取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复制有余,创新不够。三是教育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的缺陷,应试教育依然是教育体制最基本的特征,成绩考核鼓励对既有知识和成果的认同,但排斥独立思考,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唯一尺度,规范化、静态化的应试考核指标和规范性、标准性的考核体系难以评价具有能动性创新能力。四是教育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高校中的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大多是在原有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本身就缺乏创新素质,难以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 三、加快建立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途径与对策
高等学校从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正如美国在1998年博耶报告中所提出的“要重建本科生教育,培养创造性的领袖。”[2]为适应创新型人才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建立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运行机制,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的创新。
1.进一步明确高校创新教育的目标,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创新教育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必须适应当今时代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创新教育目标通常具有导向性、准则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征,创新教育目标设计要遵循层次性、非刚性、清晰性和可行性的基本原则。因此,高校的创新教育要着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型、复合型的创新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校的创新教育应该是以造就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为总体目标。同时,高校还应根据自身的层次定位和办学的指导思想,确定创新教育的具体目标,并将其分解成纵向和横向目标系列,使抽象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
2.加快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善创新教育的环境条件。要加快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目前学校办学活力不足的根源主要在于长期以来教育领域实际存在的行政化管理。能否逐步去除行政化,关键在于政府的决策和作为。[3]要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方式,政府要承担起调节高校创新教育运行机制改革的责任,制定高校创新教育的规则,创造正常创新教育机制的环境条件。把创新教育的自主权交给高校,教育体制要由集权型向分权型转变、由消极服从型向主动适应型转变,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3.改善创新教育方式和评价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建立“批判性思维”。师生关系也要由权威型向独立型转变,形成平等、独立、民主的现代师生关系,相互尊重对方的选择和意见。高校应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并为学生争取和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要进一步改善创新教育评价方式,改革阻碍创新思维发展的考试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与监督作用。
4.大力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的创新能力直接决定创新教育的效果,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造精神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新热情。创新教育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批创新型教师。要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培养教师具备崇高的职业精神,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具备出色的科研能力、娴熟的现代教育技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等基本素养,要能够站在学科前沿,预见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
5.强化开放性教育,加强学生的实践性教育和训练。创新教育突破了传统应试教育和狭窄专业教育的封闭模式,转向开放性教育模式。通过实践教育活动,有效改变学生单向地被动地接受教育的状况,使教育方式变单向传授为双向研讨,变单纯灌输知识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教与学达到有效沟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形成立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国庆,周振铎.创新教育与教学实践[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2]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ehing.Reinventing Undegraduate Education:A Blueprint for America’s Research Universities[EB/OL].http//naples.cc.sunysb.edu/Pres/boyer.nsf.
[3]陈学飞.高校去行政化,关键在政府[J].探索与争鸣,2010,(9):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