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归纳内容要点”实质上就是准确理解文章局部、整体的内容,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述出来,相当于通常所说的概括大意。“概括中心意思”则针对文章整体而言,主要是对文章中心观点的把握。简单地说,就是要在繁芜丛杂的信息中抓住事物本质进行概括。
从近三年湖北卷的情况看,题干中并未直接出现“归纳”“概括”的字眼,而是与其他考点比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等结合起来考查。事实上,“归纳”“概括”就是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整理。就题型而言,既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简答题。具体的解题方法可参考以下四个方面。
一、标题导引法
论述文的标题往往是论题甚至观点,如2011年的“中国建筑的‘文法’”、2012年的“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是文章的论题,归纳要点时可以视之为陈述对象;2013年的“乡土本色”恰是文章的中心观点。
2012年高考第8题的四个选项给出了归纳要点的几种常见语言形式: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从根本上说还是……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
如果文章没有给出标题,则要重视开头,因为重要概念、论述对象一般出现在开头。
二、关键信息提取法
论述文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因而论题、论点(分论点)是内容要点,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阅读时要重点把握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所谓的“关键信息”是指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等。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一文第三段开头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是非常明显的过渡句,据此可知全文是围绕两个“为什么”展开论述的,要点归纳就迎刃而解了。但不是所有的要点都会这样直观,更多的时候需要瞻前顾后,对关键信息进行整合。
例:请归纳下面一段文字的要点。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难发现,第一句就是观点句,它是以判断句的形式出现的,但不可就此下定结论。因为接下来作者对“乡土”一词的来源做了剥笋式的分析,直至最后一句才点明“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综合首尾两句的信息,要点可归纳为:中国乡土社会产生的原因是不流动。
三、结构分析法
一般来说,论述文一个段落的中心就是全文的一个内容要点。但各个段落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方式,如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等等。把握结构特点后,通过“合并”(把并列的内容要点相加)和“提炼”(抽取各个内容要点的共同点)的方式,概括出中心意思,力争不遗漏,也不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牵扯进去。
例如,《中国建筑的“文法”》中的三处表述“这是一种‘文法’”“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前后呼应,呈并列式展开,归纳要点时一一列举即可。像《乡土本色》,用现代社会予以对照,乡土社会的特点更加鲜明了,但二者有主次之别,当以乡土社会为主要陈述对象。
四、回文对照法
对于选择题,回文对照再做判断是最后一道工序。每个选项在原文都有相应的表述,但又不尽相同,确定答案前要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如2013年湖北高考第8题的B项: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原文的相关表述在倒数第二段:“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通过对照可知B选项中“抽象真理”“普遍联系”的表述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另外,解答这类题目还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对错,还要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二是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则必须构成因果关系。
盯着人写与盯着“面包”写
钟明奇
莫言在华东师范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再一次主张小说创作要“盯着人写”。“盯着人写”,就是要求作家特别重视从人出发,即尤其注重以一定典型环境中作家真正熟悉的典型人物为中心,由此写出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本质。
必须指出的是,莫言所谓“盯着人写”,乃是指作家要盯着他熟悉的人物写,即便是虚构的人物作家也要熟悉他(她)——熟到人物跟自己一样,人物与自己心心相印,否则就不知道如何处理情节。莫言在演讲中说,有的作家可能写了几十部、几百部作品,但依然是二流作家,其原因就在于他只是写了一连串精彩的故事,因为对人物并不真的很熟,因此并没有完成文学写人这个最根本的任务。
但当今不少小说家在小说创作中,并不是盯着人物写,而是仅仅盯着“面包”写。所谓盯着“面包”写,就是把小说创作当成换取经济利益的商品。他们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并不着力刻画他们真正熟知的人物,而苦心经营故事情节如何吸引人,试图以看似动人魂魄实则粗俗庸陋的故事情节赢得某些读者。现在有的小说家就明确地说过,好小说的标准就是“好看”,就是要求小说故事性强,而不是“耐看”,即有耐人咀嚼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丰厚的艺术底蕴。惟是之故,当今某些作家醉心于描写性爱、暴力、迷信、奇幻等等,只考虑市场是否广大,而不管小说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真实。
毫无疑问,真正“盯着人写”的小说创作与名利无关,与仅仅盯着“面包”写,显然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
诚然,盯着“面包”写的小说作品不能说一无是处,作家考虑市场也未必完全是坏事。但仅仅只盯着“面包”写,小说家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也许会为着市场等原因而作出许多妥协。过于考虑读者市场、盯着“面包”写,由此刻意追求奇巧的故事情节,以致时或有失真实。
1. 与“盯着‘面包’写”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盯着‘面包’写”就是作家在写作时,试图以动人魂魄而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赢得某些读者。
B. “盯着‘面包’写”的标准就是“好看”,就是要求小说故事性强,而不是“耐看”。
C. “盯着‘面包’写”,其创作目标必然会只考虑市场是否广大,这是作者极力反对的。
D. “盯着‘面包’写” 与“盯着人写”的根本区别是,前者重名利,后者重文“道”。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家在小说创作中之所以盯着“面包”写,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试图把小说创作当成换取经济利益的商品。
B. 盯着“面包”写就是既要求小说故事性强,也要求需要追求有耐人咀嚼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丰厚的艺术底蕴。
C. “盯着人写”与盯着“面包”写,是不太相同的两种境界,莫言就说过他在写作时是独立的,从不考虑读者。
D. 盯着“面包”写由于过于考虑读者市场,小说家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也许会为着市场等原因而作出一点妥协。
1. B 2. A
从近三年湖北卷的情况看,题干中并未直接出现“归纳”“概括”的字眼,而是与其他考点比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等结合起来考查。事实上,“归纳”“概括”就是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整理。就题型而言,既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简答题。具体的解题方法可参考以下四个方面。
一、标题导引法
论述文的标题往往是论题甚至观点,如2011年的“中国建筑的‘文法’”、2012年的“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是文章的论题,归纳要点时可以视之为陈述对象;2013年的“乡土本色”恰是文章的中心观点。
2012年高考第8题的四个选项给出了归纳要点的几种常见语言形式: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从根本上说还是……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
如果文章没有给出标题,则要重视开头,因为重要概念、论述对象一般出现在开头。
二、关键信息提取法
论述文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因而论题、论点(分论点)是内容要点,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阅读时要重点把握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所谓的“关键信息”是指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等。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一文第三段开头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是非常明显的过渡句,据此可知全文是围绕两个“为什么”展开论述的,要点归纳就迎刃而解了。但不是所有的要点都会这样直观,更多的时候需要瞻前顾后,对关键信息进行整合。
例:请归纳下面一段文字的要点。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难发现,第一句就是观点句,它是以判断句的形式出现的,但不可就此下定结论。因为接下来作者对“乡土”一词的来源做了剥笋式的分析,直至最后一句才点明“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综合首尾两句的信息,要点可归纳为:中国乡土社会产生的原因是不流动。
三、结构分析法
一般来说,论述文一个段落的中心就是全文的一个内容要点。但各个段落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方式,如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等等。把握结构特点后,通过“合并”(把并列的内容要点相加)和“提炼”(抽取各个内容要点的共同点)的方式,概括出中心意思,力争不遗漏,也不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牵扯进去。
例如,《中国建筑的“文法”》中的三处表述“这是一种‘文法’”“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前后呼应,呈并列式展开,归纳要点时一一列举即可。像《乡土本色》,用现代社会予以对照,乡土社会的特点更加鲜明了,但二者有主次之别,当以乡土社会为主要陈述对象。
四、回文对照法
对于选择题,回文对照再做判断是最后一道工序。每个选项在原文都有相应的表述,但又不尽相同,确定答案前要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如2013年湖北高考第8题的B项: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原文的相关表述在倒数第二段:“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通过对照可知B选项中“抽象真理”“普遍联系”的表述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另外,解答这类题目还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对错,还要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二是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则必须构成因果关系。
盯着人写与盯着“面包”写
钟明奇
莫言在华东师范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再一次主张小说创作要“盯着人写”。“盯着人写”,就是要求作家特别重视从人出发,即尤其注重以一定典型环境中作家真正熟悉的典型人物为中心,由此写出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本质。
必须指出的是,莫言所谓“盯着人写”,乃是指作家要盯着他熟悉的人物写,即便是虚构的人物作家也要熟悉他(她)——熟到人物跟自己一样,人物与自己心心相印,否则就不知道如何处理情节。莫言在演讲中说,有的作家可能写了几十部、几百部作品,但依然是二流作家,其原因就在于他只是写了一连串精彩的故事,因为对人物并不真的很熟,因此并没有完成文学写人这个最根本的任务。
但当今不少小说家在小说创作中,并不是盯着人物写,而是仅仅盯着“面包”写。所谓盯着“面包”写,就是把小说创作当成换取经济利益的商品。他们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并不着力刻画他们真正熟知的人物,而苦心经营故事情节如何吸引人,试图以看似动人魂魄实则粗俗庸陋的故事情节赢得某些读者。现在有的小说家就明确地说过,好小说的标准就是“好看”,就是要求小说故事性强,而不是“耐看”,即有耐人咀嚼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丰厚的艺术底蕴。惟是之故,当今某些作家醉心于描写性爱、暴力、迷信、奇幻等等,只考虑市场是否广大,而不管小说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真实。
毫无疑问,真正“盯着人写”的小说创作与名利无关,与仅仅盯着“面包”写,显然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
诚然,盯着“面包”写的小说作品不能说一无是处,作家考虑市场也未必完全是坏事。但仅仅只盯着“面包”写,小说家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也许会为着市场等原因而作出许多妥协。过于考虑读者市场、盯着“面包”写,由此刻意追求奇巧的故事情节,以致时或有失真实。
1. 与“盯着‘面包’写”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盯着‘面包’写”就是作家在写作时,试图以动人魂魄而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赢得某些读者。
B. “盯着‘面包’写”的标准就是“好看”,就是要求小说故事性强,而不是“耐看”。
C. “盯着‘面包’写”,其创作目标必然会只考虑市场是否广大,这是作者极力反对的。
D. “盯着‘面包’写” 与“盯着人写”的根本区别是,前者重名利,后者重文“道”。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家在小说创作中之所以盯着“面包”写,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试图把小说创作当成换取经济利益的商品。
B. 盯着“面包”写就是既要求小说故事性强,也要求需要追求有耐人咀嚼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丰厚的艺术底蕴。
C. “盯着人写”与盯着“面包”写,是不太相同的两种境界,莫言就说过他在写作时是独立的,从不考虑读者。
D. 盯着“面包”写由于过于考虑读者市场,小说家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也许会为着市场等原因而作出一点妥协。
1. B 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