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流行语是当代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写照。分析网络流行语表达意图,结合青少年对网络流行语的热衷程度,能较准确地反映青少年精神品质的实际状态。为了规避网络流行语的负面影响,应该培养 “理趣” ,构建 “精神自主免疫系统”,培养高雅文化情趣。
网络流行语是寄生于原生语言,出于网络交际的某种表达意图而产生的“次生语言”。其表达意图主要有几种:
1.嫉世讽喻
出于对社会现象的关切,网友们赋予寻常词句讽刺性,使之成为“别具意味”的流行语。例如“表叔”、“我爸是李刚”、“反正我是信了” 、“谈恋爱吗?坐牢的那种”等等。这些网络语言因为能凝聚人们的共识和情感,表达他们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共同关注和不满而流行。
有些讽刺则是出于个人“意难平”,例如“有钱任性”、“白莲花”、“奇葩”、“画面太美我不敢看”、“脑子是个好东西”等,这些话语无关大是大非,纯凭个人感受,或谐音或比喻,或隐晦或直白,字里行间充满了贬斥和嘲讽。
2.释放情绪
情绪是网络流行语表达的信息内核,网络世界的隐匿性使情绪表达变得肆无忌惮,一系列充满情绪色彩的流行语在网络沃土中破土而出。 “草泥马”、“脑残”、“表脸”、“傻逼(SB)”、“猪队友”等采用低俗、侮辱性字眼一骂为快;“扎心了,老铁”、“无语”、“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等,表露出难以言说的辛酸无奈;“我酸了”、“明明可以靠脸,非要靠才华”、“我柠檬了”、“别人家的××”等,不加掩饰地泄露了心底的“羡慕嫉妒恨”;“我跪了”、“赞”、“请收下我的膝盖”、“牛逼”等,形象地表达了惊叹或赞许; “小确幸”、“么么哒”、“给力”等抒发了幸福和欣喜。
释放情绪是人正常的心理需求,但青少年不易控制情绪,常常相互攻击,有些网上“骂战”甚至蔓延到线下斗殴,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3.分层圈类
不同于现实世界基于年龄、职业等客观标准划分群体,网络流行语是基于个人喜恶给人制造标签。 “草根” 、 “小鲜肉”、 “直男” 、“学霸” 、“佛系” 、“老司机”、“傻白甜”、“戏精”等,通过夸大事物某一特点来命名,博人眼球。对于 “非我族类”不受待见的类型,则极尽刻薄,如 “杠精”、“废柴”、“妈宝男”、“屌丝 ”等词语,字句之间充满蔑视乃至诋毁。
给各色人等分层圈类,是出于群属认同的交际需求,侧面反映了网络交际圈的复杂局面和肆意长短的特性。
4.求便就简
为了节省敲击键盘的时间,青少年网民无视语法规则,创制大量的简化表达形式,“任性”到不在意其牵强附会或晦涩难懂。
有裁凑音节如“造(知道)”、“酱紫(这样子)”、“宣你(喜欢你)”等;有生造省略语如“魂考(灵魂考验)”、“尬聊”、“细思极恐”、“不明觉厉” 等;还有附会数字或直接采用字母缩写的,如“MM(妹妹)”、“BT(变态)”、“LG(老公)”、“9494(就是就是)”等。
部分网络流行语求便就简则是为了对攻击性词语进行另类修饰,如 “TMD”、“蛋白质”等,但改头换面的形式丝毫不减其攻击力。
5.娱乐戏谑
人们“并不是出于表达的目的运用这个词语,而更多的是出于娱乐目的来使用网络流行语言。”娱乐是网络流行语的核心追求 ,几乎所有的网络流行语都带着戏谑取乐的意图。
出于娱乐的意图,诸多正常表达被穿凿出戏谑意味,其中有借用影视或歌曲的“元芳,你怎么看”、“臣妾做不到”、“确认过眼神”、“洪荒之力”等;有移植自新闻报道的“吃瓜群众”、“打酱油”等;有诞生于网络平台的“皮皮虾,我们走”、“犀利哥”、“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了”等。也有为了引人发笑而戏仿稚语的 “宝宝”、“东东”、“孩纸”、“好怕怕”等;借方言取乐的“灰常”、“童鞋”、“蓝瘦香菇”等。为了增添戏谑效果,网络流行语中常夹杂污言秽语,使其整体面貌令人担忧。
6.标新立异
网络流行语标榜个性,与众不同,常常打破语法规则,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面貌。在原意上附会出新意,因同(近)音将错就错,进行中外文混搭等是其常用的手法,例如“斑竹”、“萌萌哒”、“hold不住”、“硬核”、“杯具”、“锦鲤”、“又双叒叕”、“奥利给”、“打call”等等,这些词语并非出于表达的“刚需”,也不符合汉语语义逻辑和构词规范,在标新立异的同时兼具搞笑效果,这使青少年从中获得“优越感”,不懂或不会使用这些流行语会让他们“很瞧不上”。
网络流行语的表达意图,折射了网络流行语主要使用群体青少年精神品质的优点,也反映出令人深思的问题。
优 点
1.旺盛的创造活力
青少年为追求个性和标新立异,在构词造句方式上“不走寻常路”,制造出层出不穷富有时代感和表现力的网络流行语,其中少部分还被权威媒体认可且被规范现代汉语吸纳。这种创新既丰富了汉语词汇,增添了汉语的活力,又体现了青少年不甘因循守旧,大胆制造潮流的特点,彰显出旺盛的创新活力。这正是科技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呼唤的宝贵品质。
2.鲜明的正义感
青少年用網络流行语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讥讽虚伪、腐败、不公和不道德行为,褒扬善良、正直、公平和奉献,表明他们具有鲜明的正义感。他们毫不留情地表达质疑与批判,调侃与讽刺,赞赏与歌颂,发挥了社会监督作用,成为社会舆论场中不可小觑的力量。
3.强烈的主体意识
网络流行语是当代青少年表现自身存在感的手段。他们用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构筑起自己的圈层堡垒,在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充分说明青少年的主体意识空前活跃,因为“网络流行语不是简单的个人情绪表达,它背后所呈现的价值追求和利益诉求体现了公众话语权意识的逐步觉醒”。[3]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是人的发展进步,民主文明社会的基础。 问 题
1.过度“自我”而胸怀不广
网络流行语大多从自我视角出发,往往止于情绪发泄,缺乏深度关注和思考;国计民生、民族精神、时代主旋律等在网络流行语中鲜有体现。这暴露出当代青少年集体性精神危机:缺乏宏大视野和广阔胸怀。其后果是青少年普遍以自我为中心和价值观功利化,使其不再信奉崇高的价值观,不愿意以理想为伴,禁锢在小我之中。
2.情绪冲动而理性不足
网络流行语实质上是以取乐的方式实现情绪释放。青少年对网络流行语的依赖,致使其用情绪替代思考,易于冲动盲从。追星“二二七”事件、盲目转发假新闻、乃至不明就里却争相模仿,使“皮皮虾,我们走”这样的语句莫名其妙流行起来,都足以表明“从信息批判上看,网络流行语背后所折射出来的网民的思辨批判能力明显不足”。
青少年沉浸在网络流行语的狂热追捧中,必定限制其对世界和自我的深入思考,容易迷失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中,成为虚无主义的代言人和消费主义的牺牲品。
3.玩世有余而严肃不够
网络流行语刻意追求娱乐化,戏谑取乐成为其终极目的,这是娱乐至上心态的表现。在这种心态指引下,青少年厌弃理智,回避严肃,心无敬畏,滋生出玩世心态,凡事以轻松搞笑为价值判断依据。
青少年网络社群中“一切皆为娱乐,一切皆可娱乐”,几乎是旗帜鲜明地玩世不恭,这种玩世有余严肃不够的心态,既深受社会文化泛娱乐化的影响,又反过来助推泛娱乐文化。青少年过度追求娱乐的结果,是玩世不恭替代了严肃地思考,轻松避世替代了责任担当,阻碍了其精神健康发展。
4.偏于低俗而品位不高
语言的美,在于其承载的深刻思想内涵和恰切的表现形式,二者相得益彰才能给人启迪和陶冶。“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忘初心”、“14亿护旗手”等文质兼美的词句,在网络流行语中属于凤毛麟角。为了达到发泄情绪和吸人眼球的娱乐效果,网络流行语从内容到形式,体现出以“俗”取乐的审美取向。
首先,网络流行语内涵多低俗、暴力、颓废的负面信息。用充满攻击性、鄙俗性和颓废色彩的词句来取乐,却被当作幽默、接地气而津津乐道。
其次,网络流行语的造词方式显示出简单粗暴特点。为了追求娱乐和新奇,用模仿、谐音、缩略、混搭甚至将错就错的方式构词造句,看似新奇时髦,实则简陋浅白。
如何规避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精神的负面影响?在加强网络监管同时,更应该重视培育青少年精神“自主免疫”:
1.培育“理趣”,建立“精神自主免疫系统”
培育崇尚理性美、智慧美的美感趣好,培养对理性和智慧之美的感受力及将之应用于生活的自觉性,让青少年具有强有力的“精神自主免疫系统”。
2.回归经典以正视听,培养其高雅文化情趣
加强文化经典的时代解读,让真正的经典重回青少年視野,结合时代精神挖掘经典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厚植主流文化根基,对青少年进行优质文化熏陶,培养其高雅文化情趣。
[本文系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一般项目“基于泛娱乐化文化背景的青少年网络生活“理趣”培养研究”(XJK18CDY017)研究成果。]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网络流行语的表达意图分析
网络流行语是寄生于原生语言,出于网络交际的某种表达意图而产生的“次生语言”。其表达意图主要有几种:
1.嫉世讽喻
出于对社会现象的关切,网友们赋予寻常词句讽刺性,使之成为“别具意味”的流行语。例如“表叔”、“我爸是李刚”、“反正我是信了” 、“谈恋爱吗?坐牢的那种”等等。这些网络语言因为能凝聚人们的共识和情感,表达他们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共同关注和不满而流行。
有些讽刺则是出于个人“意难平”,例如“有钱任性”、“白莲花”、“奇葩”、“画面太美我不敢看”、“脑子是个好东西”等,这些话语无关大是大非,纯凭个人感受,或谐音或比喻,或隐晦或直白,字里行间充满了贬斥和嘲讽。
2.释放情绪
情绪是网络流行语表达的信息内核,网络世界的隐匿性使情绪表达变得肆无忌惮,一系列充满情绪色彩的流行语在网络沃土中破土而出。 “草泥马”、“脑残”、“表脸”、“傻逼(SB)”、“猪队友”等采用低俗、侮辱性字眼一骂为快;“扎心了,老铁”、“无语”、“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等,表露出难以言说的辛酸无奈;“我酸了”、“明明可以靠脸,非要靠才华”、“我柠檬了”、“别人家的××”等,不加掩饰地泄露了心底的“羡慕嫉妒恨”;“我跪了”、“赞”、“请收下我的膝盖”、“牛逼”等,形象地表达了惊叹或赞许; “小确幸”、“么么哒”、“给力”等抒发了幸福和欣喜。
释放情绪是人正常的心理需求,但青少年不易控制情绪,常常相互攻击,有些网上“骂战”甚至蔓延到线下斗殴,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3.分层圈类
不同于现实世界基于年龄、职业等客观标准划分群体,网络流行语是基于个人喜恶给人制造标签。 “草根” 、 “小鲜肉”、 “直男” 、“学霸” 、“佛系” 、“老司机”、“傻白甜”、“戏精”等,通过夸大事物某一特点来命名,博人眼球。对于 “非我族类”不受待见的类型,则极尽刻薄,如 “杠精”、“废柴”、“妈宝男”、“屌丝 ”等词语,字句之间充满蔑视乃至诋毁。
给各色人等分层圈类,是出于群属认同的交际需求,侧面反映了网络交际圈的复杂局面和肆意长短的特性。
4.求便就简
为了节省敲击键盘的时间,青少年网民无视语法规则,创制大量的简化表达形式,“任性”到不在意其牵强附会或晦涩难懂。
有裁凑音节如“造(知道)”、“酱紫(这样子)”、“宣你(喜欢你)”等;有生造省略语如“魂考(灵魂考验)”、“尬聊”、“细思极恐”、“不明觉厉” 等;还有附会数字或直接采用字母缩写的,如“MM(妹妹)”、“BT(变态)”、“LG(老公)”、“9494(就是就是)”等。
部分网络流行语求便就简则是为了对攻击性词语进行另类修饰,如 “TMD”、“蛋白质”等,但改头换面的形式丝毫不减其攻击力。
5.娱乐戏谑
人们“并不是出于表达的目的运用这个词语,而更多的是出于娱乐目的来使用网络流行语言。”娱乐是网络流行语的核心追求 ,几乎所有的网络流行语都带着戏谑取乐的意图。
出于娱乐的意图,诸多正常表达被穿凿出戏谑意味,其中有借用影视或歌曲的“元芳,你怎么看”、“臣妾做不到”、“确认过眼神”、“洪荒之力”等;有移植自新闻报道的“吃瓜群众”、“打酱油”等;有诞生于网络平台的“皮皮虾,我们走”、“犀利哥”、“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了”等。也有为了引人发笑而戏仿稚语的 “宝宝”、“东东”、“孩纸”、“好怕怕”等;借方言取乐的“灰常”、“童鞋”、“蓝瘦香菇”等。为了增添戏谑效果,网络流行语中常夹杂污言秽语,使其整体面貌令人担忧。
6.标新立异
网络流行语标榜个性,与众不同,常常打破语法规则,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面貌。在原意上附会出新意,因同(近)音将错就错,进行中外文混搭等是其常用的手法,例如“斑竹”、“萌萌哒”、“hold不住”、“硬核”、“杯具”、“锦鲤”、“又双叒叕”、“奥利给”、“打call”等等,这些词语并非出于表达的“刚需”,也不符合汉语语义逻辑和构词规范,在标新立异的同时兼具搞笑效果,这使青少年从中获得“优越感”,不懂或不会使用这些流行语会让他们“很瞧不上”。
网络流行语表达意图折射出青少年精神品质
网络流行语的表达意图,折射了网络流行语主要使用群体青少年精神品质的优点,也反映出令人深思的问题。
优 点
1.旺盛的创造活力
青少年为追求个性和标新立异,在构词造句方式上“不走寻常路”,制造出层出不穷富有时代感和表现力的网络流行语,其中少部分还被权威媒体认可且被规范现代汉语吸纳。这种创新既丰富了汉语词汇,增添了汉语的活力,又体现了青少年不甘因循守旧,大胆制造潮流的特点,彰显出旺盛的创新活力。这正是科技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呼唤的宝贵品质。
2.鲜明的正义感
青少年用網络流行语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讥讽虚伪、腐败、不公和不道德行为,褒扬善良、正直、公平和奉献,表明他们具有鲜明的正义感。他们毫不留情地表达质疑与批判,调侃与讽刺,赞赏与歌颂,发挥了社会监督作用,成为社会舆论场中不可小觑的力量。
3.强烈的主体意识
网络流行语是当代青少年表现自身存在感的手段。他们用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构筑起自己的圈层堡垒,在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充分说明青少年的主体意识空前活跃,因为“网络流行语不是简单的个人情绪表达,它背后所呈现的价值追求和利益诉求体现了公众话语权意识的逐步觉醒”。[3]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是人的发展进步,民主文明社会的基础。 问 题
1.过度“自我”而胸怀不广
网络流行语大多从自我视角出发,往往止于情绪发泄,缺乏深度关注和思考;国计民生、民族精神、时代主旋律等在网络流行语中鲜有体现。这暴露出当代青少年集体性精神危机:缺乏宏大视野和广阔胸怀。其后果是青少年普遍以自我为中心和价值观功利化,使其不再信奉崇高的价值观,不愿意以理想为伴,禁锢在小我之中。
2.情绪冲动而理性不足
网络流行语实质上是以取乐的方式实现情绪释放。青少年对网络流行语的依赖,致使其用情绪替代思考,易于冲动盲从。追星“二二七”事件、盲目转发假新闻、乃至不明就里却争相模仿,使“皮皮虾,我们走”这样的语句莫名其妙流行起来,都足以表明“从信息批判上看,网络流行语背后所折射出来的网民的思辨批判能力明显不足”。
青少年沉浸在网络流行语的狂热追捧中,必定限制其对世界和自我的深入思考,容易迷失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中,成为虚无主义的代言人和消费主义的牺牲品。
3.玩世有余而严肃不够
网络流行语刻意追求娱乐化,戏谑取乐成为其终极目的,这是娱乐至上心态的表现。在这种心态指引下,青少年厌弃理智,回避严肃,心无敬畏,滋生出玩世心态,凡事以轻松搞笑为价值判断依据。
青少年网络社群中“一切皆为娱乐,一切皆可娱乐”,几乎是旗帜鲜明地玩世不恭,这种玩世有余严肃不够的心态,既深受社会文化泛娱乐化的影响,又反过来助推泛娱乐文化。青少年过度追求娱乐的结果,是玩世不恭替代了严肃地思考,轻松避世替代了责任担当,阻碍了其精神健康发展。
4.偏于低俗而品位不高
语言的美,在于其承载的深刻思想内涵和恰切的表现形式,二者相得益彰才能给人启迪和陶冶。“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忘初心”、“14亿护旗手”等文质兼美的词句,在网络流行语中属于凤毛麟角。为了达到发泄情绪和吸人眼球的娱乐效果,网络流行语从内容到形式,体现出以“俗”取乐的审美取向。
首先,网络流行语内涵多低俗、暴力、颓废的负面信息。用充满攻击性、鄙俗性和颓废色彩的词句来取乐,却被当作幽默、接地气而津津乐道。
其次,网络流行语的造词方式显示出简单粗暴特点。为了追求娱乐和新奇,用模仿、谐音、缩略、混搭甚至将错就错的方式构词造句,看似新奇时髦,实则简陋浅白。
青少年精神品质培养的建议
如何规避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精神的负面影响?在加强网络监管同时,更应该重视培育青少年精神“自主免疫”:
1.培育“理趣”,建立“精神自主免疫系统”
培育崇尚理性美、智慧美的美感趣好,培养对理性和智慧之美的感受力及将之应用于生活的自觉性,让青少年具有强有力的“精神自主免疫系统”。
2.回归经典以正视听,培养其高雅文化情趣
加强文化经典的时代解读,让真正的经典重回青少年視野,结合时代精神挖掘经典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厚植主流文化根基,对青少年进行优质文化熏陶,培养其高雅文化情趣。
[本文系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一般项目“基于泛娱乐化文化背景的青少年网络生活“理趣”培养研究”(XJK18CDY017)研究成果。]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