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其说萨拉热窝遥远的枪声是一条导火索,
倒不如说它是个正逢其时的借口
下个月,当中国消费者投入“双11”血拼时,世界将迎来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纪念日。这场血腥、必然却又无谓的战争影响极为深远。它留下了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的冤魂,一举结束了西方此前15年的“美好年代”,把俄国交付了革命,也把中国义无反顾地推入了现代史。从此,如雅克·巴尔赞所言:“西方文明进入了一种不可能完全复原的境地。无论是物质上还是道德上的破坏都深入脊髓,把创造的能量掀离了轨道,先是流于轻浮,然后就进入了自我毁灭的轨道。”
在众多有关一战的史著中,芭芭拉·塔奇曼的《八月炮火》独具魅力。它出版于1962年,在商业上颇为成功,又在次年获得普利策奖,为作者一举奠定了成功史学家的盛名。但它并非一部战争通史,而是专注于导致战争的一系列事件和开战后头一个月——1914年8月的战事,以德军大举进犯比利时边界为始,至马恩河战役受阻而形成战争均势为终。期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误判、臆断、过于坚定的决心导致的冒进和过于强烈的疑惑带来的延宕。“这种由于第一个月的错误而造成的相持战局,决定了以后战争的进程,”塔奇曼写道,“因此也决定了和约的条款和两次大战间歇时期的世界形势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况。”肯尼迪总统是《八月炮火》的拥趸,他不仅赠书给英国首相,还在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以此自勉,免得作出错误决断,让后世史家有机会再写一本《十月导弹》。
塔奇曼用了整整一章来描写1910年英王爱德华七世的葬礼,对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四年后轰轰烈烈的遇刺却只是一笔带过。概因葬礼汇聚了9位帝王和70个国家的代表,各自为盟的态势已趋成型,战争的爆发只是时间早晚问题。与其说萨拉热窝遥远的枪声是一条导火索,倒不如说它是个正逢其时的借口。在她看来,列强之所以走向绞肉机式的战争,一方面是时代精神使然——从尼采的超人到伯格森的生命冲动,另一方面也是军事思想的必然结果——德法两国总参谋部主事者都是克劳塞维茨的门徒,信奉决战,对意志、进攻和速战速决有着几乎同样的推崇。
法国陆军不仅排挤力主防御战的将领,甚至不顾步枪射程已大大提高的现实,继续固守军服旧例,无视鲜艳的红裤子将成为战场上移动的活靶,因为“红裤子便是法兰西”!幸而他们起用了“活像圣诞老人”的霞飞(上海的淮海中路原名霞飞路,正是以这位法国元帅命名)。“他的性格的突出之处是习惯成自然的木訥少言,换在他人身上,这样的性格不免会显得妄自菲薄,然而它却像是霞飞庞大安详的躯体上散发出来的灵气一样,令人一见便会信心倍增。”正是这种气质后来阻止了法军在马恩河的连续后撤,并使战争转向了残忍而令人绝望的堑壕战。
塔奇曼在字里行间表现出了高超的文学技巧,叙事紧张,文笔生动。她曾在一次演讲中表示:“作家的目标应该是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我想让读者打开书就一页页地翻下去,一直看到最后。”她笔下的一个个皇帝和国王、元帅和将军、首相和总理、部长和大使仿佛我们的同代人,而不像积灰蒙尘、只有黑白影像存留于世的历史人物。他们是彩色的,栩栩如生的,而这种栩栩如生不同于某些恶俗的历史书,后者多半建立在以讹传讹、所谓的“合理想象”甚至纯粹的臆想之上。塔奇曼拒绝想象。书中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甚至心底的活动,都有史料可资为证。
另一个足可称道的地方是本书的译文。1981年它在中国首次出版时,虽集体署名“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翻译组”,却风格鲜明,文采飞扬。只是历经几次再版,仍不免留有小疵,如多次出现的德国公使“赫尔·冯·贝洛”。你很难想象有德国人名叫“赫尔”的。此二字只是德语里的“先生”,而公使另有芳名,克劳斯是也。
倒不如说它是个正逢其时的借口
下个月,当中国消费者投入“双11”血拼时,世界将迎来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纪念日。这场血腥、必然却又无谓的战争影响极为深远。它留下了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的冤魂,一举结束了西方此前15年的“美好年代”,把俄国交付了革命,也把中国义无反顾地推入了现代史。从此,如雅克·巴尔赞所言:“西方文明进入了一种不可能完全复原的境地。无论是物质上还是道德上的破坏都深入脊髓,把创造的能量掀离了轨道,先是流于轻浮,然后就进入了自我毁灭的轨道。”
在众多有关一战的史著中,芭芭拉·塔奇曼的《八月炮火》独具魅力。它出版于1962年,在商业上颇为成功,又在次年获得普利策奖,为作者一举奠定了成功史学家的盛名。但它并非一部战争通史,而是专注于导致战争的一系列事件和开战后头一个月——1914年8月的战事,以德军大举进犯比利时边界为始,至马恩河战役受阻而形成战争均势为终。期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误判、臆断、过于坚定的决心导致的冒进和过于强烈的疑惑带来的延宕。“这种由于第一个月的错误而造成的相持战局,决定了以后战争的进程,”塔奇曼写道,“因此也决定了和约的条款和两次大战间歇时期的世界形势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况。”肯尼迪总统是《八月炮火》的拥趸,他不仅赠书给英国首相,还在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以此自勉,免得作出错误决断,让后世史家有机会再写一本《十月导弹》。
塔奇曼用了整整一章来描写1910年英王爱德华七世的葬礼,对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四年后轰轰烈烈的遇刺却只是一笔带过。概因葬礼汇聚了9位帝王和70个国家的代表,各自为盟的态势已趋成型,战争的爆发只是时间早晚问题。与其说萨拉热窝遥远的枪声是一条导火索,倒不如说它是个正逢其时的借口。在她看来,列强之所以走向绞肉机式的战争,一方面是时代精神使然——从尼采的超人到伯格森的生命冲动,另一方面也是军事思想的必然结果——德法两国总参谋部主事者都是克劳塞维茨的门徒,信奉决战,对意志、进攻和速战速决有着几乎同样的推崇。
法国陆军不仅排挤力主防御战的将领,甚至不顾步枪射程已大大提高的现实,继续固守军服旧例,无视鲜艳的红裤子将成为战场上移动的活靶,因为“红裤子便是法兰西”!幸而他们起用了“活像圣诞老人”的霞飞(上海的淮海中路原名霞飞路,正是以这位法国元帅命名)。“他的性格的突出之处是习惯成自然的木訥少言,换在他人身上,这样的性格不免会显得妄自菲薄,然而它却像是霞飞庞大安详的躯体上散发出来的灵气一样,令人一见便会信心倍增。”正是这种气质后来阻止了法军在马恩河的连续后撤,并使战争转向了残忍而令人绝望的堑壕战。
塔奇曼在字里行间表现出了高超的文学技巧,叙事紧张,文笔生动。她曾在一次演讲中表示:“作家的目标应该是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我想让读者打开书就一页页地翻下去,一直看到最后。”她笔下的一个个皇帝和国王、元帅和将军、首相和总理、部长和大使仿佛我们的同代人,而不像积灰蒙尘、只有黑白影像存留于世的历史人物。他们是彩色的,栩栩如生的,而这种栩栩如生不同于某些恶俗的历史书,后者多半建立在以讹传讹、所谓的“合理想象”甚至纯粹的臆想之上。塔奇曼拒绝想象。书中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甚至心底的活动,都有史料可资为证。
另一个足可称道的地方是本书的译文。1981年它在中国首次出版时,虽集体署名“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翻译组”,却风格鲜明,文采飞扬。只是历经几次再版,仍不免留有小疵,如多次出现的德国公使“赫尔·冯·贝洛”。你很难想象有德国人名叫“赫尔”的。此二字只是德语里的“先生”,而公使另有芳名,克劳斯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