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规范是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增强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欣慰感、信任感,更好地赢得学生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关键词:职业良心;师德;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5.1
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规范是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回顾多年的教师生涯,深刻理解到爱心与奉献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正是这种职业道德观让教师们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并对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无怨无悔。
道德修养能增强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欣慰感、信任感,更好地赢得学生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那么教师如何修养职业良心呢?
1、修养职业良心,必须用智慧的行动爱学生;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例子:某位教师班上有个男孩子成绩很差,于是教师满怀热情地对他实施“爱心行动”:课堂上只要他举手就把发言的机会第一个给他;巡视指导,也要在他那里多停留一会,即使他只做对了一道题也变着样地鼓励他;每天放学,都有计划地给他补课,找他谈话……,然而爱心得到的回报却是他对学习越来越厌恶,甚至是故意和教师作对。为什么关爱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还适得其反呢!
活泼好动本是孩子的天性,而他时刻被爱心束缚着,所有的快乐都被夺走了,怎么会对学习感兴趣呢?以为对学生是一片爱心,可是万没有想到学生竟然那么抗拒,觉得很受伤,觉得学生不懂事,觉得爱付之东流,学生为什么会抗拒?是抗拒爱心吗?是抗拒给他的东西吗?不是的!学生抗拒的,不是给他的内容,而是给它的方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他小的时候,曾将一把石子递给杂货铺老板“买糖”,杂货铺的老板迟疑了片刻后收下石子,然后把糖“卖”给了他。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的终生。”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非常耐读的而又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勤读、细读,用智慧与理性去读。根本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这也许就是教育的失误。
现在教师和学生的代沟确实有点大,这些学生真正想的是什么,教师又知道多少,正因为缺少了与学生之间的深层次的沟通。所以学生不喜欢和老师谈心,不愿把他们的心里话讲出来,在报怨学生素质一代不如一代的同时,教师又在做什么,用七、八、九十年代学到的知识、方法、理念来教育他们,这有多大的作用?教师的教育方法、理念也确实该与时俱进了。所以如果在做学生工作时,光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还得有智慧的方法。爱心是基础,也是要给学生的内容,但是如果缺乏正确的方式方法,再好的爱心也没有效果。
2、修养职业良心,必须努力塑造人格;
在道德认识上,要对师德有一个较深刻的理解和清醒的认识,在道德意志方面,要自觉抵制私心杂念和不正之风,在任何时候都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例如:当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答不上来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在授课过程中突然碰到了自己知识范围之外的问题,教师应该怎么办?遭遇类似问题,通常有两种老师采取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一种是不懂装懂,扯虎皮做大旗或者干脆避而不答。这样的老师以为如此可以维护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其实恰恰相反。另一种老师呢?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个别细节问题,比如说某个字的读音了,某个字的部首了,某些文字的出处了,有时候也吃不准;或者板书的时候偶尔会出现“笔下误”。学生对偶发的显而易见的错误,都能毫不客气地指出来,教师欣然接受。对于学生问到的所知之外的问题,教师会告诉他,现在老师不知道,但可以查一查。所以,这样的犯的错误越来越少;而学生,也从来没有怀疑过老师的权威。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时候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视和面对自己的无知。作为教师,只有老老实实地做事,严谨地治学,才能使自己的学识越来越丰富,才能使自己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不受到毁损,才能对得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3、修养职业良心,必须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只有加强师德建设,增强为学生服务的责任意识,促使自己认识到自已所从事行业的特殊、崇高和神圣,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做好了为孩子的服务工作,可是再一想,真正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呢?那种命令式的口气多吗?那种商量的语气多吗?一个个问下去,自己居然不自信起来,很多冷冷的画面浮上心头。过了一个假期,孩子们盼望见到老师和同学,可我们给他们的是什么?学生一声声问候、精心设计的贺卡,老师们又是如何对待。一种漠视,在社会上是很普遍的,可作为老师,太危险。对孩子,更加残忍。扪心自问,觉得自己在两极徘徊……
教育事业是具有一定福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其师德如何关系到国家这一福利政策和实现,关系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物欲横流的时代,让自己具有高尚的师德水准,必须不断的修炼,必须使师德转化为教师的个人内在品质,从而能在教学活动中真正体现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从本质上说,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1):48-51
[2]陈爱苾.师德与教师职业生成[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3]王伟廉.大学教师师德师风十题[J].《现代大学教育》2001,(2)
关键词:职业良心;师德;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5.1
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规范是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回顾多年的教师生涯,深刻理解到爱心与奉献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正是这种职业道德观让教师们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并对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无怨无悔。
道德修养能增强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欣慰感、信任感,更好地赢得学生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那么教师如何修养职业良心呢?
1、修养职业良心,必须用智慧的行动爱学生;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例子:某位教师班上有个男孩子成绩很差,于是教师满怀热情地对他实施“爱心行动”:课堂上只要他举手就把发言的机会第一个给他;巡视指导,也要在他那里多停留一会,即使他只做对了一道题也变着样地鼓励他;每天放学,都有计划地给他补课,找他谈话……,然而爱心得到的回报却是他对学习越来越厌恶,甚至是故意和教师作对。为什么关爱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还适得其反呢!
活泼好动本是孩子的天性,而他时刻被爱心束缚着,所有的快乐都被夺走了,怎么会对学习感兴趣呢?以为对学生是一片爱心,可是万没有想到学生竟然那么抗拒,觉得很受伤,觉得学生不懂事,觉得爱付之东流,学生为什么会抗拒?是抗拒爱心吗?是抗拒给他的东西吗?不是的!学生抗拒的,不是给他的内容,而是给它的方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他小的时候,曾将一把石子递给杂货铺老板“买糖”,杂货铺的老板迟疑了片刻后收下石子,然后把糖“卖”给了他。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的终生。”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非常耐读的而又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勤读、细读,用智慧与理性去读。根本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这也许就是教育的失误。
现在教师和学生的代沟确实有点大,这些学生真正想的是什么,教师又知道多少,正因为缺少了与学生之间的深层次的沟通。所以学生不喜欢和老师谈心,不愿把他们的心里话讲出来,在报怨学生素质一代不如一代的同时,教师又在做什么,用七、八、九十年代学到的知识、方法、理念来教育他们,这有多大的作用?教师的教育方法、理念也确实该与时俱进了。所以如果在做学生工作时,光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还得有智慧的方法。爱心是基础,也是要给学生的内容,但是如果缺乏正确的方式方法,再好的爱心也没有效果。
2、修养职业良心,必须努力塑造人格;
在道德认识上,要对师德有一个较深刻的理解和清醒的认识,在道德意志方面,要自觉抵制私心杂念和不正之风,在任何时候都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例如:当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答不上来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在授课过程中突然碰到了自己知识范围之外的问题,教师应该怎么办?遭遇类似问题,通常有两种老师采取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一种是不懂装懂,扯虎皮做大旗或者干脆避而不答。这样的老师以为如此可以维护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其实恰恰相反。另一种老师呢?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个别细节问题,比如说某个字的读音了,某个字的部首了,某些文字的出处了,有时候也吃不准;或者板书的时候偶尔会出现“笔下误”。学生对偶发的显而易见的错误,都能毫不客气地指出来,教师欣然接受。对于学生问到的所知之外的问题,教师会告诉他,现在老师不知道,但可以查一查。所以,这样的犯的错误越来越少;而学生,也从来没有怀疑过老师的权威。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时候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视和面对自己的无知。作为教师,只有老老实实地做事,严谨地治学,才能使自己的学识越来越丰富,才能使自己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不受到毁损,才能对得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3、修养职业良心,必须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只有加强师德建设,增强为学生服务的责任意识,促使自己认识到自已所从事行业的特殊、崇高和神圣,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做好了为孩子的服务工作,可是再一想,真正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呢?那种命令式的口气多吗?那种商量的语气多吗?一个个问下去,自己居然不自信起来,很多冷冷的画面浮上心头。过了一个假期,孩子们盼望见到老师和同学,可我们给他们的是什么?学生一声声问候、精心设计的贺卡,老师们又是如何对待。一种漠视,在社会上是很普遍的,可作为老师,太危险。对孩子,更加残忍。扪心自问,觉得自己在两极徘徊……
教育事业是具有一定福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其师德如何关系到国家这一福利政策和实现,关系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物欲横流的时代,让自己具有高尚的师德水准,必须不断的修炼,必须使师德转化为教师的个人内在品质,从而能在教学活动中真正体现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从本质上说,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1):48-51
[2]陈爱苾.师德与教师职业生成[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3]王伟廉.大学教师师德师风十题[J].《现代大学教育》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