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古埃及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于尼罗河一年一度的洪水泛滥。降雨每年都在尼罗河流域引发洪水,从而赐予埃及肥沃的土壤。每当洪水退去后,尼罗河两岸的农民就开始耕作。因此,对古埃及人甚至今天的埃及人来说,尼罗河是他们的生命之河,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那么,尼罗河泛滥跟古王国的衰败有关系吗?
在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埃及,他们每年都在埃及首都开罗的一根柱子上测量记录尼罗河的涨水情况,这样的记录持续了上千年。观察这些记录可以发现,哪怕尼罗河的水位稍稍降低,也会造成很大的灾难。例如,1791年和1792年,尼罗河洪水的水位不过只比平均水平低了一二米,却仍然造成了饥荒,接着发生暴动,最终引发灾难——在得知埃及国力羸弱后,拿破仑趁机大举入侵埃及。
遗憾的是,阿拉伯人对尼罗河洪水的记录远远不足以回溯到古王国时期,考古学家从中并不能找到古王国崩溃的证据。
确凿的证据
来自沙漠和冰山的证据印证了4200年前的一次剧烈的气候变化。
为了寻找更直接、更确凿的证据,科学家将目光转向埃及人生活的另一个核心——沙漠。
今天,偏远的埃及最南部沙漠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但是,考古发现,在数千年前这里却有人居住,并且留下了痕迹——科学家在这片沙漠里发现了一些小石堆,在石堆下有数千块木炭遗存,这些烧焦的木炭成为最重要的考古证据。通过分析木炭的构造和年代,考古学家证实,在大约7000年前,这片沙漠里生长着合欢树。合欢树通常只生长在地下水丰富的低洼地或绿洲,这就意味着,当时这里一定有地下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当时这里是一片干燥的疏木草原,显然适合人类居住。后来,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草原最终变成沙漠,就像古诗人所记述的沙漠化带来的灾难:“全国都变成了沙漠,土地受害,城镇遭殃,飞沙蔽日,没有人能活下来。我们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事。”
草原变成沙漠,这会不会就是古王国分崩离析的原因呢?很可惜,从年代上看,似乎对不上号,因为今天的埃及南部沙漠在4500年前就已经成形。换句话说,沙漠化早在古王国崩塌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它不可能是古王国灭亡的原因。那么,古王国毁灭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答案逐渐浮现。在埃及的邻国以色列,科学家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能够反映古代气候的独特标记——钟乳石。洞穴里的水全部来自降雨——雨水从洞顶岩石的缝隙渗进洞里,溶解石灰石,形成钟乳石和笋石。在漫长的岁月中,钟乳石和石笋不断生长,并在此过程中俘获古代雨水。古代雨水中含有两种氧元素——较轻的轻氧和较重的重氧,如果轻氧所占比例大,说明当时的气候潮湿,反之则干燥。科学家提取钟乳石不同层面的样本(钟乳石是逐层生长起来的,每一层代表不同的时期),用质谱仪对其中的轻氧和重氧的比例进行分析测定。结果发现,大约在4200年前,该地区的降雨量骤减20%,这是该地区5000年来最显著的一次气候改变,而这样的改变无论发生在哪里,都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虽然以色列的气候系统与埃及的不一样,但两国毕竟是邻国,因此科学家推测,当时的埃及是否也发生了气候突变,而且是剧变,从而引发古王国的崩解?在古代,连续几十年的全国性降雨减少无疑会带来大旱与饥荒,从而影响很多人的生存,继而引发国家的灭亡。
有关埃及古王国时期气候剧变的最令人意想不到的证据,竟然来自冰岛!通常,科学家通过研究冰体来了解远古时代的气候。有科学家在冰岛的冰山中发现了黑色条纹,并证实是由当地火山爆发时喷出的黑色灰尘形成的。科学家继续追踪冰山离开冰岛后在北大西洋向南漂移的旅程。
我们知道,漂流的冰山在抵达较温暖的水域后就会融化,其中的灰尘颗粒将沉到海底,最终混入逐年堆积的海底沉积物里。科学家在全球海洋中采集了几千条海底泥柱,其中包含着过去一万年中的沉积物。结果发现,在来自北大西洋的海底泥柱里包含着火山灰。这可让科学家们大吃一惊——在很偏南的地方居然也找到了火山灰,也就是说,冰岛的冰山在融化之前已经漂移了很远的距离,这就意味着当时的气候一定非常寒冷,应该属于小冰河期。
科学家更惊人的发现是,这种小冰河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大约每1500年会发生一次,每次持续几百年。那么,这个气候变化周期与埃及古王国的饥荒有关系吗?大有关系——其中一个小冰河期正好出现在4200年前。当时北大西洋的水温很低,所以冰山向南一直漂到了爱尔兰外海。小冰河期在造成整个欧洲的严寒气候的同时,也让埃及遭遇了严重的饥荒。这,难道只是巧合吗?
科学家继续搜索世界其他地区的气候记录,寻找从花粉、泥土到冰中包含的古代气泡等种种证据,结果都印证了4200年前的一次剧烈的气候变化。尤其是通过分析深海沉积物,科学家发现,当时的气候变化不仅来得很突然,而且影响范围很广,堪称全球性事件。科学家还推测,当时的埃及可能受害尤深。为什么这么说呢?
考古学家认为,对古王国造成最后致命一击的,是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2150年之间连续50年的降雨量剧减引发的长时间大旱:大旱阻止了尼罗河正常情况下的涨水,从而引发数十年全国范围的饥荒和纷争,最终带来古王国的终结。
气候改变加速唐朝灭亡?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之一,它是怎样灭亡的呢?德国科学家杰拉德·霍格2007年在世界权威科技刊物《自然》周刊上撰文说,有关过去16000年来季风情况的证据显示,发生在中国唐朝末期的气候剧变,与唐朝的灭亡很可能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关证据表明,在唐朝衰败前后,唐朝人遭遇了比往年强劲得多的冬季季风,而夏季的季风雨却剧烈减少,这很可能导致粮食严重歉收。霍格等人从中国广东省湛江市西南部的湖光岩玛珥湖底提取沉积物(岩芯)样本,在这个14万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湖泊中,沉积了60米厚的火山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气候环境信息。
霍格等人关注的是湖底沉积物中的铁和钛元素的含量。其中,铁的氧化水平反映了当时湖水中的氧含量,也就是扰动湖面的风力的大小;而钛在沉积物中的累积量间接地反映出风力的大小。霍格等人对湖底沉积物的研究表明,当冬季风很大时,夏季的季风雨量就很小,反之亦然,这跟围绕地球的一个低压带很可能有着内在联系。
公元751年,唐朝军队与阿拉伯大军激战于中亚重镇怛逻斯,之后唐朝开始走向衰落。霍格说,这恰好处于夏季风减弱的少雨干旱期,长期干旱和夏季少雨导致谷物连年歉收,激起农民起义,并最终加剧唐朝在公元907年灭亡。霍格指出,他并非是在说唐朝的衰落完全是由气候改变引起的,但气候剧变可能加速了古代社会的变迁。
霍格等人的研究结论遭到中国国家气候中心首席古气候学家张德二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气象研究室主任陆龙骅的反驳。但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张平中教授等专家指出,古代的朝代更替固然是以政治内因为主,但有时自然灾害也确有可能是外因。兰州大学石笋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结论支持了霍格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