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半年,由人民币升值引发的出口下降、高油价、高通胀、资源价格扭曲等宏观问题对中国整体经济形势带来较大影响,同时此前房地产市场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效果显现,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变化特征。房地产开发依旧处于高位,但销售同比下滑较大,房地产市场已经由年初时的“价涨量跌”演变为目前的“价滞量跌”(2008年6月,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同比虽然上涨8.2%,但环比上升仅为0.1%),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价量齐跌”,部分前期涨幅较快的城市房价则出现了明显下跌(如深圳、广州、南京、成都等地,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环比持续下降,其中深圳连续7个月房价下跌,已逼近去年同期价格)。房地产市场成交量不断萎缩在全国引发传导效应,供求双方观望明显。
房地产业贷款业务对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从整体业务规模看,到2007年末,全国境内房地产开发贷款与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经达到4.8万亿元,占银行业人民币信贷余额的18.3%,在各行业的贷款中排名第一。因此,房地产信贷风险和以房地产为抵押物的贷款风险在当前受到高度关注。
海外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银行业危机的教训
美国2O世纪80年代房地产泡沫危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战后“婴儿潮”
一代进入成年,形成了对住房的巨大需求,里根总统为振兴经济对房地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从而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80年代中期,由于房价的迅速上涨,
市场抱有普遍的乐观预期,银行在房地产部门的资产迅速增加,到1989年底,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已经接近40%。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逆转和房价的回落,银行的房地产价值和抵押贷款资产价值迅速下降,房地产信贷风险严重恶化,房地产不良贷款增多,利润率连年下滑。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过高是美国此次房地产泡沫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泡沫危机
由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日本房地产泡沫在90年代初最终破灭,给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日本房地产泡沫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1985年后,日本长期的低贴现率导致货币供应量不断扩张,超过实际经济需求,导致部分货币供应量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成为房地产和股票投资的资金来源,间接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其次,大量信贷资产投向房地产。据统计,1984年房地产抵押贷款在日本全国银行的贷款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为17%,至1987年已达到20%。1992年3月末更是达到150万亿日元,占全国银行贷款余额的35.5%。此外,一些由日本财政部支持的住房贷款机构也在土地投机中大量发放信贷资金给开发企业,进一步降低了融资成本,导致土地价格更加上扬。第三,由于当时日本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企业实物投资积极性不高,很多企业就把富余资金运用于房地产资产和金融资产的投机上,从中获取巨额利润,企业的这种投机活动大大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东亚及东南亚地区房地产泡沫危机
由于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不发达,银行的信贷评估和内控体系并不健全,而银行贷款则偏好以房地产为主要抵押物的抵押贷款,因此金融资本集中在房地产业。1997年银行在房地产业的资产占其贷款总额的比重较高,其中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和地区甚至超过了30%。与银行信贷在房地产业扩张相伴的是,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资产价格飞速上涨,房地产业已经积聚了大量的泡沫。1997年前后,泰国、印尼、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出口形势严峻,经济依赖于外国资本的支撑,投资者的信心开始动摇,房地产价格下跌的压力越来越大,银行的不良资产越来越多。在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下,各国外汇储备也急剧下降,东亚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的房地产泡沫终于崩溃。东亚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经济金融领域中存在严重的失序现象,过度的投资引起资产价格的过度膨胀并且形成泡沫经济,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前形势下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房地产市场危机
从当前的银行信贷风险来看,它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房地产开发的银行信贷风险。对房地产开发商的银行信贷,监管部门对此有严格的市场准入;房地产住房预售只有在建筑房屋封顶之后才能进行等。一方面是房地产的个人按揭贷款的信贷风险。对此同样有严格的规定,比如对第一套住房信贷的严格准入,对第二套住房信贷的界定,都在信贷管理上有详细的规定;第三方面是由于房地产价格存在泡沫,当泡沫破灭时,以房地产为抵押物的贷款面临抵押物大幅度缩水的风险,监管机构和各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开发贷款、住房按揭贷款和其他抵押贷款都规定了贷款所要求的抵押率。
房地产企业销售无法实现产生的危机

2008年上半年,全国房屋施工面积212660.5万平方米,增长14.1%。其中,新开工面积为53472.7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1%。全国商品房竣工面积16920.2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8%。商品房销售面积25892.63万平方米,同比减少7.2%。商品房销售额10325.43亿元,同比减少3%。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不断增加,且增速较前三年均有较大增长,施工面积接近2007年全年的水平,很大程度是由于各房地产企业2007年拼命拿地导致其2008年的摊子铺得很大,但由于其后续建设能力不足导致其竣工面积的增速相对较小。从近年来土地购置情况看,2007年7月后许多城市纷纷出现“地王”,南京、杭州、东莞、广州、长沙、重庆等城市的土地市场均在这一时间陡然升温。此外,2007年9月和2007年12月也是房地产企业购地高峰。因此,笔者认为,房地产企业在地价最高的时候购置了大量的土地,而房地产企业直接用银行贷款去支付地价款又是违规的,如果其在一年后不能付清土地款,将面临巨大资金压力。但是,由于各地观望气氛浓厚,导致全国范围内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出现下降。
在当前销售持续萎缩的低迷市场环境下,房地产行业所特有的垫资现象导致的统计滞后是目前投资仍保持在高位的主要原因,但是在信贷持续紧缩背景下,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高增长可能会受到抑制。由于销售不理想,当前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必然趋紧,现金流入远小于现金流出。同时,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房地产开发投入资金不足也是必然,再加上资本市场不景气,房地产企业的股市融资将会迅速减少。对银行而言,房地产企业一旦无法及时通过预售回笼资金,其项目总投资中来源于预售收入的资金就无法实现,其不但无法按期归还开发贷款,更可能导致其贷款项目无法按期竣工,甚至出现烂尾现象,房地产企业的违约概率增大,商业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出现展期或借新还旧的情况也逐渐增加,面临较大危机。
购房者出现断供及住房按揭贷款投放不足产生的危机
对于住房按揭贷款,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购房者断供。购房者断供后,作为抵押物的房产只有通过拍卖等方式进行变现后才能偿还银行贷款。一般地,在房价持续上升时,购房者不会断供,其可能通过出卖房产来偿还贷款;而只有在房价持续下降时,购房者即使出卖房产也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时也会断供。购房者断供后,其房产在进行拍卖时基本上已经严重缩水,给银行造成较大损失。
中国不会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其一是在于中国的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才刚刚起步,而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的衍生品化还未在中国推出;其二是由于中国住房按揭贷款严格的首付比例,对贷款人的限制条件较为严格。但是中国的住房按揭贷款没有美国式的多元化的住房按揭贷款体系,也没有贷款人信用管理与评级等相关制度安排。部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短期利益驱使下,让不少不能达到住房信贷准入标准的投机者进入房地产市场,导致房价被迅速推高。同时借助住房按揭贷款购买多套住宅的投机者在房价出现持续下降的时候,可能因为房价的累积降幅较大导致其房产的实际价值严重缩水甚至低于其贷款余额时,可能选择断供。目前深圳等地出现的断供者多是购买多套房屋的投机者。从时间上看,由于2007年房价涨得最快,从而使得2007年在一些房价上涨较快的地方有1万多亿元左右的住房按揭贷款风险较高,而在2006年底以前所发生的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较低。而目前已知的断供楼盘也多是处于2007年房价达到最高值的地区。
此外,据人民银行2008年上半年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居民中长期消费贷款新增同比下降27%。而中长期消费信贷与房屋销售呈高度相关,主要因为各商业银行都比较重视发展个人信贷业务,而各商业银行属于中长期消费信贷的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在全部个人贷款中所占份额基本都在80%以上。因此,由于住房按揭贷款投放不足也说明当前公众对房地产市场的前景不甚乐观,也导致作为住房按揭贷款上游产品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能按期回收的可能性增大。
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产生的危机
目前,各商业银行占个人信贷业务绝大部分的住房按揭贷款全部以房地产为抵押物;而对公信贷业务中包括房地产开发贷款在内的大部分贷款都是抵押贷款,而对公抵押贷款的抵押物基本上都以房地产为抵押物。在经济景气时,金融市场交投活跃,房地产抵押物价格上涨,并使金融资产市场价格逐步背离其基础价值,吸引着银行资金以间接或直接的方式纷纷涌入,对泡沫的膨胀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经济不景气时,房地产抵押物的价值下跌导致银行信贷风险被暴露甚至放大,而泡沫一旦破灭,将给银行业带来巨大的不良资产,使银行业陷入挤兑危机,甚至破产倒闭,并通过传递效应使整个银行业陷入危机。
比如,如果一宗房地产在高位时评估市值为1亿元,根据一般情况,其抵押率被设定为70%,借款人可获得7000万元贷款;而当该宗房地产价格下跌50%时,其抵押价值也跌为3500万元,此时银行信贷的风险就完全暴露出来。一旦企业出现债务危机,不能及时偿还贷款,银行将因为抵押物不足值而蒙受巨大损失。
商业银行加强危机管理的应对措施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尚不健全,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膨胀与银行信贷资金的分布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性。因此,银行要密切关注借款人财务状况的变化,根据贷款条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逾期贷款可能产生的风险,最大限度地确保信贷资产安全。
从宏观上构建危机预警体系
银行危机的爆发,通常都是有先兆的,具体表现在一些金融指标的变化上。由于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密切关系,银行业的健康状况是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采用宏观经济指标来预测银行危机,有助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大量的实证研究已证实了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和银行危机之间的联系。通常能够有效地通过大幅度变化来预兆金融危机的金融指标包括:货币供应增长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国内信贷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外债总额/GDP、短期资本流入/GDP、股市价格指数波动幅度、不良资产/银行总资产、银行资本充足率、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等。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将各个指标所包含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最后得到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严格房地产项目贷款准入,加强抵押物管理
要采取严格的贷前检查,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和各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实施严格的房地产贷款的客户准入和项目准入;加强贷款风险控制,重点防范可能出现资金链危机的客户,同时重视客户的资信审核。对抵押物加强管理,对房地产市场波动较大的地区,缩短抵押物评估价值的有效期,关注抵押物价值变化情况,并根据需要要求借款人补充抵押物以使抵押物足值有效。
积极化解借款人的一般债务危机
许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都会遇到资金周转困难,其中有的债务危机是暂时性的,只要处理得当,危机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化解。对于这类一般性债务危机,银行通过对企业加强贷后管理、盘活沉淀资产和重整现金流等措施,就能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并给危机企业提供振兴发展的机会,实现银企双赢。
参与企业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
《破产法》第七十条规定:“债务人或者债权人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对债务人进行重整。”“债权人申请对债务人进行破产清算的,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宣告债务人破产前,债务人或者出资额占债务人注册资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资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整。”《破产法》保证了银行的权益不受侵害,尤其是具备抵(质)押手续的信贷资产偿还优先顺序不致被打乱。银行是否支持企业进行债务重整,关键是看企业的资产质量及是否具有持续经营和今后是否具备还本付息的能力。如果预计债权人提供临时周转金或作出减债之后,企业经营仍然举步维艰,那就不值得挽救,而要当机立断,尽快否决企业继续重整,通过法定程序让企业清理后退出市场。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
房地产业贷款业务对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从整体业务规模看,到2007年末,全国境内房地产开发贷款与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经达到4.8万亿元,占银行业人民币信贷余额的18.3%,在各行业的贷款中排名第一。因此,房地产信贷风险和以房地产为抵押物的贷款风险在当前受到高度关注。
海外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银行业危机的教训
美国2O世纪80年代房地产泡沫危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战后“婴儿潮”
一代进入成年,形成了对住房的巨大需求,里根总统为振兴经济对房地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从而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80年代中期,由于房价的迅速上涨,
市场抱有普遍的乐观预期,银行在房地产部门的资产迅速增加,到1989年底,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已经接近40%。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逆转和房价的回落,银行的房地产价值和抵押贷款资产价值迅速下降,房地产信贷风险严重恶化,房地产不良贷款增多,利润率连年下滑。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过高是美国此次房地产泡沫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泡沫危机
由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日本房地产泡沫在90年代初最终破灭,给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日本房地产泡沫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1985年后,日本长期的低贴现率导致货币供应量不断扩张,超过实际经济需求,导致部分货币供应量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成为房地产和股票投资的资金来源,间接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其次,大量信贷资产投向房地产。据统计,1984年房地产抵押贷款在日本全国银行的贷款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为17%,至1987年已达到20%。1992年3月末更是达到150万亿日元,占全国银行贷款余额的35.5%。此外,一些由日本财政部支持的住房贷款机构也在土地投机中大量发放信贷资金给开发企业,进一步降低了融资成本,导致土地价格更加上扬。第三,由于当时日本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企业实物投资积极性不高,很多企业就把富余资金运用于房地产资产和金融资产的投机上,从中获取巨额利润,企业的这种投机活动大大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东亚及东南亚地区房地产泡沫危机
由于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不发达,银行的信贷评估和内控体系并不健全,而银行贷款则偏好以房地产为主要抵押物的抵押贷款,因此金融资本集中在房地产业。1997年银行在房地产业的资产占其贷款总额的比重较高,其中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和地区甚至超过了30%。与银行信贷在房地产业扩张相伴的是,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资产价格飞速上涨,房地产业已经积聚了大量的泡沫。1997年前后,泰国、印尼、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出口形势严峻,经济依赖于外国资本的支撑,投资者的信心开始动摇,房地产价格下跌的压力越来越大,银行的不良资产越来越多。在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下,各国外汇储备也急剧下降,东亚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的房地产泡沫终于崩溃。东亚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经济金融领域中存在严重的失序现象,过度的投资引起资产价格的过度膨胀并且形成泡沫经济,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前形势下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房地产市场危机
从当前的银行信贷风险来看,它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房地产开发的银行信贷风险。对房地产开发商的银行信贷,监管部门对此有严格的市场准入;房地产住房预售只有在建筑房屋封顶之后才能进行等。一方面是房地产的个人按揭贷款的信贷风险。对此同样有严格的规定,比如对第一套住房信贷的严格准入,对第二套住房信贷的界定,都在信贷管理上有详细的规定;第三方面是由于房地产价格存在泡沫,当泡沫破灭时,以房地产为抵押物的贷款面临抵押物大幅度缩水的风险,监管机构和各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开发贷款、住房按揭贷款和其他抵押贷款都规定了贷款所要求的抵押率。
房地产企业销售无法实现产生的危机

2008年上半年,全国房屋施工面积212660.5万平方米,增长14.1%。其中,新开工面积为53472.7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1%。全国商品房竣工面积16920.2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8%。商品房销售面积25892.63万平方米,同比减少7.2%。商品房销售额10325.43亿元,同比减少3%。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不断增加,且增速较前三年均有较大增长,施工面积接近2007年全年的水平,很大程度是由于各房地产企业2007年拼命拿地导致其2008年的摊子铺得很大,但由于其后续建设能力不足导致其竣工面积的增速相对较小。从近年来土地购置情况看,2007年7月后许多城市纷纷出现“地王”,南京、杭州、东莞、广州、长沙、重庆等城市的土地市场均在这一时间陡然升温。此外,2007年9月和2007年12月也是房地产企业购地高峰。因此,笔者认为,房地产企业在地价最高的时候购置了大量的土地,而房地产企业直接用银行贷款去支付地价款又是违规的,如果其在一年后不能付清土地款,将面临巨大资金压力。但是,由于各地观望气氛浓厚,导致全国范围内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出现下降。
在当前销售持续萎缩的低迷市场环境下,房地产行业所特有的垫资现象导致的统计滞后是目前投资仍保持在高位的主要原因,但是在信贷持续紧缩背景下,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高增长可能会受到抑制。由于销售不理想,当前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必然趋紧,现金流入远小于现金流出。同时,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房地产开发投入资金不足也是必然,再加上资本市场不景气,房地产企业的股市融资将会迅速减少。对银行而言,房地产企业一旦无法及时通过预售回笼资金,其项目总投资中来源于预售收入的资金就无法实现,其不但无法按期归还开发贷款,更可能导致其贷款项目无法按期竣工,甚至出现烂尾现象,房地产企业的违约概率增大,商业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出现展期或借新还旧的情况也逐渐增加,面临较大危机。
购房者出现断供及住房按揭贷款投放不足产生的危机
对于住房按揭贷款,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购房者断供。购房者断供后,作为抵押物的房产只有通过拍卖等方式进行变现后才能偿还银行贷款。一般地,在房价持续上升时,购房者不会断供,其可能通过出卖房产来偿还贷款;而只有在房价持续下降时,购房者即使出卖房产也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时也会断供。购房者断供后,其房产在进行拍卖时基本上已经严重缩水,给银行造成较大损失。
中国不会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其一是在于中国的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才刚刚起步,而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的衍生品化还未在中国推出;其二是由于中国住房按揭贷款严格的首付比例,对贷款人的限制条件较为严格。但是中国的住房按揭贷款没有美国式的多元化的住房按揭贷款体系,也没有贷款人信用管理与评级等相关制度安排。部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短期利益驱使下,让不少不能达到住房信贷准入标准的投机者进入房地产市场,导致房价被迅速推高。同时借助住房按揭贷款购买多套住宅的投机者在房价出现持续下降的时候,可能因为房价的累积降幅较大导致其房产的实际价值严重缩水甚至低于其贷款余额时,可能选择断供。目前深圳等地出现的断供者多是购买多套房屋的投机者。从时间上看,由于2007年房价涨得最快,从而使得2007年在一些房价上涨较快的地方有1万多亿元左右的住房按揭贷款风险较高,而在2006年底以前所发生的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较低。而目前已知的断供楼盘也多是处于2007年房价达到最高值的地区。
此外,据人民银行2008年上半年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居民中长期消费贷款新增同比下降27%。而中长期消费信贷与房屋销售呈高度相关,主要因为各商业银行都比较重视发展个人信贷业务,而各商业银行属于中长期消费信贷的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在全部个人贷款中所占份额基本都在80%以上。因此,由于住房按揭贷款投放不足也说明当前公众对房地产市场的前景不甚乐观,也导致作为住房按揭贷款上游产品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能按期回收的可能性增大。
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产生的危机
目前,各商业银行占个人信贷业务绝大部分的住房按揭贷款全部以房地产为抵押物;而对公信贷业务中包括房地产开发贷款在内的大部分贷款都是抵押贷款,而对公抵押贷款的抵押物基本上都以房地产为抵押物。在经济景气时,金融市场交投活跃,房地产抵押物价格上涨,并使金融资产市场价格逐步背离其基础价值,吸引着银行资金以间接或直接的方式纷纷涌入,对泡沫的膨胀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经济不景气时,房地产抵押物的价值下跌导致银行信贷风险被暴露甚至放大,而泡沫一旦破灭,将给银行业带来巨大的不良资产,使银行业陷入挤兑危机,甚至破产倒闭,并通过传递效应使整个银行业陷入危机。
比如,如果一宗房地产在高位时评估市值为1亿元,根据一般情况,其抵押率被设定为70%,借款人可获得7000万元贷款;而当该宗房地产价格下跌50%时,其抵押价值也跌为3500万元,此时银行信贷的风险就完全暴露出来。一旦企业出现债务危机,不能及时偿还贷款,银行将因为抵押物不足值而蒙受巨大损失。
商业银行加强危机管理的应对措施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尚不健全,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膨胀与银行信贷资金的分布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性。因此,银行要密切关注借款人财务状况的变化,根据贷款条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逾期贷款可能产生的风险,最大限度地确保信贷资产安全。
从宏观上构建危机预警体系
银行危机的爆发,通常都是有先兆的,具体表现在一些金融指标的变化上。由于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密切关系,银行业的健康状况是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采用宏观经济指标来预测银行危机,有助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大量的实证研究已证实了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和银行危机之间的联系。通常能够有效地通过大幅度变化来预兆金融危机的金融指标包括:货币供应增长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国内信贷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外债总额/GDP、短期资本流入/GDP、股市价格指数波动幅度、不良资产/银行总资产、银行资本充足率、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等。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将各个指标所包含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最后得到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严格房地产项目贷款准入,加强抵押物管理
要采取严格的贷前检查,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和各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实施严格的房地产贷款的客户准入和项目准入;加强贷款风险控制,重点防范可能出现资金链危机的客户,同时重视客户的资信审核。对抵押物加强管理,对房地产市场波动较大的地区,缩短抵押物评估价值的有效期,关注抵押物价值变化情况,并根据需要要求借款人补充抵押物以使抵押物足值有效。
积极化解借款人的一般债务危机
许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都会遇到资金周转困难,其中有的债务危机是暂时性的,只要处理得当,危机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化解。对于这类一般性债务危机,银行通过对企业加强贷后管理、盘活沉淀资产和重整现金流等措施,就能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并给危机企业提供振兴发展的机会,实现银企双赢。
参与企业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
《破产法》第七十条规定:“债务人或者债权人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对债务人进行重整。”“债权人申请对债务人进行破产清算的,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宣告债务人破产前,债务人或者出资额占债务人注册资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资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整。”《破产法》保证了银行的权益不受侵害,尤其是具备抵(质)押手续的信贷资产偿还优先顺序不致被打乱。银行是否支持企业进行债务重整,关键是看企业的资产质量及是否具有持续经营和今后是否具备还本付息的能力。如果预计债权人提供临时周转金或作出减债之后,企业经营仍然举步维艰,那就不值得挽救,而要当机立断,尽快否决企业继续重整,通过法定程序让企业清理后退出市场。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