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初写作文都感到困难,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孩子,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平时很少买书、看书,但又怕作文不会写,就把《作文金典》、《名师教你写作文》等作文书视为救命稻草。这些书名字虽然好听,实用价值不大。作为农村教师,我们为何不把身边的课本充分利用起来呢?
、借用书中的插图,给孩子引路
我们知道小学生初学作文,最大的毛病是想到哪就写到哪,前后不连贯,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我先引导学生看插图,说说插图里都有什么人在干什么事,用自己的话先说一说。然后再读课文,学生两相对比,在对比中慢慢的就理解了写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讲《孩子考科学家》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看课文两幅插图,看过插图后,学生们基本上都能说出文章的大概意思:两个孩子去树林里抓了一些虫子,做成了一只怪模怪样的虫子,被一位老人看出,他俩显得很不好意思。在对照着读完课文后,学生们知道第六自然段是第一幅插图的内容,第七段是写做怪虫的过程,而前五个自然段还应该先交代两个孩子和文中老人是谁等内容,再读课题,又明白重点还在后面的十个自然段——两个孩子怎样考科学家达尔文,又是怎样被科学家识破了诡计的。学生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我也让他们根据题目画几幅简笔画,以确定写作顺序。如写日记《第一次洗衣服》,我让他们画三幅画,把洗衣服前前后后的过程表示出来,然后再根据图画来写文章。同学们经过讨论,就画了三幅图:第一幅画了一个装满水的大盆,旁边放了一堆衣服;第二幅图画是妈妈和她自己蹲在盆边,搓洗衣服;第三幅画的是搭在晾衣绳上的衣服。这样孩子们很顺利地就完成了这一天的日记,文章写得层次分明有条理。
、巧用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写作
《庐山的云雾》《中国石拱桥》《锡林郭勒大草原》等课文使用了“中心句”领头的写法。因为段首使用中心句的文章,内容好理解,条理又清晰,所以不管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这种写法运用最多,所以孩子们写日记时我常提醒他们用上这种写法。如写《我最熟悉的人》时,有的同学写到:“我的奶奶待人恨亲切。无论是谁来我家借东西,奶奶都很热情地给他们用。有时候来了小孩子,奶奶又赶快给他去一些好吃的东西。在写《我的同桌》时,就有同学写道:“我的同桌经常帮助同学们。一次,我忘了拿钢笔,他就把他新买的钢笔给我用,自己却用旧的。”虽然学生的文笔还很幼稚,也有堆砌事例,生搬硬套的感觉,但通过这种写法使他们认识到了只要每一段都围绕一个中心去写,写作文并不是很难得一件事。这样春风化雨般的就改变了学生一写作文就犯难的状况,也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套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给学生的文章增色
课文就是让我们学习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把课本和写作割裂开来,让两者成了不相连的水和油。我们学习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不仅仅为了准确无误地背写下来,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有一次我让学生写自己最熟悉的动物,有的同学就写了鱼,写了虾,这些文章好不好?是真好,但不符合我们的生活习惯,所以读着这样的文章,我着实感到别扭。于是每学一课,我就让学生就一些词语或段落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进行即兴说话,如讲了《吹泡泡》一课后,我让学生学着第一段“小时候,我玩过很多游戏,其中最爱玩儿的是吹肥皂泡。”学写文章的开头。在写内容相似的作文时,我提醒学生在哪一课里用了哪些词语,试试能否用上?这样类似的提醒,对学生写作文很有帮助。
、借助文章的材料,大胆改写、续写
孩子们写作文时最大的困难就是觉得无啥可写,因为我们知道“最熟悉的地方无风景”。再加上学生不会观察,不善于观察,而我们老师也不可能知道每个学生每天都究竟做了什么事,哪些是值得一记的;也不可能和每一个学生走同一条路,以便在路上指导孩子该观察什么,有什么新发现。即使老师在班上说破了嘴,也仍有部分学生还是不知道怎样写日记,怎样为一周一篇的作文積累材料。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最好的做法是利用课本上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如讲了《好伙伴》以后,我让学生写一篇日记,内容是想一想马哈多是怎样把掉进枯井里的猎狗救出来的。学了《狐假虎威》以后,让学生续写当老虎知道狐狸骗了自己以后会怎么样。在学了《一颗小豌豆》后,让学生试着写一写其他几颗豌豆的经历。这样每天都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让学生觉得有什么可写,就地取材利用我们常用的课本,帮助学生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
由于重视平时的积累和引导,学生对课本资源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作文时,多数学生都能活学活用,写出了不少有个性的佳作呢。
、借用书中的插图,给孩子引路
我们知道小学生初学作文,最大的毛病是想到哪就写到哪,前后不连贯,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我先引导学生看插图,说说插图里都有什么人在干什么事,用自己的话先说一说。然后再读课文,学生两相对比,在对比中慢慢的就理解了写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讲《孩子考科学家》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看课文两幅插图,看过插图后,学生们基本上都能说出文章的大概意思:两个孩子去树林里抓了一些虫子,做成了一只怪模怪样的虫子,被一位老人看出,他俩显得很不好意思。在对照着读完课文后,学生们知道第六自然段是第一幅插图的内容,第七段是写做怪虫的过程,而前五个自然段还应该先交代两个孩子和文中老人是谁等内容,再读课题,又明白重点还在后面的十个自然段——两个孩子怎样考科学家达尔文,又是怎样被科学家识破了诡计的。学生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我也让他们根据题目画几幅简笔画,以确定写作顺序。如写日记《第一次洗衣服》,我让他们画三幅画,把洗衣服前前后后的过程表示出来,然后再根据图画来写文章。同学们经过讨论,就画了三幅图:第一幅画了一个装满水的大盆,旁边放了一堆衣服;第二幅图画是妈妈和她自己蹲在盆边,搓洗衣服;第三幅画的是搭在晾衣绳上的衣服。这样孩子们很顺利地就完成了这一天的日记,文章写得层次分明有条理。
、巧用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写作
《庐山的云雾》《中国石拱桥》《锡林郭勒大草原》等课文使用了“中心句”领头的写法。因为段首使用中心句的文章,内容好理解,条理又清晰,所以不管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这种写法运用最多,所以孩子们写日记时我常提醒他们用上这种写法。如写《我最熟悉的人》时,有的同学写到:“我的奶奶待人恨亲切。无论是谁来我家借东西,奶奶都很热情地给他们用。有时候来了小孩子,奶奶又赶快给他去一些好吃的东西。在写《我的同桌》时,就有同学写道:“我的同桌经常帮助同学们。一次,我忘了拿钢笔,他就把他新买的钢笔给我用,自己却用旧的。”虽然学生的文笔还很幼稚,也有堆砌事例,生搬硬套的感觉,但通过这种写法使他们认识到了只要每一段都围绕一个中心去写,写作文并不是很难得一件事。这样春风化雨般的就改变了学生一写作文就犯难的状况,也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套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给学生的文章增色
课文就是让我们学习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把课本和写作割裂开来,让两者成了不相连的水和油。我们学习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不仅仅为了准确无误地背写下来,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有一次我让学生写自己最熟悉的动物,有的同学就写了鱼,写了虾,这些文章好不好?是真好,但不符合我们的生活习惯,所以读着这样的文章,我着实感到别扭。于是每学一课,我就让学生就一些词语或段落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进行即兴说话,如讲了《吹泡泡》一课后,我让学生学着第一段“小时候,我玩过很多游戏,其中最爱玩儿的是吹肥皂泡。”学写文章的开头。在写内容相似的作文时,我提醒学生在哪一课里用了哪些词语,试试能否用上?这样类似的提醒,对学生写作文很有帮助。
、借助文章的材料,大胆改写、续写
孩子们写作文时最大的困难就是觉得无啥可写,因为我们知道“最熟悉的地方无风景”。再加上学生不会观察,不善于观察,而我们老师也不可能知道每个学生每天都究竟做了什么事,哪些是值得一记的;也不可能和每一个学生走同一条路,以便在路上指导孩子该观察什么,有什么新发现。即使老师在班上说破了嘴,也仍有部分学生还是不知道怎样写日记,怎样为一周一篇的作文積累材料。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最好的做法是利用课本上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如讲了《好伙伴》以后,我让学生写一篇日记,内容是想一想马哈多是怎样把掉进枯井里的猎狗救出来的。学了《狐假虎威》以后,让学生续写当老虎知道狐狸骗了自己以后会怎么样。在学了《一颗小豌豆》后,让学生试着写一写其他几颗豌豆的经历。这样每天都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让学生觉得有什么可写,就地取材利用我们常用的课本,帮助学生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
由于重视平时的积累和引导,学生对课本资源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作文时,多数学生都能活学活用,写出了不少有个性的佳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