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与价值创造

来源 :中国流通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li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互联网技术推动下的创新实践,共享经济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直接提升了消费者的福利水平,而且能够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与价值创造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建立了包含共享经济市场与传统商品市场在内的局部均衡模型,比较并刻画在共享经济出现前后企业价值创造方式的改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网约车政策等政府规制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较之传统经济,共享经济由于具有资源配置效应和资源开发效应而使企业的价值创造得以提升。而以网约车新政为代表的对共享经济规制的政策,提高了私家车主进入市场的难度,降低了网约车平台的利润,对于私家车主自身的影响则具有不确定性。
  关键词:共享经济;价值创造;资源开发;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01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7)10-0100-10
  一、引言
  共享经济正在全面进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优步(Uber)、爱彼迎(Airbnb)等引领了美国共享经济的风潮,而在中国则表现为滴滴出行、ofo小黄车等初创企业的迅猛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共享经济首先受到了管理学的关注,侧重于研究共享经济的消费者动机、商业模式、消费者保护等,只有极少数的文献将共享经济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之内。
  作为互联网技术推动下的创新实践,共享经济的出现不仅更好地利用了闲置资源,直接提升了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也对企业价值创造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图建立包含共享经济市场与传统商品市场在内的局部均衡模型,比较并刻画在共享经济出现前后企业价值创造方式的改变,并通过滴滴出行、优步(Uber)与Salesforce的案例进一步验证了研究结论。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此前对共享经济的研究多集中于消费者层面,本文则从企业视角分析共享经济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并将之总结为优化资源配置与实现资源开发两个方面。第二,既有研究多基于管理学的研究范式,而本文则将共享经济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决策行为建立局部均衡模型,为相关分析提供微观基础。
  二、文献回顾与机制分析
  (一)共享经济与企业价值创造
  对共享经济最早的研究可追溯至1978年菲尔逊和斯佩思(Felson & Spaeth)关于社区结构与协作消费的研究,但技术条件的局限使交易撮合的难度大幅上升,高昂的交易成本将协作消费局限于熟人之间。而在近年来兴起的共享经济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交易的局限性减弱,交易可能发生在任意的陌生人之间,使得其与分散决策的市场机制具有更多的相似性。
  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共享经济兴起的原因及其对消费者福利的改进。研究者认为,对于气候问题的关注以及低碳消费的兴起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合作消费”(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或“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的形式。随着爱彼迎(Airbnb)等共享经济平台的发展,消费者选择共享经济的动机可能还包括可持续发展、更具娱乐性的消费体验、获取声誉、更低的价格等。实际上,共享经济不仅改变了消费方式,也改变着生产者的价值创造方式。例如荷兰的孚鲁图(Floow2)公司为厂商提供供应链各环节闲置资源的分享匹配服务,厂商可以分享厂房、机械设备、生产线、办公用品等一切可分享的资产,不同厂商可以将自身资源“挂靠”于虚拟生产线上,通过人、财、物的全方位协作,厂商生态群可以完成整体业务。共享经济衍生的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民众消费的理性预期和惯性认知。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共享经济主要侧重于研究消费者动机、商业模式、消费者保护等,共享经济下价值创造方式的改变却很少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二)价值创造方式的改变
  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可以视为投入一定资源进行生产的过程。在传统经济中,企業一般被视为市场的替代,较之市场的自由、开放等特点,企业具有更强的封闭性,其价值创造也呈现出封闭性特点。这与企业的起源相契合,最早的企业普遍采取合伙制的组织形式,通过共同出资实现资金、技术、人力的共享以及生产过程结束后的利润分配。从这一角度看,传统经济中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关键在于核心资源的占有,核心资源包括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等。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发展的资源基础正在由物质资源转向以智力资本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基于智力资本的“H-S-C”范式,智力资本包含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关系资本,通常依赖研发、人力资源培训等内部开发的方式获得,也可通过建立战略联盟、购买技术许可、并购等方式从外部获取。这使传统经济中企业的价值创造面临着两方面冲击。第一,研发、培训、并购等智力资本形成方式方面的困难。一是存在一定时滞,企业难以即时形成智力资本;二是通过研发、并购等途径获取智力资本要求企业具备充足的资金实力,而大量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往往不具备相应的资金基础。智力资本的缺乏使得企业只能进行低水平的价值创造。第二,对已经形成智力资本的企业而言,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未必需要使用全部的智力资本。例如就关系资本而言,在与外部合作伙伴的信息交流中,只有部分信息能够成为企业的知识积累。
  上述冲击可以概括为资源获取与资源使用的非连续性,即某些资源(例如智力资本)具有最小购买单位的限制,而对这些资源的使用也是离散性的。在传统经济中,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特点在于占有核心资源,资源的非连续性与企业价值创造的矛盾尤为突出,若某些资源难以为企业取得,企业拥有的其余资源也难以完全实现价值。
  共享经济应运而生,并较好地消除了资源获取与使用的非连续性。在共享经济中,企业可以只消费部分资源,而将闲置或冗余的资源与其他企业共享,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而其他企业借由共享经济获取了稀缺资源,也实现了价值创造的提升。例如就智力资本中的关系资本而言,在与合作伙伴的信息交流中,企业仅仅利用了其中部分信息,而其余信息虽然对该企业无用,却可能成为其他企业决策、创新的重要依据。在共享经济中,拥有关系资本的企业充分开发利用了关系资本,而不拥有关系资本的企业则实现了重要信息的获取,并因此盘活了其他资源。   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假设企业拥有24单位资源禀赋(初始资源),其与有形资产的交换比例为1:1,与无形资产的交换比例为2:1。如前所述,在传统经济中,以智力资本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具有最小购买单位,假设该购买阈值为6单位(6I)。而剩余初始禀赋则购买了12单位的有形资产(12T)。由于无形资产的资源冗余(例如关系资本),实际生产过程中仅仅使用了3单位无形资产,而生产过程要求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按照1:1的比例搭配,因此实际投入生产的有形资产也仅有3单位,并最终实现了3单位的价值创造。
  而在共享经济中,由于不存在无形资产的最小购买单位限制,企业可以在获取有形资产后再根据生产资料的最优配比决定有形资产的购买数量。而共享经济中不存在无形资源冗余(或可将冗余资源置换为有形资产),因此企业最终实现了8单位价值创造。
  当然,实际情形较图1的例子要复杂许多。企业通过共享经济获取无形资产时,需要向拥有无形资产的企业支付一定费用,这将影响企业对无形资产的购买与开发决策。而该决策反过来也将影响其他企业在共性经济中所能获取的无形资产总量。因此,对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中企业行为的刻画、对共享经济中企业价值创造方式转变的分析,皆需具备更为坚实的微观基础,即企业基于利润最大化进行分权决策,在市场均衡的条件下,进行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比分析。下面将建立包含两种资源、三种类型企业的局部均衡模型,分析共享经济中企业行为与价值创造方式的转变。
  三、基本模型
  (一)基本假定
  本文假定一个生产过程需要使用两种不同的生产资料,生产函数采取柯布一道格拉斯形式。但与通常的生产过程不同,企业仅拥有其中一种通用性生产资料,而另一种稀缺性生产资料则需要以通用性生产资料交换获取。通用性生产资料即前述的有形资产,包括资本、设备等,而稀缺性生产资料即前述的无形资产,包括人力资源、技术工艺等。在传统经济中,企业的关键性技术可以通过并购、专利授权等途径从外部获取,也可通过研发的方式从内部获取。为避免累赘,我们将上述获取稀缺资源的方式统称为传统市场。而在共享经济出现后,企业还可通过共享经济获取稀缺资源,我们将此称之为共享市场。
  假设市场上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企业,第一类企业可以依靠资本等通用资源实现稀缺资源的交换,这些企业往往是大型企业,这里称之为大企业A。第二类企业在长期内可以通过传统市场获取稀缺资源,但由于并购和研发的时滞,在短期内无法获取稀缺资源,这里称之为大企业B。第三类企业在传统市场无法获得稀缺性生产资料,但可通过共享市场与第一类企业实现生产资料的共享。这种类型的企业往往是中小企业,这里称之为小企业。由于传统经济中消费与交换的非连续性,进一步假定通过外部市场获取的稀缺资源无法细分,例如为获取某项技术,企业只能从外部完整取得该技术的使用许可或内部研发;而在共享市场中,企业获取的稀缺资源可以细分。将稀缺性生产资料的数量标准化为1,并不考虑生产成本,则可以得出企业在共享市场中的决策目标函数。
  (1)短期存在共享经济的情形。大企业B与小企业可以通过共享市场获取稀缺资源,大企业A在获取完整1单位资源后可以通过共享市场与其他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并获取收益,此时三类企业的利润函数如下:
  其中wi代表通用性生产资料,x、y、z代表稀缺性生产资料,p代表从传统市场获取稀缺资源的价格,r代表从共享市场获取稀缺资源的价格。
  (2)长期存在共享经济的情形。小企业可以通过共享市场获取稀缺资源,而大企业可以在共享市场与传统市场之间进行套利,换言之,大企业A与大企业B通过传统市场或共享市场获取资源无差异。三类企业的利润函数与第(1)类情况相同,但增加了套利行为约束。
  命题1:在封闭市场转变为开放市场的过程中,无论是短期均衡还是长期均衡,企业价值创造增加了,这种增加来源于资源配置效应和资源开发效应。
  (二)案例分析
  本文选取滴滴出行与优步(Uber)作为共享经济在消费领域的代表,選择Salesforce作为生产领域的代表。
  1.共享出行:滴滴出行与优步(Uber)
  优步(uber)是一家美国硅谷的科技公司,为消费者提供多种类的打车服务,并提供搬家、及时快递等服务。滴滴出行是小桔科技旗下的一站式多元化出行平台,提供出租车召车、专车、快车、顺风车等出行服务。滴滴出行2012年进行的A轮融资为300万美元,一年后进行的B轮融资达到1500万美元,最近一次的融资金额则达到70多亿美元。与滴滴出行类似,优步(Uber)成立之初的融资规模为130万美元,4年后D轮融资规模则达到12亿美元。融资额的迅速上升表明资本市场的认可,也从侧面反映了共享经济对价值创造的提升作用。表1总结了案例企业与模型中各变量的对应关系。
  如图2所示,在传统经济中,大企业A即出租车公司,掌握着其他企业所没有的出租车牌照资源。牌照资源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发挥着诸多作用,例如统一的出租车标识降低了消费者的搜寻成本,提升了消费者的安全感等。在传统经济中,除了拥有牌照的出租车公司,其余尚未获得牌照的公司与私家车主无法从事出租车业务,即使其拥有车辆这一通用资源。
  而在共享经济中,大企业A为滴滴出行或优步(Uber),通过建立互联网信息平台,匹配了私家车主与需要出行服务的消费者,同样发挥了出租车标识的功能。而对于车主的实名认证、基于GPS的位置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消费者的安全感。在共享经济中,滴滴出行与优步(Uber)签约了部分私家专车,同时将互联网信息平台分享给其他不拥有出租车牌照或无法建立平台的公司与私家车主,拥有车辆的公司与私家车主可通过滴滴出行与优步(Uber)提供快车或顺风车服务。
  相比于传统经济,共享经济在资源配置与资源开发两个方面实现了价值创造提升。就优化资源配置而言,传统出租车公司自身必须使用全部的信息平台资源与牌照资源,由于资金、劳动力市场匹配等原因,如果无法购买足够的车辆或招募到足够的出租车司机,则面临着牌照资源的闲置。此外,出租车公司建立的投诉平台在许多时候也处于闲置状态。而对滴滴出行与优步(Uber)而言,除了签约的部分专车司机可以使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外,其余拥有车辆的公司与私家车主也可通过该平台匹配消费者需求。相比于传统经济,共享经济中的互联网信息平台得到更大程度的利用,实现了资源配置的优化。   就实现资源开发而言,传统经济中不拥有牌照的公司与私家车主无法从事出租车业务,除了自身使用外,大部分时间车辆闲置。而在共享经济中,借助优步(Uber)与滴滴出行提供的互联网信息平台,私家车主可以从事快车、顺风车等服务并获取收入,提高了车辆的使用效率。
  2.软件服务:Salesforce
  Salesforce创建于1999年3月,是一家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服务提供商。Salesforce允许客户与独立软件供应商定制并整合其产品,同时建立他们各自所需的应用软件。对于用户而言,则可以避免购买硬件、开发软件等前期投资以及复杂的后台管理问题。如今Salesforce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的CRM平台。
  表2展示了案例企业与模型变量的对应关系,图3则说明了共享经济的价值创造方式。大企业A即软件开发商,为具有CRM软件需求的企业(即小企业)提供CRM软件。除了具有关键技术或人才的企业外,其余企业(即大企业B)难以进行CRM软件的开发,使通用资源(资本)闲置。而在共享经济中,Salesforce建立了软件服务租赁(SaaS)与软件平台服务(Paas)。就前者而言,具有CRM软件需求的企业无需购买服务器与完整软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租赁相应的模块。就后者而言,用户在名为AppExchange的平台上可以购买即选即用的功能模块,并在Sales-force上运行。这些功能模块中的一部分由Sales-force提供,另一部分则由第三方开发并提供。
  在传统经济中,资源在以下三方面存在闲置或冗余,难以发挥最大价值。第一,具有CRM软件需求的企业必须购买服务器以及完整的CRM软件,支出费用高,从而也对资本规模提出了要求。反过来,这也限制了软件开发商的收入,资本规模较小的企业难以成为其客户。第二,具有CRM软件需求的企业在购买软件后,可能只使用其中部分功能,其余功能成为冗余。而企业购置的服务器也可能未被完全使用,存在闲置的情况。第三,由于存在许多基础性架构,一些只具有部分技术或人才的软件开发商在短期内难以完成软件开发工作。
  与之相对,共享经济则通过消除上述三方面的闲置与冗余,实现了价值创造的提升。第一,具有CRM软件需求的企业不必购买服务器与完整软件,而是根据自身需求购买或租用Salesforce上软件功能,使资本规模有限的企业也能获得CRM软件服务,而Salesforce也增加了收入。第二,具有CRM软件需求的企业不需购买完整软件,而只是根据自身需求购买部分软件功能,避免了软件功能的冗余。而软件直接在Salesforce的服务器运行,也一定程度减少了服务器闲置。第三,Sales-force为软件开发提供了基础性架构,整合不同的数据与应用接口,使其他软件开发商在短期内实现软件的开发与销售。其中第一点即资源开发效应,第二与第三点即资源配置效应。
  五、共享经济的规制政策
  网约车出现与兴起后,许多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对其进行管理与规制,全国许多城市就网约车出台了若干限制私家车主市场进入的规制政策,这些规制政策对不同市场参与者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一)对参与者数量的规制政策
  许多城市针对网约车出台了规制政策,例如北京市与上海市都要求网约车驾驶员须为本市户籍,且车辆需具備本市车辆号牌。这一规制政策使得从事网约车的司机数量大减,即减少了小企业比例θ3。短期内其对市场均衡价格与各类型企业利润的影响为:
  小企业比例θ3的降低在短期内使需求与价格同时出现下降,因此减少了大企业A的利润,而增加了大企业B与小企业的利润。同时,由于小企业绝对数量减少,其资源出现了闲置,价值创造总量也有所降低。而在长期内,由于共享市场价格与企业比例无关,因此不会对市场参与者的利润产生影响。
  命题2:小企业比例的减少在短期内降低了大企业A的利润,提升了大企业B与自身的利润。同时,无论在短期与长期内,价值创造总量均出现了降低。
  (二)共享经济的进入壁垒
  各地网约车政策不仅对司机与车辆资质进行限制,同时对车辆的规格、保险缴纳等提出了要求,例如北京市要求车主购买营业性车辆交强险、第三者责任险和乘客意外伤害险,而车辆需为5座三厢小客车或7座乘用车。私家车主在从事网约车服务前通常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的车辆,因此对车辆规格的限制事实上提高了私家车主进入共享市场前的折旧,在进入共享市场后通用资源总量wL有所减少。而对营业性保险的若干要求则相当于支出了更多的固定费用,也减少了通用资源总量wL。当小企业通用资源总量出现变化时:
  从另一个角度说,当其他外生参数不变,小企业通用资源总量从一个充分大的值开始减少时,其利润水平将先下降而后上升(即U型关系)。通用资源总量对其利润水平存在两种方向相反的影响,一方面资源总量的减少直接降低其利润水平,另一方面也降低共享市场的均衡价格进而提高其利润水平。在小企业资源总量水平处于高位时,资源总量对企业利润的直接影响更大,企业总体上表现为利润下降。而当资源总量水平处于低位时,均衡价格下降带来的提升效应更明显,企业总体上表现出利润上升。小企业利润增减的临界值与其他两类企业通用资源总量及企业比例结构相关。当其他两类企业通用资源总量越少、总量差距越小时,这一临界值相对较高,降低其资源总量更有可能减少其利润。上述分析可归纳为命题3:
  命题3:在短期均衡中,小企业通用资源总量的减少将减少大企业A利润水平、提升大企业B利润水平,而对自身的影响则呈现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型关系,U型的拐点与企业通用资源总量、企业比例有关。
  综合命题2与命题3,限制私家车主进入的网约车规制政策减少了私家车主比例,提升了其进入共享市场的固定成本。该政策将减少网约车平台的利润,提高其他汽车租赁公司的利润,而对私家车主的影响则具有不确定性。从促进共享经济本身发展的角度而言,对市场进入的适当放宽将有助于提升平台利润,促进其发展。
  六、结论
  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两种生产资料、两个市场与三种类型企业的局部均衡模型,将共享经济这一新兴的经济现象纳入经典的经济分析框架之中,为企业价值创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微观基础。主要结论与启示如下:
  第一,在传统经济中,企业价值创造活动中使用的某些资源不可细分,即具有最小购买与使用单位限制。共享经济消除了资源的非连续性,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开发两种途径提升了价值创造。共享经济的出现不仅提升了价值创造的总量,也提升了各类型企业自身的利润水平,符合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逻辑,对社会而言也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第二,限制小企业市场进入的规制政策可能减少市场中的小企业比例,提升市场进人的固定成本。这类政策将减少共享经济中关键资源提供者的利润,对于小企业自身的影响则具有不确定性。为了促进共享经济发展,对市场进入的适当放宽有助于提高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鼓励更多企业在共享经济中进行资源分享。
其他文献
摘要:电子商务采纳是跨境电商企业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利用2016年珠三角760家制造业跨境电商企业的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尝试构建电子商务采纳和企业成长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数据模型,探讨电子商务采纳及其强度对制造业跨境电商企业成长的影响和机制,研究发现,电子商务采纳和电子商务采纳强度(初级、中级和高级)对制造业跨境电商企业成长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数据发现,为了进一步促
期刊
摘要:随着机动车行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和消费量的与日俱增,大量的报废蓄电池相伴而生,蓄电池逆向物流的实施作为供应链中无法避免的“责任”正逐步引起企业的重视。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国情性等原则,构建以报废汽车蓄电池逆向物流可行性为目标层,以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准则层,以28个影响因素为指标层的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与粒子群算法(PSO)优化的误差反向
期刊
摘要: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技术进步是物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而作为技术进步产物的标准以及标准化建设是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是物流活动合理、高效运行的重要前提,是物流业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明晰标准化对物流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助于相关标准在物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贯彻实施,有助于提高我国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和质量。而定量研究标准化对物流业经济增长的影
期刊
摘要:目前会展业在国内仍然属于新兴产业,其中,交易型展览尚未得到国内营销学学者的足够重视,相关研究集中于旅游学领域。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和对国外重点英文文献内容研究后发现,展览是一种综合性的营销传播方式,营销学是展览研究的主要学科视角,研究内容包括展商的动机、目标、计划和绩效评估,不同时期的研究内容侧重点不同。未来研究应重视展览观众的全面分析、展商参展的动态变化、活动组合的营销效果和展览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迈进,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必将面临重大变革。预知物流产业变化趋势,为物流产业科学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指引,成为物流研究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全面把握国内外物流研究现状及前沿热点,预测中国物流研究趋势,利用文献计量方法,以2012—2016年SCI、SSCI收录的物流研究文献为基础,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入手对国内外物流研究方向及增长趋势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物流相关
期刊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其创新效率是衡量产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指标。在微观视角下,结合创新效率评价的现有成果,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从效率、有效性、规模收益及投影分析四个方面,对东北地区150家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创新活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效率整体偏低(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两个产业最高,
期刊
摘要:采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100个国家与地区2013年国际物流绩效的贸易效应,赫克曼模型回归结果表明:第一,国际物流绩效显著地提高双边贸易流量,且出口国的国际物流绩效系数高于进口国系数,采用不同的回归方法以及按照经济体水平分类实证研究表明这一结论具有稳健性;按照地区分类的最小二乘法回归表明,国际物流绩效显著促进了双边贸易流量,而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国际物流绩效对贸易有负面影响。第二,国际物流绩效
期刊
摘要:对美国零售协会2016数字峰会上进行经验分享的沃尔玛(Walmart)、完美鞋子梦工厂(Shoes of Prey)等创新领先企业进行扎根理论研究发现,在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是基础,价值主张创新是目标,渠道通路、关键业务、客户关系创新是手段,在技术创新、竞争驱动、需求拉动的共同作用下,零售企业最终实现商业模式的整体创新;国外领先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呈现出渠道全面化、零售无间隙
期刊
摘要: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区块链的应用已从金融领域逐步延伸至更为多元的空间,并引发了各界的研究热潮。从本质而言,区块链存在技术和模式两个层面的构建,在模式维度下,诸如“三通一达”的联邦制快递企业已具有区块链的实体化特征,主要体现于组织管理、机构、信用体系等方面,不同组织在具体维度上虽然存在着形式、内容、流程等差异,但其构建的底层模式、逻辑却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分析联邦制中通快递的区块链应用状况,可以
期刊
摘要:政府研发资助不仅是为了激励企业研发投入,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励创新产出。利用北京市工业企业的科技数据,从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角度,对政府研发资助效果的门槛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资助强度、技术水平、企业规模和产权结构四个因素对激励效果的影响方式,结果显示:第一,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研发投入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其激励效果敏感于资助强度和产权结构;第二,政府研发资助对创新产出的激励效果较弱,门槛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