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专科护士成组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与临床实践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对专科护士成组化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护士能力的提升、患者满意度、医生对护理工作质量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专科护士成组化管理模式实施后,提高了专科护士的影响力以及患者、医护人员对其的认可度和满意度。结论:专科护士成组化管理模式体现专科护士使用的优越性,全面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专科护士;成组护理;护理管理;急诊
[中图分类号]TG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6)12-168-02
十二五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要求,加强临床护士的岗位培训,在完善医院护理岗位设置的基础上,确定临床专科护理岗位,坚持“以用为本”,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实施对专科护理岗位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工作。随着当前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护士专业水平要求更加严格,由于社会、经济与医疗环境的急剧变化,因此,要求护士必须有在动态的护理环境中保证高标准护理质量的能力,而护士核心能力最重要的是运用知识、技能来保证护理质量,护士核心能力对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与降低医疗成本的作用已被相关研究所证实一这些迫切使护理管理者重视护士的核心能力,那必然促使护理管理者加强对专科护士的培养和使用。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也是医院工作的缩影,直接反映医院的医疗护理水平。专科护士培训是护士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最佳平台,是一种专业化、针对性强的培训与学习模式;专科护士使用是播撒新知识、新技术的工具,是推广和应用护理新技术的带头人。同时急诊科存在着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及特殊性,护理工作随机性大、护理人员年轻化、护理能力不均衡等问题。因此,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急诊医学模式,保证急诊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急诊护士需要及时学习并掌握护理学新理念、新知识,提高急诊护士专业核心能力。我院急诊科通过参考国外护理界对专科护士管理与使用,并结合我院护理的实际现状,合理而系统的制定急诊专科护士使用的初步模式,现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
我急诊科抢救室现有护士33人,其中本科15人,占比45.4%,大专18人,占比54.6%,大专以上学历占比100%。抢救室护士职称分布情况现有:主管护师12人,占比36.4%,护师8人,占比24.2%,护师以上占比60.6%,护士13人,占比39.4%。专科護士方面,共培养了专科护士8名,工作年限为(10-24)年;学历:本科8人(100%);职称:副主任护师1人(12.5%),主管护师6.L(75%),护师1人(12.5%);其中国家级专科护士2人,省级专科护士15人,市级专科护士1人。
2
专科护士临床使用
2.1建立护理专科小组
2.1.1专科护理分组:创伤护理组、中毒护理组、神经系统护理组、循环系统护理组、呼吸系统护理组、消化系统护理组。依据专科护士专业知识及个人兴趣自愿选择,然后随机分配小组成员,每季度小组成员交替分配。
2.1.2专科技术分组:静疗护理组、压疮护理组、气道护理组、管道护理组、重症护理组、应急管理护理组。依靠上级指导及专业知识水平成组,然后随机分配小组成员,每季度小组成员交替分配。
2.1.3专科能力分组:科研护理组、教学护理组、急救技能护理组、护理文件书写护理组、质量管理护理组、医院感染控制护理组。依靠专科护士的能力水平成组,然后随机分配小组成员,每半年小组成员交替分配。
2.2开展护理专科小组
2.2.1护理教学:各专科护理小组组长承担本小组大量教学培训工作,(一)定期组织教学查房,开展专业知识讲课。护理长每月评估护理教学效果,包括教学查房和专科知识讲课,如组织教学查房前,护士长根据小组情况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表,发至各小组。护士长选取代表性比较好的查房课件,组织学习。(二)专科护理小组组长安排小组成员根据不同专科的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疑难、罕见、容易忽视专科问题的病例,便于提高疑难病例、死亡病例讨论的内涵。(三)专科护理小组组长了解和关注当前急诊急救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相关的信息,进行充分准备并且做成课件,组织科室成员学习。
2.2.2护理科研:各小组组长定期开展护理科研学习,(一)理论学习方面,进行护理科研与论文基本技巧的讲授和指导,使小组成员对相关专业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有一个初步认识,熟悉护理科研设计、文献查询、文献筛选等知识。(二)
选择本小组文献检索能力强的成员利用医院医疗护理资源数据库教会成员查询、获取、筛选文献,学习当前护理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了解护理科研动态,形成护理新观念、新思维。(三)培养从护理期刊、护理实践中寻找灵感,强化护理人员科研信息意识,提高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注重加强小组成员从日常工作中特殊病例人手,学习个案护理论文,积累论文写作技巧,提高科研兴趣。
2.2.3护理管理:各个护理小组组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品管圈活动,(一)专科组长搜集QCC的相关方面的知识,组织小组成员学习,提高小组成员对QCC认识,避免小组成员对QCC管理知识的缺乏特别是管理工具的使用不懂,影响活动的进程以及成员的积极性;(二)专科护理小组组长作为品管圈活动的负责人,定期组织圈活动,协调圈员交流,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便于提高专科护士的组织、协调、沟通的管理能力。(三)协助护士长参与科室的质控管理工作,解决品管圈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便于提高护理质量。
2.3评价护理专科小组效果
科护士长、护士长每个季度进行综合评估,从科学性、自主发展性和创新性,根据护士岗位、能级对应的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目标,进行考核及效果评价。整个评价过程包含护士专业基础知识、急救技能、沟通能力、护士综合处置能力、协调与应急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健康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并记录成绩。评价结果:专科护士成组化管理模式的构建是一种在专科护士使用方面的创新,能够充分运用专科护士有限的资源,发挥专科护士在知识、技术、科研能力方面的特长,带动科室整体质量的提升,护士能级考核中合格率达100%。患者满意度呈上升趋势,由2013年的86.1%升至2014年的96.4%,经x2=104.3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专科护士成组化管理提高急诊护士临床实践能力
专科护士在患者得到专业化的高质量医疗护理中发挥着医生和一般的护理人员无法替代的作用。专科护士是向临床护理专家发展必经的过程,发展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临床护理专家的角色功能。即临床护理专家应具备5个角色:临床工作者、教育者、科研者、管理者、咨询者。急诊患者的特殊性、随机性和难预测性决定了急救护理行为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生命垂危、年龄和经历不同的各种急症人群,以及意外灾害事故等所致多发伤的伤病员的救治,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未知因素。通过开展专科护士小组化管理模式效果显示,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急救技能、协调与应急能力、专业态度、专业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管理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得到很大程度上提高,因此专科护士小组化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提升了護理质量,并对护理服务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专科护士成组化管理提高急诊护士教学科研能力
培养教学能力、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是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和考核指标之一。建立专科护士成组化管理模式后,专科护士在承担本专科组长期间更加侧重相关专业知识的深度挖掘,通过文献数据库搜集最新的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巧等强化了小组成员理论知识;通过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疑难、罕见的病例以自媒体形式交流,加强小组成员主动与被动学习的结合,培养成员独立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成员之间的讨论,弥补成员在这方面知识存在的盲点,提高教学水平,丰富了科研兴趣,同时也不断优化和更新科室的急救流程,深化了急救新思维。定期将临床遇到的典型案例进行整理、分享、讨论,提高低年资护士实际临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专科护士成组化管理提高了专科护士的影响力和患者、医护人员对其的认可和满意度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单位,患者多、周转快、病情变化快,再加上社会对急诊期望值过高等,与患者及家属有潜在冲突风险比较大,这些工作特点决定了急诊科工作的高风险性,同时我院部分急诊医生实行轮科制,刚到急诊科值班对急诊工作流程不熟悉,很大程度上依赖急诊科护士,特别是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沟通协调能力灵活的专科护士,从而弥补了医生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增强医护合作关系。更重要的是成组护理工作模式在专科与非专科护士组合、强弱搭配上,不仅使技术力量得到均衡分配,还可以使年轻护士学习能力得到锻练,技术水平得到尽快提高,增加了协作精神,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充分发挥组长与组员的主观能动作用,调动了她们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高效的救治。健康教育及培训能力、个人才能与专业发展是专科护士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护士长广泛征求医生及患者对开展专科护士小组化管理模式后工作意见,以求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医护配合的工作制度,得到急诊科医生的充分肯定,同时改善密切护患关系,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安全感。所以,开展专科护士成组化管理模式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提高了急诊科专科护士具有计划、组织、协调等能力,提升了专科护士的影响力和患者、医护人员对其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3.4待解决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专科护士的培养与使用没有相应的制度,虽专科护士在我国培养机制方面已经做得比较成熟,但国内暂未出台对专科护士使用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国内培养专科护士尚属区域性,没有出台统一的专科护士培养教材,培养对象的学历层次及专科工作年限参差不齐,同时满足高学历和具有丰富专科临床经验的专科护士不多,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专科护士更加深入的发展。但是专科护士的质量存在差异,少部分专科护士进入临床后很难承担专科护士的角色,虽然各个医院都在积极探索专科护士的使用和管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经过认证的专科护士的潜力并未在临床得到充分发挥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在专科护士的临床使用方面每个医院护理管理者都是根据本科室的情况制定标准,尚为形成统一的共识,亟需护理管理者进一步深入探索,同时专科护士使用怎样才能取得最佳工作效果,并更好地促进我国专科护理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专科护士;成组护理;护理管理;急诊
[中图分类号]TG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6)12-168-02
十二五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要求,加强临床护士的岗位培训,在完善医院护理岗位设置的基础上,确定临床专科护理岗位,坚持“以用为本”,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实施对专科护理岗位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工作。随着当前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护士专业水平要求更加严格,由于社会、经济与医疗环境的急剧变化,因此,要求护士必须有在动态的护理环境中保证高标准护理质量的能力,而护士核心能力最重要的是运用知识、技能来保证护理质量,护士核心能力对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与降低医疗成本的作用已被相关研究所证实一这些迫切使护理管理者重视护士的核心能力,那必然促使护理管理者加强对专科护士的培养和使用。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也是医院工作的缩影,直接反映医院的医疗护理水平。专科护士培训是护士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最佳平台,是一种专业化、针对性强的培训与学习模式;专科护士使用是播撒新知识、新技术的工具,是推广和应用护理新技术的带头人。同时急诊科存在着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及特殊性,护理工作随机性大、护理人员年轻化、护理能力不均衡等问题。因此,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急诊医学模式,保证急诊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急诊护士需要及时学习并掌握护理学新理念、新知识,提高急诊护士专业核心能力。我院急诊科通过参考国外护理界对专科护士管理与使用,并结合我院护理的实际现状,合理而系统的制定急诊专科护士使用的初步模式,现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
我急诊科抢救室现有护士33人,其中本科15人,占比45.4%,大专18人,占比54.6%,大专以上学历占比100%。抢救室护士职称分布情况现有:主管护师12人,占比36.4%,护师8人,占比24.2%,护师以上占比60.6%,护士13人,占比39.4%。专科護士方面,共培养了专科护士8名,工作年限为(10-24)年;学历:本科8人(100%);职称:副主任护师1人(12.5%),主管护师6.L(75%),护师1人(12.5%);其中国家级专科护士2人,省级专科护士15人,市级专科护士1人。
2
专科护士临床使用
2.1建立护理专科小组
2.1.1专科护理分组:创伤护理组、中毒护理组、神经系统护理组、循环系统护理组、呼吸系统护理组、消化系统护理组。依据专科护士专业知识及个人兴趣自愿选择,然后随机分配小组成员,每季度小组成员交替分配。
2.1.2专科技术分组:静疗护理组、压疮护理组、气道护理组、管道护理组、重症护理组、应急管理护理组。依靠上级指导及专业知识水平成组,然后随机分配小组成员,每季度小组成员交替分配。
2.1.3专科能力分组:科研护理组、教学护理组、急救技能护理组、护理文件书写护理组、质量管理护理组、医院感染控制护理组。依靠专科护士的能力水平成组,然后随机分配小组成员,每半年小组成员交替分配。
2.2开展护理专科小组
2.2.1护理教学:各专科护理小组组长承担本小组大量教学培训工作,(一)定期组织教学查房,开展专业知识讲课。护理长每月评估护理教学效果,包括教学查房和专科知识讲课,如组织教学查房前,护士长根据小组情况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表,发至各小组。护士长选取代表性比较好的查房课件,组织学习。(二)专科护理小组组长安排小组成员根据不同专科的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疑难、罕见、容易忽视专科问题的病例,便于提高疑难病例、死亡病例讨论的内涵。(三)专科护理小组组长了解和关注当前急诊急救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相关的信息,进行充分准备并且做成课件,组织科室成员学习。
2.2.2护理科研:各小组组长定期开展护理科研学习,(一)理论学习方面,进行护理科研与论文基本技巧的讲授和指导,使小组成员对相关专业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有一个初步认识,熟悉护理科研设计、文献查询、文献筛选等知识。(二)
选择本小组文献检索能力强的成员利用医院医疗护理资源数据库教会成员查询、获取、筛选文献,学习当前护理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了解护理科研动态,形成护理新观念、新思维。(三)培养从护理期刊、护理实践中寻找灵感,强化护理人员科研信息意识,提高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注重加强小组成员从日常工作中特殊病例人手,学习个案护理论文,积累论文写作技巧,提高科研兴趣。
2.2.3护理管理:各个护理小组组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品管圈活动,(一)专科组长搜集QCC的相关方面的知识,组织小组成员学习,提高小组成员对QCC认识,避免小组成员对QCC管理知识的缺乏特别是管理工具的使用不懂,影响活动的进程以及成员的积极性;(二)专科护理小组组长作为品管圈活动的负责人,定期组织圈活动,协调圈员交流,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便于提高专科护士的组织、协调、沟通的管理能力。(三)协助护士长参与科室的质控管理工作,解决品管圈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便于提高护理质量。
2.3评价护理专科小组效果
科护士长、护士长每个季度进行综合评估,从科学性、自主发展性和创新性,根据护士岗位、能级对应的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目标,进行考核及效果评价。整个评价过程包含护士专业基础知识、急救技能、沟通能力、护士综合处置能力、协调与应急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健康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并记录成绩。评价结果:专科护士成组化管理模式的构建是一种在专科护士使用方面的创新,能够充分运用专科护士有限的资源,发挥专科护士在知识、技术、科研能力方面的特长,带动科室整体质量的提升,护士能级考核中合格率达100%。患者满意度呈上升趋势,由2013年的86.1%升至2014年的96.4%,经x2=104.3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专科护士成组化管理提高急诊护士临床实践能力
专科护士在患者得到专业化的高质量医疗护理中发挥着医生和一般的护理人员无法替代的作用。专科护士是向临床护理专家发展必经的过程,发展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临床护理专家的角色功能。即临床护理专家应具备5个角色:临床工作者、教育者、科研者、管理者、咨询者。急诊患者的特殊性、随机性和难预测性决定了急救护理行为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生命垂危、年龄和经历不同的各种急症人群,以及意外灾害事故等所致多发伤的伤病员的救治,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未知因素。通过开展专科护士小组化管理模式效果显示,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急救技能、协调与应急能力、专业态度、专业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管理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得到很大程度上提高,因此专科护士小组化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提升了護理质量,并对护理服务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专科护士成组化管理提高急诊护士教学科研能力
培养教学能力、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是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和考核指标之一。建立专科护士成组化管理模式后,专科护士在承担本专科组长期间更加侧重相关专业知识的深度挖掘,通过文献数据库搜集最新的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巧等强化了小组成员理论知识;通过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疑难、罕见的病例以自媒体形式交流,加强小组成员主动与被动学习的结合,培养成员独立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成员之间的讨论,弥补成员在这方面知识存在的盲点,提高教学水平,丰富了科研兴趣,同时也不断优化和更新科室的急救流程,深化了急救新思维。定期将临床遇到的典型案例进行整理、分享、讨论,提高低年资护士实际临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专科护士成组化管理提高了专科护士的影响力和患者、医护人员对其的认可和满意度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单位,患者多、周转快、病情变化快,再加上社会对急诊期望值过高等,与患者及家属有潜在冲突风险比较大,这些工作特点决定了急诊科工作的高风险性,同时我院部分急诊医生实行轮科制,刚到急诊科值班对急诊工作流程不熟悉,很大程度上依赖急诊科护士,特别是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沟通协调能力灵活的专科护士,从而弥补了医生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增强医护合作关系。更重要的是成组护理工作模式在专科与非专科护士组合、强弱搭配上,不仅使技术力量得到均衡分配,还可以使年轻护士学习能力得到锻练,技术水平得到尽快提高,增加了协作精神,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充分发挥组长与组员的主观能动作用,调动了她们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高效的救治。健康教育及培训能力、个人才能与专业发展是专科护士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护士长广泛征求医生及患者对开展专科护士小组化管理模式后工作意见,以求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医护配合的工作制度,得到急诊科医生的充分肯定,同时改善密切护患关系,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安全感。所以,开展专科护士成组化管理模式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提高了急诊科专科护士具有计划、组织、协调等能力,提升了专科护士的影响力和患者、医护人员对其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3.4待解决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专科护士的培养与使用没有相应的制度,虽专科护士在我国培养机制方面已经做得比较成熟,但国内暂未出台对专科护士使用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国内培养专科护士尚属区域性,没有出台统一的专科护士培养教材,培养对象的学历层次及专科工作年限参差不齐,同时满足高学历和具有丰富专科临床经验的专科护士不多,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专科护士更加深入的发展。但是专科护士的质量存在差异,少部分专科护士进入临床后很难承担专科护士的角色,虽然各个医院都在积极探索专科护士的使用和管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经过认证的专科护士的潜力并未在临床得到充分发挥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在专科护士的临床使用方面每个医院护理管理者都是根据本科室的情况制定标准,尚为形成统一的共识,亟需护理管理者进一步深入探索,同时专科护士使用怎样才能取得最佳工作效果,并更好地促进我国专科护理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