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境视角浅析真人秀节目的制作特点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真人秀节目盛行的大潮下,对节目特点的分析层出不穷。本文从语境的角度来解析真人秀节目的制作特点,包括泛娱乐化时代与消费社会大背景的准确把握、大众传播时代受众的角色演变、传播媒介的广泛性及多元化的宣传途径、明星效应和粉丝文化共存互动的时代以及广播电视语境中声画的呈现效果等。

关键词:跑男;语境;制作特点;真人秀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8-0078-02
  一、大众传播语境下真人秀节目的共性特征
  大众传播语境的范围极为广泛,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它既包括传受双方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文化和经济等背景,也包括传播的观念、媒介的应用传播的机制和运营。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它囊括了广播电视语境、表演性语境及模拟语境等。
  (一)消费社会语境下文化商业化热潮的驱动
  “消费社会”与“生产社会”相对,指买卖(即消费)在经济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社会。产品供过于求,消费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1]。“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等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2]。消费社会的到来,所伴随的是消费产品的拥簇,受众的被动接受与热捧的现象反过来促成了更多产品的出现,相应的,真人秀节目不可遏制地加入了文化商业化的队伍中,并且在商业化的推动下愈演愈烈。
  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大背景与经济利益的共同驱动,成为真人秀节目盛行的首要动因。一方面,消费主义社会使得文化成为一种商品广泛兜售,而真人秀作为文化的一种表征,自然也列入了被消费的队伍;另一方面制作商为了经济利益苦心寻找消费社会的消费区域,在试水期获得有利可图信号的前提下,逐步加以开发、挖掘,改造包装文化产品,真人秀节目在这一语境中便大行其道,广为传播。
  (二)泛娱乐化时代语境下真人秀节目的诉求
  大众文化的崛起,使得无论是文学或影视甚至政治都带着明显的娱乐化倾向。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也接踵而来,人们更加需要轻松、有趣的节目来缓解日常生活的压抑与枯燥。而真人秀节目的诸多特征满足了大众消遣的心理。或是随着竞技比赛一起紧张,或是投入到旅游真人秀里见识山山水水的乐趣。在这种情况下,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内容越来越多。一方面,泛娱乐化时代的大潮下,受众盲目跟风选择电视节目,另一方面制作方为迎合受众的喜好而选择商业价值更高的娱乐节目。而真人秀节目在泛娱乐化语境下的演绎成功抓住了卖点,同时也依赖于这一语境取得所谓的骄人成绩。这样一来形成了一个不断循环上升的真人秀节目的娱乐化诉求:制作方努力将娱乐性融入真人秀节目中,争取实现娱乐性最大化,以此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赢得利益。
  试想,在精英文化占据主流的时代,这样的富有娱乐性质的节目很难叫座又叫好,由此看来,泛娱乐化时代的到来为其诞生、发展起到了主推作用,也使其走上了娱乐化的定性之路。
  (三)大众传播语境下的受众定位
  大众传播语境下,受众的地位和角色有着不可估量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受众是电视节目的着陆点,同时也是被制作方打包的以收视率为形态兜售给广告商的产品。那么,受众定位也就自然成了节目能否取得其既定利益的关键环节。
  受众对于节目样本以及制作方的关系既是相互依赖又是对立。一方面,受众的重要地位似乎使受众拥有权力去决定节目的冷与热,成与败,甚至能通过收视率这一指向标来指挥制作方的节目制作,传播思路,创作形态等,然而,在这种大众传播语境的无限能量中,受众所接触的文本更像是商业利益追逐者有意设计好,并强制框定给受众的节目呈现。这就好比,受众需要吃水果,而眼前的水果盘子里只放了一种水果,无论喜不喜欢都得接受。也就是受众被制作方局限在既定的节目形态中,以被动的姿态去接受真人秀节目,从而也捧红了此类节目。当然,新媒体时代信息大爆炸现象的出现,也让人们更加喜欢选择量身打造好的节目。因此,对受众的定位与限制都是节目热火的主要原因。
  (四)新媒体语境下宣传的广延性
  大众传播语境下,宣传成为商家的集体意识。宣传不仅会让受众讯速地了解节目特性,还可以在开播前抛出亮点以吸引眼球。但节目的宣传更多地依赖新媒体语境下的广延性。首先,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及大众传播的紧密融合,使得节目宣传的广延性更加明显。传播的人数和种类、地域与范围也不断扩展。一个节目一旦被策划或制作甚至播映,都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遍整个区域或国家甚至全球,这就为真人秀节目的红火提供了保障。其次,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促成了节目宣传途径的多元化。此外,微信或微博上的有奖竞猜,互动机制、转发有奖等形式也都是在这些平台上演绎出来的独特形式。当然,其他的宣传方式还包括明星微博的扩散、移动广播等。在此大面积、大幅度的宣传轰炸中,受众的注意力无形中被迫转移。这也是真人秀节目受欢迎因素中不可不提的组成部分。
  (五)明星效应与粉丝文化的互动
  在消费明星的时代语境下,明星成为荧屏上注意力争夺的主要对象,同时明星的参与几乎成了真人秀节目的常态,这在影响力方面已经占据先机。
  与明星效应相对应的是粉丝文化,时代的娱乐化特质与粉丝的热捧滋生了明星的感召力,反过来这种感召力成了吸引受众注意力的重要资源,也使得与明星有关的文化产品都打上了热销的标签。在明星与粉丝的热烈互动机制下,真人秀节目无论其节目内容或形式如何,总会受到粉丝的关照与注意。这样一种粉丝与明星的互生互灭、互相依赖的共存模式,也必然会促成消费社会的巨大商机。特别是将其影响力资源转化成为商品来兜售,当然会收到一定程度的经济利益。真人秀节目就是在这种互动背景下巧夺资源的典型实例。   二、广播电视语境下《跑男》的个性特征
  在范围上,广播电视语境是大众传播语境的一种。它利用广播电视的媒介形态来传播信息或呈现节目时所体现的有着独特传播样式与审美期待、话语范围及叙事特色等的诸多要素有关的广阔背景联系。更像是一个在媒介属性内有着无限承载力的大容器,具有声像呈现的优越性、视听的感官享受、传播的同步性、互动性等特点,并逐渐成为滋生娱乐节目竞争热潮的沃土。
  (一)技术优势与资源的有效整合
  首先是编排与策划的统筹性与全面性以及细节处的把握与衡量。高清的摄像设备、技术精湛的工作人员都不可或缺。包括多角度拍摄,跟踪跟进拍摄,人物或细节的捕捉等都影响着节目效果,比如在韩国的大街上对外景的拍摄或是对杨颖表情的抓拍等。再如,对后期制作水平的硬性要求与剪辑整体思路的体现或是精彩细节的巧妙安排等都会给节目不同的审美体验。如,有一期就给杨颖了一个甩头发回眸一笑的镜头做放慢处理,或是给包贝尔一个特殊的美妆造型等。
  其次是在把握这些要素的前提下对资源做进一步的整合。将硬性的技术与软性的创作思路紧密联系,策划与实践协调应用。如,后期中对人物的流泪、红脸蛋等特效以及人物内心的字幕旁白等,增添了更多的画面感和幽默效果。
  (二)团队意识的传播与激情活力的彰显
  人民日报对《跑男》有这么一段评价:“除了在轻松幽默的游戏让观众感受愉悦和兴奋之外,还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传递出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跑男》中,“跑”成了一个显著特色,是比赛游戏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一种竞技手段和方式,更彰显出青春的活力与参与者的激情,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尽管这种感觉有着表象之嫌,但至少观众在欣赏的时候摒弃了较多的负面情绪,这也是该节目的一个吸引点。此外,节目的游戏比赛是以团队的形式展开的,这就要求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必须具有合作意识、互相体谅、协作完成。例如,在韩国那一期节目中选手被规定团队踢毽子,要求每个人都把毽子传给队里的其他人,然后要总数踢到10个,这就特别考验参与者的团队意识,合作默契的话才能顺利完成。这样的节目在玩乐的同时也有点教育意味,正所谓寓教于乐,能在节目中蕴含着这样的内涵也是一大特色。
  (三)参与人员的选择与节目特性的契合
  《跑男》的定位是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可以看出是娱乐性较强的节目,再加上户外竞技,又赋予了其游戏的意味,使得整个节目以一种轻松、玩乐的感觉与广大观众见面。所以在嘉宾的选择上节目既考虑了其知名度或是粉丝数量,更是迎合节目的诙谐与风趣特点。我们来看嘉宾,美丽的杨颖是为其声像画面呈现的视觉审美增色,在《分手大师》中极尽搞笑天分的邓超,被网友戏称“逗比”,《百变大咖秀》里以模仿别人外形为特征的幽默搞笑者王祖蓝等,他们的形象及其在节目中所体现的幽默特质与《跑男》所定位的轻松欢乐的氛围较为契合,由此也使节目的定位和特色体现得更为丰富,其播映效果也自然比较乐观。
  (四)竞技比赛对受众注意力资源的争夺
  一般而言,单纯的真人秀跟踪播映节目,对受众的吸引力不足以使其发展缺乏持续性。《跑男》的一大特色就是竞技类节目,既具有比赛的竞争意味,能带动观众心理上的参与度,使其随着节目的比赛进程而紧张起来,提高节目关注度;又能在无形中培养一批稳定受众,有利于节目的长足播映和收视率稳定发展。比如在寻找乐符那一期中,几个团队竞相在大楼内寻找并互相撕名牌以抢夺乐符,加上镜头的紧追,参与者的奔跑,时而给人一种紧张感,时而又呈现出幽默氛围,这种有起伏的节奏把握更加能抓住受众的观看热情。所以,《跑男》的成功也有其节目本身特性上的优势和吸引力。加之,每一期的游戏都各有名目和全新的规则,也能使其内容更加丰富也不乏新鲜感。从而形成了对受众注意力资源的争夺中的又一优势。
  三、小 结
  综观当下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基本形态与发展概况,依然面临整体的困境:扎堆现象使资源重复浪费,可能造成受众的逃避,同时也是对其他优秀节目的空间挤压;节目在本土化与原创性方面仍然不足;过分的娱乐性无形中对精英文化造成消解,影响整体文化格局;好多节目较缺乏从全球化语境视角的反思。
  参考文献:

  • 秦志希.媒介文化新视点[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 (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刚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传馨]

其他文献
摘要:广播权和表演权的权利归属对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对音乐录制者的尊重,也是健全音乐产业法律法规的关键环节。在中国,这两项权利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音乐创作和制作的懈怠,从而影响到音乐产业的良性发展。笔者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广播权和表演权的重要性做出阐释,希望引起业界相关人士的关注。关键词:音乐产业;唱片业;广播权;表演权;著作权法修改中图分类号:J69文献标识码:A文章
期刊
摘 要:本文选择四家典型健康传播网站作为分析对象,探索其媒介生态定位现状与不足,及发展对策。研究认为中国健康传播网站需要处理好三重生态关系,即网站个体内部的生态系统关系,不同健康传播网站之间的种群关系,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差异化竞争的群落关系,才能实现差异化生态定位。关键词:中国健康传播网站;生态关系;差异化生态定位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8-0
期刊
摘要:微信自2012年8月诞生以来,成为继微博之后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传播平台。一批新兴的自媒体利用微信公众号传播信息并吸引大批受众,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的生存带来挑战。如何在微信时代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并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是每个纸质媒体都需要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大连地区某报纸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在其微信公众号平台开展用户调查,从而了解纸质媒体类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探索未来纸媒的发展方向。关键词:微
期刊
摘要:中国最早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国内新闻学界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1939年10月制订的《会员信条》和《记者公约》以及1942年由马星野起草的《中国新闻记者信条》,都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道德规范。但是,1902年《中国日报》拟订的《谨拟各报馆公共章程》却较少有人论述过。事实上,这份报馆公共章程,从制订的目的、规定的内容到文本形式,都具备职业道德规范的特征,是我国
期刊
摘要:媒介是健康传播的主要平台和载体,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更是为健康传播发展带来了机遇,本文肯定了微博等社交媒体在信息共享、私人订制、答疑解难、增强心理归属、参与议题设置、构建修正机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指出了微博把关机制缺失、虚假冗余信息泛滥、恐惧诉求、煽情语言、极化表达、健康营销等对健康传播的挑战。倡导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升公众健康和媒介素养,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平等对话与
期刊
摘要:本文借助新闻框架理论来分析新华网和头条新闻官方微博对2015年东方之星翻船事件新闻呈现上的差异及原因:在新闻材料选择上,新华网注重利用官方信源和原创,突出权威性,头条新闻则更加多元化,强调平民视角;在新闻材料建构上,新华网主要关注政府部门的反应与行动,而头条新闻则倾向于个体视角。以上构成了政府新闻网站和商业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在构建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时的不同之处。关键词:框架分析;新华网;头条新闻
期刊
摘要:新媒体是一种媒介终端,是一种传媒的新功能,因其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趋势与其衍生的大众文化相依相存,网络价值观与大众文化逐渐形成社会号召,其不确定性和多变性又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本质有一定联系,既而,笔者想通过新媒体的日异月新来看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发展中的新趋势和深层联系,立足在分析门户网络剧,通过网剧视点来理解新媒体环境的跨媒介理念,更好的汲取大众文化之精华,以此得到一些新观念和新趋势的想法
期刊
摘要:大数据对新闻的直观影响,利大于弊。如何应用好大数据搞好新闻宣传,传播正能量,是媒体和媒体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国内多家媒体都在进行有效的探索,以黔西南日报社为例打造“2+N”宣传平台,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2”就是《黔西南日报》和中国黔西南网,“N”就是新媒体平台。为地方党媒在大数据时代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探索出一条可以借鉴的路子。关键词:大数据;互动补充;应用大数据;新闻宣传中图
期刊
摘要:本文将媒介迷思的现象置于工具主义的视域之内,探讨了媒介迷思的变迁路径、理解的关键要素及具体内涵。认为,公众媒介迷思的路径是随着媒介的变迁而不断行进,并将此类迷思现象归结为公众的一种目的性的存在,而这类目的也成为规定公众生命的一般法则、生产与生存的目的。最后,对具体超越路径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关键词:媒介迷思;目的;工具理性;生存;生产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
期刊
摘要: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报业踏上了艰难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在过去的转型探索中,报业在新闻网站、微博、微信等方面开疆扩土,报业的生命线也从报纸延伸到电脑及手机等终端,报业的手机客户端开发又为报业数字化转型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基于此,本文结合《楚天都市报》的手机客户端“i楚天”这一具体示例,探讨报业移动终端发展的未来之路。关键词:手机客户端;运营模式;未来发展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