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东平谷有轩辕黄帝的陵与庙,自获得信息后,探访之情一直徘徊于心,我与老肖选择了风和日丽的一天,以释访古探幽之情。
天还黑沉沉的,人们仍在酣梦之时,我们踏上通往京东平谷的长途汽车,几经中转,上午10时30分许到达平谷县城东北数里的山东庄村,山东庄村排排新房盖得高大敞亮,排列在公路两旁,显示出当地的富庶。据媒体报道:上个世纪90年代初,富裕起来的山东庄村民,大兴土木,在轩辕庙的原址上重建轩辕黄帝庙。这证实了一句古话:“仓廪实,知礼仪。”是啊!倘若人们解决不了温饱,哪里有余钱去从事文化的追求与投资呢?而复建轩辕黄帝庙的意义又往往大于修建其他庙宇,毕竟轩辕黄帝是4600年前华夏民族的先祖啊!早就听说过轩辕黄帝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并知道轩辕黄帝与炎帝在现北京延庆的阪泉一带所打的著名战役——阪泉之战。
为了探访轩辕黄帝庙,我特意去国家图书馆查阅轩辕黄帝以及平谷轩辕庙的资料,《天府广记·陵园》中有如下记载:“京东北平谷县境内渔子山有大冢,俗呼轩辕台,相传为黄帝陵。旧有庙,今圮。”《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载:“黄帝之初,养性爱民,不好战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称号,交共某之,边城日惊,介胄不释。黄帝叹曰:‘夫君危于上,民安于下,主失于国,其臣再嫁。厥病之由,非养寇耶?今处民萌之上,而四盗亢衡,递震于师。’于是遂即营垒以灭四帝。”黄帝既胜四帝,神国组织得以建立,于是有如《淮南子·天文训》所描绘的美妙景象:“东方木也,其帝太嗥,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即祝融),执衡而治夏……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吴,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黄帝遂为五天帝之中央天帝。关于阪泉之战,《绎史》有如下记载:“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而《列子·黄帝》则云:“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抠、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战争之规模、残酷显而易见。
在轩辕黄帝陵路标指引下,我们进入庙前标志性建筑——仿汉形式大门。轩辕黄帝庙坐落在平原北的一座小山之巅,小山虽然不高,但地理位置恰当,给人一种精致的感觉。踏上172级花岗岩台阶,一座仿汉建筑矗立在我眼前,庙门之内,汉阙高耸,阙面镶嵌着朱雀浮雕,阙下有汉白玉石狮守卫阙口,左右有汉代亭式建筑点缀。
登上13级台阶进入阙门,迎面便是长2米、宽1米余的“重修轩辕黄帝庙记”汉白玉碑文,它详细地向游客介绍了轩辕黄帝庙的重修经过:
平谷7000年前发祥上宅文化先
祖根基,深厚历史源远流长。县城东
北1 5里之渔子山九岭颠连,龙脉逶
迤,上有大冢,古称轩辕台,世传为
黄帝陵。唐陈子昂《轩辕台》诗:北
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李白《北风
行》:燕山雪片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
台。皆调此也。陵前之轩辕庙始建于
汉,历经沧桑,民国年间尚存,位于
今山东庄村西之庙山上,坐北朝南,
正殿为伏羲、神农、轩辕三皇之祠,轩
辕居正。当地习俗以正月十五为庙
会,祭日时,万民云集,载歌载舞,欢
声动地,鼓乐喧天。抗战中庙毁,然
而始祖赫赫渔山,威威百姓,重修之
愿久矣。逢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民
生康阜,大地春深,蒙在京专家学者
与市文物部门协助县政府及各界大力
支持,经考古调查科学规划于1 994年
3月奠基,以杨友为首之山东庄村民,
怀拳拳心,献一砖一石,承民族精神,
树历史丰碑,呕心沥血,锲而不舍,重
阳吉日,工竣落成。观今之庙山,阙
门高耸,殿宇巍峨,遵循古制,再现
三皇。轩辕黄帝端坐中央,如山如岳,
器宇轩昂;伏羲、神农风流倜傥,刚
毅智勇,神采飞扬。呜呼17000年前
泃水之畔,上宅先人开辟洪荒,效伏
羲而有渔猎,学神农而为稼穑,从轩
辕而修德,振兵平天下,而定国安邦
华夏,初曙文明始创,皇皇元祖功德
无量,千秋万代人民景仰,敬为之记,
谨志有助于斯后者列之碑阴。公元
1994年1 O月山东庄村全体村民立。
绕过此碑进入院落,正北五间仿汉重檐庑殿式三皇大殿,庄严雄浑,古朴典雅,殿内居中彩绘轩辕黄帝坐像,头戴冕旒,身穿红袍,器宇轩昂,上悬金字巨匾“人文初祖”。两侧神农、伏羲坐像,刚毅智勇。抱柱楹联:“功莫伟于奠基华夏、德莫大于泽被九州,业莫崇于拓疆土、绩莫高于启文明”,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人文始祖的无限景仰。
东配殿仿汉形式房三楹,为历史文物陈列,以精选的典籍、文物、图片介绍了平谷轩辕黄帝庙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示了古老而灿烂的华夏文明。特别是《前言》部分对轩辕黄帝的介绍详细而全面,高度概括了这位人文始祖的一生。
1992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与平谷县文物局组织中国社科院、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到山东庄村实地考察后,确认这座轩辕黄帝陵即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之陵。1993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队清理了轩辕庙址,发现辽、金、明、清建筑塌落的堆积,最下层是汉代文化层。从清理的残瓦片和红陶片可以确认汉代就有建筑,从清理出的龙纹瓦当可以确认辽金时期这里有殿堂一类的建筑,从残存的半块“重修轩辕庙记”的碑刻和碑座可以断定明清时期曾重修过轩辕庙。韩牧平老先生(曾任平谷县政协主席、平谷县文联主席)在《平谷县的轩辕黄帝陵》一文中记下的少年时游览轩辕庙的情景:“在一个星期日,约了几位同学,步行至山东庄,拜访轩辕庙。其庙在村西北小山上,有山门、围墙、正殿三间。殿内塑黄帝彩像,头戴冕旒,身穿龙袍,端坐中央。两旁有泥塑侍者。我们几个同学对神像深深地鞠了一躬,以表崇敬之意。殿前院中有碑一座,上刻唐陈子昂轩辕台诗: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陈子昂是初唐著名诗人,他曾随军驻守蓟丘,即蓟门,今北京城。一日,他登上蓟丘极目远眺始祖黄帝陵墓,然而黄帝的大将应龙已经看不到了,在弥漫的黄埃中只见到一群群的牧马,那黄帝曾经问道求教的广成子先生的遗迹,也消失在白云深处的山坳里。于是,这位曾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千古绝唱的初唐诗人,又发一番思古幽情。陈子昂的《轩辕台》一诗写得如何暂且不论,但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1300年前世人就已经认定平谷县境内有一轩辕陵。关于北京平谷与陕西轩辕黄帝陵,《日下旧闻考》有如下说:“轩辕陵在桥山,载记所同。特桥山匪一,上郡、妫州皆有之。汉武帝元封元年,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 祭黄帝冢桥山,此上郡之桥山也。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六月丁卯,南次石亭,幸上古。壬申,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牛羊猪)祀黄帝,遂至广宁。太常七年九月,幸灅南,遂如广宁(今河北涿鹿),幸桥山,遣使者祀黄帝,因东幸幽州……郭景纯注山经云,帝王冢墓皆有定处,而山经往往复见,盖圣人久于其位,仁化广及,绝域殊俗之人各自立位而祭,起土为冢,是以所在有焉。景纯之论,可谓善言古者矣。后之读史,偏执成见,以《史记》为是,必以《魏书》为非。然黄帝既都涿鹿,安在妫州之不可营葬乎?”《日下旧闻考》明确指出了两个桥山之说,并引用史料来证实。再者,《中国名胜词典》黄帝陵条目有如下说:“黄帝陵墓在甘肃、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从而证明,今平谷之陵,人多疑流传之误。然帝既都涿鹿,则葬于此,理亦有之。抑衣冠之葬,或者非一处也。
《帝京景物略》《大清一统志》《光绪顺天府志》《日下旧闻考》《长安客话》《天府广记》《畿辅志》《平谷县志》等多种书籍中都有平谷轩辕黄帝陵的记载。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光英先生、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胡厚宣先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光贤先生分别题词。最为重要的是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亲临山东庄村查看了轩辕黄帝庙出土的文物标本后,做出了“山东庄轩辕黄帝庙的年代不仅限于汉,可早至战国”的推论。轩辕庙西配殿有社会各界为轩辕黄帝庙的题词。
我们告别护庙的长者,转出到庙后豁然开朗,群山起伏,植被丰茂,轩辕黄帝陵就在庙的后山,京畿丛书《平谷》记载:“渔子山九岭颠连,龙脉逶迤,东望金海,南对盘山,西接平原,北依瑞屏,上仰苍穹,下临洵水,真乃山环水绕之胜地也!”而庙后的山地上经常可以捡到有布纹的辽金时期的碎瓦砾(同房山金陵的瓦砾)以及远及辽金时期的碎瓷片,可见历史遗存丰富。
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在《炎帝黄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一文中指出:“上古时代的传说所包含的内容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的。在历史上,畜牧时代先于农耕时代,农耕时代又先于文字服饰的创造。如《周易系辞》所说,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这是畜牧时代。‘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未,未耨之利以教天下’,这是农耕时代。‘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这是创造衣服舟车的时代。《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后来的传说,文字是黄帝时代创造的。包牺氏结绳而治,到黄帝时才有文字,这也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我认为,炎黄二帝是中国上古时代最伟大的文明创造者,是中国古代文明灿烂的象征。”
北京平谷山东庄轩辕黄帝庙的重建,使海内外炎黄子孙不出京郊便可祭祀先祖,近年来有消息多次报道平谷山东庄在清明节时祭祖盛况,而国际友人又多了一处游览的胜地。
天还黑沉沉的,人们仍在酣梦之时,我们踏上通往京东平谷的长途汽车,几经中转,上午10时30分许到达平谷县城东北数里的山东庄村,山东庄村排排新房盖得高大敞亮,排列在公路两旁,显示出当地的富庶。据媒体报道:上个世纪90年代初,富裕起来的山东庄村民,大兴土木,在轩辕庙的原址上重建轩辕黄帝庙。这证实了一句古话:“仓廪实,知礼仪。”是啊!倘若人们解决不了温饱,哪里有余钱去从事文化的追求与投资呢?而复建轩辕黄帝庙的意义又往往大于修建其他庙宇,毕竟轩辕黄帝是4600年前华夏民族的先祖啊!早就听说过轩辕黄帝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并知道轩辕黄帝与炎帝在现北京延庆的阪泉一带所打的著名战役——阪泉之战。
为了探访轩辕黄帝庙,我特意去国家图书馆查阅轩辕黄帝以及平谷轩辕庙的资料,《天府广记·陵园》中有如下记载:“京东北平谷县境内渔子山有大冢,俗呼轩辕台,相传为黄帝陵。旧有庙,今圮。”《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载:“黄帝之初,养性爱民,不好战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称号,交共某之,边城日惊,介胄不释。黄帝叹曰:‘夫君危于上,民安于下,主失于国,其臣再嫁。厥病之由,非养寇耶?今处民萌之上,而四盗亢衡,递震于师。’于是遂即营垒以灭四帝。”黄帝既胜四帝,神国组织得以建立,于是有如《淮南子·天文训》所描绘的美妙景象:“东方木也,其帝太嗥,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即祝融),执衡而治夏……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吴,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黄帝遂为五天帝之中央天帝。关于阪泉之战,《绎史》有如下记载:“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而《列子·黄帝》则云:“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抠、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战争之规模、残酷显而易见。
在轩辕黄帝陵路标指引下,我们进入庙前标志性建筑——仿汉形式大门。轩辕黄帝庙坐落在平原北的一座小山之巅,小山虽然不高,但地理位置恰当,给人一种精致的感觉。踏上172级花岗岩台阶,一座仿汉建筑矗立在我眼前,庙门之内,汉阙高耸,阙面镶嵌着朱雀浮雕,阙下有汉白玉石狮守卫阙口,左右有汉代亭式建筑点缀。
登上13级台阶进入阙门,迎面便是长2米、宽1米余的“重修轩辕黄帝庙记”汉白玉碑文,它详细地向游客介绍了轩辕黄帝庙的重修经过:
平谷7000年前发祥上宅文化先
祖根基,深厚历史源远流长。县城东
北1 5里之渔子山九岭颠连,龙脉逶
迤,上有大冢,古称轩辕台,世传为
黄帝陵。唐陈子昂《轩辕台》诗:北
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李白《北风
行》:燕山雪片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
台。皆调此也。陵前之轩辕庙始建于
汉,历经沧桑,民国年间尚存,位于
今山东庄村西之庙山上,坐北朝南,
正殿为伏羲、神农、轩辕三皇之祠,轩
辕居正。当地习俗以正月十五为庙
会,祭日时,万民云集,载歌载舞,欢
声动地,鼓乐喧天。抗战中庙毁,然
而始祖赫赫渔山,威威百姓,重修之
愿久矣。逢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民
生康阜,大地春深,蒙在京专家学者
与市文物部门协助县政府及各界大力
支持,经考古调查科学规划于1 994年
3月奠基,以杨友为首之山东庄村民,
怀拳拳心,献一砖一石,承民族精神,
树历史丰碑,呕心沥血,锲而不舍,重
阳吉日,工竣落成。观今之庙山,阙
门高耸,殿宇巍峨,遵循古制,再现
三皇。轩辕黄帝端坐中央,如山如岳,
器宇轩昂;伏羲、神农风流倜傥,刚
毅智勇,神采飞扬。呜呼17000年前
泃水之畔,上宅先人开辟洪荒,效伏
羲而有渔猎,学神农而为稼穑,从轩
辕而修德,振兵平天下,而定国安邦
华夏,初曙文明始创,皇皇元祖功德
无量,千秋万代人民景仰,敬为之记,
谨志有助于斯后者列之碑阴。公元
1994年1 O月山东庄村全体村民立。
绕过此碑进入院落,正北五间仿汉重檐庑殿式三皇大殿,庄严雄浑,古朴典雅,殿内居中彩绘轩辕黄帝坐像,头戴冕旒,身穿红袍,器宇轩昂,上悬金字巨匾“人文初祖”。两侧神农、伏羲坐像,刚毅智勇。抱柱楹联:“功莫伟于奠基华夏、德莫大于泽被九州,业莫崇于拓疆土、绩莫高于启文明”,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人文始祖的无限景仰。
东配殿仿汉形式房三楹,为历史文物陈列,以精选的典籍、文物、图片介绍了平谷轩辕黄帝庙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示了古老而灿烂的华夏文明。特别是《前言》部分对轩辕黄帝的介绍详细而全面,高度概括了这位人文始祖的一生。
1992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与平谷县文物局组织中国社科院、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到山东庄村实地考察后,确认这座轩辕黄帝陵即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之陵。1993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队清理了轩辕庙址,发现辽、金、明、清建筑塌落的堆积,最下层是汉代文化层。从清理的残瓦片和红陶片可以确认汉代就有建筑,从清理出的龙纹瓦当可以确认辽金时期这里有殿堂一类的建筑,从残存的半块“重修轩辕庙记”的碑刻和碑座可以断定明清时期曾重修过轩辕庙。韩牧平老先生(曾任平谷县政协主席、平谷县文联主席)在《平谷县的轩辕黄帝陵》一文中记下的少年时游览轩辕庙的情景:“在一个星期日,约了几位同学,步行至山东庄,拜访轩辕庙。其庙在村西北小山上,有山门、围墙、正殿三间。殿内塑黄帝彩像,头戴冕旒,身穿龙袍,端坐中央。两旁有泥塑侍者。我们几个同学对神像深深地鞠了一躬,以表崇敬之意。殿前院中有碑一座,上刻唐陈子昂轩辕台诗: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陈子昂是初唐著名诗人,他曾随军驻守蓟丘,即蓟门,今北京城。一日,他登上蓟丘极目远眺始祖黄帝陵墓,然而黄帝的大将应龙已经看不到了,在弥漫的黄埃中只见到一群群的牧马,那黄帝曾经问道求教的广成子先生的遗迹,也消失在白云深处的山坳里。于是,这位曾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千古绝唱的初唐诗人,又发一番思古幽情。陈子昂的《轩辕台》一诗写得如何暂且不论,但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1300年前世人就已经认定平谷县境内有一轩辕陵。关于北京平谷与陕西轩辕黄帝陵,《日下旧闻考》有如下说:“轩辕陵在桥山,载记所同。特桥山匪一,上郡、妫州皆有之。汉武帝元封元年,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 祭黄帝冢桥山,此上郡之桥山也。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六月丁卯,南次石亭,幸上古。壬申,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牛羊猪)祀黄帝,遂至广宁。太常七年九月,幸灅南,遂如广宁(今河北涿鹿),幸桥山,遣使者祀黄帝,因东幸幽州……郭景纯注山经云,帝王冢墓皆有定处,而山经往往复见,盖圣人久于其位,仁化广及,绝域殊俗之人各自立位而祭,起土为冢,是以所在有焉。景纯之论,可谓善言古者矣。后之读史,偏执成见,以《史记》为是,必以《魏书》为非。然黄帝既都涿鹿,安在妫州之不可营葬乎?”《日下旧闻考》明确指出了两个桥山之说,并引用史料来证实。再者,《中国名胜词典》黄帝陵条目有如下说:“黄帝陵墓在甘肃、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从而证明,今平谷之陵,人多疑流传之误。然帝既都涿鹿,则葬于此,理亦有之。抑衣冠之葬,或者非一处也。
《帝京景物略》《大清一统志》《光绪顺天府志》《日下旧闻考》《长安客话》《天府广记》《畿辅志》《平谷县志》等多种书籍中都有平谷轩辕黄帝陵的记载。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光英先生、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胡厚宣先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光贤先生分别题词。最为重要的是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亲临山东庄村查看了轩辕黄帝庙出土的文物标本后,做出了“山东庄轩辕黄帝庙的年代不仅限于汉,可早至战国”的推论。轩辕庙西配殿有社会各界为轩辕黄帝庙的题词。
我们告别护庙的长者,转出到庙后豁然开朗,群山起伏,植被丰茂,轩辕黄帝陵就在庙的后山,京畿丛书《平谷》记载:“渔子山九岭颠连,龙脉逶迤,东望金海,南对盘山,西接平原,北依瑞屏,上仰苍穹,下临洵水,真乃山环水绕之胜地也!”而庙后的山地上经常可以捡到有布纹的辽金时期的碎瓦砾(同房山金陵的瓦砾)以及远及辽金时期的碎瓷片,可见历史遗存丰富。
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在《炎帝黄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一文中指出:“上古时代的传说所包含的内容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的。在历史上,畜牧时代先于农耕时代,农耕时代又先于文字服饰的创造。如《周易系辞》所说,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这是畜牧时代。‘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未,未耨之利以教天下’,这是农耕时代。‘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这是创造衣服舟车的时代。《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后来的传说,文字是黄帝时代创造的。包牺氏结绳而治,到黄帝时才有文字,这也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我认为,炎黄二帝是中国上古时代最伟大的文明创造者,是中国古代文明灿烂的象征。”
北京平谷山东庄轩辕黄帝庙的重建,使海内外炎黄子孙不出京郊便可祭祀先祖,近年来有消息多次报道平谷山东庄在清明节时祭祖盛况,而国际友人又多了一处游览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