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德国出现了新表现主义绘画。由于新表现主义绘画艺术家们所处的时代内涵不同,因此新表现主义在思想、题材及绘画语言和表现手法都有极大的时代差异,并且绘画材料的选择、使用也不同。本文通过对安瑟伦-基弗作品中材料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两者的有效互动,来阐述画家如何应用各种材料和工具以及不同的表现手法、特技等来唤起艺术情感的真实流露,创造出一种新的视觉语言。
关键词:新表现主义;材料应用;艺术情感;视觉语言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214-01
一、安瑟伦-基弗与德国新表现主义
(一)德国新表现主义概念。德国新表现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新的绘画流派。在当时,一批青年艺术家反对美国的波普艺术和观念艺术,他们重新使用油画颜料在画布上大胆表现自我,追求一种更加粗狂原始的艺术风格,人们称之为新表现主义。
(二)德国新表现主义产生的背景。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挑起国和战败国,其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受到了重创。特别是二战后,德国全民族都为希特勒的罪行而蒙羞,国家被一分为二。从此,西德的艺术处于美国的影响之下而东德的艺术则处于前苏联的统治之下。从七十年代开始,随着美国对整个欧洲的政治影响减弱,欧洲的艺术家重新思考艺术,并慢慢对美国的艺术进行抵制。八十年代德国和意大利开始对美国主流行为艺术进行反抗,他们认识到只有依靠自身特色的艺术才能与美国的艺术相抗衡。而新表现主义坚持用传统的材料和方式,正可以纠正美国艺术中过分离谱的做法——绘画已经不是绘画,而是画布以外的东西。在渴望形象,渴望激情的艺术世界中,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将具象艺术带到抽象与观念饱和的八十年代,使战后欧洲艺术第一次得到世界性的关注,并在新潮艺术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画坛上这一艺术流派最具有影响力。他们反叛的姿态、恣意的形象和内容比他们之前的艺术家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独特的表现方式使绘画艺术变得耳目一新。新探索成功的出现使纽约的当代艺术发展中心的地位变得动摇,同时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精神取向,决定了以后视觉艺术的发展方向[1]。
二、安瑟伦-基弗作品的分析
(一)安瑟伦-基弗的艺术成长背景及创造过程。安瑟伦-基弗出生于1945年德国,1951年他移居到奥德尔斯多夫,并在拉斯塔德的一所学校就读。1963年就读于德国弗赖德堡艺术学院,安瑟伦-基弗的职业生涯开始于摄影师,他的摄影作品是以模仿纳粹式军礼来唤起德国人对历史的记忆,提醒德国人牢记第三帝国的疯狂排外所导致的巨大文化损失及强大的破坏力为主题,并于1969年在卡尔斯鲁尔市的国王广场画廊举办了一次名为“占领”的个人展,展出了一系列带有争议性政治行为的摄影。1995年之后安瑟伦-基弗开始转向雕塑创作。作品描述了他那一代人对待德国狭隘民族主义及其对历史影响的矛盾心态,反思并且批评神话和盲目的爱国主义。
雕塑创作之后,安瑟伦-基弗的大多数作品以架上绘画为主,作品都是采用摄影作为依托平面,再加上其他天然原材料表现多种材料为主题的形式。这些天然的材料包括油彩、泥土、铅、石头、模型、照片、版画、沙子、稻草、虫胶和各种各样的有机材料等。通过各种材料的混合使用,添加到巨幅的绘画场景图上,由此安瑟伦-基弗创作了一种绘画和雕塑之间的第三空间,引起人们的注意。画面的巨大和复杂的肌理,丰富的艺术语言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赋予作品主题和内容以鲜明的触感[2]。
(二)不同材料在作品中对艺术思想的启迪。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喜欢的材料,每一种材料都具有构建艺术语言的可能性,并且可以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来实现。通过对材料的使用,在作品中应用它,使材料最终成为艺术家自身艺术思想的延伸,成为承载艺术家思想的物质。
安瑟伦-基弗就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他创作的作品形式繁多,特别是在绘画、雕刻和装置艺术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绘画中,他以现代主义者的自由去搬用并混合一切只要能够实现表达目的的媒介。这些材料的使用,使他的作品既与自然发生了联系,又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秘感,他对多种材料的融合表达了关注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深刻作品主题,使他跻身于这个时代最优秀的艺术家之列,而其作品也是同时期其他任何艺术家不能与之匹敌的。
他的作品《格兰》中采用木刻、纸上绘画及拼贴叠加与麻布之上,在烧焦的背景和熊熊的火堆上呈现出一架僵硬的马匹的骨架。这幅作品看似一块墓碑的设计,明显的显示出死亡的主题。画面采用黑白灰三个颜色作为基调,显示出一种悲伤的氛圍。这幅作品典型的表现了基弗对历史的记忆,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对神话题材的偏向,善于运用隐喻和讽喻,试图借此处理日耳曼民族对过去的歪曲,重新思考法西斯统治时期的罪恶。《格兰》这个作品参照了著名剧作家瓦格纳的歌剧《指环》中一个历史故事而产生联想创作出来的作品。主要讲述了故事中的女主角布兰希尔德当得知自己心爱的英雄希克弗里德被杀害后,悲伤不已,点燃葬火,骑着自己心爱的马格兰跳入熊熊烈火中以此殉情。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凹凸不平的背景,可以猜测安瑟伦-基弗用刻刀在木板上雕刻发出的切凿声,也感受到他本人对创作的那份激情。
铅材料在基弗的艺术作品中的运用总是以它的物质属性和文化属性来体现艺术作品的意义。铅材料作为创作的一种材料可以使画面形成一种特殊的肌理效果,有斑驳,有平滑,有粗糙等特性,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罗德的妻子》是基弗1987年的作品,整个作品以大张的铅材料为基底,在铅自身具有丰富的肌理效果上,再添加油画颜料、灰、水泥等材料进行绘制。同时基弗也采用盐溶液和铅材料的混合,当盐溶液的水分蒸发后,就会留下白色和微黄色结晶。作品画面表现出一个荒芜、被烧焦了的场景。画面中间的铁路轨迹向远处延伸,暗示阴森的天堂,同时也暗示了圣经故事。作品中多种材料的混合,自然物质放在画面中表达人类生活的苦难。
三、结语
通过对安瑟伦-基弗作品中材料运用深入浅出的分析,认为材料对艺术情感的表达有很深刻的影响。基弗采用铅、泥土、稻草、沙子等材料表达了对人类社会的反思和对民族文化历史进行反省的情感。多种材料的运用更能发现艺术家们的情感,情绪自我大胆。多种材料的使用和不同的表现技巧,使画面的表现力更加拓展,画面的肌理效果更加突出,隐藏更深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王洁.德国新表现主义产生的背景及艺术风格[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1;
[2]高宣扬.后现代艺术的典范:安瑟伦-基弗.新浪博客.2011,05;
作者简介:汤宽亮,女,汉,成都,在职研究生,成都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绘画。
关键词:新表现主义;材料应用;艺术情感;视觉语言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214-01
一、安瑟伦-基弗与德国新表现主义
(一)德国新表现主义概念。德国新表现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新的绘画流派。在当时,一批青年艺术家反对美国的波普艺术和观念艺术,他们重新使用油画颜料在画布上大胆表现自我,追求一种更加粗狂原始的艺术风格,人们称之为新表现主义。
(二)德国新表现主义产生的背景。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挑起国和战败国,其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受到了重创。特别是二战后,德国全民族都为希特勒的罪行而蒙羞,国家被一分为二。从此,西德的艺术处于美国的影响之下而东德的艺术则处于前苏联的统治之下。从七十年代开始,随着美国对整个欧洲的政治影响减弱,欧洲的艺术家重新思考艺术,并慢慢对美国的艺术进行抵制。八十年代德国和意大利开始对美国主流行为艺术进行反抗,他们认识到只有依靠自身特色的艺术才能与美国的艺术相抗衡。而新表现主义坚持用传统的材料和方式,正可以纠正美国艺术中过分离谱的做法——绘画已经不是绘画,而是画布以外的东西。在渴望形象,渴望激情的艺术世界中,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将具象艺术带到抽象与观念饱和的八十年代,使战后欧洲艺术第一次得到世界性的关注,并在新潮艺术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画坛上这一艺术流派最具有影响力。他们反叛的姿态、恣意的形象和内容比他们之前的艺术家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独特的表现方式使绘画艺术变得耳目一新。新探索成功的出现使纽约的当代艺术发展中心的地位变得动摇,同时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精神取向,决定了以后视觉艺术的发展方向[1]。
二、安瑟伦-基弗作品的分析
(一)安瑟伦-基弗的艺术成长背景及创造过程。安瑟伦-基弗出生于1945年德国,1951年他移居到奥德尔斯多夫,并在拉斯塔德的一所学校就读。1963年就读于德国弗赖德堡艺术学院,安瑟伦-基弗的职业生涯开始于摄影师,他的摄影作品是以模仿纳粹式军礼来唤起德国人对历史的记忆,提醒德国人牢记第三帝国的疯狂排外所导致的巨大文化损失及强大的破坏力为主题,并于1969年在卡尔斯鲁尔市的国王广场画廊举办了一次名为“占领”的个人展,展出了一系列带有争议性政治行为的摄影。1995年之后安瑟伦-基弗开始转向雕塑创作。作品描述了他那一代人对待德国狭隘民族主义及其对历史影响的矛盾心态,反思并且批评神话和盲目的爱国主义。
雕塑创作之后,安瑟伦-基弗的大多数作品以架上绘画为主,作品都是采用摄影作为依托平面,再加上其他天然原材料表现多种材料为主题的形式。这些天然的材料包括油彩、泥土、铅、石头、模型、照片、版画、沙子、稻草、虫胶和各种各样的有机材料等。通过各种材料的混合使用,添加到巨幅的绘画场景图上,由此安瑟伦-基弗创作了一种绘画和雕塑之间的第三空间,引起人们的注意。画面的巨大和复杂的肌理,丰富的艺术语言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赋予作品主题和内容以鲜明的触感[2]。
(二)不同材料在作品中对艺术思想的启迪。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喜欢的材料,每一种材料都具有构建艺术语言的可能性,并且可以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来实现。通过对材料的使用,在作品中应用它,使材料最终成为艺术家自身艺术思想的延伸,成为承载艺术家思想的物质。
安瑟伦-基弗就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他创作的作品形式繁多,特别是在绘画、雕刻和装置艺术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绘画中,他以现代主义者的自由去搬用并混合一切只要能够实现表达目的的媒介。这些材料的使用,使他的作品既与自然发生了联系,又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秘感,他对多种材料的融合表达了关注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深刻作品主题,使他跻身于这个时代最优秀的艺术家之列,而其作品也是同时期其他任何艺术家不能与之匹敌的。
他的作品《格兰》中采用木刻、纸上绘画及拼贴叠加与麻布之上,在烧焦的背景和熊熊的火堆上呈现出一架僵硬的马匹的骨架。这幅作品看似一块墓碑的设计,明显的显示出死亡的主题。画面采用黑白灰三个颜色作为基调,显示出一种悲伤的氛圍。这幅作品典型的表现了基弗对历史的记忆,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对神话题材的偏向,善于运用隐喻和讽喻,试图借此处理日耳曼民族对过去的歪曲,重新思考法西斯统治时期的罪恶。《格兰》这个作品参照了著名剧作家瓦格纳的歌剧《指环》中一个历史故事而产生联想创作出来的作品。主要讲述了故事中的女主角布兰希尔德当得知自己心爱的英雄希克弗里德被杀害后,悲伤不已,点燃葬火,骑着自己心爱的马格兰跳入熊熊烈火中以此殉情。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凹凸不平的背景,可以猜测安瑟伦-基弗用刻刀在木板上雕刻发出的切凿声,也感受到他本人对创作的那份激情。
铅材料在基弗的艺术作品中的运用总是以它的物质属性和文化属性来体现艺术作品的意义。铅材料作为创作的一种材料可以使画面形成一种特殊的肌理效果,有斑驳,有平滑,有粗糙等特性,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罗德的妻子》是基弗1987年的作品,整个作品以大张的铅材料为基底,在铅自身具有丰富的肌理效果上,再添加油画颜料、灰、水泥等材料进行绘制。同时基弗也采用盐溶液和铅材料的混合,当盐溶液的水分蒸发后,就会留下白色和微黄色结晶。作品画面表现出一个荒芜、被烧焦了的场景。画面中间的铁路轨迹向远处延伸,暗示阴森的天堂,同时也暗示了圣经故事。作品中多种材料的混合,自然物质放在画面中表达人类生活的苦难。
三、结语
通过对安瑟伦-基弗作品中材料运用深入浅出的分析,认为材料对艺术情感的表达有很深刻的影响。基弗采用铅、泥土、稻草、沙子等材料表达了对人类社会的反思和对民族文化历史进行反省的情感。多种材料的运用更能发现艺术家们的情感,情绪自我大胆。多种材料的使用和不同的表现技巧,使画面的表现力更加拓展,画面的肌理效果更加突出,隐藏更深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王洁.德国新表现主义产生的背景及艺术风格[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1;
[2]高宣扬.后现代艺术的典范:安瑟伦-基弗.新浪博客.2011,05;
作者简介:汤宽亮,女,汉,成都,在职研究生,成都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