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民法典》之关系定位及规范协调

来源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llwl200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均对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作出了较为系统之规定,这既提升了个人信息保护的规范密度,又对二者的衔接及协调提出了较高要求.对此,一种颇有影响的学术观点认为,《个人信息保护法》乃《民法典》的特别法,因此,当二者发生规范冲突或竞合的时候,应当优先适用作为特别法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不过,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其一,一般法与特别法之区分具有相对性,不可一概而论;其二,按照这种观点,《民法典》所规定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势必将沦为具文,显非合理.在实践中,若《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针对同一事项作出了不同的规定,应在个案中作妥善调适,结合个案具体情况和相关立法的规范目的,进行深入的利益权衡和价值判断,以确定如何适用法律,获取较为妥适的法律适用效果.
其他文献
为实现“主体性弱化”的个人信息之有效保护,有必要细化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上三种救济机制“投诉—个体诉讼—集体诉讼”较为粗疏的规定,吸取比较法营养服务于我国规范的解释适用.欧盟布鲁塞尔模式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集体诉讼”相互支持与补充的三阶模式.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协同化改革体现对投诉、质询、调解等非诉纠纷解决程序机制的倚重.为填补损害、激励起诉,《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9条规定的损害赔偿请求应区分情形在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中予以应用.应建立三阶投诉处理机制并发挥《个人信息保护法》第70条规定的社会组织
既判力原则上具有相对性,但由于某些行政行为往往涉及众多行政相对人,法院在适用既判力规则时呈现出主观范围不断扩张的倾向.各级法院在既判力是否适用于同一行政行为的其他相对人上有各种模式,包括同一诉讼标的论、同一诉讼标的之否定论、撤销之诉判决的普适性效力论、同一诉的利益论等,其中诉讼标的是一个核心概念.禁止重复起诉与既判力规则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阶段,后者在于避免诉讼标的处于不确定的状态.诉讼标的决定既判力的适用范围,它是指行政行为违法并损害原告权利的主张,而不能与行政行为相等同.对于同一行政行为的起诉,应当更多地
将广播电视播放和互联网中传播的作品以扩音器、显示屏、移动终端等设备再向公众传播,除了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形,在版权产业发达的国家均被纳入广义的向公众传播权范畴.在我国,商业场所提供视听作品观看引发的著作权争议也日益增多,该行为的定性涉及新著作权法中控制视听作品主要使用方式的放映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和广播权的理解与适用.参照域外相关经验,有必要明确再公开传播权的概念,减少不必要的法条解释难题.鉴于新著作权法中广播权概念后半段已包含再公开传播行为,而信息网络传播权概念中尚未明确,可考虑在相关立法或司法解释中明确信息
按照现行规定只有双方共同提出申请才能启动司法确认程序,并且双方的意愿需要一直维持到程序结束时.这种制度设计意在防止存在重大意思瑕疵的调解协议通过司法确认获得强制执行力.但它导致程序入口太窄、将大量并无意思瑕疵的调解协议拒之门外,造成不愿诚信履行协议的一方能轻易避免协议获得强制执行力.要求共同申请看似不得已而为之,实则出于对司法确认程序的误解.该程序能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容纳和处理纷争,不必以共同申请作为前置条件剔除所有双方就协议存在争议的情形.应当对现行司法确认程序进行结构性优化,包括依单方申请启动程序、允许
如何通过编纂环境法典的规范方式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具有推动环境法基础理论发展、丰富环境法典总则内涵等方面的创新意义.域外代表性国家环境法典中均对环境治理相关内容进行了程度不一的规定.我国环境法典总则中应用专门章节规定“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按照“1+3”逻辑理路展开:前者是基于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要求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包括基础性管理体制和特殊管理体制;后者是针对环境治理多元主体提出的规范性要求,具体分为党委与政府、企业、公众三个部分,规定其
在古代世界,大凡皇子皇孙出世,一般举国上下会向其叩拜,甚至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当世人期盼已久的万王之王、万主之主耶稣基督降生在犹大伯利恒的时候,当时有两类人来拜他.一类是以罗马帝国分封王希律为代表的人,另一类则以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的博士们为代表.他们对耶稣降生的事都很关心,都称他为王(参太2∶2、4),不过角度不同,动机也完全相反.《马太福音》2章1节至12节记述了这两类人的三个“拜”字,值得我们深思.
期刊
环境法典总则编中的基本制度,系上承总则编一般规定和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部分,下启分则各编具体制度,外接其他部门法制度的“桥梁”.构建环境法典总则编基本制度应首先明确其作为基础性规制措施体系保障可持续发展和作为核心枢纽协调衔接环境法典内外规范的两大核心制度功能;为支撑其制度功能的实现,应以“整体观”方法体系和体系化方法确保基本制度规范的合规律性和可实施性,并通过两种方法的协同运用实现规范合规律性和可实施性的统一;进而在确定基本制度应包含的各类型具体制度,以及各制度间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最终结合“继受完善型”和“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于是先后兴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民族救亡运动.
期刊
耶稣基督的降生是基督教信仰的一个重大事件,圣诞节则是基督徒对救主耶稣基督降生感恩与欢庆的节日.救主基督的降生,带来了恩典和真理,将天人之间的深渊连接起来,赋予世人全新的生命,使人得见上帝的荣光,这荣光是基督徒永恒盼望的根源.
期刊
秩序居于法律价值的首位,法律应维护秩序的一致性、稳定性.环境法典的编纂是对现有环境法律规范的重述,应该实现对现有生态环境法律秩序的优化.从法律秩序稳定性视角分析,环境法典总则一般规定具有承接宪法、衔接现行环境法,确定法典所维护的生态环境法律价值,为环境法典各分编的编纂提供设定依据和基本框架的功能.为此,环境法典一般规定应对宪法秩序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形成的新生态环境法律秩序予以确认和维护,并以一般规定所应具备的统贯性、价值指引性与独立性为特征继受与发展现行《环境保护法》和环境单行法的总则框架进行规范构建.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