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子的短诗中,数字“七”经常出现,借由对数字“七”的探析能更好地理解海子的作品。就长诗而言,特别是《太阳·七部书》这样想象空间浩大的史诗,人们有必要了解海子的文化背景以及他重点关注的文明景观,并且关注他创作时的精神状态和表达意图。“七”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数字“七”在科学中有固定的意义,可在诗人心中,它更像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代码,解读它,人们就可以破译诗人更多的诗歌世界。
一、《太阳·七部书》与对应的《圣经》色彩
在1986到1988年间,海子创作了七部长诗,他将这些长诗归入《太阳·七部书》,虽然部分内容没有完成,但七部作品的主干性是完整的。海子的《太阳·七部书》想象空间涵盖泛亚洲地区,以神话“鲲(南)鹏(北)之变”贯穿,提炼了相当动人的史诗图像。太阳代表海子在诗歌中永恒性的追求,他要争取自己的王位,想写出荷马、但丁、歌德式的史诗,他认为这样的诗人才能拥有“王位”,而像席勒、普希金、坡、马洛、韩波、雪莱、叶赛宁、荷尔德林这样的诗人只是“王子”,他们的才华和悲剧性命运是完全一致的,并没有成为真正的王。
《太阳·七部书》之所以以七部的形式呈现,是海子死后提出“七部书”这个概念的骆一禾,和实际负责海子全部诗歌整理的西川有意而为之。1987年,海子所写的《诗学:一份提纲》中专门写了一篇名叫《上帝的七日》的文章,写到了上帝创世界的七日中包含的诗歌原理,写到几千年来艺术的特征与精神,写到自己的诗由水质的“母性”向火一样“父性”的转变。他特别强调了上帝的七日对艺术的影响,《太阳·七部书》之所以入选七部也是表达对这种永恒性的一种追求。
《圣经》的宗教色彩对海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由他携带《圣经》一起卧轨自杀就能看出。在《太阳·七部书》中,海子不仅学习了《圣经》的结构,也带入了《圣经》或者希伯来文化孕育的一些文化名人进入诗中,连海子诗歌风格的转变也被理解为由《新约》向《旧约》的转变。在基督教文化中,“七”对应的事物还有很多,如“七宗罪”“七大天使”“七大魔王”等。
除了《太阳·七部书》的名字之外,一些包含“七”的诗中也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例如《太阳·弥赛亚》中,“豹子之子,七个黑孩子/为了喜悦,为了末日/而哭泣”,有“末日审判”的色彩;而《早祷与枭》中,“早祷时刻/七个未婚的老头/躺在床上/眉毛挂满霜地梦到了枭”,又有种宗教祈祷的仪式感。在这部分诗中,人们可以发现以《圣经》为代表的希伯来文明对海子精神世界的重大影响,而海子在《太阳·七部书》会使用大量《圣经》中的意象也不难理解了。
二、与北斗七星相对应的“七”
“七”与《圣经》的联系只是它的一个方面,寻找它在诗中的11次出现,可以发现“七”常常是与北斗七星绑在一起,像《黄金草原》中的“你在山崖下睡眠/七只绵羊七颗星辰/你含在我口中似雪未化/你是天空上的羊群”,还有《伥望祁连(之二)》中的“鸟的尾巴/鱼的尾巴/儿子们脱落的尾巴/像七种蓝星下/插在屁股上的麦芒/风中拂动/雪水中拂动”,这里“七”和名词的搭配实际上都被赋予了北斗七星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北斗七星不仅能指引方向、划分季节,而且还拥有告知人命运的能力。先民通过占星来预知个人的福祸和王朝的兴衰。在海子诗中,北斗七星一度起到指示方向、传递光明带给诗人希望的作用。在一首写给额济纳姑娘的诗中,海子使用了与诗歌内容无关的标题《北斗七星·七座村庄》,两次使用“七”,海子正是想表达自己与姑娘相遇的喜悦与难忘吧。
但北斗七星也不是永远都能照明诗人的前路,1988年7月,在《黑翅膀》一诗中诗人最后一次写到七星,这时的七星已经不再有曾经的光明:
北方的七星照不亮世界/牧羊女头枕青稞独眠一天的地方今夜满是泥泞/今夜在日喀则,下半夜天空满是星辰/但夜深就更黑,但毕竟黑不过我的翅膀……飞回北方,北方的七星还在北方/只不过在路途上指示了方向,就像一种思念/她长满了我的全身,在烛光下酷似黑色的翅膀。
曾经的北斗七星总能带诗人回到北方,回到被光明覆盖的地方,而现在北方七星已经照不亮这个世界,诗人的灵魂孤独地在日喀则流浪。下半夜,满天的星辰都努力为诗人指示方向,可这些光亮只变成了一种微弱的思念,接着被诗人的黑翅膀吞噬,这时,海子已经意识到,曾经满足他的北斗七星再也无法带给他光明,能传递光明的只有太阳,而选择太阳就意味着选择死亡。
由海子对数字“七”或者说对“北斗七星”这一意象情感的变化,人们可以看到从抒情阶段(1983-1986)走向史诗阶段(1987-1989)后海子心理状态的转变,他诗中那种执着地认同死亡的气质更加强烈了。海子的生命是和诗歌一体的,当诗中的死亡气质增加,他也离走向死亡的结局越来越近,只是这种死亡并不带有颓废色彩,而是异常壮美的。放弃北斗七星一心追求太阳的光芒,不惜为此走上死亡的道路,这种坚定正是海子作品可以震撼人心、焕发不朽力量的原因之一。
三、《海子诗全集》中数字“七”与“九”“十二”的联系
对《海子诗全集》近80万字的诗歌作品进行统计后,筛选掉现实描写和数词名词固定用法,人们可以发现,出现次数超过5次的分别为:“九”(14次)、“七”(11次)、“十二”(8次),仔细分析《莲界慈航》这首诗,除了体现了佛教和道教文化在海子诗歌中的共通以外,它也展露了“九”“七”“十二”這三个数字的共通性,诗的第一段:“七叶树下/九根香/照见菩萨的/第一次失恋。”“七”和“九”同时出现在一段中,虽然“十二”并没有直接出现,但道教中的慈航道人正是元始天尊座下的十二金仙之一,海子所使用的高频数字是存在共通性的。
从艺术追求上来讲,海子的创作重心是长诗,他将亚欧大陆范围内的神话宏观背景的原始材料化为诗歌,希望能写出民族和人类结合的“大诗”。人们通过对数字的分析可以探析对海子创作影响较大的文明形态。在对数字进行探析时,人们可以看出对他影响比较大的几种世界文明。中国以图腾和创世神话为代表的上古神话、本土产生的道教文化、印度的佛教文化、西方的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这些都是海子写作的文化背景。
就诗歌风格来看,海子的诗充满神启式的灵悟味道,而他精神层面的神性体验色彩可以从这三个数字和相匹配的意象入手进行解读。具有佛教、道教色彩、汉民族相对神秘的“九”,在基督教文化中能代表万物或者象征着北斗七星的“七”,在希腊文化中喻示着完美、完整的“十二”,虽然三个数字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它们都是文明形态在海子诗歌世界的内化体现。由三个数字的较高的出现频次,人们不仅可以分析海子创作的文化背景,也可以更好地体会海子在写作时追求的审美空间和表达效果。
尽管海子只创作了七年时间,但仍然有必要将其创作划分为两个阶段,这个划分标准一方面在于海子写作重心的转移,另一方面在于他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在对三个数字特别是“七”跟“十二”的分析中,人们可以对海子情感的变化有更清晰地认识。在抒情阶段始终和“北斗七星”意象一样可以照明诗人的“七”,在1986年后再也无法带给诗人以光明。对于农业文明中诞生的海子,麦子前期常常跟具有完整、完美意义的“十二”一起出现,但后期二者不会再产生联系,曾经海子最深爱的“麦子”意象在后期只会给他带来痛苦。其实,海子所写《春天,十个海子》中第一章中出现的“十”同样可以反映他创作时的精神状态。这些数字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海子的精神世界,明确他由抒情阶段走向史诗阶段时创作心理机制的转变。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作者简介:李嘉轩(1997-),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与现当代文学。
一、《太阳·七部书》与对应的《圣经》色彩
在1986到1988年间,海子创作了七部长诗,他将这些长诗归入《太阳·七部书》,虽然部分内容没有完成,但七部作品的主干性是完整的。海子的《太阳·七部书》想象空间涵盖泛亚洲地区,以神话“鲲(南)鹏(北)之变”贯穿,提炼了相当动人的史诗图像。太阳代表海子在诗歌中永恒性的追求,他要争取自己的王位,想写出荷马、但丁、歌德式的史诗,他认为这样的诗人才能拥有“王位”,而像席勒、普希金、坡、马洛、韩波、雪莱、叶赛宁、荷尔德林这样的诗人只是“王子”,他们的才华和悲剧性命运是完全一致的,并没有成为真正的王。
《太阳·七部书》之所以以七部的形式呈现,是海子死后提出“七部书”这个概念的骆一禾,和实际负责海子全部诗歌整理的西川有意而为之。1987年,海子所写的《诗学:一份提纲》中专门写了一篇名叫《上帝的七日》的文章,写到了上帝创世界的七日中包含的诗歌原理,写到几千年来艺术的特征与精神,写到自己的诗由水质的“母性”向火一样“父性”的转变。他特别强调了上帝的七日对艺术的影响,《太阳·七部书》之所以入选七部也是表达对这种永恒性的一种追求。
《圣经》的宗教色彩对海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由他携带《圣经》一起卧轨自杀就能看出。在《太阳·七部书》中,海子不仅学习了《圣经》的结构,也带入了《圣经》或者希伯来文化孕育的一些文化名人进入诗中,连海子诗歌风格的转变也被理解为由《新约》向《旧约》的转变。在基督教文化中,“七”对应的事物还有很多,如“七宗罪”“七大天使”“七大魔王”等。
除了《太阳·七部书》的名字之外,一些包含“七”的诗中也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例如《太阳·弥赛亚》中,“豹子之子,七个黑孩子/为了喜悦,为了末日/而哭泣”,有“末日审判”的色彩;而《早祷与枭》中,“早祷时刻/七个未婚的老头/躺在床上/眉毛挂满霜地梦到了枭”,又有种宗教祈祷的仪式感。在这部分诗中,人们可以发现以《圣经》为代表的希伯来文明对海子精神世界的重大影响,而海子在《太阳·七部书》会使用大量《圣经》中的意象也不难理解了。
二、与北斗七星相对应的“七”
“七”与《圣经》的联系只是它的一个方面,寻找它在诗中的11次出现,可以发现“七”常常是与北斗七星绑在一起,像《黄金草原》中的“你在山崖下睡眠/七只绵羊七颗星辰/你含在我口中似雪未化/你是天空上的羊群”,还有《伥望祁连(之二)》中的“鸟的尾巴/鱼的尾巴/儿子们脱落的尾巴/像七种蓝星下/插在屁股上的麦芒/风中拂动/雪水中拂动”,这里“七”和名词的搭配实际上都被赋予了北斗七星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北斗七星不仅能指引方向、划分季节,而且还拥有告知人命运的能力。先民通过占星来预知个人的福祸和王朝的兴衰。在海子诗中,北斗七星一度起到指示方向、传递光明带给诗人希望的作用。在一首写给额济纳姑娘的诗中,海子使用了与诗歌内容无关的标题《北斗七星·七座村庄》,两次使用“七”,海子正是想表达自己与姑娘相遇的喜悦与难忘吧。
但北斗七星也不是永远都能照明诗人的前路,1988年7月,在《黑翅膀》一诗中诗人最后一次写到七星,这时的七星已经不再有曾经的光明:
北方的七星照不亮世界/牧羊女头枕青稞独眠一天的地方今夜满是泥泞/今夜在日喀则,下半夜天空满是星辰/但夜深就更黑,但毕竟黑不过我的翅膀……飞回北方,北方的七星还在北方/只不过在路途上指示了方向,就像一种思念/她长满了我的全身,在烛光下酷似黑色的翅膀。
曾经的北斗七星总能带诗人回到北方,回到被光明覆盖的地方,而现在北方七星已经照不亮这个世界,诗人的灵魂孤独地在日喀则流浪。下半夜,满天的星辰都努力为诗人指示方向,可这些光亮只变成了一种微弱的思念,接着被诗人的黑翅膀吞噬,这时,海子已经意识到,曾经满足他的北斗七星再也无法带给他光明,能传递光明的只有太阳,而选择太阳就意味着选择死亡。
由海子对数字“七”或者说对“北斗七星”这一意象情感的变化,人们可以看到从抒情阶段(1983-1986)走向史诗阶段(1987-1989)后海子心理状态的转变,他诗中那种执着地认同死亡的气质更加强烈了。海子的生命是和诗歌一体的,当诗中的死亡气质增加,他也离走向死亡的结局越来越近,只是这种死亡并不带有颓废色彩,而是异常壮美的。放弃北斗七星一心追求太阳的光芒,不惜为此走上死亡的道路,这种坚定正是海子作品可以震撼人心、焕发不朽力量的原因之一。
三、《海子诗全集》中数字“七”与“九”“十二”的联系
对《海子诗全集》近80万字的诗歌作品进行统计后,筛选掉现实描写和数词名词固定用法,人们可以发现,出现次数超过5次的分别为:“九”(14次)、“七”(11次)、“十二”(8次),仔细分析《莲界慈航》这首诗,除了体现了佛教和道教文化在海子诗歌中的共通以外,它也展露了“九”“七”“十二”這三个数字的共通性,诗的第一段:“七叶树下/九根香/照见菩萨的/第一次失恋。”“七”和“九”同时出现在一段中,虽然“十二”并没有直接出现,但道教中的慈航道人正是元始天尊座下的十二金仙之一,海子所使用的高频数字是存在共通性的。
从艺术追求上来讲,海子的创作重心是长诗,他将亚欧大陆范围内的神话宏观背景的原始材料化为诗歌,希望能写出民族和人类结合的“大诗”。人们通过对数字的分析可以探析对海子创作影响较大的文明形态。在对数字进行探析时,人们可以看出对他影响比较大的几种世界文明。中国以图腾和创世神话为代表的上古神话、本土产生的道教文化、印度的佛教文化、西方的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这些都是海子写作的文化背景。
就诗歌风格来看,海子的诗充满神启式的灵悟味道,而他精神层面的神性体验色彩可以从这三个数字和相匹配的意象入手进行解读。具有佛教、道教色彩、汉民族相对神秘的“九”,在基督教文化中能代表万物或者象征着北斗七星的“七”,在希腊文化中喻示着完美、完整的“十二”,虽然三个数字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它们都是文明形态在海子诗歌世界的内化体现。由三个数字的较高的出现频次,人们不仅可以分析海子创作的文化背景,也可以更好地体会海子在写作时追求的审美空间和表达效果。
尽管海子只创作了七年时间,但仍然有必要将其创作划分为两个阶段,这个划分标准一方面在于海子写作重心的转移,另一方面在于他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在对三个数字特别是“七”跟“十二”的分析中,人们可以对海子情感的变化有更清晰地认识。在抒情阶段始终和“北斗七星”意象一样可以照明诗人的“七”,在1986年后再也无法带给诗人以光明。对于农业文明中诞生的海子,麦子前期常常跟具有完整、完美意义的“十二”一起出现,但后期二者不会再产生联系,曾经海子最深爱的“麦子”意象在后期只会给他带来痛苦。其实,海子所写《春天,十个海子》中第一章中出现的“十”同样可以反映他创作时的精神状态。这些数字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海子的精神世界,明确他由抒情阶段走向史诗阶段时创作心理机制的转变。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作者简介:李嘉轩(1997-),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与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