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决策研究是以我国的教育方针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对拟解决的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供决策参考和咨询的研究活动。为决策服务和以问题为导向的特征决定了描述、解释、建议、评估是基础教育决策研究的基本任务。描述宜遵循“全面客观,立体呈现”的思路,说明“是什么”;解释宜遵循“客观辩证,揭示本质”的思路,探究“为什么”;建议宜遵循“聚焦问题,注重实效”的思路,阐明“怎么办”;评估宜遵循“多维研判,精益求精”的思路,回答“怎么样”。四者紧密结合方能促进决策研究从思辨研究、经验总结转向实证研究,促进决策从依靠经验转向依靠实证。
关键词:教育决策研究;描述;解释;建议;评估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A-0010-04
现代教育治理理念指导下的基础教育管理决策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决策研究。基础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点多面广、地区差异大的现实决定了许多问题需要各级管理机构和人员从地区实际、阶段工作特点出发加强研究,科学决策。基础教育决策研究是以我国的教育方针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对拟解决的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供决策参考和咨询的研究活动。为决策服务和以问题为导向的特征决定了描述、解释、建议、评估是基础教育决策研究的基本任务。
一、描述:全面客观,立体呈现,说明“是什么”
描述就是对问题的状态加以刻画。描述着眼的是说明“是什么”,即全面地刻画问题及其相关要素的状态,划清问题的边界,通过“摆事实”为决策提供基本的事实依据。按照“全面客观,立体呈现”的思路,充分利用数据和案例对问题的历史状态、当前状态和未来趋势加以多视角、多层次地全景式描述,有利于准确地揭示问题与其关联要素的内在关系,进而使决策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
1.描述要注重全面真实
对问题的客观事实加以全面、准确把握是科学决策的基本前提。首先,力求动静结合。问题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中,只有揭示问题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和一定时间段的表现及其发展趋势、涉及的具体对象与范围等,方能较好地将问题进行情境化还原,促进决策与实践的对接。其次,力求点面结合。基础教育领域的问题既可能出现在特殊的点上,也可能发生在较大的面上。运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切入,对问题加以描述,既突出问题的特殊性、典型性,又突出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广泛性,能够明确、生动地揭示问题牵涉的具体对象和范围,较好地展现问题的全面性,有助于从整体上对问题进行把握。再次,力求内外结合。教育领域的问题往往是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集中反映。全面地分析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等,方能从更加宏观的视角把握问题,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2.描述要精选事实
从问题涉及的众多表象中选择真实的、准确的事实方能准确地说明问题的状态。首先,要精选数据。数据是问题的数量化表现,能够较好地对问题进行定量刻画,能够反映问题的局部特征或整体特征。宜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整理和挖掘,通过多维的、结构化的数据组,多角度、多层次地实现对问题的精确刻画,有效地反映问题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点或时段上的特征和变化,增强决策的针对性、时效性。其次,要精选案例。案例是问题的质性特征的表现,能够较好地對问题进行情境化还原,生动地反映问题的特殊情况和典型特征。宜利用典型案例,为研究和改进决策提供具体的参考样本。在表达方式上,按照图文并茂的要求,将数据与图表、案例与分析结合起来,实现问题描述的直观性与概括性的统一、生动性与抽象性的统一。
描述要把握住关键点。描述是以全面占有相关信息为基础,以条理化为表征。首先,加强资料收集。资料是描述和分析的基本素材。资料可以来源于文献,也可以来源于调研。数据类资料,宜根据研究的问题从相关的专题文献资料,如权威部门发布的统计公报、各单位的总结汇报等材料中选取,或设计开发一定的调研工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实地调研,形成调研数据。案例类资料,可以通过对问题涉及的主体的自我总结、反思进行概括提炼形成,也可以通过座谈、文献分析等方式了解问题在实践中的具体状态,总结概括形成。其次,注重框架建构。框架是对问题进行描述的基本逻辑结构,宜从决策分析和评估的实际需要出发,建构问题描述的基本框架。其关键是要着眼于将问题从背景中独立出来,明确描述的基本视角、维度,进一步使问题具体化,并成为决策研究的基本对象。再次,突出直观呈现。时空结合、数例结合、图文结合,将概括性与直观性结合起来,从而使问题由抽象变得具体,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刻把握。
二、解释:客观辩证,揭示本质,探究“为什么”
解释是对问题的关系加以系统说明。解释着眼的是揭示“为什么”,即系统阐述事实及其关联要素的关系,探究问题产生的缘由,通过“讲道理”为决策提供理论支撑。按照“客观辩证,揭示本质”的思路,以事实为基本证据,以逻辑分析为基本方法,将教育问题融入时代改革和发展的宏观背景中,就问题的性质、产生原因、发展过程与特征、趋势等形成关联性结论,使解释反映时代变革的基本特征,促进决策与时俱进、科学理性。
1.解释要注重证据分析
解释是对问题的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的辨析。首先,要注重辩证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释的基本要求,将问题置于其产生的背景,使其与关联要素结合起来,依据事实对问题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分析,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结论。其次,要突出有理有据。“有理”就是有理论指导,有理性辨析,有理论建构,反映对规律的遵从和概括。“有据”就是依据的客观事实要能够成为相关的理性辨析、理论建构的直接证据,成为印证客观规律的实事载体。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揭示事实与理论之间的直接关系。再次,要去伪存真。剔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厘清关联因素的作用,明确决定性因素对问题的作用机理和方式,科学揭示不同因素与问题的关系。 2.解释要坚持服务决策
解释是实现改进和发展的理性基础,是实践的先导。首先,要坚持面向实践。对实践的干预是实现决策意图的基本路径,对实践的准确判断分析则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坚持决策积极回应实践需要,为干预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使决策从实践出发,回归实践是解释的首要任务。其次,要注重揭示规律。问题的发展变化是其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宜透过问题的外在表现将问题存在与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揭示出来。再次,要注重成果转化。着眼于问题解决和事业发展,将已有的基本理论、政策与实际结合,为创造性地形成能够适用于本地、本校的实际操作方案,奠定理论基础。
3.解释要力求揭示本质
解释是基于问题背景,对问题涉及要素内在关系的揭示。首先,要注重纵横比较。对问题在不同时间点、不同时间段的状态、特征宜进行前后比较,对问题与周围环境、与时代发展的重大事件进行横向比较,找准问题在社会改革、教育改革中的坐标,辨明问题的重要性,揭示问题的基本性质、特征。其次,要注重数据挖掘。宜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加大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挖掘,建立适应实践需要和决策需要的分析模型,并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推演、检验,揭示数据之间的必然关系和背后隐藏的内在本质。再次,要注重系统综合。将事实还原于情境中,用系统的观念、综合的方法将局部的刻画、分析结合起来,揭示问题内部要素之间、问题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对问题的整体把握,抽象出问题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
三、建议:聚焦问题,注重实效,阐明“怎么办”
建议是对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促进发展的对策性构思。建议着眼的是阐明“怎么办”,即系统阐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步骤,通过“找方法”为决策提供参考方案。按照“聚焦问题,注重实效”的思路,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定位于解决问题、促进发展,以顶层设计为统率,以对策设计为重点,以实践应用为归宿,构建操作性对策体系,可以加速成果转化,提高决策效益。
1.建议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
建议是决策研究的精髓,直接决定着决策研究对于决策的价值。首先,要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教育事业最核心的要素。一切改革和发展决策都要以人为基础,以人为目标,做到目中有人,从人的实际出发,以促进全面健康的人的发展为归宿。其次,要体现依法治教的基本理念。遵守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将教育规律的应用与现实条件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执行法律法规的要求,按照依法治教的理念提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方案。再次,要有的放矢。基于已有的描述和解释,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以什么为基点,提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具体目标和达成目标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举措。
2.建议要突出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以系统性为基本内核,注重整体合力的生成,决定着问题解决的力度和程度。首先,要树立整体意识。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既要把解决问题置于其存在的社会环境之中加以分析,又要把问题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加以思考,建构具有整体性的可操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系。其次,要把握关键节点。关键节点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中至关重要,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等关键节点提出对策建议,方能使问题解决事半功倍。再次,要顺应发展变化。教育问题及其解决不是一成不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要能够随着问题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完善,以增强解决问题的实效性。
3.建议要着眼于决策应用
以应用为目标,对已有的解决问题的体系加以改造、优化是建议的内在要求。首先,宜把握类型特点。建议包括政策建议和实践建议两种基本类型。政策建议要体现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突出如何贯彻执行某项政策或如何制定和完善某项政策;实践建议宜着眼于问题解决,提出解决问题的实践思路、程序和具体办法。其次,要注重推陈出新。实践是变化发展的,宜跳出思维定势,打破常规,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地区实际提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再次,宜组合灵活。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整体上可以与其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相互配合,成为宏观决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内部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组合,克服单一方法的局限和不足。通过不同的组合展现其在不同层面的价值,为决策者权衡、选择留足空间,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四、评估:多维研判,精益求精,回答“怎么样”
评估是对成果及其形成过程与实践应用的价值预测和判断。评估着眼的是回答“怎么样”,即全面阐述研究过程与结果的科学性、应用的实效性,通过“权衡利弊”为决策提供决心和信心。按照“多维研判,精益求精”的思路,以对决策研究的过程论证分析和事实评判为基础,以对成果内容的科学判断为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对决策研究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估,有助于实现决策研究集思广益,不断优化决策质量。
1.评估要坚持实事求是
评估是对研究的批判性反思,是保证描述、解释、建议的科学性的必备环节。首先,突出全程全面。对研究的基本设计与实施、问题的基本属性、问题把握的准确程度、成果与建议等进行全面的反思与判断。其次,坚持事实评判。对数据、案例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再核校,数据选择是否恰当、案例分析是否合理等作出判断。再次,注重时效分析。问题始终与背景紧密联系,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作出判断,为趋利避害提供基本的认识前提和事实依据。
2.评估要回应决策实践
决策研究成果是在实践应用中实现其价值的。任何决策一旦付诸实施,必然会产生实际的影响。针对决策实践的关键环节,进行充分的預测、分析,积极防范、避免决策风险,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首先是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决策研究和决策的灵魂,是保障决策研究的正确性的根本前提。当前,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基本取向和判断标准。其次,是执行分析。解决问题需要哪些前提保障、制度保障,在执行过程中不同的力量如何协调配合,如何保证执行的效率、防止政策走样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斟酌,以达到方案的最优化。再次,是风险分析。对成果应用可能产生的实际效果、社会风险进行模拟测评,作出预测性判断,权衡利弊,进而提出防范风险的办法。
3.评估要坚持多路径互证
多路径互证有助于提升评估的客观性,促进决策创新性与稳妥性的统一。首先是专家论证。邀请不同行业、专业背景的专家从不同的视角对研究过程与结果进行咨询论证,促进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研究成果的质量。其次是公众评议。将研究过程与结果通过网络平台等展示出来,接受公众评议,听取公众意见,吸取合理建议,从而使决策建议更具科学性和操作性,更接“地气”。再次,实证反馈。在可控范围内开展试点,并利用专题调研、民意测评等方式收集群众对决策的意见,了解决策产生的实践效果,分析决策的得失,为后续政策的出台和调整提供新的依据。
总之,在探究问题的本质与形成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描述、解释、建议、评估融合为一体,展现了基础教育决策研究由表及里、以知促行的基本轨迹。其关系如图所示:
描述、解释、建议、评估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四者紧密结合方能促进决策研究从思辨研究、经验总结转向实证研究,促进决策从依靠经验转向依靠实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基础教育领域的具体问题出发,实现四者紧密结合,是基础教育决策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
责任编辑:杨孝如
收稿日期:2016-11-26
作者简介:尧逢品,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225)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基础教育发展改革研究。
关键词:教育决策研究;描述;解释;建议;评估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A-0010-04
现代教育治理理念指导下的基础教育管理决策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决策研究。基础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点多面广、地区差异大的现实决定了许多问题需要各级管理机构和人员从地区实际、阶段工作特点出发加强研究,科学决策。基础教育决策研究是以我国的教育方针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对拟解决的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供决策参考和咨询的研究活动。为决策服务和以问题为导向的特征决定了描述、解释、建议、评估是基础教育决策研究的基本任务。
一、描述:全面客观,立体呈现,说明“是什么”
描述就是对问题的状态加以刻画。描述着眼的是说明“是什么”,即全面地刻画问题及其相关要素的状态,划清问题的边界,通过“摆事实”为决策提供基本的事实依据。按照“全面客观,立体呈现”的思路,充分利用数据和案例对问题的历史状态、当前状态和未来趋势加以多视角、多层次地全景式描述,有利于准确地揭示问题与其关联要素的内在关系,进而使决策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
1.描述要注重全面真实
对问题的客观事实加以全面、准确把握是科学决策的基本前提。首先,力求动静结合。问题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中,只有揭示问题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和一定时间段的表现及其发展趋势、涉及的具体对象与范围等,方能较好地将问题进行情境化还原,促进决策与实践的对接。其次,力求点面结合。基础教育领域的问题既可能出现在特殊的点上,也可能发生在较大的面上。运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切入,对问题加以描述,既突出问题的特殊性、典型性,又突出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广泛性,能够明确、生动地揭示问题牵涉的具体对象和范围,较好地展现问题的全面性,有助于从整体上对问题进行把握。再次,力求内外结合。教育领域的问题往往是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集中反映。全面地分析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等,方能从更加宏观的视角把握问题,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2.描述要精选事实
从问题涉及的众多表象中选择真实的、准确的事实方能准确地说明问题的状态。首先,要精选数据。数据是问题的数量化表现,能够较好地对问题进行定量刻画,能够反映问题的局部特征或整体特征。宜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整理和挖掘,通过多维的、结构化的数据组,多角度、多层次地实现对问题的精确刻画,有效地反映问题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点或时段上的特征和变化,增强决策的针对性、时效性。其次,要精选案例。案例是问题的质性特征的表现,能够较好地對问题进行情境化还原,生动地反映问题的特殊情况和典型特征。宜利用典型案例,为研究和改进决策提供具体的参考样本。在表达方式上,按照图文并茂的要求,将数据与图表、案例与分析结合起来,实现问题描述的直观性与概括性的统一、生动性与抽象性的统一。
描述要把握住关键点。描述是以全面占有相关信息为基础,以条理化为表征。首先,加强资料收集。资料是描述和分析的基本素材。资料可以来源于文献,也可以来源于调研。数据类资料,宜根据研究的问题从相关的专题文献资料,如权威部门发布的统计公报、各单位的总结汇报等材料中选取,或设计开发一定的调研工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实地调研,形成调研数据。案例类资料,可以通过对问题涉及的主体的自我总结、反思进行概括提炼形成,也可以通过座谈、文献分析等方式了解问题在实践中的具体状态,总结概括形成。其次,注重框架建构。框架是对问题进行描述的基本逻辑结构,宜从决策分析和评估的实际需要出发,建构问题描述的基本框架。其关键是要着眼于将问题从背景中独立出来,明确描述的基本视角、维度,进一步使问题具体化,并成为决策研究的基本对象。再次,突出直观呈现。时空结合、数例结合、图文结合,将概括性与直观性结合起来,从而使问题由抽象变得具体,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刻把握。
二、解释:客观辩证,揭示本质,探究“为什么”
解释是对问题的关系加以系统说明。解释着眼的是揭示“为什么”,即系统阐述事实及其关联要素的关系,探究问题产生的缘由,通过“讲道理”为决策提供理论支撑。按照“客观辩证,揭示本质”的思路,以事实为基本证据,以逻辑分析为基本方法,将教育问题融入时代改革和发展的宏观背景中,就问题的性质、产生原因、发展过程与特征、趋势等形成关联性结论,使解释反映时代变革的基本特征,促进决策与时俱进、科学理性。
1.解释要注重证据分析
解释是对问题的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的辨析。首先,要注重辩证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释的基本要求,将问题置于其产生的背景,使其与关联要素结合起来,依据事实对问题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分析,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结论。其次,要突出有理有据。“有理”就是有理论指导,有理性辨析,有理论建构,反映对规律的遵从和概括。“有据”就是依据的客观事实要能够成为相关的理性辨析、理论建构的直接证据,成为印证客观规律的实事载体。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揭示事实与理论之间的直接关系。再次,要去伪存真。剔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厘清关联因素的作用,明确决定性因素对问题的作用机理和方式,科学揭示不同因素与问题的关系。 2.解释要坚持服务决策
解释是实现改进和发展的理性基础,是实践的先导。首先,要坚持面向实践。对实践的干预是实现决策意图的基本路径,对实践的准确判断分析则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坚持决策积极回应实践需要,为干预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使决策从实践出发,回归实践是解释的首要任务。其次,要注重揭示规律。问题的发展变化是其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宜透过问题的外在表现将问题存在与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揭示出来。再次,要注重成果转化。着眼于问题解决和事业发展,将已有的基本理论、政策与实际结合,为创造性地形成能够适用于本地、本校的实际操作方案,奠定理论基础。
3.解释要力求揭示本质
解释是基于问题背景,对问题涉及要素内在关系的揭示。首先,要注重纵横比较。对问题在不同时间点、不同时间段的状态、特征宜进行前后比较,对问题与周围环境、与时代发展的重大事件进行横向比较,找准问题在社会改革、教育改革中的坐标,辨明问题的重要性,揭示问题的基本性质、特征。其次,要注重数据挖掘。宜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加大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挖掘,建立适应实践需要和决策需要的分析模型,并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推演、检验,揭示数据之间的必然关系和背后隐藏的内在本质。再次,要注重系统综合。将事实还原于情境中,用系统的观念、综合的方法将局部的刻画、分析结合起来,揭示问题内部要素之间、问题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对问题的整体把握,抽象出问题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
三、建议:聚焦问题,注重实效,阐明“怎么办”
建议是对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促进发展的对策性构思。建议着眼的是阐明“怎么办”,即系统阐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步骤,通过“找方法”为决策提供参考方案。按照“聚焦问题,注重实效”的思路,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定位于解决问题、促进发展,以顶层设计为统率,以对策设计为重点,以实践应用为归宿,构建操作性对策体系,可以加速成果转化,提高决策效益。
1.建议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
建议是决策研究的精髓,直接决定着决策研究对于决策的价值。首先,要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教育事业最核心的要素。一切改革和发展决策都要以人为基础,以人为目标,做到目中有人,从人的实际出发,以促进全面健康的人的发展为归宿。其次,要体现依法治教的基本理念。遵守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将教育规律的应用与现实条件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执行法律法规的要求,按照依法治教的理念提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方案。再次,要有的放矢。基于已有的描述和解释,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以什么为基点,提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具体目标和达成目标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举措。
2.建议要突出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以系统性为基本内核,注重整体合力的生成,决定着问题解决的力度和程度。首先,要树立整体意识。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既要把解决问题置于其存在的社会环境之中加以分析,又要把问题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加以思考,建构具有整体性的可操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系。其次,要把握关键节点。关键节点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中至关重要,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等关键节点提出对策建议,方能使问题解决事半功倍。再次,要顺应发展变化。教育问题及其解决不是一成不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要能够随着问题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完善,以增强解决问题的实效性。
3.建议要着眼于决策应用
以应用为目标,对已有的解决问题的体系加以改造、优化是建议的内在要求。首先,宜把握类型特点。建议包括政策建议和实践建议两种基本类型。政策建议要体现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突出如何贯彻执行某项政策或如何制定和完善某项政策;实践建议宜着眼于问题解决,提出解决问题的实践思路、程序和具体办法。其次,要注重推陈出新。实践是变化发展的,宜跳出思维定势,打破常规,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地区实际提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再次,宜组合灵活。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整体上可以与其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相互配合,成为宏观决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内部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组合,克服单一方法的局限和不足。通过不同的组合展现其在不同层面的价值,为决策者权衡、选择留足空间,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四、评估:多维研判,精益求精,回答“怎么样”
评估是对成果及其形成过程与实践应用的价值预测和判断。评估着眼的是回答“怎么样”,即全面阐述研究过程与结果的科学性、应用的实效性,通过“权衡利弊”为决策提供决心和信心。按照“多维研判,精益求精”的思路,以对决策研究的过程论证分析和事实评判为基础,以对成果内容的科学判断为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对决策研究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估,有助于实现决策研究集思广益,不断优化决策质量。
1.评估要坚持实事求是
评估是对研究的批判性反思,是保证描述、解释、建议的科学性的必备环节。首先,突出全程全面。对研究的基本设计与实施、问题的基本属性、问题把握的准确程度、成果与建议等进行全面的反思与判断。其次,坚持事实评判。对数据、案例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再核校,数据选择是否恰当、案例分析是否合理等作出判断。再次,注重时效分析。问题始终与背景紧密联系,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作出判断,为趋利避害提供基本的认识前提和事实依据。
2.评估要回应决策实践
决策研究成果是在实践应用中实现其价值的。任何决策一旦付诸实施,必然会产生实际的影响。针对决策实践的关键环节,进行充分的預测、分析,积极防范、避免决策风险,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首先是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决策研究和决策的灵魂,是保障决策研究的正确性的根本前提。当前,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基本取向和判断标准。其次,是执行分析。解决问题需要哪些前提保障、制度保障,在执行过程中不同的力量如何协调配合,如何保证执行的效率、防止政策走样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斟酌,以达到方案的最优化。再次,是风险分析。对成果应用可能产生的实际效果、社会风险进行模拟测评,作出预测性判断,权衡利弊,进而提出防范风险的办法。
3.评估要坚持多路径互证
多路径互证有助于提升评估的客观性,促进决策创新性与稳妥性的统一。首先是专家论证。邀请不同行业、专业背景的专家从不同的视角对研究过程与结果进行咨询论证,促进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研究成果的质量。其次是公众评议。将研究过程与结果通过网络平台等展示出来,接受公众评议,听取公众意见,吸取合理建议,从而使决策建议更具科学性和操作性,更接“地气”。再次,实证反馈。在可控范围内开展试点,并利用专题调研、民意测评等方式收集群众对决策的意见,了解决策产生的实践效果,分析决策的得失,为后续政策的出台和调整提供新的依据。
总之,在探究问题的本质与形成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描述、解释、建议、评估融合为一体,展现了基础教育决策研究由表及里、以知促行的基本轨迹。其关系如图所示:
描述、解释、建议、评估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四者紧密结合方能促进决策研究从思辨研究、经验总结转向实证研究,促进决策从依靠经验转向依靠实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基础教育领域的具体问题出发,实现四者紧密结合,是基础教育决策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
责任编辑:杨孝如
收稿日期:2016-11-26
作者简介:尧逢品,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225)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基础教育发展改革研究。